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口译是一种在双语交际活动中,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接收到和理解了的信息快速而准确地从源语向目的语转述的翻译过程。转述过程要求信息传递完整、交流顺畅,但口译并不是简单的语码转换,因此在口译过程中译员会因各种客观或主观的原因感到精力不足、分配不合理。文章将从译员口译过程中的精力不足问题为出发点,结合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理论,浅析吉尔的精力分配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口译;精力分配模式;相关策略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7-12-23
一、口譯的类型
口译类型划分有不同的方法,今天我们只讨论根据口译进行方式划分的两种基本口译类型——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
交替传译(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也称作连续传译。它是一种先由说话人发言,讲完一个句子、一段话甚至全部内容,译员一面听源语讲话,一面记笔记;当讲话者发言结束或停止下来时译员进行口头翻译的过程。要求口译员用清楚、自然的目的语,准确、完整地重新表达源语发言的全部信息内容。
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又称同步口译。是一种在不打断说话人思路和发言的情况下,不停顿地将说话人的信息内容转述给目的语听众的口译模式。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口译一直都是一项很艰苦的任务,即便是十分出色的译员,口译过程中也会因各种精力分配不合理而难以做到完美。
二、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
1.交替传译口译模式
吉尔在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了交替传译的模式,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倾听和笔记部分,在这一部分中其公示表达为:CI=L+N+M+C 。在这一部分,L和C基本等同于同声传译中的倾听理解和协调,译员需要集中精力。N代表笔记,M代表短时记忆。第二部分公示表达为:CI=Rem+Read+P。在这一部分,回忆主要是指精力都投入到回想源语的部分。
2.同声传译口译模式
20世纪70年代末吉尔在考虑同声传译实践中面向障碍问题时产生了“精力”这个想法,于是提出了下面公式:SI=L+P+M+C。他认为L代表倾听和分析,它包含了所有的精神活动在篇语听觉中的感知力,在译员听到信息时如何分配;P代表产出,即译员如何来表达听到的信息;M代表短时记忆,指译员在听到源语信息时,将其存储在记忆中;C代表协调能力,将以上精力协调整合在一起,才能达到更好的目标与转述。
三、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对口译的指导及应用
1.听力理解任务的精力分配
无论是在交替传译还是同声传译中,听力和理解是口译过程的第一步,因此,译员需要出色的听力和较强的理解能力。这就要求译员一方面做充分的译前准备,包括任务的背景、主体内容等,并对涉及的相关术语进行整理及记忆。另一方面,译员需要更注重从整体上理解语段信息,这样译员将花更少的精力在听力方面,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理解上,从而为整个口译其他各项任务奠定较好的基础。
2.记忆任务的精力分配
记忆按时间分为三个类型:感官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译员要利用长期记忆储备各种知识,进行交替传译工作时用感官记忆识别各类信息,短期记忆则是对正在理解的信息进行暂时存储。
在交替传译中,译员需要把消化理解的信息,利用短期记忆将其存入大脑中。交替传译中经常会出现遗忘,这时需要借助外力——笔记来补充。在同声传译中,译员在表达信息A时,需要存储信息B,同时还需要接收信息C,这对译员精力分配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译员可以利用顺句驱动原则和预测来缩短理解与表达的时差,减轻记忆负担。
3.笔记任务的精力分配
笔记是交替传译的一项基本技能,它的目的在于有效地帮助记忆。通过条理清晰的笔记,译员可有效地从短期记忆中提取消息,从而推动口译活动顺利进行。有系统的笔记有助于译语的产出,减少译员用来识别笔记内容的时间和精力,使得精力得到有效分配。
参考文献:
[1]刘玉菁.同声传译中的精力分配——以《杨澜访谈录——专访林毅夫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2.
[2]尚 宏.同声传译过程中的注意力分配问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32.
[3]肖晓燕.同声传译的多任务处理模式[J]. 中国翻译,2001(2):33-36.
关键词:口译;精力分配模式;相关策略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7-12-23
一、口譯的类型
口译类型划分有不同的方法,今天我们只讨论根据口译进行方式划分的两种基本口译类型——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
交替传译(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也称作连续传译。它是一种先由说话人发言,讲完一个句子、一段话甚至全部内容,译员一面听源语讲话,一面记笔记;当讲话者发言结束或停止下来时译员进行口头翻译的过程。要求口译员用清楚、自然的目的语,准确、完整地重新表达源语发言的全部信息内容。
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又称同步口译。是一种在不打断说话人思路和发言的情况下,不停顿地将说话人的信息内容转述给目的语听众的口译模式。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口译一直都是一项很艰苦的任务,即便是十分出色的译员,口译过程中也会因各种精力分配不合理而难以做到完美。
二、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
1.交替传译口译模式
吉尔在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了交替传译的模式,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倾听和笔记部分,在这一部分中其公示表达为:CI=L+N+M+C 。在这一部分,L和C基本等同于同声传译中的倾听理解和协调,译员需要集中精力。N代表笔记,M代表短时记忆。第二部分公示表达为:CI=Rem+Read+P。在这一部分,回忆主要是指精力都投入到回想源语的部分。
2.同声传译口译模式
20世纪70年代末吉尔在考虑同声传译实践中面向障碍问题时产生了“精力”这个想法,于是提出了下面公式:SI=L+P+M+C。他认为L代表倾听和分析,它包含了所有的精神活动在篇语听觉中的感知力,在译员听到信息时如何分配;P代表产出,即译员如何来表达听到的信息;M代表短时记忆,指译员在听到源语信息时,将其存储在记忆中;C代表协调能力,将以上精力协调整合在一起,才能达到更好的目标与转述。
三、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对口译的指导及应用
1.听力理解任务的精力分配
无论是在交替传译还是同声传译中,听力和理解是口译过程的第一步,因此,译员需要出色的听力和较强的理解能力。这就要求译员一方面做充分的译前准备,包括任务的背景、主体内容等,并对涉及的相关术语进行整理及记忆。另一方面,译员需要更注重从整体上理解语段信息,这样译员将花更少的精力在听力方面,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理解上,从而为整个口译其他各项任务奠定较好的基础。
2.记忆任务的精力分配
记忆按时间分为三个类型:感官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译员要利用长期记忆储备各种知识,进行交替传译工作时用感官记忆识别各类信息,短期记忆则是对正在理解的信息进行暂时存储。
在交替传译中,译员需要把消化理解的信息,利用短期记忆将其存入大脑中。交替传译中经常会出现遗忘,这时需要借助外力——笔记来补充。在同声传译中,译员在表达信息A时,需要存储信息B,同时还需要接收信息C,这对译员精力分配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译员可以利用顺句驱动原则和预测来缩短理解与表达的时差,减轻记忆负担。
3.笔记任务的精力分配
笔记是交替传译的一项基本技能,它的目的在于有效地帮助记忆。通过条理清晰的笔记,译员可有效地从短期记忆中提取消息,从而推动口译活动顺利进行。有系统的笔记有助于译语的产出,减少译员用来识别笔记内容的时间和精力,使得精力得到有效分配。
参考文献:
[1]刘玉菁.同声传译中的精力分配——以《杨澜访谈录——专访林毅夫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2.
[2]尚 宏.同声传译过程中的注意力分配问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32.
[3]肖晓燕.同声传译的多任务处理模式[J]. 中国翻译,2001(2):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