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初中作文教学中相当广泛的存在着重视课文教学,轻视作文教学;注重教师教学,忽视学生实践;注重写作数量,忽视写作质量;注重应试作文,忽视素质作文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创设文化情境,激发写作兴趣;培养观察能力,鼓励积累素材;加强赏析指导,做到读写结合;强化作文训练,指导写作技巧等对策。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 问题 对策
1.初中作文教学中的问题。笔者在长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发现,初中作文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1.1 重视课文教学,轻视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是,许多老师非常重视课文教学,在每一学期初,老师都能制定详细的课文授课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而对作文教学却没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即使有也缺乏系统性,随意性很大,可操作性很差。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往往是随心所欲,甚至应付了事。
1.2 注重教师教学,忽视学生实践。许多教师致力于“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五步式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致力于教学生审题、立意、选材、谋篇、遣词造句、修改及各种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不同文体的写法,甚至常常用应试作文取代常规作文的训练。注重“一言堂”,企望走捷径,结果反而是欲速则不达,没有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收效甚微。一言以蔽之,他们注重老师教学,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的培养。
1.3 注重写作数量,忽视写作质量。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各科教学都有追求“大运动量”的趋势,作文训练也不例外。许多老师曾片面地认为,只要不断的增大作文训练量,学生的作文成绩就会提高。因此,不断的鼓励学生多写多练,一周交一次作文,天天写日记、读书札记、每天的所见所闻等等,学生拼命的写、凑字数,甚至抄袭,老师拼命的批改、讲解,师生不堪重负,造成了事实上的两败俱伤。
1.4 注重应试作文,忽视素质作文。长期的应试教育必然造成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应试作文的后果。无论是什么形式、什么级别的考试,一律有规定的题目和要求,许多学生只能是根据要求,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乱凑字数,甚至虚构。因此,许多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指导写应试作文的方法上,让学生下大功夫背诵应试范文。直接后果是: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的文章越来越多,学生的写作水平停滞不前。
2.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思考。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可采取如下对策:
2.1 因地制宜创设文化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目前中学生学习紧张,这恰是写作的大忌,因为紧张压抑思维。写作需要生活。那么我们又怎么因地制宜创设文化情境,营造轻松的写作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呢?我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种做法:一是图文结合、创设情境。为了丰富作文课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我常常费尽心机地点缀课堂,把作文课上得生动而有趣。二是故弄玄虚、求异创新。当学生已经习惯了老师长期以来千篇一律的教学程序后,他们很难再对该老师的课产生兴趣。据说有个老师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发生,常在上课(尤其是写作课)时故意作些一反常态的举动,使学生在惊讶之余产生写作的冲动。这位老师向来比较注重板书,特别爱把字写得比较大以便后排的学生也能看清。可是有一天,他却故意把一些字写得很小,许多学生直吵着说看不到,但他并不予以理睬,依然故我地写着小字,直到最后亮出作文题目——谈谈近视眼,学生才恍然大悟。在那篇作文中,学生对近视眼的危害性谈得真切具体,而且很是深刻。三是就地取材、拓宽视野。我们农村中学远离城市,要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去当地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这样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生活范围,增加情感体验。
2.2 积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鼓励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新课标要求:“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为此我们要加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鼓励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其实,在进行教学、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进行随机观察训练,也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有价值的信息,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这些机会,进行随机观察和写作训练。曾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随机观察训练的:一天上午的第一节课,铃声响过,他推开门走进教室,师生互致问候之后,学生坐好,他准备上课。这时,他看到学生精神集中,等待老师讲课。但他却没有讲课,而是提出一个问题:谁看到老师是怎样走进教室,走上讲台,准备上课的?这个问题,出乎学生的意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于是学生便认真的回忆,有的还互相看看,好像要从对方的目光中寻找答案。很快学生们便一个个高高地把手举起。其中一位学生是这样说的:“清脆的上课铃声响过之后,老师轻轻地推开教室的门,回转身,又轻轻地把门关上,手拿蓝色备课夹,面带微笑,健步走上讲台。我们全体起立,齐声向老师问好。老师向我们鞠躬,亲切地答礼:‘同学们好!’这时,他扫视了我们一眼……”这位教师灵活机动地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2.3 努力加强美文赏析指导,坚持做到读写结合训练。针对目前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的缺陷,可采用适时提供时文以供学生赏析的做法。教师在训练中要精选几篇文章让他们欣赏。由于这些文章比较贴近现代生活,较能引起中学生感情共鸣,读后不但能留下较为长久的记忆,而且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初三学生欣赏完《林中小溪》之后,大部分都被小溪那坚忍的品格、团结的力量和永不停步奔向大洋的精神所折服。而这折服又化为一种动力,使他们产生一种跃跃欲试、不吐不快的感觉,于是,一篇篇略带模仿痕迹但却形质兼美的感悟自然的文章相继出现了。
2.4 强化课内课外作文训练,悉心指导学生方法技巧。针对当前中学生作业多、时间紧的具体情况,可采用灵活多变的训练方法。即每学期除了写若干篇大作文外,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小作文、周记甚至杂感、语丝上。课内作文自不必说了,还要重视鼓励学生到乡间田头捕捉瞬间的灵感写成文章,不求篇幅,只求富有内涵和生活情趣。只要写得生动活泼,哪怕不成文、不成章,只有三言两语也给予鼓励。这样做,学生摆脱了“写作文”这个框框的束缚,能够轻装上阵、畅所欲言。许多文章虽短但却相当精美。
文章怎样写,没有固定的法则,可贵之处在于不效法别人的老路走,有自己的创新。作文教学也一样,只要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减轻教师、学生教与学的负担,就是可取的。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 问题 对策
1.初中作文教学中的问题。笔者在长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发现,初中作文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1.1 重视课文教学,轻视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是,许多老师非常重视课文教学,在每一学期初,老师都能制定详细的课文授课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而对作文教学却没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即使有也缺乏系统性,随意性很大,可操作性很差。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往往是随心所欲,甚至应付了事。
1.2 注重教师教学,忽视学生实践。许多教师致力于“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五步式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致力于教学生审题、立意、选材、谋篇、遣词造句、修改及各种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不同文体的写法,甚至常常用应试作文取代常规作文的训练。注重“一言堂”,企望走捷径,结果反而是欲速则不达,没有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收效甚微。一言以蔽之,他们注重老师教学,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的培养。
1.3 注重写作数量,忽视写作质量。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各科教学都有追求“大运动量”的趋势,作文训练也不例外。许多老师曾片面地认为,只要不断的增大作文训练量,学生的作文成绩就会提高。因此,不断的鼓励学生多写多练,一周交一次作文,天天写日记、读书札记、每天的所见所闻等等,学生拼命的写、凑字数,甚至抄袭,老师拼命的批改、讲解,师生不堪重负,造成了事实上的两败俱伤。
1.4 注重应试作文,忽视素质作文。长期的应试教育必然造成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应试作文的后果。无论是什么形式、什么级别的考试,一律有规定的题目和要求,许多学生只能是根据要求,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乱凑字数,甚至虚构。因此,许多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指导写应试作文的方法上,让学生下大功夫背诵应试范文。直接后果是: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的文章越来越多,学生的写作水平停滞不前。
2.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思考。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可采取如下对策:
2.1 因地制宜创设文化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目前中学生学习紧张,这恰是写作的大忌,因为紧张压抑思维。写作需要生活。那么我们又怎么因地制宜创设文化情境,营造轻松的写作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呢?我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种做法:一是图文结合、创设情境。为了丰富作文课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我常常费尽心机地点缀课堂,把作文课上得生动而有趣。二是故弄玄虚、求异创新。当学生已经习惯了老师长期以来千篇一律的教学程序后,他们很难再对该老师的课产生兴趣。据说有个老师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发生,常在上课(尤其是写作课)时故意作些一反常态的举动,使学生在惊讶之余产生写作的冲动。这位老师向来比较注重板书,特别爱把字写得比较大以便后排的学生也能看清。可是有一天,他却故意把一些字写得很小,许多学生直吵着说看不到,但他并不予以理睬,依然故我地写着小字,直到最后亮出作文题目——谈谈近视眼,学生才恍然大悟。在那篇作文中,学生对近视眼的危害性谈得真切具体,而且很是深刻。三是就地取材、拓宽视野。我们农村中学远离城市,要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去当地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这样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生活范围,增加情感体验。
2.2 积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鼓励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新课标要求:“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为此我们要加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鼓励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其实,在进行教学、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进行随机观察训练,也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有价值的信息,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这些机会,进行随机观察和写作训练。曾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随机观察训练的:一天上午的第一节课,铃声响过,他推开门走进教室,师生互致问候之后,学生坐好,他准备上课。这时,他看到学生精神集中,等待老师讲课。但他却没有讲课,而是提出一个问题:谁看到老师是怎样走进教室,走上讲台,准备上课的?这个问题,出乎学生的意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于是学生便认真的回忆,有的还互相看看,好像要从对方的目光中寻找答案。很快学生们便一个个高高地把手举起。其中一位学生是这样说的:“清脆的上课铃声响过之后,老师轻轻地推开教室的门,回转身,又轻轻地把门关上,手拿蓝色备课夹,面带微笑,健步走上讲台。我们全体起立,齐声向老师问好。老师向我们鞠躬,亲切地答礼:‘同学们好!’这时,他扫视了我们一眼……”这位教师灵活机动地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2.3 努力加强美文赏析指导,坚持做到读写结合训练。针对目前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的缺陷,可采用适时提供时文以供学生赏析的做法。教师在训练中要精选几篇文章让他们欣赏。由于这些文章比较贴近现代生活,较能引起中学生感情共鸣,读后不但能留下较为长久的记忆,而且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初三学生欣赏完《林中小溪》之后,大部分都被小溪那坚忍的品格、团结的力量和永不停步奔向大洋的精神所折服。而这折服又化为一种动力,使他们产生一种跃跃欲试、不吐不快的感觉,于是,一篇篇略带模仿痕迹但却形质兼美的感悟自然的文章相继出现了。
2.4 强化课内课外作文训练,悉心指导学生方法技巧。针对当前中学生作业多、时间紧的具体情况,可采用灵活多变的训练方法。即每学期除了写若干篇大作文外,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小作文、周记甚至杂感、语丝上。课内作文自不必说了,还要重视鼓励学生到乡间田头捕捉瞬间的灵感写成文章,不求篇幅,只求富有内涵和生活情趣。只要写得生动活泼,哪怕不成文、不成章,只有三言两语也给予鼓励。这样做,学生摆脱了“写作文”这个框框的束缚,能够轻装上阵、畅所欲言。许多文章虽短但却相当精美。
文章怎样写,没有固定的法则,可贵之处在于不效法别人的老路走,有自己的创新。作文教学也一样,只要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减轻教师、学生教与学的负担,就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