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弗朗兹·李斯特一生改编了350多首作品,他改编的舒伯特圆舞曲是他在创作和演奏顶峰时期的作品。本文对李斯特改编舒伯特圆舞曲的第七首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尤其用重量弹奏法的方式解读本曲技术上的运用。本首乐曲在旋律上突出高低声部的旋律,还把旋律加以变化运用在中声部和次中声部。在音响效果上,李斯特把舒伯特圆舞曲原本清新淳朴的旋律变得更加充满戏剧化,给人以无限的想象。
【关键词】李斯特;改编曲;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J653 【文献标识码】A
一、改编圆舞曲创作背景
匈牙利弗朗兹·李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是在1846年—1852年时期改编创作出维也纳之夜圆舞曲,这段期间也是李斯特创作与演奏达到顶峰的时期。
二、第七首维也纳圆舞曲的教学应用与分析
(一)重量弹奏法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钢琴发展的日益革新,钢琴演奏方法也在革故鼎新。李斯特在他的那个时代就已经抛弃机械的弹奏方法,摆脱对手指派的系羁,广泛应用重量弹奏来解决演奏时的难点和技术问题。在本首乐曲中,重量弹奏法这一技术方法贯穿整个全曲,出现了大量的八度、琶音、和弦、跑动性的练习,需要用重量弹奏法来解决这些技巧和难点。
(二)八度在钢琴教学的运用
八度技巧是演奏此曲的难点之一,这首乐曲包含同音八度和远距离大跳八度。在演奏本曲同音八度时,大指和五指的关节必须要支撑住,腕、大臂、肩部都处于自然的状态,通过肩臂自然下垂的重量传送到指间,指尖一定要支撑住,这样才能使重量不断转移。对于远距离大跳八度,大脑要控制手指,弹奏第一个音的同时大脑要发出信号,知道下一个音的位置,有准备地进行重量转移,这样才能迅速无误地把远距离八度弹好,表现音乐情感、刻畫人物形象,体现出绅士邀请女士的坚定信念,以及女士内心的纠结与矜持。乐谱右手以和弦的形式,左手以八度形式,表现出女士内心的矜持、纠结的过程。
(三)和弦钢琴教学的运用
在这首乐曲中广泛应用了三、七、九和弦以及各种和弦的转位和旋律音和弦、跳音和弦的演奏技巧。本首乐曲出现了旋律音和弦,右手的和弦需要突出高音声部,而且谱面出现了和弦与和弦之间的连线,使和弦弹奏时更富有歌唱性。这就要求演奏者要分清和弦的层次,明确旋律声部,加大了演奏的难度,对技术上和情感层面要求更高。通常和弦的最高音是旋律音,既要突出旋律音又要使其他音作为伴奏的和弦音潜藏起来。演奏时要把力量都集中在五指旋律音上,其余两个手指作为和弦的伴奏音。弹奏时要弱下来,把力量集中在五指上,熟练以后就能让和弦分出层次的旋律线条,力量依次往下一个和弦的旋律音转移。在本首乐曲中出现了大量的跳音和弦和小倚音的加入,这段音乐中跳音和弦弹奏的效果比较欢快,这样才能保证和弦弹奏时表现力更丰富,使和弦弹奏更富有歌唱性,从而体现和弦在整个乐曲中的色彩作用。
(四)琶音在钢琴教学的运用
这首乐曲出现了大量的左手琶音和分解转位琶音和弦,琶音作为伴奏织体烘托右手的旋律条线的塑造和突显具有重要的作用。琶音弹奏是本曲的难点之一,琶音弹奏是否清晰平均,关系到整个副部音乐情感的表达,整个副部左手伴奏都是用大量的琶音构成,所以琶音技巧在本曲中至关重要。在弹奏本曲琶音时要借助落滚的动作弹奏上方或下方的换指动作,在弹奏琶音时要从慢练开始,借助臂的自然力量传送到指尖,通过力量的转移可以将音弹奏的十分均匀。本曲中出现了较多分解和转位和弦琶音以及大跨度的琶音,这就需要演奏者准确地掌握琶音的演奏技巧,才能使音乐更富有生命力,更富有歌唱性,更富有旋律性。琶音在这首乐曲中,高声部、中声部、次中声部交替反复出现,伴奏采用了分解和弦织体的衬托,在各个声部也是反复地出现,他们之间的对话在各个声部的相互呼应体现出这段音乐出现复杂的多声部音乐,音乐表达了两人道出心底心声的那种悲伤的情感。只有领悟这样的情景在乐曲演奏时才能更加出神入化地刻画不同的情感。
三、结语
李斯特创作的这首作品具有很强的教学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李斯特对圆舞曲的改编丰富了原曲的内涵,使圆舞曲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和跃升,不仅保留了原作品的精髓,还加入了李斯特独有的音乐语言及语汇风格,表现出极强的浪漫主义风格,突出表现了匈牙利独有的民族风格,使李斯特的音乐作品充满戏剧性,并对浪漫主义之后的音乐创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对指导钢琴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作者简介:张懿(1991—),女,汉族,安徽阜阳人,学生,艺术硕士,沈阳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教育钢琴教学法。
【关键词】李斯特;改编曲;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J653 【文献标识码】A
一、改编圆舞曲创作背景
匈牙利弗朗兹·李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是在1846年—1852年时期改编创作出维也纳之夜圆舞曲,这段期间也是李斯特创作与演奏达到顶峰的时期。
二、第七首维也纳圆舞曲的教学应用与分析
(一)重量弹奏法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钢琴发展的日益革新,钢琴演奏方法也在革故鼎新。李斯特在他的那个时代就已经抛弃机械的弹奏方法,摆脱对手指派的系羁,广泛应用重量弹奏来解决演奏时的难点和技术问题。在本首乐曲中,重量弹奏法这一技术方法贯穿整个全曲,出现了大量的八度、琶音、和弦、跑动性的练习,需要用重量弹奏法来解决这些技巧和难点。
(二)八度在钢琴教学的运用
八度技巧是演奏此曲的难点之一,这首乐曲包含同音八度和远距离大跳八度。在演奏本曲同音八度时,大指和五指的关节必须要支撑住,腕、大臂、肩部都处于自然的状态,通过肩臂自然下垂的重量传送到指间,指尖一定要支撑住,这样才能使重量不断转移。对于远距离大跳八度,大脑要控制手指,弹奏第一个音的同时大脑要发出信号,知道下一个音的位置,有准备地进行重量转移,这样才能迅速无误地把远距离八度弹好,表现音乐情感、刻畫人物形象,体现出绅士邀请女士的坚定信念,以及女士内心的纠结与矜持。乐谱右手以和弦的形式,左手以八度形式,表现出女士内心的矜持、纠结的过程。
(三)和弦钢琴教学的运用
在这首乐曲中广泛应用了三、七、九和弦以及各种和弦的转位和旋律音和弦、跳音和弦的演奏技巧。本首乐曲出现了旋律音和弦,右手的和弦需要突出高音声部,而且谱面出现了和弦与和弦之间的连线,使和弦弹奏时更富有歌唱性。这就要求演奏者要分清和弦的层次,明确旋律声部,加大了演奏的难度,对技术上和情感层面要求更高。通常和弦的最高音是旋律音,既要突出旋律音又要使其他音作为伴奏的和弦音潜藏起来。演奏时要把力量都集中在五指旋律音上,其余两个手指作为和弦的伴奏音。弹奏时要弱下来,把力量集中在五指上,熟练以后就能让和弦分出层次的旋律线条,力量依次往下一个和弦的旋律音转移。在本首乐曲中出现了大量的跳音和弦和小倚音的加入,这段音乐中跳音和弦弹奏的效果比较欢快,这样才能保证和弦弹奏时表现力更丰富,使和弦弹奏更富有歌唱性,从而体现和弦在整个乐曲中的色彩作用。
(四)琶音在钢琴教学的运用
这首乐曲出现了大量的左手琶音和分解转位琶音和弦,琶音作为伴奏织体烘托右手的旋律条线的塑造和突显具有重要的作用。琶音弹奏是本曲的难点之一,琶音弹奏是否清晰平均,关系到整个副部音乐情感的表达,整个副部左手伴奏都是用大量的琶音构成,所以琶音技巧在本曲中至关重要。在弹奏本曲琶音时要借助落滚的动作弹奏上方或下方的换指动作,在弹奏琶音时要从慢练开始,借助臂的自然力量传送到指尖,通过力量的转移可以将音弹奏的十分均匀。本曲中出现了较多分解和转位和弦琶音以及大跨度的琶音,这就需要演奏者准确地掌握琶音的演奏技巧,才能使音乐更富有生命力,更富有歌唱性,更富有旋律性。琶音在这首乐曲中,高声部、中声部、次中声部交替反复出现,伴奏采用了分解和弦织体的衬托,在各个声部也是反复地出现,他们之间的对话在各个声部的相互呼应体现出这段音乐出现复杂的多声部音乐,音乐表达了两人道出心底心声的那种悲伤的情感。只有领悟这样的情景在乐曲演奏时才能更加出神入化地刻画不同的情感。
三、结语
李斯特创作的这首作品具有很强的教学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李斯特对圆舞曲的改编丰富了原曲的内涵,使圆舞曲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和跃升,不仅保留了原作品的精髓,还加入了李斯特独有的音乐语言及语汇风格,表现出极强的浪漫主义风格,突出表现了匈牙利独有的民族风格,使李斯特的音乐作品充满戏剧性,并对浪漫主义之后的音乐创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对指导钢琴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作者简介:张懿(1991—),女,汉族,安徽阜阳人,学生,艺术硕士,沈阳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教育钢琴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