文化与本能

来源 :世纪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dsfdfasfd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虚拟文化日趋成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当我们试图进一步探索网络文化中的个体嬗变时,受惑于网络世界的纷繁与超时空性,我们将如何把握自身和认识文化与自我间的关系呢?无论网络时代的自媒体终端如何扩展,其本质终究是一种大众传媒介质、遵循大众传媒的普遍一般规律。本文将回归个体社会化的形成历程试图从文化及受其控制的大众传媒的角度考察社会化的过程。
  关键词:个人;社会化;文化认同;本能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8-0056-03
  一、社会化中的个人、人与社会
  一般而言,社会化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侧重于研究人们是如何通过学习而成为传统文化群体的一员;另一类侧重于研究儿童在学校教育中受到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两种不同文化影响的情况。
  其中,人类学的社会化[1](P.281)侧重点:认为社会化研究的侧重点不是价值观或世界观的特征,而是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成员对其生活方式的学习和传承;不是具体技能层次的(尽管这些内容常被提及),而是文化规范、价值观、信仰以及为人处世之道等的习惯。社会化被看成是有关个人被教化为某个文化的一员,并使得这种文化得以持续的手段。
  社会心理学的思维方式[2](P.4)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形成并且运作的,在人与人之间的思维与行动的过程中,即有文化之价值内化入人格的需要-性情结构并得以穿成,是人的互动有了公式的规范程序和旨趣,形成一种默契,符合一种节拍。
  社会心理学通过对社会互动、社会交往等人类最基本的沟通活动的研究揭示了传播行为的一般本质。人类的传播行为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如下四类: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或群体传播、大众传播。在这里主要探讨大众传播。克拉珀认为,大众传播是通过一些中介因素而发生作用的,这些中介因素是:受众的心理倾向和与之相关联的选择过程;群体和群体规范;人际影响;自由企业社会中的传播工具。在此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传播活动主体,不管是传播者还是受传者,他们的传播行为一定要受到诸如个性、人际关系、群体压力等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而这些社会心理因素恰恰是我们后面将要设计的文化的内容。
  总的说来,社会化,包括群体社会化及个体社会化,其中个体社会化从属于群体社会化,即个体从属于以多个群体之和所组成的社会,个体的主要特性与社会相符,但在社会的内部运转中,个体是相对独立的,是一个独立发出动作(指令)和承担责任(结果)的独立个体。在社会整体中,个体受制于社会的各个方面。个体承受社会整体压力或影响的结果即个体社会因整体效能而引发的改变反作用于社会整体,对社会整体下一步的变数作潜在作用力(影响)。社会整体可施加的影响即为个体社会化,主要包括:社会生活基本技能社会化、行为规范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化、心理素质社会化及政治社会化,其中的行为规范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化、心理素质社会化是属于为群体所内化了的文化社会化。从社会化的基本模式上看,社会化有压制性社会化(强调服从,对权威的尊重以及外部控制)与参与性社会化(强调沟通是一种对话)。
  综合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2](P.10)之遗传本能理论、弗洛伊德[3](P.62)的本能理论、马斯洛的类本能概念、皮亚杰的本能论、四个关于本能理论的重要观点,我们不难发现本能即是一种自我的主动调节能力。而这种调节能力可以表现为自我主动的适应社会,是属于社会化中的主体能动的适应、调节自身与周边环境的范畴。皮亚杰的本能论即是如此。其中,麦独孤理论中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与社会化的主要过程是不谋而合的。可以认为麦独孤将本能视为行动的本原,而个体在社会环境的行动无不体现着文化的影响,所以可以推之——社会化的过程即是以个体本能为本原,以个体不断适应、吸纳文化要素为动力的过程。麦独孤的主要本能即是带有社会性的本能。而弗洛伊德的观点是与之相似的。在马斯洛的类本能概念中隐现着一种文化与本能间相互对立而又融合互补的观点,具体体现在上文之“类本能的需要决定着人们最根本的价值观念”;及“人的行为是由本能和文化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因此在研究人的行为时,必须对这两种因素都给予适当的尊重”。
  二、弗里德曼的文化认同理论
  弗里德曼[4](P.373)在《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中,提出的文化认同理论里把文化认同分为:种族文化认同、西方的(现代的)文化认同、族群性文化认同、传统的族群性文化认同。在现代社会体系中,各种文化所界定的群体存在于被民族地域划定的空间中,而民族是由认同界定的个体综合构成的。民族并不是由族群之间的关系构成的。文化认同是个体拥有的东西,它是特定种类的社会认同的基础,但是,这样的认同从来就不是社会制度的内容。后者与抽象的个体一样,是抽象的和中性的。它们是由抽象的个体承担的角色构成的。其理论具体如下图:
  笔者从社会化的视角对弗里德曼社会认同和个体认同理解如下:
  其中,“公民”代表的是一种身份的认同;“部分认同”则代表了两层内化了的认同含义——对各级分层的标准及其现状的认同,对各级内部的个体的认同,即内化了的等级内的群体意识。其中文化是这一图式所表达的处于核心位置的区分社会化历程的最重要的区分标准。上图之“平等人”、“等级人”的区分也是源自于同一文化内部或不同文化之间的观念划分,其本原也是文化要素。
  两类范围很广的文化认同:最少先赋性的;族群性的(就它在文化上可辨认的更大的公民群体中必须进行细分而言,它必须是实体性的,这种细分只能通过重新定义个体,通过使他在文化上具有特殊性来完成。)   其中,传统主义的文化的特点在于它是:具体的—社会范畴,对“血缘”、性和年龄的精心构造,自然的范畴,是列维-斯特劳斯意义上的“具体思想”。个人间的直接关系是主要的;个体认同依赖于更大的团体,至少是团体的道德图式。人存在的结构化的有意义的组合。被传统束缚着的社会过程,以稳固下来的机智的自我生产为基础的已成陈规的心态。
  从以上对文化不同方面的概述、理解和观点中不难看出:不同社会的不同文化对社会化的影响关键在于该社会文化的同质性的强弱,同质性强则社会化的过程相对完整、统一,则社会化的既成结果相对较好;反之,同质性差而异质性强则社会化的内容相对凌乱甚至矛盾,这会化的过程可能缺失,则社会化的既成结果相对较差。因而,在同质性社会中,即实施社会化的各种群体倾向于具有相同价值观的社会中,社会化可以使被社会化者产生一种经历了一个连续不断的生命周期的感觉,每一步都自然而然地连接下一步。反之在异质性社会中,社会化的过程是不连贯甚至缺失的,对社会化者产生的影响也就不难测之。而决定社会同质性或异质性的关键即该社会的文化要素的整合程度,高整合度则同质性强,低整合度则异质性强。
  而文化、社会、身份的认同的关键则是符号认同。符号互动论的符号往往是有形的,但意义不在其本身,而在于它所代表的意义,即其所指的另一个东西。它具有几个特点:1.意义不在本身而在于它所代表的。2.没有普遍性,与人的文化有关,没有普遍的客观的意义,但在相对具体的民族中具有重要作用(较微观层次上的)。谈到地位,人们同时也会想到象征符号的效力问题。实际上,在许多社会中,某些地位(如职业地位、声望地位)是通过具体的和有特征的符号和标记显示出来,如制服或勋章等。米德认为符号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共性。
  通过以上对文化与社会化之间的相关性的探讨,我们难免产生一个疑问,即文化是如何对社会化施化的。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文化的要素是如何由社会到被社会化者、继而产生影响的,而这一产生影响的途径即为大众传播,如下图:
  这个示意表明了特定社会的文化要素是如何通过大众传播途径对社会化产生影响的。其中的自省式思考过程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周围的社会环境及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结论
  本文试图从文化及受其控制的大众传媒的角度考察社会化的过程,考察由于受到整体文化控制的大众传媒影响而显现出一种本能的为其所在整体所特有的行为方式、行为准则、思想意识,即其整体的文化特质的本能的反映。同时,由于笔者认为大众传播的终结作用就在于它将符号化的信息传递给信息互动的双方——个人(主我与客我的交互)、人与社会。而社会化本身及其终身持续的过程则代表着人与社会的重要关系之一——社会对个人的身份认同,即在个人、人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主我与客我、人(作为独立个体的社会最基本组成要素)与社会(人能够与之产生互动关系的人的集群,如初级群体、次级群体、整个社会等,是以一个整体的身份存在的)、人际互动(人与之发生互动关系的社会-人的集群中作为具有整体特性的单个个体发生的互动关系,这个单个个体是相对而言的——也可以是次级群体之初级群体)。
  本文考察了由于受到受整体文化控制的个体受文化规范和文化认同影响而显现出一种本能的为其所在整体所特有的行为方式、行为准则、思想意识,即其整体的文化特质的本能的反映;亦即文化及其所表征的群体性内涵是如何通过社会化对个体产生类似于本能的影响作用的。在互联网+时代的虚拟社会文化系统中,受困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多终端性,其个体社会化的进程不同于前互联网时代的单向性,逐步展现出双向多循环的模式。其具体规律将是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本文试图回归个体社会化的本源,揭示作者对个体社会化后所展现出的文化与内生文化反应(本能)间的关系,以便于初步了解虚拟社会文化中社会化回流进程极速化的个体机制。
  参考文献:
  [1]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6.
  [2]麦孤独.社会心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10.
  [3]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1994.
  [4][美]J·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3.
  [责任编辑:褚永慧]
其他文献
【摘 要】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先锋。在东北沦陷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东北抗联就站在抗日的最前线。东北抗联志士们开展的长期的抗日游击战,给日本侵略者以有力的打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的气节和精神,为中国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抗日先锋;东北抗联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期刊
摘要:在雅斯贝斯看来,全世界的发展有三种倾向,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社会主义、世界秩序和信仰,而本文将主要从雅斯贝斯认为的全世界发展应有三种倾向中的一种倾向进行论述——即社会主义。在雅斯贝斯看来,选择社会主义这种倾向不仅是由于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更符合群众的合法要求,更重要的是因为人们力求这样的一种秩序——自由、平等和公正,而社会主义正是这样的一种秩序。  关键词:社会主义;自由;
期刊
摘要:未成年人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未成年监护制度作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重要的法律制度,重要性自是不必言说。但是未成年监护制度存在的问题也是愈发显著,不可忽视。选取有关未成年人监护纠纷的判决书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未成年监护制度存在的问题,在法律原有规定的基础上提出完善之建议,以期能为未成年人提供更为全面的保护。  关键词:判决书;未成年人;监护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 要】辽宁正在面临着老龄化、高龄化速度快、程度高以及传统养老模式功能弱化的问题,因此,探究新式养老模式,构建以社区为依托,政府和社会力量参与,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愉悦、健康快乐为特征的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模式,使社区体育文化养老与其他养老方式相融、相辅,是满足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要。  【关键词】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
期刊
摘要:由于我国社会组织发展正处在从控制性管理向服务性管理的转型时期;支撑社会组织建设的制度平台尚不完善;部分社会组织的负面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被放大;以及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文化氛围还处在转型期等制约着社会组织的发展。为培育扶持社会组织,政府应强化宣传力度,创新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创新现行运作机制,完善社会组织监管体系。  关键词:社会组织;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58 文献
期刊
摘要:城市红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先辈们流血牺牲、拼搏奋斗的历史和奋斗精神的集中体现。通过发展城市红色文化,让人民群众通过革命传统的重温,传承精神力量,筑牢理想信念,发扬红色基因,能够更好地在改革发展建设中凝神聚力,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助推城市软实力提升。  关键词:红色文化;历史;民族精神;内涵  中图分类号:D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8-0071-
期刊
摘要:社会转型时期需要社会保障、志愿服务等提供的支持功能。针对农转非的失地失业人口增多、房地产开发商与拆迁居民矛盾冲突、环境指标有所下降等问题,北碚区通过强化社会志愿服务,调动广大群众自我服务、自我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非常重要。本文从建设志愿服务的系统网络和完善机制出发,探讨北碚区深化志愿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的现实途径。  关键词:志愿服务;社会治理;现实路径  中图分类号:D58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阿坝师范学院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高校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也凸显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辅导员必须直面工作的困境,勇于探索适合本校学生工作的新路径和新方法,不断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境界。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期刊
摘要:把少数民族偏远贫困地区生态乡村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以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雨卜村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抓住生态建设的难得机遇去发展当地的旅游业从而带动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乡村;香粉乡;雨卜村;旅游业  中图分类号:D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8-0093-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
期刊
摘要:在福柯“异托邦”理论中,通过“疯人船”及其精神错乱的乘客实现了“异托邦”理论的构建,乌托邦的反讽。对福柯来说,“异托邦”与乌托邦相反,表征一种在他者场域存在的真实空间,植根于每一个文化中。“异托邦”具有文化反思与人的解放功能,是比现实更美好、更真实的生活方式。空间的开放、解放和希望是“异托邦”的三个主要特征。它意味着,所有既成的空间在性质上仅具有动态的暂时性意义。由此,在未来的空间问题上,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