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爸爸病倒了
情景再现
爸爸反常地早早下班回来,帆帆高兴地跑过去,爸爸只是虚弱地说了一句:“你好,宝宝,爸爸今天不能跟你玩儿。”随后匆匆地进了卧室。看着躺在床上有气无力、无精打采的爸爸,3岁的帆帆有些沮丧,又不知所措。
宝宝的困惑
爸爸是大人,长得高高壮壮的;爸爸常说自己的身体是最棒的,那为什么爸爸还会生病呢?难道爸爸变得“不棒”了吗?
为什么会这样
幼儿往往对爸爸绝对崇拜,并相信自己崇拜的人身上没有一点“瑕疵”,包活生病。如果有一天,他发现强壮的爸爸突然像自己一样病倒了,会感到非常不可思议。这是他们成长过程的一个正常现象,爸爸要正视这一点,耐心认真地给宝宝解释,不可草率应对。
爸爸的回应
◎可能生病
对于生病这类理所当然的事,爸爸要充分理解、正确解答:告诉宝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叔叔阿姨和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的人,都是会生病的。生病是一种生理现象,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只不过,大人的抵抗力比孩子强一些,相对来讲不容易生病。
◎传递“锻炼”的概念
借助一个看得见的榜样,让孩子明白,只有平时经常锻炼,身体的抵抗力才会越来越强,病菌不容易侵入,比如爷爷每天游泳,就很少生病。
烧开陷阱
◎爸爸生病与“宝宝不乖”无关
小宝宝的思维是线性的,不会拐弯,成人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所以,千万不要把宝宝的淘气与爸爸的生病联系起来,随口说出:“都是你不乖,经常惹爸爸生气,把爸爸给气病了!”这样的话来。因为,这样的回答,不能解开孩子心中的谜团,反而会给宝宝带来愧疚感,增加其心理负担。
2 这个爸爸不会做
情景再现
妈妈出差了,一大早,爸爸就喊醒丫,丫,帮她穿上衣服,洗脸刷牙,这一切都还顺利,可轮到梳头,爸爸有点为难了:他拿起梳子,在丫丫头上一上一下地乱挖,疼得丫丫大叫起来,“哎呦,疼!”爸爸马上说:“好、好,我尽量轻点,你再忍忍。”梳了好半天,还是没弄好,丫丫着急地催:“爸爸快点,上幼儿园要迟到了!”这下,爸爸更慌了,他刚刚梳起了这边的,那边的又掉了,索性胡乱扎上算了。结果,两条辫子歪歪的,还一高一低!
宝宝的困惑
家里的灯不亮了,我的火车、娃娃坏了,爸爸都能修好,还会叠纸飞机。这些事,比梳头难多了,他怎么就梳不好两个小辫子呢?妈妈可是一眨眼的工夫就梳好了呀!
为什么会这样
在宝宝眼里,爸爸应该和妈妈一样能干,妈妈瞬间能做好的事,爸爸也不例外。况且,在丫丫的记忆中,还没有什么事情是爸爸做不好的,她很难将不会梳头这件事和什么都会做的爸爸联系在一起。
爸爸的回应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对多数爸爸来说,给宝宝女儿梳头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你要让宝宝明白,任何人都不可能无所不能,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和不擅长的,也就是说他们可能在这方面很棒、而在那方面就不棒,就像有的人成为钢琴家,有的人成为画家,而有的人最终成为了科学家,他们只在自己的领域表现出色。难和易也是相对的。“梳头”,就是爸爸的弱项。
◎表明你的态度
告诉宝宝,有些事情是熟能生巧的,比如梳头。爸爸之所以不会梳头,是因为自己的头发很短,平时少有操练的机会,不过,爸爸愿意在这方面努力。由于你的态度诚恳,相信宝宝愿意配合你练习。
烧开陷阱
◎发脾气于事无补
如果在丫丫喊“疼”、着急和不满意的时候,心急且手忙脚乱的爸爸对宝宝发脾气:叫什么,再闹我就不帮你梳了!或者把梳子一摔:嫌不好,自己弄去!这只能激化你和宝宝之间的矛盾,破坏你在孩子心中的“伟大”形象。
3 爸爸为什么不知道
情景再现
爸爸给芯芯讲完了童话《丑小鸭》,但芯芯仍感觉意犹未尽,问道:“那个丑小鸭真的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了吗?”
“是啊!因为,它原来就是一只天鹅宝宝。”爸爸说。
“那就是说,天鹅的宝宝都很丑吗?”芯芯继续问道。
“有可能吧。也许有的丑、有的不丑,就像大人一样,他们小时候有的漂亮、有的不漂亮。”
“什么样的天鹅小时候不丑?”芯芯穷追不舍。
“这个爸爸也不知道啊!”
宝宝的困惑
爸爸知道的可多了,我不懂的事情爸爸都告诉我,可这次他怎么会不知道呢?他平时可是最爱看书的呀,书上不是讲了很多很多的知识吗?、
为什么会这样
如果把知识比喻成存款,那么,在宝宝的印象中,爸爸就是个永不枯竭的“提款机”,他没有、也不可能有不知道的事。所以,当听爸爸说出“不知道”这三个字时,宝宝对爸爸“高大形象”所产生的怀疑,远比没能从爸爸那儿获得满意的答案而感到的失落要大得多。
爸爸的回应
◎使用婉转的方式
直接而简单地对两三岁左右的孩子说“不知道”,他们会很失望,甚至会动摇内心已经建立起来的、对爸爸的绝对信任感。因此,遇到不好回答或无法回答的问题,爸爸们首先弄清楚孩子的真正想法,顾及他们的梦想与兴趣。对于芯芯的提问,爸爸不妨这样委婉地解释:“什么样的天鹅小时候不丑呢?这个问题爸爸也不太清楚,我们查查有关天鹅方做的好处是,既能维护爸爸在孩子心中的完美形象,又能使宝宝和爸爸更亲密。
◎爸爸也需要不断学习
让宝宝明白,即使再聪明的人也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其他大人也和爸爸一样。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浩瀚无穷的,任何人都有不懂的知识。所以,无论是宝宝,还是爸爸妈妈以及其他的人,都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这样才不会落后,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
绕开陷阱
◎”别对孩子“撒谎”
“爸爸现在突然一下子想不起来了,改天我想起来了再告诉你!”或者说:“这个嘛,爸爸保密,以后再跟你说。”这样的回答或许暂时可以保住爸爸的尊严,但是几次之后,宝宝就会识破你的小把戏了,爸爸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也会直线下降,或许有一天,孩子面对你的回答会说:“爸爸骗人!”
4 爸爸也为自己找借口
情景再现
星期天,明明的小表弟来了,两个孩子玩着玩着发生了争执,明明打了小弟弟一拳,还用小汽车砸他的头……
明明爸严肃地对儿子说:“你要跟弟弟说‘对不起’。”
“是他先跟我抢的l”明明抗议。
“你打了弟弟,就应该道歉。”爸爸说。
“他也打我了!”明明为自己辩解。
“别找借口,你是哥哥,快跟弟弟说‘对不起’!”
“那弟弟也要跟我说‘对不起’!”
于是,明明爸生气地把小汽车扔进了垃圾道。
宝宝的困惑
爸爸扔我的玩具,不就是“打”我的玩具吗?我打弟弟不对,那爸爸打我的玩具也不对,他也要向我道歉。
为什么会这样
在宝宝看来,标准只有一个,自己不能做的事,爸爸同样不能做,爸爸劝说孩子要冷静下来道歉,但是自己却没能以身作则给予正确的示范,有损于自己在宝宝心中的威信。
爸爸的回应
◎道歉不是宝宝的专利
如果爸爸有一些过激的行为,或者在什么方面伤害了宝宝,最好先向孩子说“对不起”,给宝宝做个好榜样。比如,爸爸对明明说:“我刚才太生气了,在不冷静的时候扔了你的玩具,我发现这是不对的,我向你道歉,改天我们再去挑一个你喜欢的小汽车。你觉得可以吗?好了,现在,你可以向弟弟道歉了。”这样,孩子就比较容易接受爸爸的要求,
◎让宝宝做个“监督员”
爸爸以身作则、能约束自己,才能让宝宝佩服。不妨和宝宝有个约定:一旦爸爸对宝宝做了不合适的事、说了不该说的话,要向他道歉。请孩子做监督员,如果爸爸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失误,宝宝当即提醒。这样做不但不会使宝宝对爸爸失望,还能使宝宝时刻暗示自己、约束自己。
绕开陷阱
◎“不听话”不是理由
如果爸爸以“谁让你不听话的!”为理由拒绝向孩子道歉,就等于告诉孩子:爸爸在找借口。这样,孩子也会模仿爸爸的样子找出自己不认错的理由。而且,日久天长还会形成习惯。
情景再现
爸爸反常地早早下班回来,帆帆高兴地跑过去,爸爸只是虚弱地说了一句:“你好,宝宝,爸爸今天不能跟你玩儿。”随后匆匆地进了卧室。看着躺在床上有气无力、无精打采的爸爸,3岁的帆帆有些沮丧,又不知所措。
宝宝的困惑
爸爸是大人,长得高高壮壮的;爸爸常说自己的身体是最棒的,那为什么爸爸还会生病呢?难道爸爸变得“不棒”了吗?
为什么会这样
幼儿往往对爸爸绝对崇拜,并相信自己崇拜的人身上没有一点“瑕疵”,包活生病。如果有一天,他发现强壮的爸爸突然像自己一样病倒了,会感到非常不可思议。这是他们成长过程的一个正常现象,爸爸要正视这一点,耐心认真地给宝宝解释,不可草率应对。
爸爸的回应
◎可能生病
对于生病这类理所当然的事,爸爸要充分理解、正确解答:告诉宝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叔叔阿姨和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的人,都是会生病的。生病是一种生理现象,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只不过,大人的抵抗力比孩子强一些,相对来讲不容易生病。
◎传递“锻炼”的概念
借助一个看得见的榜样,让孩子明白,只有平时经常锻炼,身体的抵抗力才会越来越强,病菌不容易侵入,比如爷爷每天游泳,就很少生病。
烧开陷阱
◎爸爸生病与“宝宝不乖”无关
小宝宝的思维是线性的,不会拐弯,成人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所以,千万不要把宝宝的淘气与爸爸的生病联系起来,随口说出:“都是你不乖,经常惹爸爸生气,把爸爸给气病了!”这样的话来。因为,这样的回答,不能解开孩子心中的谜团,反而会给宝宝带来愧疚感,增加其心理负担。
2 这个爸爸不会做
情景再现
妈妈出差了,一大早,爸爸就喊醒丫,丫,帮她穿上衣服,洗脸刷牙,这一切都还顺利,可轮到梳头,爸爸有点为难了:他拿起梳子,在丫丫头上一上一下地乱挖,疼得丫丫大叫起来,“哎呦,疼!”爸爸马上说:“好、好,我尽量轻点,你再忍忍。”梳了好半天,还是没弄好,丫丫着急地催:“爸爸快点,上幼儿园要迟到了!”这下,爸爸更慌了,他刚刚梳起了这边的,那边的又掉了,索性胡乱扎上算了。结果,两条辫子歪歪的,还一高一低!
宝宝的困惑
家里的灯不亮了,我的火车、娃娃坏了,爸爸都能修好,还会叠纸飞机。这些事,比梳头难多了,他怎么就梳不好两个小辫子呢?妈妈可是一眨眼的工夫就梳好了呀!
为什么会这样
在宝宝眼里,爸爸应该和妈妈一样能干,妈妈瞬间能做好的事,爸爸也不例外。况且,在丫丫的记忆中,还没有什么事情是爸爸做不好的,她很难将不会梳头这件事和什么都会做的爸爸联系在一起。
爸爸的回应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对多数爸爸来说,给宝宝女儿梳头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你要让宝宝明白,任何人都不可能无所不能,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和不擅长的,也就是说他们可能在这方面很棒、而在那方面就不棒,就像有的人成为钢琴家,有的人成为画家,而有的人最终成为了科学家,他们只在自己的领域表现出色。难和易也是相对的。“梳头”,就是爸爸的弱项。
◎表明你的态度
告诉宝宝,有些事情是熟能生巧的,比如梳头。爸爸之所以不会梳头,是因为自己的头发很短,平时少有操练的机会,不过,爸爸愿意在这方面努力。由于你的态度诚恳,相信宝宝愿意配合你练习。
烧开陷阱
◎发脾气于事无补
如果在丫丫喊“疼”、着急和不满意的时候,心急且手忙脚乱的爸爸对宝宝发脾气:叫什么,再闹我就不帮你梳了!或者把梳子一摔:嫌不好,自己弄去!这只能激化你和宝宝之间的矛盾,破坏你在孩子心中的“伟大”形象。
3 爸爸为什么不知道
情景再现
爸爸给芯芯讲完了童话《丑小鸭》,但芯芯仍感觉意犹未尽,问道:“那个丑小鸭真的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了吗?”
“是啊!因为,它原来就是一只天鹅宝宝。”爸爸说。
“那就是说,天鹅的宝宝都很丑吗?”芯芯继续问道。
“有可能吧。也许有的丑、有的不丑,就像大人一样,他们小时候有的漂亮、有的不漂亮。”
“什么样的天鹅小时候不丑?”芯芯穷追不舍。
“这个爸爸也不知道啊!”
宝宝的困惑
爸爸知道的可多了,我不懂的事情爸爸都告诉我,可这次他怎么会不知道呢?他平时可是最爱看书的呀,书上不是讲了很多很多的知识吗?、
为什么会这样
如果把知识比喻成存款,那么,在宝宝的印象中,爸爸就是个永不枯竭的“提款机”,他没有、也不可能有不知道的事。所以,当听爸爸说出“不知道”这三个字时,宝宝对爸爸“高大形象”所产生的怀疑,远比没能从爸爸那儿获得满意的答案而感到的失落要大得多。
爸爸的回应
◎使用婉转的方式
直接而简单地对两三岁左右的孩子说“不知道”,他们会很失望,甚至会动摇内心已经建立起来的、对爸爸的绝对信任感。因此,遇到不好回答或无法回答的问题,爸爸们首先弄清楚孩子的真正想法,顾及他们的梦想与兴趣。对于芯芯的提问,爸爸不妨这样委婉地解释:“什么样的天鹅小时候不丑呢?这个问题爸爸也不太清楚,我们查查有关天鹅方做的好处是,既能维护爸爸在孩子心中的完美形象,又能使宝宝和爸爸更亲密。
◎爸爸也需要不断学习
让宝宝明白,即使再聪明的人也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其他大人也和爸爸一样。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浩瀚无穷的,任何人都有不懂的知识。所以,无论是宝宝,还是爸爸妈妈以及其他的人,都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这样才不会落后,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
绕开陷阱
◎”别对孩子“撒谎”
“爸爸现在突然一下子想不起来了,改天我想起来了再告诉你!”或者说:“这个嘛,爸爸保密,以后再跟你说。”这样的回答或许暂时可以保住爸爸的尊严,但是几次之后,宝宝就会识破你的小把戏了,爸爸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也会直线下降,或许有一天,孩子面对你的回答会说:“爸爸骗人!”
4 爸爸也为自己找借口
情景再现
星期天,明明的小表弟来了,两个孩子玩着玩着发生了争执,明明打了小弟弟一拳,还用小汽车砸他的头……
明明爸严肃地对儿子说:“你要跟弟弟说‘对不起’。”
“是他先跟我抢的l”明明抗议。
“你打了弟弟,就应该道歉。”爸爸说。
“他也打我了!”明明为自己辩解。
“别找借口,你是哥哥,快跟弟弟说‘对不起’!”
“那弟弟也要跟我说‘对不起’!”
于是,明明爸生气地把小汽车扔进了垃圾道。
宝宝的困惑
爸爸扔我的玩具,不就是“打”我的玩具吗?我打弟弟不对,那爸爸打我的玩具也不对,他也要向我道歉。
为什么会这样
在宝宝看来,标准只有一个,自己不能做的事,爸爸同样不能做,爸爸劝说孩子要冷静下来道歉,但是自己却没能以身作则给予正确的示范,有损于自己在宝宝心中的威信。
爸爸的回应
◎道歉不是宝宝的专利
如果爸爸有一些过激的行为,或者在什么方面伤害了宝宝,最好先向孩子说“对不起”,给宝宝做个好榜样。比如,爸爸对明明说:“我刚才太生气了,在不冷静的时候扔了你的玩具,我发现这是不对的,我向你道歉,改天我们再去挑一个你喜欢的小汽车。你觉得可以吗?好了,现在,你可以向弟弟道歉了。”这样,孩子就比较容易接受爸爸的要求,
◎让宝宝做个“监督员”
爸爸以身作则、能约束自己,才能让宝宝佩服。不妨和宝宝有个约定:一旦爸爸对宝宝做了不合适的事、说了不该说的话,要向他道歉。请孩子做监督员,如果爸爸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失误,宝宝当即提醒。这样做不但不会使宝宝对爸爸失望,还能使宝宝时刻暗示自己、约束自己。
绕开陷阱
◎“不听话”不是理由
如果爸爸以“谁让你不听话的!”为理由拒绝向孩子道歉,就等于告诉孩子:爸爸在找借口。这样,孩子也会模仿爸爸的样子找出自己不认错的理由。而且,日久天长还会形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