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想做到阅读与写作的真正互动,就应该把阅读与写作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只有找到两者的结合点,才能收到“双剑合璧,威力剧增”的效果。这就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要注重各种知识的积累,在阅读时要注重“体验”和“欣赏”。多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他们才会有更多的欣赏兴趣和表达冲动,写生活中的事,写实实在在的事,用通俗的语言表达真实的感情。使阅读和写作不再是枯燥的“搜集”和“记录”,而是对生活的体验、感受和倾吐。发掘学生内在的潜能,激发他们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和欲望,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效连接。
一、课内教学,讲练结合
课内教学,讲练结合,就是将平时的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实行课文练笔。以课文内容作为写作素材,把学生对语言的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相互促进,让阅读与写作有效连接。因此,要注重对课文内容进行仿写、扩写、续写。
(一)仿写。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比如,教学古代感人肺腑的散文《项脊轩志》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归有光对亲人的追思之情,也为了让学生学习那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更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可安排如下仿写:
通过学生学过的同样是借物抒情的两篇课文——《醉翁亭记》《陋室铭》,设计了两句话:
欧阳假醉翁之亭绘秀丽风光抒放情山水之乐趣,
禹锡托简陋之室写仙龙之说表静身修业之洁志。
要求学生仿句,学生在明确的思路引导下,很快就领悟了设计目的,在充分阅读课文后,写出“有光借项脊之轩记日常琐事怀追亲思故之深情”等好句子。
(二)扩写。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激发他们的想象,从而将文章中想要表达的内容加以形象化,进行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如,在教学一些诗词时,可带领学生通过诵读、涵泳、体味,让学生借助作者的文字、语言,依靠联想和想象,完成“二度创造”。这样,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就会出现不同的画面。这种“披文入情”式的体验,让学生的情感丰富起来,学生写出了不同风格的作文。在理解了文本后,学生走进了作者的空间,与作者进行对话,并加上了自己的理解,重构了故事情节,写出了真切的体验。
经过有的放矢的讲练结合,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达到了共赢。
二、课外阅读,模仿写作
山区学生基础薄弱,阅读量小,素材积累少,写议论文就泛泛而谈,甚至毫无章法。确实令老师伤透脑筋,老师堂上的理论指导只起到“隔靴搔痒”的作用。因此,让学生模仿别人的文章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可以有目的地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和范围,待学生阅读完成后,让学生谈谈对材料的看法,或者说说材料所适用的话题、观点;老师再加以分析点拨,指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拓展延伸;最后,按照一些写作运用示例进行模仿,让学生在模仿中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把议论文写得有理有据、有条有理了。
三、关注热点时事,训练时评
近几年高考作文注重真情实感,作文题材多来自生活,接近学生实际、新颖独到的素材会凸显作文亮点。而从2014年广东省高考模拟作文方向来看,类时评作文、时评类作文趋势显著。因此,关注媒体报道,寻找热点时事,并将这些素材积累且运用到作文写作中去,能使作文新颖深刻。因此,评论时事不失为一种训练写作的好方法。
首先,要求学生阅读一则材料,在课堂上审题,定下话题范围;然后,要求学生从媒体报道中寻找适合这个话题的素材;接着,用自己的话概括素材并写出自己的看法,进行分组讨论,小组推荐优秀文段并展示;最后,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再找两个素材,完成一篇时评作文。
在对从媒体报道中找到的素材进行处理时,也要讲究方法,简单地罗列材料是高考作文的大忌。写作时,一定要用一些关键句把作文材料和鲜活素材联系起来,让文章既有“肉”也有“骨”,而且达到“骨”“肉”完美结合的效果。
学生只有不断从阅读中“吸收”养料,习作意识才会不断加强,作文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一、课内教学,讲练结合
课内教学,讲练结合,就是将平时的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实行课文练笔。以课文内容作为写作素材,把学生对语言的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相互促进,让阅读与写作有效连接。因此,要注重对课文内容进行仿写、扩写、续写。
(一)仿写。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比如,教学古代感人肺腑的散文《项脊轩志》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归有光对亲人的追思之情,也为了让学生学习那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更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可安排如下仿写:
通过学生学过的同样是借物抒情的两篇课文——《醉翁亭记》《陋室铭》,设计了两句话:
欧阳假醉翁之亭绘秀丽风光抒放情山水之乐趣,
禹锡托简陋之室写仙龙之说表静身修业之洁志。
要求学生仿句,学生在明确的思路引导下,很快就领悟了设计目的,在充分阅读课文后,写出“有光借项脊之轩记日常琐事怀追亲思故之深情”等好句子。
(二)扩写。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激发他们的想象,从而将文章中想要表达的内容加以形象化,进行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如,在教学一些诗词时,可带领学生通过诵读、涵泳、体味,让学生借助作者的文字、语言,依靠联想和想象,完成“二度创造”。这样,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就会出现不同的画面。这种“披文入情”式的体验,让学生的情感丰富起来,学生写出了不同风格的作文。在理解了文本后,学生走进了作者的空间,与作者进行对话,并加上了自己的理解,重构了故事情节,写出了真切的体验。
经过有的放矢的讲练结合,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达到了共赢。
二、课外阅读,模仿写作
山区学生基础薄弱,阅读量小,素材积累少,写议论文就泛泛而谈,甚至毫无章法。确实令老师伤透脑筋,老师堂上的理论指导只起到“隔靴搔痒”的作用。因此,让学生模仿别人的文章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可以有目的地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和范围,待学生阅读完成后,让学生谈谈对材料的看法,或者说说材料所适用的话题、观点;老师再加以分析点拨,指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拓展延伸;最后,按照一些写作运用示例进行模仿,让学生在模仿中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把议论文写得有理有据、有条有理了。
三、关注热点时事,训练时评
近几年高考作文注重真情实感,作文题材多来自生活,接近学生实际、新颖独到的素材会凸显作文亮点。而从2014年广东省高考模拟作文方向来看,类时评作文、时评类作文趋势显著。因此,关注媒体报道,寻找热点时事,并将这些素材积累且运用到作文写作中去,能使作文新颖深刻。因此,评论时事不失为一种训练写作的好方法。
首先,要求学生阅读一则材料,在课堂上审题,定下话题范围;然后,要求学生从媒体报道中寻找适合这个话题的素材;接着,用自己的话概括素材并写出自己的看法,进行分组讨论,小组推荐优秀文段并展示;最后,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再找两个素材,完成一篇时评作文。
在对从媒体报道中找到的素材进行处理时,也要讲究方法,简单地罗列材料是高考作文的大忌。写作时,一定要用一些关键句把作文材料和鲜活素材联系起来,让文章既有“肉”也有“骨”,而且达到“骨”“肉”完美结合的效果。
学生只有不断从阅读中“吸收”养料,习作意识才会不断加强,作文水平才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