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幼儿是小小探索家,引导、激发幼儿进行自主探究,对培养多方面素质至关重要。为了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结合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案例进行剖析,文章认为应把握好三个要点:营造安全探究的心理氛围、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提供引发探究的主题材料、推进探究的不断深入;支持幼儿的发现式学习、促进认知的主动建构。
关键词: 心理氛围 材料 发现式学习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探究能力[1]。长期以来,我们都把孩子看成被动的接受者。而事实上,孩子是主动的发展者、学习者。让幼儿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幼儿学习的主要途径。为了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我认为可以把握好三个要点:营造安全探究的心理氛围,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提供引发探究的主题材料,推进探究的不断深入;支持幼儿的发现式学习,促进认知的主动建构。
一、 营造安全探究的心理氛围,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两个重要条件。在幼儿阶段,幼儿的自我意识很脆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评价都会对其产生很大影響。在实践中,教师要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培养科学素养,为幼儿营造安全的学习和探究心理环境,了解并鼓励幼儿的行动、意图、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创造性。
在一次科艺活动《吹泡泡》中,当我提问:“你觉得泡泡水是怎么做出来的?”有的幼儿说:“是自来水,然后用手在里面搅拌就可以变成泡泡水了。”我并没有直接否定孩子的想法,转念一想,这不正是孩子探究的好机会吗?何不让孩子按自己的意图试试呢?我问:“这样行吗?”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有的说“行”,有的说“不行,要在里面放洗洁精的”。我问:“到底行不行?那我们一起做实验,好吗?”通过实验,大家在实验中得出结论:用自来水吹不出泡泡,要在水里放些洗洁精、肥皂等才能吹出泡泡。我继续提问:“你想用什么工具吹泡泡?”有的孩子说用圈圈,有的孩子说用空心的玩具,有的孩子说可以用拼接玩具搭一个造型……这些都是孩子们的想法,我请他们一一尝试。
孩子哪怕一个很小的猜测,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条件,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认为教师应为孩子营造安全探究的心理氛围,鼓励孩子大胆提出问题,而不是怕孩子提出的问题与课程相背离,在孩子提出问题后,鼓励他们亲自尝试探索,这些亲自动手、动脑的经验将比我们直接灌输给幼儿的经验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
二、提供引发探究的主题材料,推进探究的不断深入
《指南》指出:“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2]在科学教育中,材料既是引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实现主动建构对周围物质世界的认识中介和桥梁。
在活动《大大小小的蛋宝宝》中,我对材料进行了三次调整、增设。第一次材料投放:鸡蛋、鸭蛋、透明的玻璃碗。第二次材料投放: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三只透明的玻璃碗。第三次材料投放: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三只透明的玻璃碗,鸡、鸭、鹅、鹌鹑图片。在孩子忙着探索时,我善于观察和倾听,注意每一个幼儿有意义的行动,如在第一次投放材料后,发现幼儿因只有鸡蛋、鸭蛋这两种蛋的形状、大小作对比而失去兴趣时,第二次增设了鹅蛋、鹌鹑蛋,比较这几种蛋的形状、大小,并对其进行大小排序,通过内部结构的观察了解这些蛋宝宝的共同之处和不用之处。当我再次洞察到幼儿对探究活动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倾向时,第三次材料提供了这些动物的图片,让幼儿给蛋宝宝找妈妈,从而再一次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教师既要了解幼儿,了解教育目标和内容,又要了解每一种材料的结构反映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当孩子关注点的行为发生变化时,教师应选择并及时调整适宜的探究材料,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和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幼儿长时间保持高涨的探究热情,推进探究不断深入。
三、支持幼儿的发现式学习,促进认知的主动建构
发现式学习即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与人交往等发现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从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体验和思维方法的学习方式。在幼儿期,这是比“接受学习”更适合幼儿的一种学习方式,特别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教师应把教育的出发点从教材转向幼儿,开发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什么样的知识更值得重新发现”,“什么样的探究活动幼儿更感兴趣”,扩展为提高幼儿科学素养的教育内容。
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涵涵小朋友大声喊:“老师,你过来看!”那是一片草地,草地上有些砖头、石子,不知道是谁的提议,孩子们纷纷用这些大自然的材料进行建构,最后边拍手边开心地叫起来:“我的公园建好啦,我的公园建好啦!”这比起我们刻意布置的游戏区域时,幼儿发展的内容要丰富得多。在没有成人的设计下,在没有道具的供应,没有情境的安排下,他们竟然能玩得这么丰富,真令人惊讶。游戏材料是随处都有的小石子、小砖头,孩子们却能玩得不亦乐乎。从这次活动中看出孩子们对建构这个游戏的热爱。在空余时间我们开展讨论:建筑师在建构的时候会做些什么事?建构的流程是怎样的?会用到什么材料?请幼儿一起搜集,从而丰富游戏材料。这次如“蓝天般的课程”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个个投身其中,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教师作为“以专业的眼光赋予学习者和学习以价值的人”(霍钦斯语),首先要真正走进童心世界,细心营造安全探究的心理氛围;其次要为幼儿提供引发探究的材料,让幼儿大胆探索、不断深入;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不断积累经验,主动建构认知。从而感受自主探究带来的精彩纷呈,体验认知主动建构的魅力之旅。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42.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43.
关键词: 心理氛围 材料 发现式学习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探究能力[1]。长期以来,我们都把孩子看成被动的接受者。而事实上,孩子是主动的发展者、学习者。让幼儿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幼儿学习的主要途径。为了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我认为可以把握好三个要点:营造安全探究的心理氛围,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提供引发探究的主题材料,推进探究的不断深入;支持幼儿的发现式学习,促进认知的主动建构。
一、 营造安全探究的心理氛围,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两个重要条件。在幼儿阶段,幼儿的自我意识很脆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评价都会对其产生很大影響。在实践中,教师要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培养科学素养,为幼儿营造安全的学习和探究心理环境,了解并鼓励幼儿的行动、意图、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创造性。
在一次科艺活动《吹泡泡》中,当我提问:“你觉得泡泡水是怎么做出来的?”有的幼儿说:“是自来水,然后用手在里面搅拌就可以变成泡泡水了。”我并没有直接否定孩子的想法,转念一想,这不正是孩子探究的好机会吗?何不让孩子按自己的意图试试呢?我问:“这样行吗?”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有的说“行”,有的说“不行,要在里面放洗洁精的”。我问:“到底行不行?那我们一起做实验,好吗?”通过实验,大家在实验中得出结论:用自来水吹不出泡泡,要在水里放些洗洁精、肥皂等才能吹出泡泡。我继续提问:“你想用什么工具吹泡泡?”有的孩子说用圈圈,有的孩子说用空心的玩具,有的孩子说可以用拼接玩具搭一个造型……这些都是孩子们的想法,我请他们一一尝试。
孩子哪怕一个很小的猜测,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条件,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认为教师应为孩子营造安全探究的心理氛围,鼓励孩子大胆提出问题,而不是怕孩子提出的问题与课程相背离,在孩子提出问题后,鼓励他们亲自尝试探索,这些亲自动手、动脑的经验将比我们直接灌输给幼儿的经验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
二、提供引发探究的主题材料,推进探究的不断深入
《指南》指出:“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2]在科学教育中,材料既是引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实现主动建构对周围物质世界的认识中介和桥梁。
在活动《大大小小的蛋宝宝》中,我对材料进行了三次调整、增设。第一次材料投放:鸡蛋、鸭蛋、透明的玻璃碗。第二次材料投放: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三只透明的玻璃碗。第三次材料投放: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三只透明的玻璃碗,鸡、鸭、鹅、鹌鹑图片。在孩子忙着探索时,我善于观察和倾听,注意每一个幼儿有意义的行动,如在第一次投放材料后,发现幼儿因只有鸡蛋、鸭蛋这两种蛋的形状、大小作对比而失去兴趣时,第二次增设了鹅蛋、鹌鹑蛋,比较这几种蛋的形状、大小,并对其进行大小排序,通过内部结构的观察了解这些蛋宝宝的共同之处和不用之处。当我再次洞察到幼儿对探究活动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倾向时,第三次材料提供了这些动物的图片,让幼儿给蛋宝宝找妈妈,从而再一次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教师既要了解幼儿,了解教育目标和内容,又要了解每一种材料的结构反映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当孩子关注点的行为发生变化时,教师应选择并及时调整适宜的探究材料,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和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幼儿长时间保持高涨的探究热情,推进探究不断深入。
三、支持幼儿的发现式学习,促进认知的主动建构
发现式学习即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与人交往等发现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从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体验和思维方法的学习方式。在幼儿期,这是比“接受学习”更适合幼儿的一种学习方式,特别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教师应把教育的出发点从教材转向幼儿,开发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什么样的知识更值得重新发现”,“什么样的探究活动幼儿更感兴趣”,扩展为提高幼儿科学素养的教育内容。
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涵涵小朋友大声喊:“老师,你过来看!”那是一片草地,草地上有些砖头、石子,不知道是谁的提议,孩子们纷纷用这些大自然的材料进行建构,最后边拍手边开心地叫起来:“我的公园建好啦,我的公园建好啦!”这比起我们刻意布置的游戏区域时,幼儿发展的内容要丰富得多。在没有成人的设计下,在没有道具的供应,没有情境的安排下,他们竟然能玩得这么丰富,真令人惊讶。游戏材料是随处都有的小石子、小砖头,孩子们却能玩得不亦乐乎。从这次活动中看出孩子们对建构这个游戏的热爱。在空余时间我们开展讨论:建筑师在建构的时候会做些什么事?建构的流程是怎样的?会用到什么材料?请幼儿一起搜集,从而丰富游戏材料。这次如“蓝天般的课程”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个个投身其中,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教师作为“以专业的眼光赋予学习者和学习以价值的人”(霍钦斯语),首先要真正走进童心世界,细心营造安全探究的心理氛围;其次要为幼儿提供引发探究的材料,让幼儿大胆探索、不断深入;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不断积累经验,主动建构认知。从而感受自主探究带来的精彩纷呈,体验认知主动建构的魅力之旅。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42.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