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名初中教师,笔者多年来立足课堂,深入研究,为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本文中,笔者以初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踩“疑惑点”,拨云见日、抓“争论点”,异彩纷呈、激“共鸣点”,披文入情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见识浅陋,敬请诸位指教。
【关键词】课堂切入;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主、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理念越来越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当是永远被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也一定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切入,给学生以更多的学习空间,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巧妙地捕捉生成、准确切入,让课堂“云蒸泉涌”呢?
一、踩“疑惑点”,拨云见日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由此可以看出,疑问,就是语文课堂的一把钥匙,是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疑问点,通过对学生好奇心的挖掘,让学生主动进行文本的探究,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完成。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伤仲永》一课中,我在开篇就向学生提问到:“大家觉得一个人如果从小就很聪明的话,长大了是不是也会很聪明呢?今天这篇文章,就是一个有关神童的故事。”学生听到这里,积极性明显被调动起来,自发地就开始进行文本阅读,在阅读开始之前,我就先给学生抛出了问题“整篇文章的首句交代了什么?文章中对方仲永的家室进行了很多介绍,这些介绍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带着疑问去进行阅读,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在学生了解了方仲永人生的大致经历之后,我又向学生提问“方仲永的变化分别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开始仔细在文本中进行归纳总结,有的说三个,有的说四个,最后我对学生的答案进行了总结:“总体而言,方仲永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儿时才思过人、十二三岁的时候才能逐渐衰竭以及七年之后变为平庸之人”,学生听后恍然大悟,对整篇文章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运用学生思维中的疑惑点,能够有效地实现课堂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给学生抛出问题,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得到极大地发挥,教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但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二、抓“争论点”,异彩纷呈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以往的教学课堂上,教学往往都只是教师自己的“一言堂”,学生虽然有时候有不同的见解和角度,也没有进行阐释和发展的机会。因此,为了高效课堂的建设,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自己的思考,从学生的“争论点”入手,让课堂更加多元化,更加异彩纷呈。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我让学生就这样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杜甫在诗歌里大骂那些儿童‘忍能对面为盗贼’,这样的表达究竟是不是合适呢?”学生一下子就炸开了锅,有的学生说杜甫身为一个大诗人,不应该说出来这样的话,儿童年少无知,也许对自己在做的事情并没有太多认识,只是图个好玩,也有人说杜甫那时候境况窘迫,家里生活已经那样艰难,还要被小孩子这样戏耍,有这种愤怒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就这个问题展开了争论,很多学生也跑去查阅了其他的资料,对当时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纷纷表示自己要准备的东西很多,付出的汗水也很多,但收获也是巨大的,对当时杜甫的时代背景和人格品质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的“争论点”来进行课堂教学资源的特色构建,是对新课改精神很好的一种实践和反映,这种多元化的解读,让整个课堂更加精彩,学生的理解也更为深入,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个性化见解保持重视和尊重。
三、激“共鸣点”,披文入情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学,更要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这就要求教师要抓住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情感的“共鸣点”,学生整体之间的情感“共鸣点”让学生对文本中的描写产生深入的情感体验,批文入情,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背影》中,朱自清先生就对父爱进行了感人肺腑的描写,这就成为文章感情的一个共鸣点,文中的父亲为了给作者买几个橘子,艰难地穿过了一道又一道障碍,让人潸然泪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细节进行观察,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作者刻画出一个平凡而高大的父亲形象,将父爱诠释得淋漓尽致。全文一共四次写到背影,最开始使用背影点题、然后是买橘子时艰难的背影、离别时父亲渐渐远去的背影以及作者思念里的背影,这几次背影都通过朴实的语言,刻画出父亲对作者浓厚的爱。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会这种背影背后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将思绪融入文章里对背影的描述当中去,很多学生都深深地为作者父亲对作者的爱所感动,也更加懂得去珍惜父母现有的对自己的爱与关怀。教师通过进行这样的引导,将文章中情感的共鸣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很好地起到了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奠定了基础。
情绪是最好的表达,一篇好的文章里蕴含的情感,是语文课堂最重要的宝库之一,就是激励学生自身“正能量”的资源库。在教师有方式有方法的激发下,学生既对文中的情感进行了深入的体验,又对文本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掌握,一举两得。
当然,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课堂上,进行高效课堂的改革建设,必须要建立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不管运用怎样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都必须实现与教学文本的充分对接,避免让课堂教学形式化,教师应当在教学大纲和课改精神的指导下,不断进行初中语文教学多元化的探索,努力实现教学资源的特色运用,努力打造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努力回归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质。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课堂切入;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主、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理念越来越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当是永远被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也一定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切入,给学生以更多的学习空间,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巧妙地捕捉生成、准确切入,让课堂“云蒸泉涌”呢?
一、踩“疑惑点”,拨云见日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由此可以看出,疑问,就是语文课堂的一把钥匙,是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疑问点,通过对学生好奇心的挖掘,让学生主动进行文本的探究,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完成。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伤仲永》一课中,我在开篇就向学生提问到:“大家觉得一个人如果从小就很聪明的话,长大了是不是也会很聪明呢?今天这篇文章,就是一个有关神童的故事。”学生听到这里,积极性明显被调动起来,自发地就开始进行文本阅读,在阅读开始之前,我就先给学生抛出了问题“整篇文章的首句交代了什么?文章中对方仲永的家室进行了很多介绍,这些介绍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带着疑问去进行阅读,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在学生了解了方仲永人生的大致经历之后,我又向学生提问“方仲永的变化分别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开始仔细在文本中进行归纳总结,有的说三个,有的说四个,最后我对学生的答案进行了总结:“总体而言,方仲永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儿时才思过人、十二三岁的时候才能逐渐衰竭以及七年之后变为平庸之人”,学生听后恍然大悟,对整篇文章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运用学生思维中的疑惑点,能够有效地实现课堂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给学生抛出问题,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得到极大地发挥,教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但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二、抓“争论点”,异彩纷呈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以往的教学课堂上,教学往往都只是教师自己的“一言堂”,学生虽然有时候有不同的见解和角度,也没有进行阐释和发展的机会。因此,为了高效课堂的建设,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自己的思考,从学生的“争论点”入手,让课堂更加多元化,更加异彩纷呈。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我让学生就这样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杜甫在诗歌里大骂那些儿童‘忍能对面为盗贼’,这样的表达究竟是不是合适呢?”学生一下子就炸开了锅,有的学生说杜甫身为一个大诗人,不应该说出来这样的话,儿童年少无知,也许对自己在做的事情并没有太多认识,只是图个好玩,也有人说杜甫那时候境况窘迫,家里生活已经那样艰难,还要被小孩子这样戏耍,有这种愤怒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就这个问题展开了争论,很多学生也跑去查阅了其他的资料,对当时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纷纷表示自己要准备的东西很多,付出的汗水也很多,但收获也是巨大的,对当时杜甫的时代背景和人格品质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的“争论点”来进行课堂教学资源的特色构建,是对新课改精神很好的一种实践和反映,这种多元化的解读,让整个课堂更加精彩,学生的理解也更为深入,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个性化见解保持重视和尊重。
三、激“共鸣点”,披文入情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学,更要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这就要求教师要抓住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情感的“共鸣点”,学生整体之间的情感“共鸣点”让学生对文本中的描写产生深入的情感体验,批文入情,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背影》中,朱自清先生就对父爱进行了感人肺腑的描写,这就成为文章感情的一个共鸣点,文中的父亲为了给作者买几个橘子,艰难地穿过了一道又一道障碍,让人潸然泪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细节进行观察,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作者刻画出一个平凡而高大的父亲形象,将父爱诠释得淋漓尽致。全文一共四次写到背影,最开始使用背影点题、然后是买橘子时艰难的背影、离别时父亲渐渐远去的背影以及作者思念里的背影,这几次背影都通过朴实的语言,刻画出父亲对作者浓厚的爱。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会这种背影背后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将思绪融入文章里对背影的描述当中去,很多学生都深深地为作者父亲对作者的爱所感动,也更加懂得去珍惜父母现有的对自己的爱与关怀。教师通过进行这样的引导,将文章中情感的共鸣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很好地起到了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奠定了基础。
情绪是最好的表达,一篇好的文章里蕴含的情感,是语文课堂最重要的宝库之一,就是激励学生自身“正能量”的资源库。在教师有方式有方法的激发下,学生既对文中的情感进行了深入的体验,又对文本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掌握,一举两得。
当然,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课堂上,进行高效课堂的改革建设,必须要建立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不管运用怎样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都必须实现与教学文本的充分对接,避免让课堂教学形式化,教师应当在教学大纲和课改精神的指导下,不断进行初中语文教学多元化的探索,努力实现教学资源的特色运用,努力打造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努力回归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质。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