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菏泽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向沿袭了几千年的农村厕所“开刀”,掀起了一场改变旧生活习惯、营建乡风文明、改善生活环境的“厕所革命”。
“这样的茅房(厕所)好,没味,再也不担心茅房脏、臭,进不去脚了。”山东省菏泽市赵盘石村八十多岁的赵吉学老人指着自家厕所高兴地说。
赵吉学是菏泽市实施农村厕所改革以来的首批受益者。然而,就在几个月前,赵吉学老人却是“厕改”的坚决反对者。菏泽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后称爱卫办)副主任张佩宪介绍,像赵吉学老人这样对“厕改”从反对到支持的例子很多。
据悉,菏泽市牡丹区赵盘石村已有近50户农民盖起了这种生态卫生厕所,目前,在当地政府的大力宣传、政策引导与技术培训之下,菏泽市广大农村正酝酿一场“厕所革命”。
“厕改”改变农民生活环境
“男女混着用,茅坑连粪坑;下边蛆虫爬,头顶苍蝇叫;晴天闻恶臭,雨天两脚泥”。这是我国广大农村厕所的真实写照。除衣、食、住、行外,厕所被称为“第五大生活要素”,虽然,我国大致先后进行了四场以城市为主的“厕所革命”,但农村厕所却一直是被遗忘的角落。
与城市厕改相比,农村厕改之所以困难重重,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农村的现实条件并不具备建设所谓“文明厕所”的条件:首先没有成型的管道设施来提供统一的水源和污水处理;其次,农村整体卫生环境的相对恶劣使得农民对传统老式厕所习以为常,即使有心改变也苦于没有适合农村现状的改造技术。
“农村厕所的治理一直是环境卫生的难点,但这根本原因并不在农民的意识上,他们也想改变环境,但却不知怎么下手。在村子内建设几个厕改示范户,看到效果后,农民们大都自愿要求进行改造,加上这种新式厕所是在原有厕所基础上改造的,投入并不多,非常受农民欢迎。”菏泽市爱卫办张主任介绍说。
据介绍,菏泽市推行的是一种大小便分集式生态型旱厕,原理是将大便和小便分别导入相应的装置封闭贮存,单独使用。大便加灰,使粪便脱水,在贮粪池干燥的状态下,达到无害化,具有节水、防蝇、无臭等特点,成本只有三百元。
“这种厕所就是干净,现在生活好了,都想把家里环境搞好,花钱也不多,等过两天俺们家厕所盖好了,你也去看看,俺家还建了跟厕所连着的洗手间呐。” 当地一户农民说。
“厕改”重在政府引导
“农村改造厕所绝对是一件造福人民的好事,应大力推广。每户投资三百元,农民可以承受,政府主要是宣传和技术指导,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愿改的不勉强。”菏泽市市委书记陈光在农村改造厕所的报告中这样批示。
结合“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菏泽市有关部门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广播、报纸、报刊等媒体进行“厕改”宣传;同时还通过在各村粉刷宣传标语、发放公开信、宣传画、改厕知识手册,利用“三下乡”活动、“农村远程教育设施”等方式大力宣传厕改技术知识和意义,引导农民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时,菏泽市还通过试点引导、典型带动的作用,促使厕改实现“由点到面”“成片连线”的滚动发展。
在技术方面,菏泽市在全市举办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班,各县区爱卫办和卫生局负责为乡镇培养一批农村改厕技术队伍,每一个乡镇都成立技术指导组,承担农村改厕的技术指导职能。基本确保每个试点村都有懂得新厕建设的技术骨干,并在村民自愿建造的前提下从物料准备、模具制作、厕所选址、卫生厕所的维护等方面,给予村民全程指导。
菏泽市根据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坚持卫生厕所的地下部分主要推广大小便分集式生态卫生厕所,地上部分的厕屋则根据农户的经济状况,量力而行。要基本达到四有四无,即有墙、有顶、有门窗、有化粪池;厕内清洁基本无蝇蛆、无异味、储粪池有盖无渗漏、粪便无害化处理。
“在厕改过程中,政府财政进行补贴是不现实的,实际的建厕费用都是农民自己自愿投入,但农民的积极性仍然很高,因为这本身就是对农民有利的好事。”菏泽市委宣传部部长王文升说。
“厕改”带动乡村文明
“改厕工作是一场破除千年旧俗的革命,是预防疾病,保护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菏泽市爱卫办在印发的全市农村改厕通知中这样阐述。事实证明,菏泽市厕改的顺利进行正是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的结果,而这一民心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农村的印象,也彻底改变了农民的诸多观念。
“除了厕所干净卫生外,厕改后家里明显比以前干净了,个人的观念也变了,”村民赵学民深有感触,“改厕之前,总觉得自己是农村的没那么多讲究,也没法那么讲究,现在看着厕所都那么干净,不自觉地就搞好了院子里其他地方的卫生,要不根本不配套啊,现在发现原来农村也可以跟城里一样卫生,现在看着院子打心底就很舒服。”
厕改的积极作用还不仅这些,“厕改只是我们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新农村建设有很多难点,在农村现有的条件下,实现这些改变难度很大,但在这次厕改中,我们看到了农村的潜力,也了解了农民的思路,我们对今后的工作非常有信心。”菏泽市的政府工作人员踌躇满志。
“这样的茅房(厕所)好,没味,再也不担心茅房脏、臭,进不去脚了。”山东省菏泽市赵盘石村八十多岁的赵吉学老人指着自家厕所高兴地说。
赵吉学是菏泽市实施农村厕所改革以来的首批受益者。然而,就在几个月前,赵吉学老人却是“厕改”的坚决反对者。菏泽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后称爱卫办)副主任张佩宪介绍,像赵吉学老人这样对“厕改”从反对到支持的例子很多。
据悉,菏泽市牡丹区赵盘石村已有近50户农民盖起了这种生态卫生厕所,目前,在当地政府的大力宣传、政策引导与技术培训之下,菏泽市广大农村正酝酿一场“厕所革命”。
“厕改”改变农民生活环境
“男女混着用,茅坑连粪坑;下边蛆虫爬,头顶苍蝇叫;晴天闻恶臭,雨天两脚泥”。这是我国广大农村厕所的真实写照。除衣、食、住、行外,厕所被称为“第五大生活要素”,虽然,我国大致先后进行了四场以城市为主的“厕所革命”,但农村厕所却一直是被遗忘的角落。
与城市厕改相比,农村厕改之所以困难重重,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农村的现实条件并不具备建设所谓“文明厕所”的条件:首先没有成型的管道设施来提供统一的水源和污水处理;其次,农村整体卫生环境的相对恶劣使得农民对传统老式厕所习以为常,即使有心改变也苦于没有适合农村现状的改造技术。
“农村厕所的治理一直是环境卫生的难点,但这根本原因并不在农民的意识上,他们也想改变环境,但却不知怎么下手。在村子内建设几个厕改示范户,看到效果后,农民们大都自愿要求进行改造,加上这种新式厕所是在原有厕所基础上改造的,投入并不多,非常受农民欢迎。”菏泽市爱卫办张主任介绍说。
据介绍,菏泽市推行的是一种大小便分集式生态型旱厕,原理是将大便和小便分别导入相应的装置封闭贮存,单独使用。大便加灰,使粪便脱水,在贮粪池干燥的状态下,达到无害化,具有节水、防蝇、无臭等特点,成本只有三百元。
“这种厕所就是干净,现在生活好了,都想把家里环境搞好,花钱也不多,等过两天俺们家厕所盖好了,你也去看看,俺家还建了跟厕所连着的洗手间呐。” 当地一户农民说。
“厕改”重在政府引导
“农村改造厕所绝对是一件造福人民的好事,应大力推广。每户投资三百元,农民可以承受,政府主要是宣传和技术指导,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愿改的不勉强。”菏泽市市委书记陈光在农村改造厕所的报告中这样批示。
结合“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菏泽市有关部门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广播、报纸、报刊等媒体进行“厕改”宣传;同时还通过在各村粉刷宣传标语、发放公开信、宣传画、改厕知识手册,利用“三下乡”活动、“农村远程教育设施”等方式大力宣传厕改技术知识和意义,引导农民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时,菏泽市还通过试点引导、典型带动的作用,促使厕改实现“由点到面”“成片连线”的滚动发展。
在技术方面,菏泽市在全市举办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班,各县区爱卫办和卫生局负责为乡镇培养一批农村改厕技术队伍,每一个乡镇都成立技术指导组,承担农村改厕的技术指导职能。基本确保每个试点村都有懂得新厕建设的技术骨干,并在村民自愿建造的前提下从物料准备、模具制作、厕所选址、卫生厕所的维护等方面,给予村民全程指导。
菏泽市根据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坚持卫生厕所的地下部分主要推广大小便分集式生态卫生厕所,地上部分的厕屋则根据农户的经济状况,量力而行。要基本达到四有四无,即有墙、有顶、有门窗、有化粪池;厕内清洁基本无蝇蛆、无异味、储粪池有盖无渗漏、粪便无害化处理。
“在厕改过程中,政府财政进行补贴是不现实的,实际的建厕费用都是农民自己自愿投入,但农民的积极性仍然很高,因为这本身就是对农民有利的好事。”菏泽市委宣传部部长王文升说。
“厕改”带动乡村文明
“改厕工作是一场破除千年旧俗的革命,是预防疾病,保护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菏泽市爱卫办在印发的全市农村改厕通知中这样阐述。事实证明,菏泽市厕改的顺利进行正是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的结果,而这一民心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农村的印象,也彻底改变了农民的诸多观念。
“除了厕所干净卫生外,厕改后家里明显比以前干净了,个人的观念也变了,”村民赵学民深有感触,“改厕之前,总觉得自己是农村的没那么多讲究,也没法那么讲究,现在看着厕所都那么干净,不自觉地就搞好了院子里其他地方的卫生,要不根本不配套啊,现在发现原来农村也可以跟城里一样卫生,现在看着院子打心底就很舒服。”
厕改的积极作用还不仅这些,“厕改只是我们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新农村建设有很多难点,在农村现有的条件下,实现这些改变难度很大,但在这次厕改中,我们看到了农村的潜力,也了解了农民的思路,我们对今后的工作非常有信心。”菏泽市的政府工作人员踌躇满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