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携手-2014”,是继“携手-2007”、“携手-2008”、“携手-2013”后的第四次中印陆军反恐联合训练。双方参训官兵在短短几天里同吃同住、密切交流,既提高了彼此的战术水平,又增进了相互了解。在此期问,印军官兵过硬的战术素养和优良的战斗作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适应习惯差异带来无穷乐趣
飞机刚落到印度空军某机场,印方部队派车来接我们。上车第一印象就让我特别好奇:印度车辆左行,司机坐在右边驾驶。在中国,这完全相反。这不,南此产生的一连串连锁反应也让我颇为别扭。比如,在营区走路,我常常因仍习惯于靠右行,总是与迎面而来的左行车辆不期而遇,往往是快逼近时才意识到是白己走错了方向,赶快避让,还弄得他们经常给我道歉“Sorry”。
两军指挥员带队也常出现“情况”。我军带队行进是队伍在有指挥员在左的方式,而印军则相反,是队伍在左指挥员在右。每当两军队伍迎面相遇,不是错车而过,而是对头“相撞”。但经过几天的适应,我军官兵逐渐习惯了靠左行进的方式,与印军官兵相遇时,已能各行其道。
不仅行进方式有别,就餐方式也有不同。联训时,我军出于礼节宴请印军官兵进行晚宴。由于印军官兵就餐只会用刀叉,不会使用筷子,当他们拿起筷子就餐时,总是难以将饭菜夹起来,不仅减慢了吃饭的速度,还闹出了不少笑话。但经过反复体验,印军官兵也很快学会了筷子的使用方法。之后的日常就餐,部分印军官兵还主动到我军官兵就餐区品味中国美味。
在作息时问上,印军与我军也有诸多不同。通常情况,他们是凌晨4点就起床进行约2个小时的祈祷活动,再白行进行体能训练,到7点进行早餐,上午10点30分军官进行茶歇,战士简单休息20分钟后继续操课,午餐和晚餐时问均要比我们晚约2个小时。加之当地比北京晚两个半小时,刚开始大家还有饿肚子的现象,但也很快适应了。晚饭后,印军通常是在营区内自由活动。
实战化训练有着不同的组训方式
训练是未来战争的预演,只有按实战要求摔打锻炼部队,才能赢得战场的最终胜利。目睹两军反恐训练,虽然方法各异,但“练为战、练即战”的训练理念,却始终贯穿于联训的每个细节。
第二日清晨,在印军1.5公里的战斗障碍训练场,一位印军士兵正从铁丝网下匍匐爬过时,作战靴鞋带突然松脱。面对意外情况,只见那名士兵通过铁丝网后便立即停下,将鞋带一头向左绕两圈,另一头向右绕两圈,而后在鞋帮内侧打结又继续前进。这一与我军不同的系鞋带方法当即引起了我的注意。当我问印方连长阿兰德为什么这样系时,他这样告诉我,将鞋带左绕、右绕两圈,既可捆紧鞋帮,又能避免鞋带余留过长,而在鞋帮内侧打结,则是为了避免被草木荆棘绊倒。而我军官兵系鞋带的方法,也很讲究:将鞋带依次向上交叉穿过战靴所有孔洞后将余绳反系于鞋帮后面,再将绳结塞入鞋帮里面。虽然系法不同,但目的却一致:利于行军作战。
牵引横越训练是模拟利用一根悬空牵引的绳索通过悬崖、沟壑和河流等场景。在印军训练场,我却惊奇地发现,他们虽然也有类似训练,但绳子用的却是两根,且绳子更粗、距离更短。见我纳闷,阿兰德连长过来解释说,在战场环境恶劣、体能消耗剧烈的情况下,士兵仅靠一根绳子难以横越深沟,用双绳更容易、更保险,且更符合印军士兵体形的实际。的确,用双绳横越障碍,符合印军官兵个头大、身体灵活性稍逊的特点,但在作战时,多带一根绳子,就多二三十斤负重,难免影响行动。两种方法虽各有长短利弊,但都注重贴近白身特点和实战需要。
搜索前进时,两军士兵持枪方向也有区别:我军士兵通常注重观察左右敌情,枪管略微朝下,能确保视线不受枪支遮挡,而印军士兵通常保持瞄准姿势,将枪支平端于眼前躬身前进,能确保随时展开射击;索降模拟训练,我军官兵习惯手脚并用、顺势下溜,印军官兵习惯两手握绳下滑、两脚悬空着地;排爆训练,印军官兵讲究程序规范,我军官兵严抠细节……联训中,我全程跟训观察发现,无论是基础技能训练、手语指挥训练,还是排除爆炸物、人室清剿等反恐专业训练,两军官兵的训练形式和方法虽各有不同,但实战化训练的理念却是不谋而合。
相互取长补短提高反恐基本技能
虽然不搞对抗性、竞赛性训练,是这次反恐联合训练的基本指导思想,但训练中双方也充分展示出了各白不同的训法。
精准射击是反恐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联训第三天,印军展示的反恐射击训练让我们大开眼界:前方宽约1米、高约2米的目标靶上印有10个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目标,指挥员在50米开外的射手右侧随机出示约10厘米大小的目标牌,要求官兵按照显示的形状实施精确射击,每个目标限时3秒钟。与此同时,官兵还要在10秒内对目标靶右侧的5个同定目标完成精确连续射击。虽然我军官兵整体成绩并不低于印军,但印军这种充分结合反恐训练实际培养锻炼官兵迅即判断敌情、快速反应和一枪毙命、精确制敌的训练方法,还是让我感叹不已。
城镇反恐,双方交战距离短,出枪时间关系生死存亡。在人室清剿行动中,中印两军均追求判断怏、破门快、出枪快,尤其是我军官兵盲视换弹匣、长枪换短枪的动作,引发印军官兵学习效仿。同时,印军破门之后,谁在前、谁在后,谁射左边、谁打右边,谁爬楼,谁开柜子、谁搜床底,官兵均按标准程序进行,有效确保作战行动的高效,也值得我军官兵学习借鉴。
优良传统与职业化理念的比较
作为职业化模式下的印军军官与士兵等级森严,一般不会有太多的交流。混编合训中,我们被印军的“规则”实施官兵分开居住,军官都住进官员宿舍,士兵则住进20人的大通问。在官员宿舍,每天都有一名叫哈文特的印军士兵来打扫卫生。记得有一天,我顺手递给哈文特一盒中国饼干,他的举动让我感到特别意外:先是紧张地朝门外张望一下,看到没有他们的军官后才飞快塞进裤兜。他告诉我:“要是被长官知道,会受到严厉惩罚的!”
哈文特除了打扫卫生,还要帮我们规范内务。每天见到我,他都会执着而礼貌地问:“长官,有衣服要洗吗?”而每当这时,我总会向他微笑着挥手示意不用。为了消除哈文特的顾虑,我还专门给他介绍我们中国军队军官下连当兵的优良传统,告诉他我们每年都有一批干部要下到连队与战士严格实行“五同”,这让哈文特觉得简直不可思议。
在中国军队,官兵一致,官兵同乐是常态。而在印度军营,却难有此景。在印度军队,军官和士兵一般不合影,除非有外交等特殊场合需要。在这次训练中,或许我们在印军眼中也成了“老外”,他们特别喜欢和我们合影,尤其是和军官合影后,他们倍感兴奋。
适应习惯差异带来无穷乐趣
飞机刚落到印度空军某机场,印方部队派车来接我们。上车第一印象就让我特别好奇:印度车辆左行,司机坐在右边驾驶。在中国,这完全相反。这不,南此产生的一连串连锁反应也让我颇为别扭。比如,在营区走路,我常常因仍习惯于靠右行,总是与迎面而来的左行车辆不期而遇,往往是快逼近时才意识到是白己走错了方向,赶快避让,还弄得他们经常给我道歉“Sorry”。
两军指挥员带队也常出现“情况”。我军带队行进是队伍在有指挥员在左的方式,而印军则相反,是队伍在左指挥员在右。每当两军队伍迎面相遇,不是错车而过,而是对头“相撞”。但经过几天的适应,我军官兵逐渐习惯了靠左行进的方式,与印军官兵相遇时,已能各行其道。
不仅行进方式有别,就餐方式也有不同。联训时,我军出于礼节宴请印军官兵进行晚宴。由于印军官兵就餐只会用刀叉,不会使用筷子,当他们拿起筷子就餐时,总是难以将饭菜夹起来,不仅减慢了吃饭的速度,还闹出了不少笑话。但经过反复体验,印军官兵也很快学会了筷子的使用方法。之后的日常就餐,部分印军官兵还主动到我军官兵就餐区品味中国美味。
在作息时问上,印军与我军也有诸多不同。通常情况,他们是凌晨4点就起床进行约2个小时的祈祷活动,再白行进行体能训练,到7点进行早餐,上午10点30分军官进行茶歇,战士简单休息20分钟后继续操课,午餐和晚餐时问均要比我们晚约2个小时。加之当地比北京晚两个半小时,刚开始大家还有饿肚子的现象,但也很快适应了。晚饭后,印军通常是在营区内自由活动。
实战化训练有着不同的组训方式
训练是未来战争的预演,只有按实战要求摔打锻炼部队,才能赢得战场的最终胜利。目睹两军反恐训练,虽然方法各异,但“练为战、练即战”的训练理念,却始终贯穿于联训的每个细节。
第二日清晨,在印军1.5公里的战斗障碍训练场,一位印军士兵正从铁丝网下匍匐爬过时,作战靴鞋带突然松脱。面对意外情况,只见那名士兵通过铁丝网后便立即停下,将鞋带一头向左绕两圈,另一头向右绕两圈,而后在鞋帮内侧打结又继续前进。这一与我军不同的系鞋带方法当即引起了我的注意。当我问印方连长阿兰德为什么这样系时,他这样告诉我,将鞋带左绕、右绕两圈,既可捆紧鞋帮,又能避免鞋带余留过长,而在鞋帮内侧打结,则是为了避免被草木荆棘绊倒。而我军官兵系鞋带的方法,也很讲究:将鞋带依次向上交叉穿过战靴所有孔洞后将余绳反系于鞋帮后面,再将绳结塞入鞋帮里面。虽然系法不同,但目的却一致:利于行军作战。
牵引横越训练是模拟利用一根悬空牵引的绳索通过悬崖、沟壑和河流等场景。在印军训练场,我却惊奇地发现,他们虽然也有类似训练,但绳子用的却是两根,且绳子更粗、距离更短。见我纳闷,阿兰德连长过来解释说,在战场环境恶劣、体能消耗剧烈的情况下,士兵仅靠一根绳子难以横越深沟,用双绳更容易、更保险,且更符合印军士兵体形的实际。的确,用双绳横越障碍,符合印军官兵个头大、身体灵活性稍逊的特点,但在作战时,多带一根绳子,就多二三十斤负重,难免影响行动。两种方法虽各有长短利弊,但都注重贴近白身特点和实战需要。
搜索前进时,两军士兵持枪方向也有区别:我军士兵通常注重观察左右敌情,枪管略微朝下,能确保视线不受枪支遮挡,而印军士兵通常保持瞄准姿势,将枪支平端于眼前躬身前进,能确保随时展开射击;索降模拟训练,我军官兵习惯手脚并用、顺势下溜,印军官兵习惯两手握绳下滑、两脚悬空着地;排爆训练,印军官兵讲究程序规范,我军官兵严抠细节……联训中,我全程跟训观察发现,无论是基础技能训练、手语指挥训练,还是排除爆炸物、人室清剿等反恐专业训练,两军官兵的训练形式和方法虽各有不同,但实战化训练的理念却是不谋而合。
相互取长补短提高反恐基本技能
虽然不搞对抗性、竞赛性训练,是这次反恐联合训练的基本指导思想,但训练中双方也充分展示出了各白不同的训法。
精准射击是反恐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联训第三天,印军展示的反恐射击训练让我们大开眼界:前方宽约1米、高约2米的目标靶上印有10个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目标,指挥员在50米开外的射手右侧随机出示约10厘米大小的目标牌,要求官兵按照显示的形状实施精确射击,每个目标限时3秒钟。与此同时,官兵还要在10秒内对目标靶右侧的5个同定目标完成精确连续射击。虽然我军官兵整体成绩并不低于印军,但印军这种充分结合反恐训练实际培养锻炼官兵迅即判断敌情、快速反应和一枪毙命、精确制敌的训练方法,还是让我感叹不已。
城镇反恐,双方交战距离短,出枪时间关系生死存亡。在人室清剿行动中,中印两军均追求判断怏、破门快、出枪快,尤其是我军官兵盲视换弹匣、长枪换短枪的动作,引发印军官兵学习效仿。同时,印军破门之后,谁在前、谁在后,谁射左边、谁打右边,谁爬楼,谁开柜子、谁搜床底,官兵均按标准程序进行,有效确保作战行动的高效,也值得我军官兵学习借鉴。
优良传统与职业化理念的比较
作为职业化模式下的印军军官与士兵等级森严,一般不会有太多的交流。混编合训中,我们被印军的“规则”实施官兵分开居住,军官都住进官员宿舍,士兵则住进20人的大通问。在官员宿舍,每天都有一名叫哈文特的印军士兵来打扫卫生。记得有一天,我顺手递给哈文特一盒中国饼干,他的举动让我感到特别意外:先是紧张地朝门外张望一下,看到没有他们的军官后才飞快塞进裤兜。他告诉我:“要是被长官知道,会受到严厉惩罚的!”
哈文特除了打扫卫生,还要帮我们规范内务。每天见到我,他都会执着而礼貌地问:“长官,有衣服要洗吗?”而每当这时,我总会向他微笑着挥手示意不用。为了消除哈文特的顾虑,我还专门给他介绍我们中国军队军官下连当兵的优良传统,告诉他我们每年都有一批干部要下到连队与战士严格实行“五同”,这让哈文特觉得简直不可思议。
在中国军队,官兵一致,官兵同乐是常态。而在印度军营,却难有此景。在印度军队,军官和士兵一般不合影,除非有外交等特殊场合需要。在这次训练中,或许我们在印军眼中也成了“老外”,他们特别喜欢和我们合影,尤其是和军官合影后,他们倍感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