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浅文深交,问题群的内涵
所谓问题群,就是针对教学主题,从不同角度设计并列或相近的多个问题。“问题群”教学是根据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拟定若干个问题,形成逻辑性较强的“问题群 ”,在教师问题群的引导下,学生学会自主讨论和探究问题、自主归纳知识要点和规律,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选自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的第一专题,对于选修课程中“诗与散文系列”,课标要求:“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散文的艺术特性,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一篇内容比较浅显的文章,学生读过之后,多数都会认为自己已经懂了,没有什么可学的。但是学生对文章所理解的往往都是比较肤浅和表层的东西,没有挖掘到文章深层的东西,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曹永军老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些问题一环扣一环,形成了逻辑性较强的问题群。学生在曹老师问题群的引导下,启动思维,通过了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去疑”的过程,实现了对文章深入研读的目的。
二、浅文深教,问题群设计
曹老师在教授这节课时,通过问题群教学来达到浅文深教的目的。这个问题群中共设计了五个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五个问题。
问题1:请用3—4个词概括徐锦澄老师的特点
生:我觉得徐老师严肃、生动形象、不修边幅,不拘小节、思想开通、善于行文
……
师:大家讲的实际上是多这篇文章,对国文老师的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应该说一遍读下来,有一个这样的一个基本的认识,但是还不全面,对徐老师的认识也不够全面。
问题2:文中的“我”是一个独特的视角。 “我”原来是怎样的学生?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文中说到“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
……
师:我们来看看,作者上午捣乱,这是没话说,那他下午在干什么呢?文中讲的是他很安分,我们联系上下文来看看作者下午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
生:从上文可以看出来,下午上课时学生一部分从事午觉,一部分看小说,还有瞪眼发呆,神游八表的等等,很明显作者也是属于这些类型的
……
问题3:读过文章之后,大家都比较喜欢徐老师骂“我”的那一部分,感觉很精彩,那么,大家想一想,徐老师问什么要骂“我”?
生:因为先生多喝了两盅,然后因为学生问他题目,但是他当时没有写完,所以非常生气,就在这时作者起身分辨,就惹了祸,先生就把怒火发在我的身上,骂我
……
师:恩,不是简单的喝两盅,然后学生打断老师生气的,而是这样的一个恶劣的学习环境使徐老师早就很生气。在第三节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就是最后一句。我们一起读一下
生: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师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
……
生:我觉得正当防卫应该是指老师想通过这种绷着脸骂人种种方式来引起学生对国文课的重视
……
师:正当防卫,因为保护。实际上这里的骂人或者是正当防卫师因为孩子们的不懂事而忧郁、焦虑和心急。
问题4:文章前半部分写的是顽劣的我的眼中老师“可恶”的一面,后半部分写上进的我眼中老师“可敬”一面,这样写有的目的是什么,好处是什么?前后的语言风格怎样?
生:欲扬先抑、对比、衬托出徐老师的伟大、丰富徐老师的形象
师:大家理解的都不错,但是要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用一个技巧来写什么东西,其实作者写自己有顽劣到上进的变换过程,而这样的过程是徐老师的心血,是徐老师的人格、学识在起作用。那么,大家读下来,前后的语言风格怎样?
生:前半部分有一种玩笑的感觉,透露出对老师的赌气
师:恩,玩笑、赌气、诙谐、风趣,那后半部分呢
生:表现出对徐老师的尊敬,敬爱
师:庄重,典雅,前后完全不一样。
问题5:作者在后半部分着重写了徐老师的改作文和传授我的写作技巧,作者提到了哪些写作技巧?运用这三条技巧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学习。
师:首先,我们来归纳一下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写作技巧,第一个是忌虚字,第二是起笔键,第三是用譬喻,下面大家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谈谈你的学习
生:文章题目是我的国文老师,文章开头就直接开门见山写国文老师给我的印象最深,第二段直接写国文老师的相貌,不拐弯抹角
……
生:我想讲一下忌虚字,这篇文章读起来不像其它文章很冗长,读起来软绵绵的,没有味道,反而读起来很有味道,掷地有声。
……
师:大家回答的都很好,我想讲一下忌虚字,就是忌用过多的虚字,虚字一般就是我们平时用的关联词,像不但而且等等。我们可以选择用添加的方式来试试。比如,“他念的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又抑扬顿挫。”我们一般会用不但而且,作者却没有用虚字,直接有有有有,很干净。又如,“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没有用我们平常用的只要才能,有硬朗之气。
三、浅文深教,问题群设计的策略分析
为了使学生对文章加深理解,曹老师通过设计问题群进行文本解读。问题群中的五个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问题群中这些问题设计的策略。
(一) 引读性问题,了解学生的认识状况
这类问题主要用于阅读教学的起始。现行的语文教材有很多篇目缺乏吸引力,这就造成了阅读起始阶段学生没有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因此,这一阶段借助设置问题,能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这类问题应当能引导学生从整体山去把握文章的内容,而不是设计一个细小琐碎的问题。问题要有概括性,而且要在阅读完之后才能回答。
问题1就是这样的引读性问题,需要学生在学完这篇课文之后才可以很正确的回答出来。曹老师在上课的起始阶段设计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当前学生的认识状况,如学生概括出老师的特点有“严肃、不拘小节、思想开通、教学方法独特”等,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感觉自己的认识还不足,激起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 探究性问题,层层深入
设计这样的问题,主要是为了诱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类问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重点,挖掘要深。
问题2和问题3就是这样的问题,学生对问题2的理解由最初的表层认识“我是一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渐渐加深认识到“当时的我是一个顽皮、捣蛋、不上进乃至有些顽劣的人,并且与后来的作者有着鲜明的对比”,同样,学生对问题3的认识也有最初的认识“因为先生多喝了两盅,遇上顽皮的学生而生气”到后来的认识“先生之所以真正生气是出于对这些顽皮的孩子的担心和焦虑”,从而真正体会出徐老师的人格魅力。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曹老师引导学生深入的分析问题,逐渐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我们知道要理解这篇文章内容的主旨,深入理解这两个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三)评价性提问,促进发展
这类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材料的价值。它要求学生对一些观念、价值观、问题解决的方法和行为进行判断或选择,也要求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
问题4 要求学生回答这篇文章的整体结构的目的和好处是什么,它就需要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和文章的布局来回答这个问题。同样,问题5的要求也是如此,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来判断文中的各种不同的写作技巧,并且根据鉴赏的知识对文中的写作技巧给予一定的评价。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学生不仅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也掌握了学习这篇散文的鉴赏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所谓问题群,就是针对教学主题,从不同角度设计并列或相近的多个问题。“问题群”教学是根据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拟定若干个问题,形成逻辑性较强的“问题群 ”,在教师问题群的引导下,学生学会自主讨论和探究问题、自主归纳知识要点和规律,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选自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的第一专题,对于选修课程中“诗与散文系列”,课标要求:“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散文的艺术特性,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一篇内容比较浅显的文章,学生读过之后,多数都会认为自己已经懂了,没有什么可学的。但是学生对文章所理解的往往都是比较肤浅和表层的东西,没有挖掘到文章深层的东西,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曹永军老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些问题一环扣一环,形成了逻辑性较强的问题群。学生在曹老师问题群的引导下,启动思维,通过了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去疑”的过程,实现了对文章深入研读的目的。
二、浅文深教,问题群设计
曹老师在教授这节课时,通过问题群教学来达到浅文深教的目的。这个问题群中共设计了五个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五个问题。
问题1:请用3—4个词概括徐锦澄老师的特点
生:我觉得徐老师严肃、生动形象、不修边幅,不拘小节、思想开通、善于行文
……
师:大家讲的实际上是多这篇文章,对国文老师的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应该说一遍读下来,有一个这样的一个基本的认识,但是还不全面,对徐老师的认识也不够全面。
问题2:文中的“我”是一个独特的视角。 “我”原来是怎样的学生?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文中说到“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
……
师:我们来看看,作者上午捣乱,这是没话说,那他下午在干什么呢?文中讲的是他很安分,我们联系上下文来看看作者下午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
生:从上文可以看出来,下午上课时学生一部分从事午觉,一部分看小说,还有瞪眼发呆,神游八表的等等,很明显作者也是属于这些类型的
……
问题3:读过文章之后,大家都比较喜欢徐老师骂“我”的那一部分,感觉很精彩,那么,大家想一想,徐老师问什么要骂“我”?
生:因为先生多喝了两盅,然后因为学生问他题目,但是他当时没有写完,所以非常生气,就在这时作者起身分辨,就惹了祸,先生就把怒火发在我的身上,骂我
……
师:恩,不是简单的喝两盅,然后学生打断老师生气的,而是这样的一个恶劣的学习环境使徐老师早就很生气。在第三节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就是最后一句。我们一起读一下
生: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师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
……
生:我觉得正当防卫应该是指老师想通过这种绷着脸骂人种种方式来引起学生对国文课的重视
……
师:正当防卫,因为保护。实际上这里的骂人或者是正当防卫师因为孩子们的不懂事而忧郁、焦虑和心急。
问题4:文章前半部分写的是顽劣的我的眼中老师“可恶”的一面,后半部分写上进的我眼中老师“可敬”一面,这样写有的目的是什么,好处是什么?前后的语言风格怎样?
生:欲扬先抑、对比、衬托出徐老师的伟大、丰富徐老师的形象
师:大家理解的都不错,但是要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用一个技巧来写什么东西,其实作者写自己有顽劣到上进的变换过程,而这样的过程是徐老师的心血,是徐老师的人格、学识在起作用。那么,大家读下来,前后的语言风格怎样?
生:前半部分有一种玩笑的感觉,透露出对老师的赌气
师:恩,玩笑、赌气、诙谐、风趣,那后半部分呢
生:表现出对徐老师的尊敬,敬爱
师:庄重,典雅,前后完全不一样。
问题5:作者在后半部分着重写了徐老师的改作文和传授我的写作技巧,作者提到了哪些写作技巧?运用这三条技巧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学习。
师:首先,我们来归纳一下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写作技巧,第一个是忌虚字,第二是起笔键,第三是用譬喻,下面大家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谈谈你的学习
生:文章题目是我的国文老师,文章开头就直接开门见山写国文老师给我的印象最深,第二段直接写国文老师的相貌,不拐弯抹角
……
生:我想讲一下忌虚字,这篇文章读起来不像其它文章很冗长,读起来软绵绵的,没有味道,反而读起来很有味道,掷地有声。
……
师:大家回答的都很好,我想讲一下忌虚字,就是忌用过多的虚字,虚字一般就是我们平时用的关联词,像不但而且等等。我们可以选择用添加的方式来试试。比如,“他念的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又抑扬顿挫。”我们一般会用不但而且,作者却没有用虚字,直接有有有有,很干净。又如,“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没有用我们平常用的只要才能,有硬朗之气。
三、浅文深教,问题群设计的策略分析
为了使学生对文章加深理解,曹老师通过设计问题群进行文本解读。问题群中的五个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问题群中这些问题设计的策略。
(一) 引读性问题,了解学生的认识状况
这类问题主要用于阅读教学的起始。现行的语文教材有很多篇目缺乏吸引力,这就造成了阅读起始阶段学生没有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因此,这一阶段借助设置问题,能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这类问题应当能引导学生从整体山去把握文章的内容,而不是设计一个细小琐碎的问题。问题要有概括性,而且要在阅读完之后才能回答。
问题1就是这样的引读性问题,需要学生在学完这篇课文之后才可以很正确的回答出来。曹老师在上课的起始阶段设计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当前学生的认识状况,如学生概括出老师的特点有“严肃、不拘小节、思想开通、教学方法独特”等,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感觉自己的认识还不足,激起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 探究性问题,层层深入
设计这样的问题,主要是为了诱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类问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重点,挖掘要深。
问题2和问题3就是这样的问题,学生对问题2的理解由最初的表层认识“我是一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渐渐加深认识到“当时的我是一个顽皮、捣蛋、不上进乃至有些顽劣的人,并且与后来的作者有着鲜明的对比”,同样,学生对问题3的认识也有最初的认识“因为先生多喝了两盅,遇上顽皮的学生而生气”到后来的认识“先生之所以真正生气是出于对这些顽皮的孩子的担心和焦虑”,从而真正体会出徐老师的人格魅力。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曹老师引导学生深入的分析问题,逐渐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我们知道要理解这篇文章内容的主旨,深入理解这两个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三)评价性提问,促进发展
这类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材料的价值。它要求学生对一些观念、价值观、问题解决的方法和行为进行判断或选择,也要求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
问题4 要求学生回答这篇文章的整体结构的目的和好处是什么,它就需要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和文章的布局来回答这个问题。同样,问题5的要求也是如此,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来判断文中的各种不同的写作技巧,并且根据鉴赏的知识对文中的写作技巧给予一定的评价。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学生不仅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也掌握了学习这篇散文的鉴赏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