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疫情期间的谣言、自然灾害、家庭变故……人们就像患了“坏消息综合征”,在茫茫信息流里似乎只看得见坏消息。为什么坏消息总是自带吸引力?怎样避免频繁的坏消息造成心理污染?
这里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你想先听哪个?
关于这道经典的选择题,选“先听坏消息”的朋友不小心暴露了一个事实:尽管声称想听到好消息,但奇怪的是,我们确实对坏消息更为关注。
疫情期间的谣言、自然灾害、家庭变故……人们就像患了“坏消息综合征”,在茫茫信息流里似乎只看得见坏消息。为什么坏消息总是自带吸引力?怎样避免频繁的坏消息造成心理污染?
为什么坏消息更吸引你
比起好消息,人们为什么更愿意相信坏消息?心理学家作了一系列研究。
2007年,美国著名的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公布了美国消费者对新闻偏好的数据。数据显示,美国消费者近二十年的新闻偏好保持着“惊人一致”:战争和恐怖主义、恶劣天气、人为和自然灾害,这些主题的数量和阅读率在所有新闻中的排名遥遥领先。
研究人员认为,负面消息备受关注,与心理学上的“消极性偏差”有很大关联。
什么是消极性偏差?即比起积极事物,消极事物对人的影响更大。也就是说,你的大腦会更认真透彻地分析消极事物。而积极性偏差则会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对大部分事物抱有积极态度的倾向。这两种心态之间的不平衡,导致人们出现了心理上的落差和矛盾。在生活中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我们向往美好,但更看重坏消息带来的影响。
如果忽视这些坏消息,可能会让我们面临更大的风险。比如从进化心理学角度看,在人类的先祖中,善于察觉威胁的人更可能存活下来。对消极事物保持戒备之心,有助于我们在探索过程中远离危险,对坏消息的关注也成为一种生物保护机制。
疫情之下,人们有哪些复杂心态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们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担忧,触发了舆论对肺炎疫情的绝对性关注。在疫情之下,人们有哪些复杂心态?浏览疫情的坏消息时,你在想什么?
盲目从众,防控知识缺乏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们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抢购现象不时发生。如果说抢购口罩和消毒水还算正常,那么抢购白醋、板蓝根、口服液等则说明了公众盲目从众,其背后反映了权威防疫信息不足,公众防控知识缺乏。
如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导致人们疯狂购买双黄连口服液,网上及各大药店相关药物很快就被抢空;没有买到双黄连口服液的人们紧张到成分里含有黄连的药物都买,甚至是兽药也被人们买到下架。然而事实上是该方法尚未进行临床试验,而且只是抑制,既不是预防也不是治愈。
谣言泛滥,折射出恐慌心理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种各样的谣言泛滥。伴随着人们关注的增多,一些谣言也随之而来。诸如“某城市封城”“放烟花爆竹可以消毒”“吸烟、喝酒可以预防肺炎”等谣言折射出人们的恐慌心理。
对病毒的恐惧转移至特定群体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人们对病毒的防控措施不断加强,一些人的心态从对病毒的恐惧进而转变为对特定群体的歧视。如此次疫情集中在湖北省武汉市爆发,尤其是1月23日武汉“封城”之后,人们对湖北人,特别是武汉人的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有部分人纷纷躲避身边的湖北人。
代际重视不同导致信息回避 在疫情发展的初期,学生等青年群体对疫情发展情况较关注,并积极做好防控措施。然而,多数中老年群体在疫情初期并没有意识到疫情的严重程度,几乎不采取防控措施。正因为对疫情重视不够,中老年群体对疫情相关信息进行了回避。
随着疫情的发展,政府防控措施不断加强,中老年群体对疫情的重视程度才增强,更多关注疫情信息和防控措施。
发现自己身陷坏消息的泥潭,该怎样拯救自己
强迫自己离开电脑、手机 如果过多的坏消息已经引起心理不适,要强迫自己暂时离开这些消息源。空闲时间多在家里运动,与朋友家人多进行线上交流,但别谈论让你感到消极的消息。
敢于判断、做谣言终结者 别一味听信某个网站、某个发布者的消息。正如当下,面对海量的疫情新闻,我们要理性思考、综合分析。比如引起你恐慌的新闻是个案还是普遍情况、是否有后续跟进报道,道听途说的谣言到底是否属实,别急着自己吓自己。
给自己一个放松的机会 快乐的人不会总是盯着生活的阴暗面,如果发现自己总是关注坏消息,而且喜欢发表负面评论,不妨反问自己:是坏消息太诱人,还是自己的心态“崩”了?专心完成一道美食、做半小时家务、听听轻音乐……不要等着负能量消失,快乐要自己找。
身陷过度频繁的坏消息中,要学会倾倒内心的情绪垃圾桶,世界没你想象得那么糟。
(《生命时报》2020.2.27等)
这里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你想先听哪个?
关于这道经典的选择题,选“先听坏消息”的朋友不小心暴露了一个事实:尽管声称想听到好消息,但奇怪的是,我们确实对坏消息更为关注。
疫情期间的谣言、自然灾害、家庭变故……人们就像患了“坏消息综合征”,在茫茫信息流里似乎只看得见坏消息。为什么坏消息总是自带吸引力?怎样避免频繁的坏消息造成心理污染?
为什么坏消息更吸引你
比起好消息,人们为什么更愿意相信坏消息?心理学家作了一系列研究。
2007年,美国著名的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公布了美国消费者对新闻偏好的数据。数据显示,美国消费者近二十年的新闻偏好保持着“惊人一致”:战争和恐怖主义、恶劣天气、人为和自然灾害,这些主题的数量和阅读率在所有新闻中的排名遥遥领先。
研究人员认为,负面消息备受关注,与心理学上的“消极性偏差”有很大关联。
什么是消极性偏差?即比起积极事物,消极事物对人的影响更大。也就是说,你的大腦会更认真透彻地分析消极事物。而积极性偏差则会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对大部分事物抱有积极态度的倾向。这两种心态之间的不平衡,导致人们出现了心理上的落差和矛盾。在生活中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我们向往美好,但更看重坏消息带来的影响。
如果忽视这些坏消息,可能会让我们面临更大的风险。比如从进化心理学角度看,在人类的先祖中,善于察觉威胁的人更可能存活下来。对消极事物保持戒备之心,有助于我们在探索过程中远离危险,对坏消息的关注也成为一种生物保护机制。
疫情之下,人们有哪些复杂心态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们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担忧,触发了舆论对肺炎疫情的绝对性关注。在疫情之下,人们有哪些复杂心态?浏览疫情的坏消息时,你在想什么?
盲目从众,防控知识缺乏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们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抢购现象不时发生。如果说抢购口罩和消毒水还算正常,那么抢购白醋、板蓝根、口服液等则说明了公众盲目从众,其背后反映了权威防疫信息不足,公众防控知识缺乏。
如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导致人们疯狂购买双黄连口服液,网上及各大药店相关药物很快就被抢空;没有买到双黄连口服液的人们紧张到成分里含有黄连的药物都买,甚至是兽药也被人们买到下架。然而事实上是该方法尚未进行临床试验,而且只是抑制,既不是预防也不是治愈。
谣言泛滥,折射出恐慌心理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种各样的谣言泛滥。伴随着人们关注的增多,一些谣言也随之而来。诸如“某城市封城”“放烟花爆竹可以消毒”“吸烟、喝酒可以预防肺炎”等谣言折射出人们的恐慌心理。
对病毒的恐惧转移至特定群体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人们对病毒的防控措施不断加强,一些人的心态从对病毒的恐惧进而转变为对特定群体的歧视。如此次疫情集中在湖北省武汉市爆发,尤其是1月23日武汉“封城”之后,人们对湖北人,特别是武汉人的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有部分人纷纷躲避身边的湖北人。
代际重视不同导致信息回避 在疫情发展的初期,学生等青年群体对疫情发展情况较关注,并积极做好防控措施。然而,多数中老年群体在疫情初期并没有意识到疫情的严重程度,几乎不采取防控措施。正因为对疫情重视不够,中老年群体对疫情相关信息进行了回避。
随着疫情的发展,政府防控措施不断加强,中老年群体对疫情的重视程度才增强,更多关注疫情信息和防控措施。
发现自己身陷坏消息的泥潭,该怎样拯救自己
强迫自己离开电脑、手机 如果过多的坏消息已经引起心理不适,要强迫自己暂时离开这些消息源。空闲时间多在家里运动,与朋友家人多进行线上交流,但别谈论让你感到消极的消息。
敢于判断、做谣言终结者 别一味听信某个网站、某个发布者的消息。正如当下,面对海量的疫情新闻,我们要理性思考、综合分析。比如引起你恐慌的新闻是个案还是普遍情况、是否有后续跟进报道,道听途说的谣言到底是否属实,别急着自己吓自己。
给自己一个放松的机会 快乐的人不会总是盯着生活的阴暗面,如果发现自己总是关注坏消息,而且喜欢发表负面评论,不妨反问自己:是坏消息太诱人,还是自己的心态“崩”了?专心完成一道美食、做半小时家务、听听轻音乐……不要等着负能量消失,快乐要自己找。
身陷过度频繁的坏消息中,要学会倾倒内心的情绪垃圾桶,世界没你想象得那么糟。
(《生命时报》2020.2.2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