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朗读教学的“瓶颈区”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简言之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显然不是这种简单意义上的“读”,它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它是语文学习的中心轴,它是阅读感悟的催化剂,是情感把握的磁性石。朗读是一门有声语言的艺术,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过程。这一过程就是让文章“复生”过来,赋予文章生命力。可是当前的朗读教学,一部分人已经走进了“瓶颈区”,钻进了死胡同,甚至影响了教学。
  现状一:摆花架子
  语文课堂上学生读课文时,常见一人读,众人听,并且往往是班级里读得最好的同学读,其他的学生好像不需要培养朗读能力似的。每个班级,似乎都能找出几个朗读的“贵族”,越是朗读水平高的同学(贵族)得到的锻炼机会越多,越是朗读水平低的同学(平民)得到的锻炼机会越少。
  对策:朗读要“普遍撒网”
  学生学习能力有差异,朗读水平也有差异。作为一个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应该为他们排排队伍。哪些学生属于只能读通句子的层次,哪些学生属于能流利地朗读的层次,哪些学生达到了有感情朗读的层次,教师心中应该有底。第一课时教学,我们可以多让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学生朗读,让他们感受当众朗读的快乐。
  现状二:固定声腔
  有些教师“矫枉过正”,过分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要求学生在朗读时统一语速、语调,统一学生对一个词、一句话、一段内容的不同解读,让学生“异口同声”复制自己的朗读。学生在课堂上朗读文章,存在着一种“固定声腔”,给人读得很投入的虚假感觉。
  对策:朗读要“因材施教”
  新课程的语文教材丰富多彩,体裁多样,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经典之作。这些文章都有深厚的文本内涵,不同体裁的文章读的目标和要求是不一样的,读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景美、情深的课文要美美地享受诵读;一般科普、说明类文章适合介绍性朗读。同样是适合朗读的内容,朗读的形式也不一样,有人物事件的文章可以分角色朗读、表演读、动情美读;写景类的则可以想象美读,读出画面……不同的体裁,教师在朗读方式选择上应有所侧重,同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别用固定模式指导朗读。课堂始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朗读时也应循序渐进地提出要求,让学生情感受到启迪。
  现状三:放任自流
  课堂上教师不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反正多读书准没错)打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旗号,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读,美其名曰“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这不是“放羊”朗读吗?
  对策:朗读要“有的放矢”
  课文是一个整体,即内容的整体,语言形式和形象的整体,教师要学会抓住一条主线,让学生着眼全局。首先是初读环节的把握,许多教师在初读时主要让学生读准字音,理解字词。其实学生初次读文后的初步感受是最真实的,是下面以学定教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应该以各种方式让学生交流对全文的感受和理解。其次是教师要通过上引下联,左右贯通,让学生将个体有感受的个别句子连成整体进行感悟。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中要抓住文眼,就某一个词、一个句或一段话的解读将全文连接起来,让学生始终围绕文本主题进行整体性阅读。
  现状四:程式化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出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后,粗略让学生了解图片内容后就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位教师执教《九寨沟》时,出示了一张九寨沟风景照片然后说:“心动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作者笔下的迷人风光。”坐在边上的一位男生轻轻地对同桌说:“我就知道要读了。”然后和班中同学一起朗读起来,再听听这位学生的朗读,似乎纯粹是为了应付老师,他丝毫没有被画面感染,还游离在文本之外。
  对策:朗读要“潜移默化”
  美国学者鲁德说过:“兴趣不是学习的先决条件,而是学习的产物,是良好的教学的必然产物,它来自于取得成就的满足。”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获得的,当学生通过朗读达到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于一体时,这将是一种美好的体验,是一种满足。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也不容忽视的内容,有其重要的作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朗读”作为一项培养学生能力的任务,要求教师对学生加强有效的指导与训练。由此可见,朗读是何等的重要。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走出误区,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一、形成认知结构是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基础  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都不是在白纸上画画,总要涉及到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如果学生能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无论对于他今后继续学习地理知识还是进一步解决地理问题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当然,这也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呢?关键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将知识点连成线,以及用线织成网。根据地理
我国煤矿安全管理的主要手段往往为事后管理,事故处理具有滞后性,不符合“预防为主”的管理方针.为了解决之一问题,本文根据风险预控原理,建立了危险源“辨识-监测-控制”一
1 临床诊断轮状病毒感染早期。犊牛表现为轻度的沉郁、流涎、不愿站立和吮乳,到8~14日龄时出现严重的腹泻。疾病在牛场的犊牛群中迅速扩散,这时6日龄犊牛就可能出现临床症状,表现
宗教家、哲学家方东美先生多次主张宗教亦哲学,在宗教和哲学之间走一条融通之路,他以道为超越本体,抓住道的“非理性与理性”相结合特性,构成其机体主义哲学根本。在此道的精神指
市场营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才能与社会实际需求对接。基于市场调研,我们对市场营销的职业能力进行了分解,在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
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猪胸膜肺炎放线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急性病猪具有很高的死亡率,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养猪业颇具危害的重要传染病之一。现从病原与流行、病理
教与学,教要得法,学要主动,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培养在于乐教。教学中,善教者使学生如乘轻舟,扬帆顺风,学生视听课为“乐事”;不善教者使学生如人沼泽,举步艰难,学生视学习为“苦差”。同样的教材:讲得生动,妙趣横生,回味无穷,学生百听不厌;讲得教条,枯燥乏味,学生呆如泥塑,事倍而功半。如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讲课艺术,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最基本材料,要想学好英语,掌握相当的词汇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词汇贫乏,词义含混,就会造成理解和表达的障碍,人类的思想交流也是通过词构成的句子来实现的。扩大词汇量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前提。因此,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基础之一,它在整个语言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笔者作为第一线的教师,在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以及观察许多同仁们的教学过程发现,词汇教学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