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设计化学校本课程 构建轻松愉快的新课堂教学模式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3496828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向是让学生头疼的字眼,强制的端正坐姿、僵硬的面部表情、枯燥的照本宣科、让人发疯的题海战术,构成了这一名词的全部内容。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们原始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童年的纯真与乐趣,全部被无情扼杀,本可以灵活生动的教育方式被填鸭式的强制灌输所代替,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最大的失败。
  新一轮的中学课程改革正在全国上下积极地开展。这场课程改革旨在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化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关注差异性,关注每个学生、张扬学生的个性以及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近年来,教育领域对创新的大肆渲染,紧锣密鼓地展开的创新教育,使得校本这一高扬个性旗帜的事物有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创新总是与多样性联系在一起的,而多样性又来源于个性,正是由于个性上的差异,才使得世界缤纷多彩,创新才能孕育而生。校本突出的不是统一性、一致性,而是基于学校现实而展开的,是针对学校存在的特定问题而进行的。具体到化学课程来讲,没有校本,就少有或没有创新,要把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把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地运用化学校本课程,构建轻松、愉快、能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新课堂教学模式?我们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觉得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补符合本校、本地实际情况的校本内容,发展学生特长,营造活跃气氛,让学生学以致用,为当地新农村建设服务
  
  国家课程开发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周期长,缺乏灵活性,严重滞后于社会变革,尤其是不能及时反映科技进步的成果和当地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实际变化,时效性差;二是学科专家处于课程开发的核心位置,课程设计定位在学科结构的层次,缺乏课程系统结构的整体把握,导致单一狭隘的专家型课程目标和决策渠道,缺乏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制与能力;三是“中央”、“外围”之间(亦即开发课程的学科专家与实际执行课程的教师之间)缺少应有的紧密联系。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因此只有适当补充符合本地学校实际、符合学生教师个性特点的校本内容,才能调动地方和学校校长、教师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校更有特色,教师的教学更有特点,学生的发展更有特长,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愉快,感悟化学就在自己身边,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为本地新农村建设服务。
  如我们在教学中补充了鞭炮和花炮的揭密、常用化学肥料的性质及合理施用、农村沼气的综合利用技术、家乡美酒的酿造与酒精的制取、苎麻扦插的化学处理、酸性土壤的改良、石灰石的性质和用途的探究、为庄稼寻找化学农药的替代品、家用能源的调查、黄甲铺精干麻厂的调查、黄甲铺集镇周边环境的调查及整治建议等。
  
  二、对现有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拓展处理,增强趣味性和启发性
  
  要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实现趣味性,必须改变师生头脑里固有的实验模式。传统的实验模式是强调“训练”有素、整齐划一,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现成操作设计和规定。把“教”混同于“训练”,就会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个别人预设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达到他人设计的目标。结果,教师或学校的无形外力就会延伸到本属于学生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显然,“教”的对象本来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却成了被“填”的“鸭子”,只有接受的权力而无选择的权力,这样的实验只能令人发困、令人讨厌。
  改变传统的实验模式,对教材中实验进行一些改进革新,增添趣味性,以此来启发兴趣,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观察实验的动力。可结合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及实验条件,适当多设计一些趣味小实验:如烧不坏的手帕、晴雨花、捉迷藏、魔棒点灯、镁带燃烧、腐蚀大理石、吹泡泡、分子间有空隙、鸡蛋的浮沉等等。
  例如分子间有空隙的实验:取一普通玻璃瓶(约250毫升),里面注入二分之一的清水,再小心地注入二分之一染成红色的酒精。在瓶口配一个带细玻璃管的橡胶塞。靠橡胶塞调节,使酒精液面上升到玻璃管中,用橡皮圈标出液面的位置。用力振荡玻璃瓶,使酒精和水充分混合,静止后观察最高液面。学生讨论液面下降一段距离的原因。
  再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时,可设计一个鸡蛋的浮沉实验(向大烧杯中的盐酸中放入一个新鲜鸡蛋)启发兴趣。
  又如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按部就班地规范操作,不厌其烦地强调要防止试管炸裂,但学生并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试管炸裂,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只能按照教师的说法强记——其实他们很想看到炸裂的现象过程。这时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安排时间,不妨故意设计一个试管炸裂的破坏性实验:
  器材:玻璃片(若干)、试管夹、试管(一只)、单孔橡皮塞、玻璃导管、胶皮管、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水槽、水
  实验过程:将玻璃片蘸上水,不擦干,用试管夹夹持加热,观察是否炸裂;试管夹夹持干玻璃片加热后,滴上几滴水,观察是否炸裂;将连好玻璃导管、胶皮管和单孔橡皮塞的试管安放在铁架台上,导管末端浸入水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先撤酒精灯,后慢慢地撤导管,观察水槽中的冷水是否倒吸到热试管中,引发炸裂。
  实验前不少人缺乏生活常识,以为“炸裂”等同于“爆炸”,现在明白这只是热量传导不均匀而引起的热胀冷缩的物理变化,原先错误的先觉经验得以更正,满足了好奇心。
  又如学生在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有的组不慎将试管底部碰坏,使试管底部有一小空,或加热时操作不当底部破裂,我告诉他们试管不要抛弃,可想别的方法制取氧气。结果有的组设计出了将破裂试管中装入二氧化锰,连接带橡胶塞的导管,再将其浸入烧杯中的过氧化氢溶液中,且能使反应随时发生、随时停止来制取氧气的方案,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不利变有利,推陈出新,实现了创新的飞跃。
  在学习酸碱的性质时,可设计实验:向一个已经用白纸折叠的干燥的小花(上面已用酚酞试液处理过)上喷上一种无色液体(氢氧化钠溶液)以后,小花会由无色变为红色;然后再向变红的花朵上喷上另一种无色液体(稀盐酸)后,小花又会由红色变为无色。学生对这一实验现象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产生兴趣之余,学生不免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小花朵为什么会由无色变红色?为什么又由红色变无色?两次实验过程中喷到小花朵上的液体有什么不同?它们具有怎样的性质?……
  由于学生们基本上是第一次观察到这样的现象,让他们感到既眼花缭乱、层出不穷,又奇妙无比、美不胜收,因此个个显得都异常兴奋,不时地欢呼雀跃、连连叫绝,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三、增设探究性实验或将演示实验改探究性实验,营造良好的轻松的研究气氛
  
  教材中有很多为演示实验,如果能结合学生实际,将其设计为探究性实验,对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分子运动的探究、人体吸入的气体中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一样多的探究、一氧化碳的毒性的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的探究等等。
  例如分子运动的探究:取四条细铁丝,下端拧在一起,插在胶塞中,上端展开成树枝形,将浸在酚酞试液里的棉花团扎在“树枝”上,成“花树”;“树”旁放一小烧杯,在小烧杯内放入半小杯浓氨水,用大烧杯将花树和小烧杯罩住。观察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原因。
  再如一氧化碳的毒性的探究:先准备好贮有一氧化碳的贮气罐和一定量的新鲜鸡血、导管、烧杯等。首先观察新鲜鸡血的颜色,然后安排两位学生试着将一氧化碳通入鸡血中再观察,一会儿学生们盯着烧杯惊叹道:“变色了,鸡血变色了!哇!好厉害啊!”这时,我适时地启发学生:为什么将一氧化碳通入新鲜鸡血中,鲜红的鸡血会变成胭脂红呢?说明一氧化碳有什么性质呢?为什么一氧化碳该会使人中毒呢?实验室中制取的多余的一氧化碳怎么处理呢?通常情况下,一氧化碳是如何产生的,香烟燃烧中会产生一氧化碳吗?我们违规吸烟有什么危害?……此时,学生们思维活跃、兴趣高涨很快就掌握了一氧化碳的学习内容。
  又如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的探究:
  提出问题:为什么采用石灰石与稀盐酸作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物,而不用其它的物质呢?学生会觉得问题很难。这时教师可以再提示学生以前学习过哪些产物有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让学生积极思考,回忆学过的方程式,总结出如下反应:加热碱式碳酸铜生成二氧化碳;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单质碳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学生会认为它们都行,但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一排除,碱式碳酸铜生成二氧化碳需加热,碳酸本身不稳定,单质碳和甲烷燃烧产物一定混有空气、氧气等杂质,煅烧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需要高温,条件苛刻,实验室实现不了。相比之下,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不需加热,室温反应,反应前没有气体,产物的气体只是二氧化碳,容易净化。
  提问:此实验采用的石灰石能不能用纯净的碳酸钙粉末、碳酸钠、草木灰等代替?稀盐酸能用稀硫酸代替吗?教师找若干名学生到前台协助完成下步实验。
  每人发一只试管,分别放入等量少量的如下药品:块状石灰石、粉末状的碳酸钙、碳酸钠固体、碳酸钠粉末等,再同时滴入稀盐酸,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现象,其他学生也全神贯注,看到只有石灰石固体反应速率较适中,容易控制,其它的反应太剧烈无法控制,甚至溶液溢出试管。
  每人再发一只试管,同样放入等量少量的如下药品:块状儿石灰石、粉末状的碳酸钙、碳酸钠固体、碳酸钠粉末等,同时滴入稀硫酸,同样看到粉末状的碳酸钙、碳酸钠固体、碳酸钠粉末等反应速率过快,剧烈无法控制,但石灰石固体反应表面生成许多白色固体,一段时间后反应中止。学生感到困惑不解:同样石灰石固体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为什么一个顺利进行,另一个反应终止呢?教师可在黑板上画个解释的草图,说明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时,生成一种难溶的化合物硫酸钙覆盖在表面,慢慢积累,内部的石灰石跟外部的稀硫酸隔绝,故反应终止。由此得出:反应物应当采用块状石灰石固体与稀盐酸。
  
  四、自制课件或利用网上信息,采用多媒体甚至游戏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以及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通过运用动画片夸张的表演、震撼效果的烟火和微观领域中分子、原子的运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实质,质量守恒的实质等动画,科学运用课件和网上信息及游戏等各种手段,做出令人目不暇接的画面和场面,为学生提供刺激、有趣的科学体验,使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到“科学其实很好玩”,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游戏与欢笑声中明白一些科学原理,将科学探索的热情深深植入心里,为创新、探索精神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离子的形成时,安排学生表演:先由两个学生和同学们一起研究各方案,选择最佳方案:把“钠原子”身上最外层的那个“电子”贴到“氯原子”身上。“钠原子”因失去一个电子而变成钠离子,“氯原子”因得到一个电子而变成氯离子,由于静电作用而结合成化合物氯化钠。由于直观活泼的游戏表演把枯燥、繁难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自然而然地对原子与离子的概念有了初步的区分,也为原子得失电子的规律埋下伏笔。
  通过我们几年的实践探索,化学校本课程实施效果很好,但也还需进一步改进,使之更完善、更科学。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
其他文献
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厌学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实在太苦了。其苦大致表现在三方面:课业负担过重之苦,学习生活枯燥单调之苦,师生关系紧张之苦。应运而生的愉快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把这“三苦”变为“三乐”:学习之乐、生活之乐、和谐之乐。乐从何来?乐生于情,情源于境。如何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呢?这里谈点粗浅的看法。  课业负担过重之苦,主要来自课堂教学的失败。这就要求教师打破陈旧的课堂教学结构,改进教法。  
期刊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小学各科教材都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其中语文是思想性较强的学科,主要是借助语言文字的训练,依靠生动形象的思想内容,通过对事物的评价来阐明是非、美丑和善恶,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因文而异,认真吃透教材内容,把握教材中内蕴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下面就我多年来的教学体会谈几点做法:    一、借助历史背景,认清是非黑白    小学语文教材中不
期刊
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写日记能锻炼写话能力,但是否能坚持下来也是一个难题。在培养二年级学生养成写日记习惯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日记的形式与内容    由于是二年级小学生,我要求他们写日记,不在于日记的长短、内容的多少,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但重要的是,写日记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感受,写出真情实感来,这样的日记读起来才会动人流畅。要学会及时捕捉住生活中的真情实感,用准确
期刊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合理、积极、健康的情感能使人们的思维、理解、记忆等智力因素变得活跃。然而,在理论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人们关注的焦点都在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的认知过程上,而情感过程则被忽视。近年来,随着对教学法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理论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下面,笔者仅就情感因素对理论教学的影响及情感策略在理论教学中的运用谈一下
期刊
口语交际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语言活动,是在动态语境中运用口头语言接收对方信息,同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传递给对方的过程。口语交际是感性的,大量具体形象、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使其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口语交际是理性的,它反映个体对社会生活不同的认知水平,记录个体成长的历程。口语交际过程还是感性与理性交融的过程。它具有即时性、流动性、现场性、综合性等特点。该怎样针对口语交际的这些特性来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
期刊
在课堂上,课堂效果如何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艺术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投入程度,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课堂集体的动力。所谓课堂集体的动力,就是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现象。这种集体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作为教师,不仅要了解课堂集体动力的内容,更要学会恰当地运用它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一、注意课堂气氛的把握     课堂气氛是课堂里的一种综合心理状
期刊
多少年来,令语文教师最为头痛的问题莫过于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这一顽症了。而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因此,本人就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观察生活,力求写实     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搬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们先来看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一段中的描写:“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
期刊
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是初三复习阶段我们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下面谈谈在初三复习阶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具体做法: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1、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兴趣的培养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第一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广泛提供有趣的反映时代风貌的文章让学生阅读,使其感受到掌握知识的无穷乐趣。同时,要引导学生选择趣味性强的有利于
期刊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也是一种学习理念、策略、方法,近几年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纵观各地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和再认识,笔者认为至少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引起重视。    一、要正确看待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以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
期刊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业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时刻在变更着,改革的浪潮无疑冲刷着少先队事业的各个领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和逐步完善,更明确地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新一代要具备综合的高素质,以适应飞速发展的新社会,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建功立业。  几年来,我校在少先队工作方面作了一定的努力,对少先队工作内容和方法也在不断地探索。工作中我有以下体会:    一、学校少先队工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