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孔子说:文载道,诗言志。意即文章是用来承载思想的,诗歌是用来抒发感情的。赫尔巴特说:“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雅斯贝尔斯也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语文教学中应突出其育人性,是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现今的语文课,有的教师上成了知识课、技术课,语文课的味道不浓厚,缺少文学色彩。究其原因,不外乎突出了语文工具性的一面,而忽视了其教育性、人文性的另一面。本文重提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这一老话,以期引起注意。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育功能 创设情境
孔子说:文载道,诗言志。意即文章是用来承载思想的,诗歌是用来抒发感情的。赫尔巴特说:“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雅斯贝尔斯也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无论是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其目的都是要表达作者的感受、看法或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态度。语文教学中应突出其育人性,是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现今的语文课,有的教师上成了知识课、技术课,语文课的味道不浓厚,缺少文学色彩。究其原因,不外乎突出了语文工具性的一面,而忽视了其教育性、人文性的另一面。所以,在这里重提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这一老话,以期引起注意。
现实中,有些教师对课堂教学存在一种误解,他们认为,上课时把该讲的知识都讲了,把该交代的都交代了,上课任务就完成了。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乎并无大碍,知识交代准确,练习巩固到位,教学环节清晰。可是,仔细琢磨,便会发现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缺少一种情——激情、感情。缺少情感在里面,语法知识、修辞知识、写作知识都只是干巴巴的胡乱堆砌,还谈什么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古人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情不深者,无以惊心。有的教师常说,某某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某某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等等。反思一下,学生上课为什么不注意听讲?学生为什么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固然有其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等个人因素,但我们的老师上课时表情冷漠、语调刻板难道不是使学生厌学的重要因素吗?教师应该经常自省一下,上课时与学生多一些情感的交流,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热情,少一些麻木,用感情、温度、爱心把学生留在课堂上,这难道不是教师的职责吗?
有人也许听过特级教师、清华附小窦桂梅老师的课,给人留下印象深刻的地方很多,但她课堂上的激情恐怕是诸多优点中最突出的了。一位老师这样评价:“整整几十分钟,我忘却了自我,忘却了时间,沉醉于小动物们与落叶在秋天共舞的童话世界里。窦老师把激情灌注到整个课堂,使课堂像一条奔腾向前的大河,时而蓄势待发,时而汹涌澎湃,时而舒缓有致,我们仿佛和她以及孩子们一起登上她的激情之旅,开始观赏和领略一路激情风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会倍感身心的愉悦和陶冶,“学生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才能实现。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既不能忽略掉也不能后贴标签,后一种做法尤其是最忌讳的,育人的情感应像一根红线一样贯穿于一堂课的始终,它应是含蓄的、内敛的,能感觉体会得到的,能品味出来的,时时刻刻在你身边的,是深藏在其中而不是表露于外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春风化雨般的自然,这才是语文课堂最佳的育人境界。
海伦是一个盲聋哑的孩子,沙莉文老师的到来改变了她的人生,这是教育史上的奇迹,而沙莉文老师就是这个奇迹的创造者。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深入感悟文章内容,渲染出震撼心灵的氛围,引导学生从海伦身上汲取勇敢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坎坷、不向命运低头、努力拼搏、战胜困难的力量。而沙莉文老师对海伦深沉的爱,独具匠心的教育方法,用心良苦的启蒙引导等等,无不令人动容。沙莉文老师不但教海伦拼写,还教她如何认识自然甚至启发她理解什么是爱。一个教师教给学生知识,充其量是个教书匠,一个教师不但教给学生知识还教他(她)如何做人,这个人才是一个教育家。教师应该分析这些材料的类别,作者选择这些材料的写作意图,文章升华主题的意义,而不是把文章内容拆分开单摆浮放在那里。
我们的老师在找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后,为什么不去思考课文为什么要写沙莉文老师引导“我”理解“爱”,认识“爱”,学会“爱”,假如把这部分删去,是否会影响主题的表达,在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如水到渠成,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便凸显出来了。
窦桂梅老师在结束《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总结道:“今天你们的学习条件太好了,我们不能光停留在恨上、难过上,因为我们还有一份对未来的希望,——留给我们心中的思考还要继续,——我愿亲爱的同学们走出圆明园的时候,最终获得的就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这样的人,我们该怎样拥有智慧,拥有尊严地活着。”这样的点睛之笔,揭示了语文学习的真正目的,对文本获得了深刻的理解和体验后,走出文本,形成富有现实意义的态度和认识,才会生成世界观、人生观的价值。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精深的艺术,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停留在课堂内,单纯地去研究课堂结构、授课方法,效果是不会理想的。语文教师必须树立起大语文的教学观念,走进生活,关注社会的发展和挖掘人的潜力。看到春草吐绿,感受生命的萌动和伟大;看到秋果累累,体会劳动的艰辛和丰收的喜悦;徒步穿行,挑战自我,超越生命的极限;走进大自然,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和神奇。在丰富多采的活动中,学生们陶冶了情操,丰富了情感,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动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育功能 创设情境
孔子说:文载道,诗言志。意即文章是用来承载思想的,诗歌是用来抒发感情的。赫尔巴特说:“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雅斯贝尔斯也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无论是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其目的都是要表达作者的感受、看法或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态度。语文教学中应突出其育人性,是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现今的语文课,有的教师上成了知识课、技术课,语文课的味道不浓厚,缺少文学色彩。究其原因,不外乎突出了语文工具性的一面,而忽视了其教育性、人文性的另一面。所以,在这里重提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这一老话,以期引起注意。
现实中,有些教师对课堂教学存在一种误解,他们认为,上课时把该讲的知识都讲了,把该交代的都交代了,上课任务就完成了。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乎并无大碍,知识交代准确,练习巩固到位,教学环节清晰。可是,仔细琢磨,便会发现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缺少一种情——激情、感情。缺少情感在里面,语法知识、修辞知识、写作知识都只是干巴巴的胡乱堆砌,还谈什么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古人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情不深者,无以惊心。有的教师常说,某某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某某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等等。反思一下,学生上课为什么不注意听讲?学生为什么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固然有其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等个人因素,但我们的老师上课时表情冷漠、语调刻板难道不是使学生厌学的重要因素吗?教师应该经常自省一下,上课时与学生多一些情感的交流,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热情,少一些麻木,用感情、温度、爱心把学生留在课堂上,这难道不是教师的职责吗?
有人也许听过特级教师、清华附小窦桂梅老师的课,给人留下印象深刻的地方很多,但她课堂上的激情恐怕是诸多优点中最突出的了。一位老师这样评价:“整整几十分钟,我忘却了自我,忘却了时间,沉醉于小动物们与落叶在秋天共舞的童话世界里。窦老师把激情灌注到整个课堂,使课堂像一条奔腾向前的大河,时而蓄势待发,时而汹涌澎湃,时而舒缓有致,我们仿佛和她以及孩子们一起登上她的激情之旅,开始观赏和领略一路激情风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会倍感身心的愉悦和陶冶,“学生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才能实现。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既不能忽略掉也不能后贴标签,后一种做法尤其是最忌讳的,育人的情感应像一根红线一样贯穿于一堂课的始终,它应是含蓄的、内敛的,能感觉体会得到的,能品味出来的,时时刻刻在你身边的,是深藏在其中而不是表露于外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春风化雨般的自然,这才是语文课堂最佳的育人境界。
海伦是一个盲聋哑的孩子,沙莉文老师的到来改变了她的人生,这是教育史上的奇迹,而沙莉文老师就是这个奇迹的创造者。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深入感悟文章内容,渲染出震撼心灵的氛围,引导学生从海伦身上汲取勇敢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坎坷、不向命运低头、努力拼搏、战胜困难的力量。而沙莉文老师对海伦深沉的爱,独具匠心的教育方法,用心良苦的启蒙引导等等,无不令人动容。沙莉文老师不但教海伦拼写,还教她如何认识自然甚至启发她理解什么是爱。一个教师教给学生知识,充其量是个教书匠,一个教师不但教给学生知识还教他(她)如何做人,这个人才是一个教育家。教师应该分析这些材料的类别,作者选择这些材料的写作意图,文章升华主题的意义,而不是把文章内容拆分开单摆浮放在那里。
我们的老师在找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后,为什么不去思考课文为什么要写沙莉文老师引导“我”理解“爱”,认识“爱”,学会“爱”,假如把这部分删去,是否会影响主题的表达,在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如水到渠成,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便凸显出来了。
窦桂梅老师在结束《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总结道:“今天你们的学习条件太好了,我们不能光停留在恨上、难过上,因为我们还有一份对未来的希望,——留给我们心中的思考还要继续,——我愿亲爱的同学们走出圆明园的时候,最终获得的就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这样的人,我们该怎样拥有智慧,拥有尊严地活着。”这样的点睛之笔,揭示了语文学习的真正目的,对文本获得了深刻的理解和体验后,走出文本,形成富有现实意义的态度和认识,才会生成世界观、人生观的价值。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精深的艺术,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停留在课堂内,单纯地去研究课堂结构、授课方法,效果是不会理想的。语文教师必须树立起大语文的教学观念,走进生活,关注社会的发展和挖掘人的潜力。看到春草吐绿,感受生命的萌动和伟大;看到秋果累累,体会劳动的艰辛和丰收的喜悦;徒步穿行,挑战自我,超越生命的极限;走进大自然,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和神奇。在丰富多采的活动中,学生们陶冶了情操,丰富了情感,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