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阐明随着工业经济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后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必须更好更快地发展,为此应当:(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认识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2)抢抓发展机遇,优化结构与配置,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3)关注地方师范教育,引领并服务地方基础教育;(4)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
关键词:高等教育后发地区;泰州市;基础教育
作者简介:潘小明(1969-),男,江苏江都人,泰州师专实训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江苏 泰州 22530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1-0007-03
高等教育后发地区是指高等教育处于发展起步较迟、发展水平较低、发展阶段暂时落后的地区。[1]更好更快地发展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后发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拟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初步探讨高等教育后发地区如何又好又快地发展高等教育的相关问题。
一、泰州市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与发展需求
1.泰州市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
1996年建市之初,泰州市的高等教育是一张白纸,突破式发展迫在眉睫。1997年初,经江苏省政府批准,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始筹建,泰州广播电视大学正式建校,并于当年实现招生。1998年3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建校。1999年9月,泰州广播电视大学从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分出,实行独立运作。2000 年1月,经省政府批准,泰州师范学校和泰兴师范学校合并筹建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3月,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建校,同年,泰州广播电视大学并入该校。2001年6月,江苏省畜牧兽医学校升格为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至此,泰州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模型搭建完成。
2000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依托南京师范大学开始本、专科层次的招生培养工作。2004年6月14日,教育部正式同意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与泰州高教园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合作试办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同年7月20日,两校正式挂牌,当年正式招生并于9月顺利开学。两所本科院校的建设,结束了泰州市没有本科院校的历史,泰州高等教育事业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9年,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工业大学3所高校进驻医药城,并于2010年进行招生。至2009年底,泰州市5所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达到43800人,学生数年增长率为10.1%。①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因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依赖和强劲支撑而成为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动力。上述本专科院校设立不仅刺激或助推了泰州市支柱产业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拉动了地方消费,而且更因高校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与文化流服务了地方经济、教育、文化建设,惠及三农和城市化建设,有效推动了泰州市向多元化的复合型城市发展。
2.泰州市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
由于基础比较薄弱,起步相对较晚,所以从总体上说,泰州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与江苏省沿江开发开放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相比,泰州高等教育的发展还显得相当落后,应当正视其内在的“更快”、“更好”的发展需求。
(1)泰州市高等教育有更快发展的迫切要求。尽管泰州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低到高,初步实现了突破式发展。但这种突破与泰州经济增长速度、规模相比较,与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基础,作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先导”的要求相比较,与全省其他地级市高校数量、水平相比较,整个进程仍略显缓慢,许多工作还没有到位。泰州地处江苏省中部,位于我国沿海经济带与沿江经济带T形交汇处,是“长三角”16个主要城市之一,其工业经济不断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002.6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可比增长14.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2800元左右,突破6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456.4亿元和170.8亿元,年均增长32%和29.3%。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4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50.3亿元,年均增长18.7%。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2359.8亿元,贷款余额达1531亿元,分别是2005年末的2.8倍和3.4倍。作为快速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泰州市需要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需要不断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水平,但人口普查及相关专题调研表明,泰州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高校毕业生数与GDP比值均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才特别是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还比较匮乏。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等发展瓶颈的制约,面对全球化背景下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泰州市必须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步伐,把现代化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以高等教育的率先发展,来引领和支撑泰州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笔者认为,在泰州发展高等教育意味着在泰州汇聚技术、人才、管理等优质资源,意味着对泰州科教文化的服务与引领,意味着对泰州人才市场的开拓和服务,意味着对泰州产业发展的支持和保障。只有更快地发展泰州市高等教育,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才能在泰州市推进技术改造与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方面更有作为。
(2)泰州市高等教育有更好发展的现实要求。江苏省高等教育由跨越性发展到渐进式发展、由单一式发展向多功能性发展、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既给泰州市高等教育留下了更快发展的外在空间,又给泰州市高等教育提出了更好发展的内在要求。根据江苏省小学入学人数或人口出生数的变化趋势初步预计,我省高等教育适龄生源基数绝对数量会在短期内骤减,大约在2015年降至最低,之后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与此同时,适龄生源的高等教育需求亦会逐渐理性化和多元化。这种变化必然会带来高等教育生源供求关系的根本变化,泰州市高等教育只有更好地发展才能应对即将发生的变化。显然,所谓更好地发展应当有多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层次与结构的重心”应当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如众所知,泰州的几所高职高专院校在第一轮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均获得了优秀,但从全国全省范围来看,泰州市各高职院校还需要通过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式、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达到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目的。目前,全国在评估中获得优秀的高职院校、国家与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正纷纷展开了新一轮日趋激烈的竞争,不与时俱进,迎难而上,只能在竞争中被淘汰。笔者认为,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是泰州市各高职院校更好发展的重要工作。应当看到,泰州不同学校专业设置重复、雷同现象还十分严重,许多专业与地区产业发展结合还不密切,专业特色还不明显,如何根据优势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升级设置并建设泰州市各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如何根据产业链、专业群进行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整合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现实课题,需要被认真对待。泰州市现有几所本科院校是相关高校在泰州创办的独立学院,是市政府创新思维、“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办学的结果,但高层次高等教育(如本二和研究生)的缺位,不仅说明了泰州市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力量的薄弱,而且说明了泰州办一所综合性本科院校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2010年,“泰州大学(筹)” 未能通过教育部专家组考察从某种意义上更说明了加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为了使泰州市高等教育能更好发展,应注意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特别是教育层次结构、专业设置要与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与产业集群发展要求相适应。泰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构建以装备制造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和若干个新兴产品集群为主体的‘1+3+N’产业体系。”显然,这种规划背后存在着泰州高等教育更好发展的潜在机遇。目前,总投资10亿美元的纬创资通、总投资44亿元的中海油60万吨润滑油基础油加氢精制、总投资22亿元的中农发等项目更是先后落户泰州,并且进展顺利。泰州市的许多高校已开始主动与这些企业寻求合作,合作得好,必将有利于各校夯实基础,优化结构,提升内涵,并据此“由点带面”,推动泰州市高等教育更好的发展。
二、更好更快地发展泰州市高等教育事业的若干建议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认识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大创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意蕴,可为泰州市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新的评价标准和参照,是高等教育谋求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战略指导思想,应当注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认识泰州市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方面,要认识到与周边地区地级市或其他发达地区的城市相比,与广大人民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相比,与泰州市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相比,泰州市高等教育发展还有很大的现实差距,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发展的任务还很重。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等领导曾多次来泰州调研,要求泰州正确把握当前经济形势,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优化创业发展环境,提升区域竞争优势,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泰州市高等教育发展可以助推泰州市经济更好更快发展,这是因为,泰州市的高等教育不仅可以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培养各类高级人才,提供先进科学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人才和科技支撑,并且随着高校专业规模扩大,后勤社会服务体系完善,教学科研设备、生活后勤方面设施和设备以及各类建筑物和各类物品需求增加,也会直接或间接推动电子仪器、传媒出版、餐饮、建筑等产业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认识泰州市高等教育发展既要从“消费”角度,又要从“投资”角度,更要从“科教兴市”战略高度认识泰州市高等教育又快又好发展的必要性、现实性,并据此进一步强化高等教育在泰州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地位,科学认识泰州市高等教育事业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另一方面,要理性地认识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注意避免出现一些因盲目冲动而作出违背规律的决策和行为,应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两者必须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双赢,否则将形成恶性循环,影响社会和谐发展,泰州市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不仅强调速度、规模上要相协调,在结构、质量上也要与经济协调发展。由于泰州市高等教育与江苏省平均水平的现实差距(特别是泰州市尚没有一所综合性大学),办学规模效应尚未得到较好体现,对地方经济社会辐射和拉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在确定泰州市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发展步骤时,既要立于现实基础,避免因急于求大求全而走一种不科学的“跨越式”发展道路,更要注意到如果不能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地科学发展,将影响泰州市高等教育的历史进程,使发展本身严重地滞后于现实基础与社会需求,因此,泰州市高等教育发展既要注意扩大高校规模,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全国扩大招生的形势和泰州地处苏中地区的特殊战略地位,整合资源,推进共享,提高层次,积极推进高教园区建设,又要做好现有大学的精神提升、改革创新、内涵发展、特色培育,坚持改革,加快改革,突出重点,加大投入,积极主动地抓紧抓实质量提高,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和教学科研水平,加强研究生教育,逐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推动泰州市高等教育科学健康的发展,并因此助推泰州大学的诞生。
2.抢抓发展机遇,优化结构与配置,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层次和水平
应当把泰州高等教育发展放到全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局进行谋划,从省政府层面统筹推进泰州市高等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拟定和出台加快泰州高等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和特殊举措。特别地,应在省教育财政专项投入,在学科和专业建设,在师资引进和培训、招生以及产学研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泰州市高校必要的政策倾斜。泰州是胡锦涛总书记的故乡,泰州市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不仅牵动着泰州人、江苏人、全国人的心,也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对泰州各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建设加强宏观管理,对各高校专业设置进行整体规划协调,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医药、化工和电子信息四大专业群,加快建设模具设计与制造、物流管理、造船、光伏照明、软件与服务外包、新型环保六大新兴专业,要真正做到围绕产业链(集群)进行高职高专的专业建设,围绕泰州支柱产业进行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围绕服务优质基础教育进行教师教育专业的内涵建设,应避免专业低水平重复设置,务实建立由企业、行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中本学科专业领域和管理领域的优秀专家组成的高等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学科专业设置、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
发展泰州市高等教育事业应当注意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经费的配置方式,要真正形成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经费配置方式,通过多种渠道,为泰州高等教育发展争取更多资金,并对经费使用效益进行科学评估,注重人财物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避免实验实训室、图书馆等资源的重复建设和严重浪费。“人财”资源整合是泰州市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难点问题,应当组织力量研究解决办法。事实上,就人力资源整合难点分析而言,应当看到,泰州几所高职高专院校基本上都是由中专院校升格而来,“先天不足”明显,几所本科院校建校时间短,虽有名校支撑,但“鞭长莫及”。尽管近几年,各学校通过攻读学位、引进人才等方法部分提升了人才素质,但一些热门、紧缺专业以及高层次人才引进依然困难重重,各高校人才结构性比例还存在失衡现象,同时,引进或培养的一些优秀人才还存在着不断流失的问题,这些因素造成了各高校高层次人才短缺、专业构成失调、学科带头人缺乏。分析各高校财务状况则可知,目前各高校均属负债经营,仅仅依靠泰州自身的投入和学校自筹资金,即使倾泰州全力而为之,也难从根本上满足各高校持续、稳定发展的需求。有效的“财力”要求省市政府加强对泰州各高校资源配置的统筹,鼓励校际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地方之间共享已有的教育科技文化体育设施,真正推动不同高校基础设施、教育设施、公共设施、后勤服务和信息资源能进行有效共享,实现校际、校企、校地良性互动。为了最优化地发挥“财力”效益,对将要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应注意整体规划功能开发,不忘“厉行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要求,真正把泰州的大学城建设成有特色的、绿色的教育城、科技城、人才城和文化城。
3.关注泰州师范教育事业,注意政策倾斜,大力发展基础教育
泰州虽然是高等教育后发地区,但泰州的教师教育历史还是非常悠久的(师范学校有70年的办学历史),为泰州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随着教师教育正由封闭、单一体系转变为开放、多元体系,泰州的教师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扶持。
当前,泰州市非常强调均衡发展基础教育,明确要求“加大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发展支持力度,要高水平地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15年省优质幼儿园达70%以上”、“2015年60%以上义务教育学校建成现代化学校”,强调要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些目标无疑非常鼓舞人心,令人振奋,但它们能否真正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学校是否拥有优质的教师。优质教师离不开优秀的生源,目前无论是专科层次还是本科层次的教师教育,生源均不能称为优秀的生源,改善生源结构正成为泰州市教师教育中的一个关键性、难点性的问题。泰州市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许多不足或现实问题,在很多程度上,都能从师范生生源或教师教育方面找到相应的症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才配置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吸引优质生源选择教师教育,吸引优秀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一方面需要师范院校自身注意不断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特别是尽快提升自己的办学层次,合理设置自己的专业;另一方面需要省市政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要参照国家免费师范生制度,从政策层面给教师教育予以必要的倾斜)。泰州市周边地市,如扬州市对五年制师范生的相关政策就是值得借鉴的例子。该市规定凡是优秀初中毕业生(其中考分数达到县市重点高中公费生分数)报考初等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均能享受实现“三免一包”(免学杂费、住宿费、教材费,包分配)的待遇。这种做法,无疑是改变生源结构的一个成功范例。
泰州的师范院校是打造泰州地区基础教育高地的主要支撑,这是因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不仅对全国适用,对某个地区而言,同样适用,进一步“做优”泰州市的师范院校是泰州市基础教育优质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泰州市中小学生以及广大中小学生家长对泰州市教师教育的殷切希望。应当充分激发教师教育的内外活力,调动与教师教育各相关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重视师范院校、关心教师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进一步促进泰州市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师范院校教职工本身的素质与优质的教师教育、优质的教育服务不相适应问题是制约师范院校事业发展的一个 “软肋”,是需要师范院校各级领导清醒地认识,并务实地下决心解决的问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教师教育主体力量的师范院校,既要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发展面临的挑战,又要看到自身发展的潜能和面临的机遇,从国家需要、泰州发展和学校实际出发,搭建更高更大的平台,既注重师范性,又注意综合性,既强调内涵建设,又强调特色发展,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拓展非师范类专业有利于师范院校自身造血功能的完善,有利于自身在市场化中发展,但拓展非师范专业不应是盲目的行为,相反,这种拓展应当遵循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内在联合、学科交叉的专业设置原则,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应当注意强化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以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推进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教材建设以及制度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搞好教学科研,服务引领基础教育。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泰州的师范院校,只要有特色就会有成就,有特色就会名声远扬,泰州师范院校能否可持续发展从根本取决于其自身能否真正注重质量提升、注重特色培育、注重文化育人。
4.深化改革,提高质量,不断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
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泰州市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不仅是现在,而且是今后,泰州市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创新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应当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办好泰州高等教育的实践中,坚持并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应建立有效的激励与引导机制,引导泰州市各高校合理定位,立足于自身的办学层次和办学类型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并因此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省市政府则要注意优化泰州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要促进泰州市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开放高等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在泰州市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怎样强调质量都不过分。为此,应当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加强优质资源建设与共享,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坚持人才强教,进一步扩大了具有工程背景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师比例。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2]应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科学整体规划、优化设置泰州市各高校的学科专业,狠抓教学改革,创新人才观念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优秀人才,省市政府要引导各高校抓好校风、教风、学风和校园特色文化,在进一步做好重点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学科建设,切实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充分依托泰州地区本身的优势,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互动、产学研一体化,着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等工作的效益,不断提升各高等学校的办学实力。为了真正推动学校与企业有深度的合作互动,学校应主动地、充分地利用地区优质资源及与学校有着天然“血缘”关系的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力量开展合作教育,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为专业理论与岗位实践结合搭建一个有效平台,并因此实现校企双赢目标。可以通过“厂内设校”、“校内设厂”、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方式开展校企合作,构建教学、生产、科研、培训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鼓励从企业中聘请高层次兼职教师,让他们参与到专业建设指导中来,深化“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使订单培养转变为双向互动过程(而不仅仅是订购一批“产品”),真正实现零距离对接。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孕育着泰州市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无限生机和活力,泰州市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更为泰州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前景。教育后发地区的各级政府应当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并践行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更好更快地发展当地高等教育事业而上下求索。
注释:
①来源于各相关年度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下同。
参考文献:
[1]张英花.论高等教育后发地区的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基于江苏省泰州市的个案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5):44-47.
[2]沈健.科学发展上水平,服务地方作贡献——江苏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求是,2010,(4):55.
(责任编辑:张中)
关键词:高等教育后发地区;泰州市;基础教育
作者简介:潘小明(1969-),男,江苏江都人,泰州师专实训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江苏 泰州 22530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1-0007-03
高等教育后发地区是指高等教育处于发展起步较迟、发展水平较低、发展阶段暂时落后的地区。[1]更好更快地发展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后发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拟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初步探讨高等教育后发地区如何又好又快地发展高等教育的相关问题。
一、泰州市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与发展需求
1.泰州市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
1996年建市之初,泰州市的高等教育是一张白纸,突破式发展迫在眉睫。1997年初,经江苏省政府批准,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始筹建,泰州广播电视大学正式建校,并于当年实现招生。1998年3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建校。1999年9月,泰州广播电视大学从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分出,实行独立运作。2000 年1月,经省政府批准,泰州师范学校和泰兴师范学校合并筹建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3月,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建校,同年,泰州广播电视大学并入该校。2001年6月,江苏省畜牧兽医学校升格为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至此,泰州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模型搭建完成。
2000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依托南京师范大学开始本、专科层次的招生培养工作。2004年6月14日,教育部正式同意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与泰州高教园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合作试办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同年7月20日,两校正式挂牌,当年正式招生并于9月顺利开学。两所本科院校的建设,结束了泰州市没有本科院校的历史,泰州高等教育事业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9年,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工业大学3所高校进驻医药城,并于2010年进行招生。至2009年底,泰州市5所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达到43800人,学生数年增长率为10.1%。①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因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依赖和强劲支撑而成为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动力。上述本专科院校设立不仅刺激或助推了泰州市支柱产业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拉动了地方消费,而且更因高校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与文化流服务了地方经济、教育、文化建设,惠及三农和城市化建设,有效推动了泰州市向多元化的复合型城市发展。
2.泰州市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
由于基础比较薄弱,起步相对较晚,所以从总体上说,泰州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与江苏省沿江开发开放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相比,泰州高等教育的发展还显得相当落后,应当正视其内在的“更快”、“更好”的发展需求。
(1)泰州市高等教育有更快发展的迫切要求。尽管泰州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低到高,初步实现了突破式发展。但这种突破与泰州经济增长速度、规模相比较,与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基础,作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先导”的要求相比较,与全省其他地级市高校数量、水平相比较,整个进程仍略显缓慢,许多工作还没有到位。泰州地处江苏省中部,位于我国沿海经济带与沿江经济带T形交汇处,是“长三角”16个主要城市之一,其工业经济不断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002.6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可比增长14.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2800元左右,突破6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456.4亿元和170.8亿元,年均增长32%和29.3%。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4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50.3亿元,年均增长18.7%。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2359.8亿元,贷款余额达1531亿元,分别是2005年末的2.8倍和3.4倍。作为快速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泰州市需要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需要不断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水平,但人口普查及相关专题调研表明,泰州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高校毕业生数与GDP比值均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才特别是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还比较匮乏。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等发展瓶颈的制约,面对全球化背景下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泰州市必须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步伐,把现代化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以高等教育的率先发展,来引领和支撑泰州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笔者认为,在泰州发展高等教育意味着在泰州汇聚技术、人才、管理等优质资源,意味着对泰州科教文化的服务与引领,意味着对泰州人才市场的开拓和服务,意味着对泰州产业发展的支持和保障。只有更快地发展泰州市高等教育,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才能在泰州市推进技术改造与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方面更有作为。
(2)泰州市高等教育有更好发展的现实要求。江苏省高等教育由跨越性发展到渐进式发展、由单一式发展向多功能性发展、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既给泰州市高等教育留下了更快发展的外在空间,又给泰州市高等教育提出了更好发展的内在要求。根据江苏省小学入学人数或人口出生数的变化趋势初步预计,我省高等教育适龄生源基数绝对数量会在短期内骤减,大约在2015年降至最低,之后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与此同时,适龄生源的高等教育需求亦会逐渐理性化和多元化。这种变化必然会带来高等教育生源供求关系的根本变化,泰州市高等教育只有更好地发展才能应对即将发生的变化。显然,所谓更好地发展应当有多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层次与结构的重心”应当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如众所知,泰州的几所高职高专院校在第一轮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均获得了优秀,但从全国全省范围来看,泰州市各高职院校还需要通过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式、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达到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目的。目前,全国在评估中获得优秀的高职院校、国家与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正纷纷展开了新一轮日趋激烈的竞争,不与时俱进,迎难而上,只能在竞争中被淘汰。笔者认为,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是泰州市各高职院校更好发展的重要工作。应当看到,泰州不同学校专业设置重复、雷同现象还十分严重,许多专业与地区产业发展结合还不密切,专业特色还不明显,如何根据优势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升级设置并建设泰州市各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如何根据产业链、专业群进行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整合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现实课题,需要被认真对待。泰州市现有几所本科院校是相关高校在泰州创办的独立学院,是市政府创新思维、“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办学的结果,但高层次高等教育(如本二和研究生)的缺位,不仅说明了泰州市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力量的薄弱,而且说明了泰州办一所综合性本科院校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2010年,“泰州大学(筹)” 未能通过教育部专家组考察从某种意义上更说明了加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为了使泰州市高等教育能更好发展,应注意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特别是教育层次结构、专业设置要与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与产业集群发展要求相适应。泰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构建以装备制造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和若干个新兴产品集群为主体的‘1+3+N’产业体系。”显然,这种规划背后存在着泰州高等教育更好发展的潜在机遇。目前,总投资10亿美元的纬创资通、总投资44亿元的中海油60万吨润滑油基础油加氢精制、总投资22亿元的中农发等项目更是先后落户泰州,并且进展顺利。泰州市的许多高校已开始主动与这些企业寻求合作,合作得好,必将有利于各校夯实基础,优化结构,提升内涵,并据此“由点带面”,推动泰州市高等教育更好的发展。
二、更好更快地发展泰州市高等教育事业的若干建议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认识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大创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意蕴,可为泰州市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新的评价标准和参照,是高等教育谋求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战略指导思想,应当注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认识泰州市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方面,要认识到与周边地区地级市或其他发达地区的城市相比,与广大人民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相比,与泰州市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相比,泰州市高等教育发展还有很大的现实差距,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发展的任务还很重。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等领导曾多次来泰州调研,要求泰州正确把握当前经济形势,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优化创业发展环境,提升区域竞争优势,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泰州市高等教育发展可以助推泰州市经济更好更快发展,这是因为,泰州市的高等教育不仅可以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培养各类高级人才,提供先进科学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人才和科技支撑,并且随着高校专业规模扩大,后勤社会服务体系完善,教学科研设备、生活后勤方面设施和设备以及各类建筑物和各类物品需求增加,也会直接或间接推动电子仪器、传媒出版、餐饮、建筑等产业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认识泰州市高等教育发展既要从“消费”角度,又要从“投资”角度,更要从“科教兴市”战略高度认识泰州市高等教育又快又好发展的必要性、现实性,并据此进一步强化高等教育在泰州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地位,科学认识泰州市高等教育事业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另一方面,要理性地认识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注意避免出现一些因盲目冲动而作出违背规律的决策和行为,应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两者必须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双赢,否则将形成恶性循环,影响社会和谐发展,泰州市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不仅强调速度、规模上要相协调,在结构、质量上也要与经济协调发展。由于泰州市高等教育与江苏省平均水平的现实差距(特别是泰州市尚没有一所综合性大学),办学规模效应尚未得到较好体现,对地方经济社会辐射和拉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在确定泰州市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发展步骤时,既要立于现实基础,避免因急于求大求全而走一种不科学的“跨越式”发展道路,更要注意到如果不能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地科学发展,将影响泰州市高等教育的历史进程,使发展本身严重地滞后于现实基础与社会需求,因此,泰州市高等教育发展既要注意扩大高校规模,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全国扩大招生的形势和泰州地处苏中地区的特殊战略地位,整合资源,推进共享,提高层次,积极推进高教园区建设,又要做好现有大学的精神提升、改革创新、内涵发展、特色培育,坚持改革,加快改革,突出重点,加大投入,积极主动地抓紧抓实质量提高,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和教学科研水平,加强研究生教育,逐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推动泰州市高等教育科学健康的发展,并因此助推泰州大学的诞生。
2.抢抓发展机遇,优化结构与配置,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层次和水平
应当把泰州高等教育发展放到全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局进行谋划,从省政府层面统筹推进泰州市高等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拟定和出台加快泰州高等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和特殊举措。特别地,应在省教育财政专项投入,在学科和专业建设,在师资引进和培训、招生以及产学研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泰州市高校必要的政策倾斜。泰州是胡锦涛总书记的故乡,泰州市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不仅牵动着泰州人、江苏人、全国人的心,也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对泰州各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建设加强宏观管理,对各高校专业设置进行整体规划协调,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医药、化工和电子信息四大专业群,加快建设模具设计与制造、物流管理、造船、光伏照明、软件与服务外包、新型环保六大新兴专业,要真正做到围绕产业链(集群)进行高职高专的专业建设,围绕泰州支柱产业进行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围绕服务优质基础教育进行教师教育专业的内涵建设,应避免专业低水平重复设置,务实建立由企业、行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中本学科专业领域和管理领域的优秀专家组成的高等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学科专业设置、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
发展泰州市高等教育事业应当注意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经费的配置方式,要真正形成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经费配置方式,通过多种渠道,为泰州高等教育发展争取更多资金,并对经费使用效益进行科学评估,注重人财物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避免实验实训室、图书馆等资源的重复建设和严重浪费。“人财”资源整合是泰州市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难点问题,应当组织力量研究解决办法。事实上,就人力资源整合难点分析而言,应当看到,泰州几所高职高专院校基本上都是由中专院校升格而来,“先天不足”明显,几所本科院校建校时间短,虽有名校支撑,但“鞭长莫及”。尽管近几年,各学校通过攻读学位、引进人才等方法部分提升了人才素质,但一些热门、紧缺专业以及高层次人才引进依然困难重重,各高校人才结构性比例还存在失衡现象,同时,引进或培养的一些优秀人才还存在着不断流失的问题,这些因素造成了各高校高层次人才短缺、专业构成失调、学科带头人缺乏。分析各高校财务状况则可知,目前各高校均属负债经营,仅仅依靠泰州自身的投入和学校自筹资金,即使倾泰州全力而为之,也难从根本上满足各高校持续、稳定发展的需求。有效的“财力”要求省市政府加强对泰州各高校资源配置的统筹,鼓励校际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地方之间共享已有的教育科技文化体育设施,真正推动不同高校基础设施、教育设施、公共设施、后勤服务和信息资源能进行有效共享,实现校际、校企、校地良性互动。为了最优化地发挥“财力”效益,对将要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应注意整体规划功能开发,不忘“厉行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要求,真正把泰州的大学城建设成有特色的、绿色的教育城、科技城、人才城和文化城。
3.关注泰州师范教育事业,注意政策倾斜,大力发展基础教育
泰州虽然是高等教育后发地区,但泰州的教师教育历史还是非常悠久的(师范学校有70年的办学历史),为泰州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随着教师教育正由封闭、单一体系转变为开放、多元体系,泰州的教师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扶持。
当前,泰州市非常强调均衡发展基础教育,明确要求“加大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发展支持力度,要高水平地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15年省优质幼儿园达70%以上”、“2015年60%以上义务教育学校建成现代化学校”,强调要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些目标无疑非常鼓舞人心,令人振奋,但它们能否真正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学校是否拥有优质的教师。优质教师离不开优秀的生源,目前无论是专科层次还是本科层次的教师教育,生源均不能称为优秀的生源,改善生源结构正成为泰州市教师教育中的一个关键性、难点性的问题。泰州市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许多不足或现实问题,在很多程度上,都能从师范生生源或教师教育方面找到相应的症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才配置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吸引优质生源选择教师教育,吸引优秀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一方面需要师范院校自身注意不断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特别是尽快提升自己的办学层次,合理设置自己的专业;另一方面需要省市政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要参照国家免费师范生制度,从政策层面给教师教育予以必要的倾斜)。泰州市周边地市,如扬州市对五年制师范生的相关政策就是值得借鉴的例子。该市规定凡是优秀初中毕业生(其中考分数达到县市重点高中公费生分数)报考初等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均能享受实现“三免一包”(免学杂费、住宿费、教材费,包分配)的待遇。这种做法,无疑是改变生源结构的一个成功范例。
泰州的师范院校是打造泰州地区基础教育高地的主要支撑,这是因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不仅对全国适用,对某个地区而言,同样适用,进一步“做优”泰州市的师范院校是泰州市基础教育优质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泰州市中小学生以及广大中小学生家长对泰州市教师教育的殷切希望。应当充分激发教师教育的内外活力,调动与教师教育各相关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重视师范院校、关心教师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进一步促进泰州市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师范院校教职工本身的素质与优质的教师教育、优质的教育服务不相适应问题是制约师范院校事业发展的一个 “软肋”,是需要师范院校各级领导清醒地认识,并务实地下决心解决的问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教师教育主体力量的师范院校,既要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发展面临的挑战,又要看到自身发展的潜能和面临的机遇,从国家需要、泰州发展和学校实际出发,搭建更高更大的平台,既注重师范性,又注意综合性,既强调内涵建设,又强调特色发展,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拓展非师范类专业有利于师范院校自身造血功能的完善,有利于自身在市场化中发展,但拓展非师范专业不应是盲目的行为,相反,这种拓展应当遵循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内在联合、学科交叉的专业设置原则,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应当注意强化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以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推进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教材建设以及制度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搞好教学科研,服务引领基础教育。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泰州的师范院校,只要有特色就会有成就,有特色就会名声远扬,泰州师范院校能否可持续发展从根本取决于其自身能否真正注重质量提升、注重特色培育、注重文化育人。
4.深化改革,提高质量,不断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
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泰州市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不仅是现在,而且是今后,泰州市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创新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应当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办好泰州高等教育的实践中,坚持并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应建立有效的激励与引导机制,引导泰州市各高校合理定位,立足于自身的办学层次和办学类型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并因此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省市政府则要注意优化泰州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要促进泰州市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开放高等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在泰州市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怎样强调质量都不过分。为此,应当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加强优质资源建设与共享,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坚持人才强教,进一步扩大了具有工程背景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师比例。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2]应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科学整体规划、优化设置泰州市各高校的学科专业,狠抓教学改革,创新人才观念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优秀人才,省市政府要引导各高校抓好校风、教风、学风和校园特色文化,在进一步做好重点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学科建设,切实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充分依托泰州地区本身的优势,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互动、产学研一体化,着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等工作的效益,不断提升各高等学校的办学实力。为了真正推动学校与企业有深度的合作互动,学校应主动地、充分地利用地区优质资源及与学校有着天然“血缘”关系的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力量开展合作教育,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为专业理论与岗位实践结合搭建一个有效平台,并因此实现校企双赢目标。可以通过“厂内设校”、“校内设厂”、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方式开展校企合作,构建教学、生产、科研、培训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鼓励从企业中聘请高层次兼职教师,让他们参与到专业建设指导中来,深化“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使订单培养转变为双向互动过程(而不仅仅是订购一批“产品”),真正实现零距离对接。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孕育着泰州市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无限生机和活力,泰州市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更为泰州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前景。教育后发地区的各级政府应当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并践行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更好更快地发展当地高等教育事业而上下求索。
注释:
①来源于各相关年度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下同。
参考文献:
[1]张英花.论高等教育后发地区的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基于江苏省泰州市的个案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5):44-47.
[2]沈健.科学发展上水平,服务地方作贡献——江苏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求是,2010,(4):55.
(责任编辑: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