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15岁的小王是一名初三学生,初一时因为和班主任老师发生矛盾,担心老师为难自己,在初一学年结束后,强烈要求家长为其转学,说换一个新环境,他就会下定决心重新开始正常学习。当时,家长认为孩子说得很有道理,就给孩子办了转学。然而,时隔一年,小王又因为和两位主课教师发生摩擦,再次提出转学。这时,家长仍然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又动用关系为孩子选择了一所离家较远的学校。可是,小王升入初三后,一直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常常感到莫名的孤独和焦躁,最后发展到拒绝上学。目前他正以生病为由,请假待在家中。
在初中生当中,与小王有着类似经历的同学还有不少,出现这样的心理问题,是由于不良的人际关系造成的。在学校里,学生与老师产生矛盾是很正常的,可是,一些同学把这种平常的矛盾人为扩大,认为是很严重的事,进而推断出老师从此不会公平对待自己的结论,结果在心理上造成了难以承受的巨大压力,从而产生逃避、厌学心理。这是非常不可取的。案例中的小王,面对矛盾,他和他的家长没有正视问题、认真思考解决的办法,却选择了逃避,试图通过转学的方式回避矛盾。殊不知,转学并没有解决问题,不仅如此,转学后,小王不得不面对陌生的人际关系,当同样的矛盾再次发生时,他依然没有解决矛盾的能力,结果必然出现行为上的进一步退缩——再次以转学来回避矛盾。这最终导致小王避无可避,惧怕、拒绝上学。
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正处在一个转型期,正在经历由儿童成长为成人的转变。在这段时期,同学们的心理日趋成熟,独立意识逐渐增强,有强烈的“成人感”,越来越感到自己是“大人”了,开始从“听话道德”向“平等道德”过渡,要求从大人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强调自主、自由的空间,对老师、家长婆婆妈妈式的说教及过度的关心会产生反感,个别学生甚至会出现顶撞老师的现象,甚至对学校、社会产生反抗情绪。然而,同学们此时的心理还不成熟,还存在着心理发展的另一面——依赖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想独立,但对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还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帮助或指导,诸如与同学、朋友的关系,学习方式上的困惑等。
在从儿童向成人转变的转型期,同学们的独立意向、主体意识是十分强烈的,但同时又缺乏必要的知识与能力。这一是因为目前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方面重视不够,二是因为传统的家庭关系中,父母一般也不鼓励子女过早独立。调查表明,有相当部分的家长要求子女“只要能上大学,什么事都可以不管”,所以造成了许多同学生活上的依赖性,出现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管学习,不管其他”的不正常现象。因此,老师和家长在注重分数、成绩的同时,更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让他们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逐步消除依赖心理。
学生与老师出现矛盾主要是因为双方的交流不够,老师对学生不了解、不理解、不信任,使学生产生了对抗心理。中学时期,老师仍然是学生心目中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老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有些老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学生价值的不良态度,更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创伤。中学生,因为心理的不健全,往往会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心中会觉得压抑,从而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因此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要熟悉学生,对每个学生的秉性、爱好、家庭情况等都要作深入了解。其次,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真正处于主体、主人、主动的地位,这样,学生才会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意见,才乐于、敢于发挥出创造力,个性才能够健康地发展。其三,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对立使矛盾激化,亲近使关系和谐。作为父母和老师,只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满足他们需要一个能同成人平等交流情感的空间和时间的需求,理解他们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教育策略,积极引导,不断提高他们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就可以帮助他们形成和谐的纵向人际关系。而同样,作为学生,同学们也应该学着体谅老师,不管态度如何,他们都是全心全意为学生着想的,绝不是同学们的敌人。有什么误会,及时向老师解释清楚,以平和的心态积极与老师沟通,老师会理解的。逃避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在初中生当中,与小王有着类似经历的同学还有不少,出现这样的心理问题,是由于不良的人际关系造成的。在学校里,学生与老师产生矛盾是很正常的,可是,一些同学把这种平常的矛盾人为扩大,认为是很严重的事,进而推断出老师从此不会公平对待自己的结论,结果在心理上造成了难以承受的巨大压力,从而产生逃避、厌学心理。这是非常不可取的。案例中的小王,面对矛盾,他和他的家长没有正视问题、认真思考解决的办法,却选择了逃避,试图通过转学的方式回避矛盾。殊不知,转学并没有解决问题,不仅如此,转学后,小王不得不面对陌生的人际关系,当同样的矛盾再次发生时,他依然没有解决矛盾的能力,结果必然出现行为上的进一步退缩——再次以转学来回避矛盾。这最终导致小王避无可避,惧怕、拒绝上学。
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正处在一个转型期,正在经历由儿童成长为成人的转变。在这段时期,同学们的心理日趋成熟,独立意识逐渐增强,有强烈的“成人感”,越来越感到自己是“大人”了,开始从“听话道德”向“平等道德”过渡,要求从大人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强调自主、自由的空间,对老师、家长婆婆妈妈式的说教及过度的关心会产生反感,个别学生甚至会出现顶撞老师的现象,甚至对学校、社会产生反抗情绪。然而,同学们此时的心理还不成熟,还存在着心理发展的另一面——依赖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想独立,但对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还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帮助或指导,诸如与同学、朋友的关系,学习方式上的困惑等。
在从儿童向成人转变的转型期,同学们的独立意向、主体意识是十分强烈的,但同时又缺乏必要的知识与能力。这一是因为目前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方面重视不够,二是因为传统的家庭关系中,父母一般也不鼓励子女过早独立。调查表明,有相当部分的家长要求子女“只要能上大学,什么事都可以不管”,所以造成了许多同学生活上的依赖性,出现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管学习,不管其他”的不正常现象。因此,老师和家长在注重分数、成绩的同时,更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让他们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逐步消除依赖心理。
学生与老师出现矛盾主要是因为双方的交流不够,老师对学生不了解、不理解、不信任,使学生产生了对抗心理。中学时期,老师仍然是学生心目中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老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有些老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学生价值的不良态度,更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创伤。中学生,因为心理的不健全,往往会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心中会觉得压抑,从而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因此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要熟悉学生,对每个学生的秉性、爱好、家庭情况等都要作深入了解。其次,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真正处于主体、主人、主动的地位,这样,学生才会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意见,才乐于、敢于发挥出创造力,个性才能够健康地发展。其三,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对立使矛盾激化,亲近使关系和谐。作为父母和老师,只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满足他们需要一个能同成人平等交流情感的空间和时间的需求,理解他们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教育策略,积极引导,不断提高他们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就可以帮助他们形成和谐的纵向人际关系。而同样,作为学生,同学们也应该学着体谅老师,不管态度如何,他们都是全心全意为学生着想的,绝不是同学们的敌人。有什么误会,及时向老师解释清楚,以平和的心态积极与老师沟通,老师会理解的。逃避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