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7-000-02
摘 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潜移默化的系统化过程。笔者从学生心理、理论知识、技术动作、技术能力四个方面探索了高职院校游泳课学生兴趣的培养,可供相关专业教师参考。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游泳课 兴趣培养 学生心理 理论知识 技术动作 技术能力
游泳作为对人体有益的体育活动之一,在提高人体的心肺功能以及免疫力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有着良好的强身健体的作用。游泳能够让人终身受益,不仅仅是强身健体,还能在危急关头进行自救与他救。对于高职院校的初学游泳的学生来说,只要能够做到敢下水,通过不断的实践,就能熟悉水所具有的特性,进而掌握了水上运动所体现出来的特点,快速的学会游泳。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熟悉水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对学生游泳学习兴趣的培养。从游泳教学来说,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潜移默化的系统化过程。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教师在最初期的教学中,基础技术的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真正的打好技术动作的基础,才能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奠定良好的条件。
一、排除下水前后学生的心理障碍培养观察思维能力
因为水温与体温两者存在一定的差距,使得高职院校中初学游泳的学生在刚入水时,身体会突然感受到水所给予的刺激,出现血管剧烈收缩、肌肉紧张以及血液循环减慢等情况,学生普遍存在着觉得身体冷的感受,进而加深了学生的紧张情绪,表现为不敢离开池边或者紧抓固定物的情况。
(一)排除下水前后学生的紧张心理
下水前应对学生解释清楚“水和人”“飘和沉”“重力和浮力”之间的关系,并说明水所具有的物理特征。辅导学生做好下水前必要的身体准备活动,通过身体准备活动,让学生的身体积聚热量,进而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所具有的适应能力,同时还能够起到转移学生注意力的教学目的。学生下水后,应让学生缓慢的在水中走动,通过这项活动体会到水对身体不同部位所产生的感觉,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类不同游戏的采用来让学生体会在水中的安全感与愉快感。使作为初学者学生的人体机体能够更好的适应水的刺激。
(二)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人类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在机能性反射的条件下,多数都来源于自身对事物的观察。是人自身对外界的感受而得出的反映,学生在进行游泳学习时对任一个技术动作的掌握都和学生自身的观察和判断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游泳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重对学生观察思维能力所进行的培养。在学生技术学习初期就应加强观察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不但要培养观察思维的广度,还应注重深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观看游泳技术片的方式向学生示范正确的动作,使学生对自身要学习的技术动作以及原理能有一个整体上的概念,提高学生学习游泳的信心,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理论知识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基本条件
游泳作为技术性强的运动之一,从高职院校学生对游泳的学习目的与学习要求的层面来安,学生不但应该明确游泳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还应掌握相应的技术与动作原理;学生不但应该明白正确的是什么,同时还应该知道如何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到准确技术动作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反馈能力。在高职院校的游泳教学中如果只单纯的依赖身体素质与技术动作的学习,不关注学生在游泳运动方面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与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相违背的,特别是高职学生在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上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的前提下。因而只有技术学习和理论知识两者的结合,才会对高职学生提高对游泳运动的学习兴趣。
三、掌握正确技术动作是培养学生游泳兴趣的重要环节
学习游泳的技术动作,就应掌握相应的技术动作和划水效果的要求。因而,学生在游泳课堂的学习中,技术动作本身是否符合要求是非常重要的,若学生的技术动作和规范化要求存在差距,就会导致学生无法建立正确的动作定型,进而会对奠定技术基础造成负面的影响,这对学生技术水平的下一步提高是有害的。当学生在掌握准确的技术动作后,能够在水中游一定的距离后,就会由此产生满足感与成就感,在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了解和掌握水平提高的基础,提高了对游泳运动的学习兴趣。
四、提高实际运用技术能力的培养是游泳兴趣的重要途径
在高职院校的游泳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技术动作掌握方面经历了由不会到会,从会发展到熟练掌握,在经由熟练掌握发展到能够在水中运用自如。学生进行游泳基本技术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掌握几个技术动作,其根本目的是提高自身对这些基本技术的灵活运用能力,进而真正的学会游泳。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多类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来缩短学生在单一技术动作上所耗费的练习时间,也就是说,学生掌握了基本技术动作后,教师就应指导学生进行水中的实践练习,促使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让学生能够在水中自由的活动。如在深水区进行踩水等练习。通过让学生体会自身不断的进步,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游泳技术学习水平的提升。
技术能力分解:学习水中呼吸——练习水中漂浮——学习水中滑行——分解技术动作——完整技术配合
(一)水中呼吸:人体在从陆地进到水中以后,胸腔在水的压力作用下,会造成初学者存在呼吸不顺畅的感受,主要表现在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以及憋气血压升高等等。因而,游泳又被人称作“肺部体操”。水中呼吸和陆地呼吸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陆地上通常情况下是通过鼻腔连贯的进行呼气与吸气。而在水中则是通过嘴来进行吸气,鼻嘴同时的呼气,这之间存在一段时间的憋气,从节奏上来看,又具有快吸气一慢呼气这一特点,如果处理的不好就会导致呛水的现象。因而教师下水前就应该要求高职学生在陆上将呼吸节奏、方法以及特点能够熟练的掌握.同时养成下水后用嘴进行吸气的习惯。 (二)水中漂浮:学生在熟练的掌握水中呼吸技术以后,应进行水中漂浮的练习。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会漂浮的前提是能够把头部完全埋进水中以及水中憋气的时间长短。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双手扒着池边站成一排的方式进行练习,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先深吸一口气接下来将身体整个埋入水中,完全展开双手的同时双腿伸直并拢,进而能够漂浮在水上。当学生能够准确的完成上述动作时,就可以让学生脱离池边进行独立的练习,进行的是抱膝浮体与展体的漂浮动作的练习。进而提高学生的身体控制与平衡能力。
(三)水中滑行:水中滑行技术是以水中漂浮这一技术为基础的,同时滑行技术也是学生掌握游泳技术的起点。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在滑行的过程中让学生的身体能够完全的展开,确保双臂伸直,紧贴到脸部两侧,掌心应是相对的。学生的双臂应在水面下15厘米20厘米处,双腿则是伸直并拢的动作。滑行中学生的双臂与双腿不能做其它动作。当滑行的速度减慢时,应通过漂浮站立的方法站在水池底。滑行方式应采用助力滑行的方式,即:学生的双脚蹬池边滑行、蹬池底滑行。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对自身身体平衡能力的控制得到极大的提升,进而为以后的技术配合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四)分解的技术动作:完整技术配合的前提是对泳姿分解技术的学习。当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在水中进行滑行的技术以后,教师应要求学生首先把在陆上所分解的技术动作进行牢记并进行很好的掌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半水半陆的状态下体会不同动作并对这些动作进行训练,做到能够熟练与控制。学生经过反复的练习,对所分解的技术动作能够铭记在心,同时能够在实践中进行灵活的运用。具体过程如下所述:
1.陆上进行蛙泳腿动作的学习;2.双手扶池站成一排,吸一口气,双腿反复的进行蛙泳腿技术的练习;3.将上述动作练习熟练后,学生离开池边,在水中滑行的中做蛙泳腿技术的练习;4.陆上学习蛙泳手动作并练习;5.上身浮在水面上,腰部以下则平趴在岸边,双手反复进行蛙泳手技术的练习。上述练习对于学生来说,是完整技术动作配合的一个必要的学习过程。
(五)完整的技术配合:学生在熟练的掌握了完整技术动作后才是学会了游泳这一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做水中滑行蛙泳腿的练习,在练习开始教师可通过让学生等两次到三次蛙泳腿然后在划一次蛙泳手,熟练后可以渐渐的减少蹬腿的次数,到最后一次腿一次手一次呼吸的完整配合。具体内容为:应首先蹬池壁出去滑行,在速度减慢的情况下蹬一次蛙泳腿,接下来划手并抬头吸气,当手臂划水动作到一半的情况下,快速收腿,最后手臂前伸与向后蹬腿动作应一起完成,并把头埋进水中,身体在水中能够滑行一段距离后.在循环做下一次技术动作。在掌握了上述环节后,学生便初步学会了游泳。
五、结论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要想学会游泳应长久参加该项运动,除了有兴趣外,还应能够熟练掌握其中一类泳姿的技术动作,这是学习游泳的重点。但这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形成与学会的,需在长期自我实践与教师科学指导两者的有效结合,才能逐步形成。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水所具有的特性,学会游泳的同时喜爱上游泳,体会到人在水中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本杜.游泳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 王平,詹国祥.游泳教程21世纪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用书[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摘 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潜移默化的系统化过程。笔者从学生心理、理论知识、技术动作、技术能力四个方面探索了高职院校游泳课学生兴趣的培养,可供相关专业教师参考。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游泳课 兴趣培养 学生心理 理论知识 技术动作 技术能力
游泳作为对人体有益的体育活动之一,在提高人体的心肺功能以及免疫力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有着良好的强身健体的作用。游泳能够让人终身受益,不仅仅是强身健体,还能在危急关头进行自救与他救。对于高职院校的初学游泳的学生来说,只要能够做到敢下水,通过不断的实践,就能熟悉水所具有的特性,进而掌握了水上运动所体现出来的特点,快速的学会游泳。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熟悉水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对学生游泳学习兴趣的培养。从游泳教学来说,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潜移默化的系统化过程。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教师在最初期的教学中,基础技术的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真正的打好技术动作的基础,才能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奠定良好的条件。
一、排除下水前后学生的心理障碍培养观察思维能力
因为水温与体温两者存在一定的差距,使得高职院校中初学游泳的学生在刚入水时,身体会突然感受到水所给予的刺激,出现血管剧烈收缩、肌肉紧张以及血液循环减慢等情况,学生普遍存在着觉得身体冷的感受,进而加深了学生的紧张情绪,表现为不敢离开池边或者紧抓固定物的情况。
(一)排除下水前后学生的紧张心理
下水前应对学生解释清楚“水和人”“飘和沉”“重力和浮力”之间的关系,并说明水所具有的物理特征。辅导学生做好下水前必要的身体准备活动,通过身体准备活动,让学生的身体积聚热量,进而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所具有的适应能力,同时还能够起到转移学生注意力的教学目的。学生下水后,应让学生缓慢的在水中走动,通过这项活动体会到水对身体不同部位所产生的感觉,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类不同游戏的采用来让学生体会在水中的安全感与愉快感。使作为初学者学生的人体机体能够更好的适应水的刺激。
(二)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人类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在机能性反射的条件下,多数都来源于自身对事物的观察。是人自身对外界的感受而得出的反映,学生在进行游泳学习时对任一个技术动作的掌握都和学生自身的观察和判断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游泳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重对学生观察思维能力所进行的培养。在学生技术学习初期就应加强观察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不但要培养观察思维的广度,还应注重深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观看游泳技术片的方式向学生示范正确的动作,使学生对自身要学习的技术动作以及原理能有一个整体上的概念,提高学生学习游泳的信心,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理论知识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基本条件
游泳作为技术性强的运动之一,从高职院校学生对游泳的学习目的与学习要求的层面来安,学生不但应该明确游泳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还应掌握相应的技术与动作原理;学生不但应该明白正确的是什么,同时还应该知道如何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到准确技术动作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反馈能力。在高职院校的游泳教学中如果只单纯的依赖身体素质与技术动作的学习,不关注学生在游泳运动方面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与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相违背的,特别是高职学生在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上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的前提下。因而只有技术学习和理论知识两者的结合,才会对高职学生提高对游泳运动的学习兴趣。
三、掌握正确技术动作是培养学生游泳兴趣的重要环节
学习游泳的技术动作,就应掌握相应的技术动作和划水效果的要求。因而,学生在游泳课堂的学习中,技术动作本身是否符合要求是非常重要的,若学生的技术动作和规范化要求存在差距,就会导致学生无法建立正确的动作定型,进而会对奠定技术基础造成负面的影响,这对学生技术水平的下一步提高是有害的。当学生在掌握准确的技术动作后,能够在水中游一定的距离后,就会由此产生满足感与成就感,在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了解和掌握水平提高的基础,提高了对游泳运动的学习兴趣。
四、提高实际运用技术能力的培养是游泳兴趣的重要途径
在高职院校的游泳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技术动作掌握方面经历了由不会到会,从会发展到熟练掌握,在经由熟练掌握发展到能够在水中运用自如。学生进行游泳基本技术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掌握几个技术动作,其根本目的是提高自身对这些基本技术的灵活运用能力,进而真正的学会游泳。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多类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来缩短学生在单一技术动作上所耗费的练习时间,也就是说,学生掌握了基本技术动作后,教师就应指导学生进行水中的实践练习,促使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让学生能够在水中自由的活动。如在深水区进行踩水等练习。通过让学生体会自身不断的进步,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游泳技术学习水平的提升。
技术能力分解:学习水中呼吸——练习水中漂浮——学习水中滑行——分解技术动作——完整技术配合
(一)水中呼吸:人体在从陆地进到水中以后,胸腔在水的压力作用下,会造成初学者存在呼吸不顺畅的感受,主要表现在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以及憋气血压升高等等。因而,游泳又被人称作“肺部体操”。水中呼吸和陆地呼吸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陆地上通常情况下是通过鼻腔连贯的进行呼气与吸气。而在水中则是通过嘴来进行吸气,鼻嘴同时的呼气,这之间存在一段时间的憋气,从节奏上来看,又具有快吸气一慢呼气这一特点,如果处理的不好就会导致呛水的现象。因而教师下水前就应该要求高职学生在陆上将呼吸节奏、方法以及特点能够熟练的掌握.同时养成下水后用嘴进行吸气的习惯。 (二)水中漂浮:学生在熟练的掌握水中呼吸技术以后,应进行水中漂浮的练习。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会漂浮的前提是能够把头部完全埋进水中以及水中憋气的时间长短。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双手扒着池边站成一排的方式进行练习,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先深吸一口气接下来将身体整个埋入水中,完全展开双手的同时双腿伸直并拢,进而能够漂浮在水上。当学生能够准确的完成上述动作时,就可以让学生脱离池边进行独立的练习,进行的是抱膝浮体与展体的漂浮动作的练习。进而提高学生的身体控制与平衡能力。
(三)水中滑行:水中滑行技术是以水中漂浮这一技术为基础的,同时滑行技术也是学生掌握游泳技术的起点。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在滑行的过程中让学生的身体能够完全的展开,确保双臂伸直,紧贴到脸部两侧,掌心应是相对的。学生的双臂应在水面下15厘米20厘米处,双腿则是伸直并拢的动作。滑行中学生的双臂与双腿不能做其它动作。当滑行的速度减慢时,应通过漂浮站立的方法站在水池底。滑行方式应采用助力滑行的方式,即:学生的双脚蹬池边滑行、蹬池底滑行。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对自身身体平衡能力的控制得到极大的提升,进而为以后的技术配合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四)分解的技术动作:完整技术配合的前提是对泳姿分解技术的学习。当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在水中进行滑行的技术以后,教师应要求学生首先把在陆上所分解的技术动作进行牢记并进行很好的掌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半水半陆的状态下体会不同动作并对这些动作进行训练,做到能够熟练与控制。学生经过反复的练习,对所分解的技术动作能够铭记在心,同时能够在实践中进行灵活的运用。具体过程如下所述:
1.陆上进行蛙泳腿动作的学习;2.双手扶池站成一排,吸一口气,双腿反复的进行蛙泳腿技术的练习;3.将上述动作练习熟练后,学生离开池边,在水中滑行的中做蛙泳腿技术的练习;4.陆上学习蛙泳手动作并练习;5.上身浮在水面上,腰部以下则平趴在岸边,双手反复进行蛙泳手技术的练习。上述练习对于学生来说,是完整技术动作配合的一个必要的学习过程。
(五)完整的技术配合:学生在熟练的掌握了完整技术动作后才是学会了游泳这一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做水中滑行蛙泳腿的练习,在练习开始教师可通过让学生等两次到三次蛙泳腿然后在划一次蛙泳手,熟练后可以渐渐的减少蹬腿的次数,到最后一次腿一次手一次呼吸的完整配合。具体内容为:应首先蹬池壁出去滑行,在速度减慢的情况下蹬一次蛙泳腿,接下来划手并抬头吸气,当手臂划水动作到一半的情况下,快速收腿,最后手臂前伸与向后蹬腿动作应一起完成,并把头埋进水中,身体在水中能够滑行一段距离后.在循环做下一次技术动作。在掌握了上述环节后,学生便初步学会了游泳。
五、结论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要想学会游泳应长久参加该项运动,除了有兴趣外,还应能够熟练掌握其中一类泳姿的技术动作,这是学习游泳的重点。但这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形成与学会的,需在长期自我实践与教师科学指导两者的有效结合,才能逐步形成。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水所具有的特性,学会游泳的同时喜爱上游泳,体会到人在水中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本杜.游泳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 王平,詹国祥.游泳教程21世纪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用书[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