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眼之间,2010年已经接近尾声了。回首以往,在本刊卷首的位置,有关教育的话题,已经写了不少。然而目睹教育领域内不断发生的各类事件,出现的各种问题,面对的各种现象,反而越来越不知道写什么和怎么写了,有时甚至觉得,在过于强大的现实面前,文字总是显得那么的苍白和无力。
不是话题越来越少,也不是想要说的话越来越少,而是想要表达的意愿可能在无形之中被不断地消解,因为许多问题是一种长期存在,是一种持续不断的纠结,在某些时候和某些方面甚至会变得匪夷所思,一些类似的话题自然也会在一而再、再而三的谈论中,失去应有的吸引力和意义。
然而当一件件、一桩桩事情发生的时候,当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和矛盾出现的时候,还是不得不说,不能不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尽管可能不深刻,不准确,甚至难免谬误,但总觉得那是一种义务,一种责任,不仅是作者的,更是刊物的。
我们正处在一个价值观念日益多元的社会之中,而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又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使得我们在传统和现实中难以找到一个有机的对接点。几千年的文明也难以让我们找到心灵的现实归宿,当我们在碎片当中找寻方向时,其难度便可想而知。
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中,谈论有关教育的话题,有时更像是在某个角落里的自言自语,必然被强大的体制和世俗的洪流所淹没。但文字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可以在寂廖中长久地自我存在,使我们在若干年后仍然感受到它的温度,它的脉动,它的思想轨迹。如对教育弊端的剖析,对应试体制的批判,对人本思想的呼唤,对生命意识的期待,对人性弱点的探究,对功利主义的反思,对教育前景的忧虑,对公平正义的追求……都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失去话题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失去思考的魅力。
所谓“难得糊涂”,更多时候是一些人的自我标榜,是假装明白的炫耀,其实很多事情是我们所不明白的,对大多数人来说,“难得明白”才是最真实的写照。我们所作的努力,大多是为了尽可能地去接近真相,揭示真相,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是把糊涂当明白。而现实生活中,正是自认为“明白”的人太多了,才让这个世界的很多事情越来越说不清楚,越来越变得复杂纠结。事实上,只有那些真正活得明白的先贤智者,在品尝了“举世皆醉我独醒”的痛苦滋味之后,才有资格生发“难得糊涂”的感慨。
话题类文章的繁荣,是网络发展和媒体参与社会意识的一种觉醒,说明了越来越多的人具有了对社会生活中各类现象和事件的表达意愿,尽管受个人能力和素质的制约,这样的表达可能缺少思想的深度,缺少对对象的客观全面的把握,或者言不及义,不能很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但它却让我们能够从不同视角来观察社会,从不同侧面来看待问题,了解不同利益阶层的诉求,或者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和问题的不同看法,从而使我们的认识能够趋于全面和客观。
所以,从媒体的角度看,代表媒体观点的话题类文章,可以说就是代表一个媒体的价值取向,构成了这个媒体的灵魂。反过来说,一个没有自己声音的媒体,等于没有了自己的灵魂,失去了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就不可能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它自身存在的价值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惑,作为教育传媒,我们还是需要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不断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断阐发自己的主张,使它具有一定的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的作用,从而保持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特色。
基于这样的考虑,2010年扩版之后,本刊将在内文中专门开辟言论版面,刊发各种评论文章,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就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重大事件及与教育有关的话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与交流,进一步拓展和丰富话题内容,提升刊物的思想品位和媒体价值,形成自己的办刊特色。
当然,要写作出真正有见解、有分量的评论文章,就必须具有不懈追求真理的执著,对社会生活客观准确的把握,对教育领域历史和现状深刻透彻的了解,以及不计利害得失的责任意识和敢于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素质。如果能有更多的人关注社会、关注教育,把自己对社会、对教育、对人生的真知灼见奉献给广大读者,把自己对各类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探讨和对各种重大事件的深入评说,在本刊提供的平台上与大家分享,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就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不是话题越来越少,也不是想要说的话越来越少,而是想要表达的意愿可能在无形之中被不断地消解,因为许多问题是一种长期存在,是一种持续不断的纠结,在某些时候和某些方面甚至会变得匪夷所思,一些类似的话题自然也会在一而再、再而三的谈论中,失去应有的吸引力和意义。
然而当一件件、一桩桩事情发生的时候,当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和矛盾出现的时候,还是不得不说,不能不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尽管可能不深刻,不准确,甚至难免谬误,但总觉得那是一种义务,一种责任,不仅是作者的,更是刊物的。
我们正处在一个价值观念日益多元的社会之中,而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又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使得我们在传统和现实中难以找到一个有机的对接点。几千年的文明也难以让我们找到心灵的现实归宿,当我们在碎片当中找寻方向时,其难度便可想而知。
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中,谈论有关教育的话题,有时更像是在某个角落里的自言自语,必然被强大的体制和世俗的洪流所淹没。但文字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可以在寂廖中长久地自我存在,使我们在若干年后仍然感受到它的温度,它的脉动,它的思想轨迹。如对教育弊端的剖析,对应试体制的批判,对人本思想的呼唤,对生命意识的期待,对人性弱点的探究,对功利主义的反思,对教育前景的忧虑,对公平正义的追求……都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失去话题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失去思考的魅力。
所谓“难得糊涂”,更多时候是一些人的自我标榜,是假装明白的炫耀,其实很多事情是我们所不明白的,对大多数人来说,“难得明白”才是最真实的写照。我们所作的努力,大多是为了尽可能地去接近真相,揭示真相,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是把糊涂当明白。而现实生活中,正是自认为“明白”的人太多了,才让这个世界的很多事情越来越说不清楚,越来越变得复杂纠结。事实上,只有那些真正活得明白的先贤智者,在品尝了“举世皆醉我独醒”的痛苦滋味之后,才有资格生发“难得糊涂”的感慨。
话题类文章的繁荣,是网络发展和媒体参与社会意识的一种觉醒,说明了越来越多的人具有了对社会生活中各类现象和事件的表达意愿,尽管受个人能力和素质的制约,这样的表达可能缺少思想的深度,缺少对对象的客观全面的把握,或者言不及义,不能很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但它却让我们能够从不同视角来观察社会,从不同侧面来看待问题,了解不同利益阶层的诉求,或者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和问题的不同看法,从而使我们的认识能够趋于全面和客观。
所以,从媒体的角度看,代表媒体观点的话题类文章,可以说就是代表一个媒体的价值取向,构成了这个媒体的灵魂。反过来说,一个没有自己声音的媒体,等于没有了自己的灵魂,失去了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就不可能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它自身存在的价值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惑,作为教育传媒,我们还是需要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不断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断阐发自己的主张,使它具有一定的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的作用,从而保持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特色。
基于这样的考虑,2010年扩版之后,本刊将在内文中专门开辟言论版面,刊发各种评论文章,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就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重大事件及与教育有关的话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与交流,进一步拓展和丰富话题内容,提升刊物的思想品位和媒体价值,形成自己的办刊特色。
当然,要写作出真正有见解、有分量的评论文章,就必须具有不懈追求真理的执著,对社会生活客观准确的把握,对教育领域历史和现状深刻透彻的了解,以及不计利害得失的责任意识和敢于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素质。如果能有更多的人关注社会、关注教育,把自己对社会、对教育、对人生的真知灼见奉献给广大读者,把自己对各类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探讨和对各种重大事件的深入评说,在本刊提供的平台上与大家分享,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就让我们共同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