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在学习成绩和品德修养等方面存在多种差异,班级里经常出现极少数学习成绩差、且经常违反纪律的难管学生。这类学生虽然为数不多,但影响面广、破坏性大,对各种教育工作的开展是极其不利的。教育好这些学生,不仅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而且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爱后进生,让后进生理解班主任的爱心
学校不同于工厂,不能出次品,也不能出废品,更不能出危险品,要使自己的“产品”合格,首先要做到热爱学生。没有热爱就没有教育,爱是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思想基础。由于后进生经常受到周围人的冷眼训斥、讽刺,感到孤立、无所依靠,他们比一般学生更需要温暖和爱护,所以不爱后进生,转化就是无稽之谈。让后进生理解班主任的爱生之心,才是开启后进生心扉的钥匙,爱可能是单向的,也可能是双向的。班主任转化后进生的技巧,就在于不露声色地把单向的爱转化为双向的爱。一旦达到这个境界,不管是批评还是表扬,均能产生教育的理想效应。要达到这个境界,班主任在对待学生时应做到“情真挚,理通达,严有格。”也就是说,以“真诚”为先导,以“有理”“有格”为核心,既不能让学生感受迁就太过,也不能让学生觉得对其爱而不切,要让学生在若即若离的微妙状态中感到“爱”的震动。
二、了解后进生,让后进生正确自己
了解后进行是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的前提。对后进生不能只在“差”字上打转转,要正确认识学生,要对他们的学习习惯、生活环境、成长发展过程、父母期望程度等都有所了解,搞清“差”的原因。现实生活中,能正确认识后进生的班主任为数不少,但能引导后进生正确认识自我的却为数不多。做后进生工作,重要的是后者。认识是引导的基础,引导才是转化的手段。从主观角度去审视他们,会发现他们一种扭曲的变态心理。这种变态,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五的后进生都不能自知,特别是经常犯错的后进生,带着有色眼镜看社会、看人生,很多正常的批评和帮助,会在他们的思维中得出本末倒置的结论。作为班主任,如果不能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一切转化都将成为空话。要做好这一工作,班主任应经常帮助他们解剖自我,更有效的方法是帮助他们在生活的坐标中寻找自我,让学生站在某个制高点来审视自己,以得出比较公允的结论,产生自我转化的内动力。
三、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为后进生的闪光创造条件
后进生有闪光点,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不失为转化后进生的有效方法。但教师是否把工作做得更主动一点·譬如,创造一些条件,帮助后进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或者有目的地帮助后进生创造闪光点。
例如,主张每位学生都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即使是管拖把、管钥匙的小事情。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为学生的闪光创造了条件,学生把这些不起眼的工作做好了,也有一种成就感,让他感觉自己在班级不是多余的人。
四、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善于利用群体力量
对每个后进生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转化工作,要反复抓,抓反复。班主任面对的是五、六十名学生,如何处理一个与一群的关系,提高工作效益,是后进生转化工作中值得探索的课题。除了优化班级教育环境、抓好班风等整体效应外,运用学生群体力量,也是提高转化后进生效益的有效途径。学生中有多种群体,引导后进生进入积极向上的学生群体,通过学生做工作,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群体是客观存在的,一旦班主任能够驾驭它,所发挥的力量往往是班主任始料不及的。从心理角度分析,后进生在四处冷遇中碰到一群正派热情的同学,他会深感友谊的珍贵,产生变化的内动力。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班主任运用学生群体的力量去做后进生工作,应有效的控制群体的导向,切不可一放了之。
抓住有利的工作契机是转化后进生的一种耗时少、收效高的捷径。所谓工作契机,就是学生思想情感发生矛盾冲突之机,此时他们大多处于“重新振作”与“破罐破摔”的十字路口,如果能准确地抓住这种契机进行教育,效果是非常好的。其实做后进生工作的有利契机是很多的,关键在教师的发现和利用。
五、大胆起用后进生,注意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起用后进生做干部,发挥他们的长处,既有利于班集体建设,也是转化后进生的有效途径。但是起用后进生,一定要注意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后进生被起用,一般都会产生比较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动力源主要来自荣誉感、责任感和新鲜感。这“三感”产生的变化并没有在根本上改变后进生的劣根性。它产生的变化效应是短暂的。如果对这一点没有清醒的认识,起用的后进生最终很有可能使班主任陷入被动难堪的局面。
提高后进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才是根本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他们推到矛盾的焦点上去敲打。例如,班级学生出现矛盾,让他参与处理。一旦纳入执法者地位,他们的思想必然进入深层思考,在解剖别人时进行深刻的自我教育。如果此时班主任能及时点拨,则效果更好。这种方法,就是运用“两难”问题去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只有在思想道德素质上提高他们的层次,起用后进生的效应才能持久和巩固。
一、爱后进生,让后进生理解班主任的爱心
学校不同于工厂,不能出次品,也不能出废品,更不能出危险品,要使自己的“产品”合格,首先要做到热爱学生。没有热爱就没有教育,爱是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思想基础。由于后进生经常受到周围人的冷眼训斥、讽刺,感到孤立、无所依靠,他们比一般学生更需要温暖和爱护,所以不爱后进生,转化就是无稽之谈。让后进生理解班主任的爱生之心,才是开启后进生心扉的钥匙,爱可能是单向的,也可能是双向的。班主任转化后进生的技巧,就在于不露声色地把单向的爱转化为双向的爱。一旦达到这个境界,不管是批评还是表扬,均能产生教育的理想效应。要达到这个境界,班主任在对待学生时应做到“情真挚,理通达,严有格。”也就是说,以“真诚”为先导,以“有理”“有格”为核心,既不能让学生感受迁就太过,也不能让学生觉得对其爱而不切,要让学生在若即若离的微妙状态中感到“爱”的震动。
二、了解后进生,让后进生正确自己
了解后进行是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的前提。对后进生不能只在“差”字上打转转,要正确认识学生,要对他们的学习习惯、生活环境、成长发展过程、父母期望程度等都有所了解,搞清“差”的原因。现实生活中,能正确认识后进生的班主任为数不少,但能引导后进生正确认识自我的却为数不多。做后进生工作,重要的是后者。认识是引导的基础,引导才是转化的手段。从主观角度去审视他们,会发现他们一种扭曲的变态心理。这种变态,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五的后进生都不能自知,特别是经常犯错的后进生,带着有色眼镜看社会、看人生,很多正常的批评和帮助,会在他们的思维中得出本末倒置的结论。作为班主任,如果不能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一切转化都将成为空话。要做好这一工作,班主任应经常帮助他们解剖自我,更有效的方法是帮助他们在生活的坐标中寻找自我,让学生站在某个制高点来审视自己,以得出比较公允的结论,产生自我转化的内动力。
三、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为后进生的闪光创造条件
后进生有闪光点,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不失为转化后进生的有效方法。但教师是否把工作做得更主动一点·譬如,创造一些条件,帮助后进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或者有目的地帮助后进生创造闪光点。
例如,主张每位学生都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即使是管拖把、管钥匙的小事情。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为学生的闪光创造了条件,学生把这些不起眼的工作做好了,也有一种成就感,让他感觉自己在班级不是多余的人。
四、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善于利用群体力量
对每个后进生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转化工作,要反复抓,抓反复。班主任面对的是五、六十名学生,如何处理一个与一群的关系,提高工作效益,是后进生转化工作中值得探索的课题。除了优化班级教育环境、抓好班风等整体效应外,运用学生群体力量,也是提高转化后进生效益的有效途径。学生中有多种群体,引导后进生进入积极向上的学生群体,通过学生做工作,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群体是客观存在的,一旦班主任能够驾驭它,所发挥的力量往往是班主任始料不及的。从心理角度分析,后进生在四处冷遇中碰到一群正派热情的同学,他会深感友谊的珍贵,产生变化的内动力。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班主任运用学生群体的力量去做后进生工作,应有效的控制群体的导向,切不可一放了之。
抓住有利的工作契机是转化后进生的一种耗时少、收效高的捷径。所谓工作契机,就是学生思想情感发生矛盾冲突之机,此时他们大多处于“重新振作”与“破罐破摔”的十字路口,如果能准确地抓住这种契机进行教育,效果是非常好的。其实做后进生工作的有利契机是很多的,关键在教师的发现和利用。
五、大胆起用后进生,注意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起用后进生做干部,发挥他们的长处,既有利于班集体建设,也是转化后进生的有效途径。但是起用后进生,一定要注意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后进生被起用,一般都会产生比较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动力源主要来自荣誉感、责任感和新鲜感。这“三感”产生的变化并没有在根本上改变后进生的劣根性。它产生的变化效应是短暂的。如果对这一点没有清醒的认识,起用的后进生最终很有可能使班主任陷入被动难堪的局面。
提高后进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才是根本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他们推到矛盾的焦点上去敲打。例如,班级学生出现矛盾,让他参与处理。一旦纳入执法者地位,他们的思想必然进入深层思考,在解剖别人时进行深刻的自我教育。如果此时班主任能及时点拨,则效果更好。这种方法,就是运用“两难”问题去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只有在思想道德素质上提高他们的层次,起用后进生的效应才能持久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