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都是以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材内容为依据,采用螺旋式教学方式进行体育课的教学。由于教学条件所限和某些教学理论的偏差,在实际体育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在低水平上反复重复的现象,使一节节体育课变成了身体素质课,很多学生逐渐对体育课失去了应有的热情,产生“厌学”现象,而且越是高年级,现象就越明显。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全面推广《全民健身计划》的今天,如何提高每个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体育锻炼能力和水平?作为一名由学生过渡到成人进入社会的阶段,加强体育课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学生;体育课;教学质量;终身体育
一、 现象分析
在体育教学中,常有部分学生上体育课不主动,多采用应付的态度。这就对搞好体育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造成障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甚多,但主要的是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所致。兴趣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各种知识,但如果没有兴趣,学生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更别说去创造性地学习。在体育教学中,要时刻从学生的兴趣着手,满足他们的要求,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真正享受到运动的乐趣,真正从心理上得到满足。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是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前提,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可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进一步掌握兴趣学的特征,就能促使体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二、 影响因素
影响学生上体育课积极性形成逆反心理因素有很多,有认识问题,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等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处于青春初期的学生,身体的发育、心智的发展使得体育意识、体育能力、素质能力的方面有所变化。
(一)学生缺乏对体育的正确认识和学习动机。一些学生认为体育只不过是跑跑、跳跳、玩玩而已,学与不学关系不大,有了这种思想,对体育就难以产生兴趣,所以使得学生缺乏学习体育的动机。
(二)学生体质上的差异。一些学生因体质弱、体育基础差,运动能力低下,学习动作困难,这样就难以领略体育课学习中各种练习的乐趣,甚至达不到体育课的最基本要求,从而产生一种自卑心理,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而另一些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却“吃不饱”,从而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和组织教法的简单。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简单,缺乏新意,教学方法简单呆板,练习手段重复,运动负荷强弱波动大,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锻炼激情,导致学生感到体育课索然无味,毫无兴趣可言。
(四)学校体育的地位和场地设施条件不尽人意。目前仍有一些领导不重视体育课,加上学校一般的设备,狭小的场地(在市区大多数的学校占地面积都不多),这也是引起学生对体育课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
三、 具体措施
(一) 教学方法要兴趣化,教学手段要多样化。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根据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不断地改革,创新体育课。例如,准备活动,如不精心设计,安排做几节操,或做一些专门性的准备活动,学生很可能感到枯燥,对付了事。这样不但达不到准备活动的目的,也影响到教材活动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很可能在运动中出现损伤现象。
(二 )在教学中创设活跃、有情趣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建立与学生互动的环节。例如,有的时候,学生违纪了,我就喊:“一、两手放在大腿两侧。二、两脚并拢。三、抬头挺胸眼睛看前面。”学生回答:“站好。”时间一长,我只要说:“一、二、三。”学生很自觉地一边说“站好”,一边调整自己的站姿……看似很简单的几句对话,却使课堂气氛活跃了,使学习内容生动活泼了,既让学生记住了动作要求,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师生的关系更加融洽了,学生乐于学习了,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 在游戏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兴趣。体育教学室外课较多,学生活动情况明显,对此,教师教学时应充分考虑这方面的因素,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针对学生活泼好动、可塑性极强的这些特点,教师应准备好教学过程中所需的游戏,使学生能在游戏中既学到技能、技巧,锻炼了身体,又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培养提高学生兴趣的目的。
(四) 在竞赛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举行有意义的比赛,学生在比赛中展现了自己不同的闪光点,虽然在某些方面不如其他同学,但在某个特定的比赛项目中他是佼佼者,这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进而加以适当引导,相信其兴趣肯定会与日俱增。
(五) 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放得开”是指教师不要怕孩子暴露问题,要解放孩子的身心,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 “收得拢”是指在尊重孩子多种答案的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推敲出尽可能完美的答案。
结论: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有两句名言:“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从野心或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情中产生。”“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许多杰出人才的成功之路启示人们:培养对某一事物或活动的兴趣,对日后走上成功之路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体育兴趣的培养与激发是体育教学中重要环节。在体育课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组织教学上强调灵活的模式,从整体计划转向民主,追求宽松和谐、欢乐、多变的组织形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这样才能使学生较好地学习和掌握更多的体育基础知识、体育基础技能和技术,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以求教学方法的尽善尽美,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第二版).
[2]马启伟.体育运动心理学.
[3]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
(安徽省淮北工业学校)
关键词:学生;体育课;教学质量;终身体育
一、 现象分析
在体育教学中,常有部分学生上体育课不主动,多采用应付的态度。这就对搞好体育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造成障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甚多,但主要的是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所致。兴趣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各种知识,但如果没有兴趣,学生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更别说去创造性地学习。在体育教学中,要时刻从学生的兴趣着手,满足他们的要求,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真正享受到运动的乐趣,真正从心理上得到满足。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是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前提,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可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进一步掌握兴趣学的特征,就能促使体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二、 影响因素
影响学生上体育课积极性形成逆反心理因素有很多,有认识问题,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等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处于青春初期的学生,身体的发育、心智的发展使得体育意识、体育能力、素质能力的方面有所变化。
(一)学生缺乏对体育的正确认识和学习动机。一些学生认为体育只不过是跑跑、跳跳、玩玩而已,学与不学关系不大,有了这种思想,对体育就难以产生兴趣,所以使得学生缺乏学习体育的动机。
(二)学生体质上的差异。一些学生因体质弱、体育基础差,运动能力低下,学习动作困难,这样就难以领略体育课学习中各种练习的乐趣,甚至达不到体育课的最基本要求,从而产生一种自卑心理,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而另一些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却“吃不饱”,从而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和组织教法的简单。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简单,缺乏新意,教学方法简单呆板,练习手段重复,运动负荷强弱波动大,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锻炼激情,导致学生感到体育课索然无味,毫无兴趣可言。
(四)学校体育的地位和场地设施条件不尽人意。目前仍有一些领导不重视体育课,加上学校一般的设备,狭小的场地(在市区大多数的学校占地面积都不多),这也是引起学生对体育课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
三、 具体措施
(一) 教学方法要兴趣化,教学手段要多样化。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根据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不断地改革,创新体育课。例如,准备活动,如不精心设计,安排做几节操,或做一些专门性的准备活动,学生很可能感到枯燥,对付了事。这样不但达不到准备活动的目的,也影响到教材活动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很可能在运动中出现损伤现象。
(二 )在教学中创设活跃、有情趣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建立与学生互动的环节。例如,有的时候,学生违纪了,我就喊:“一、两手放在大腿两侧。二、两脚并拢。三、抬头挺胸眼睛看前面。”学生回答:“站好。”时间一长,我只要说:“一、二、三。”学生很自觉地一边说“站好”,一边调整自己的站姿……看似很简单的几句对话,却使课堂气氛活跃了,使学习内容生动活泼了,既让学生记住了动作要求,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师生的关系更加融洽了,学生乐于学习了,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 在游戏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兴趣。体育教学室外课较多,学生活动情况明显,对此,教师教学时应充分考虑这方面的因素,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针对学生活泼好动、可塑性极强的这些特点,教师应准备好教学过程中所需的游戏,使学生能在游戏中既学到技能、技巧,锻炼了身体,又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培养提高学生兴趣的目的。
(四) 在竞赛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举行有意义的比赛,学生在比赛中展现了自己不同的闪光点,虽然在某些方面不如其他同学,但在某个特定的比赛项目中他是佼佼者,这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进而加以适当引导,相信其兴趣肯定会与日俱增。
(五) 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放得开”是指教师不要怕孩子暴露问题,要解放孩子的身心,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 “收得拢”是指在尊重孩子多种答案的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推敲出尽可能完美的答案。
结论: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有两句名言:“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从野心或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情中产生。”“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许多杰出人才的成功之路启示人们:培养对某一事物或活动的兴趣,对日后走上成功之路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体育兴趣的培养与激发是体育教学中重要环节。在体育课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组织教学上强调灵活的模式,从整体计划转向民主,追求宽松和谐、欢乐、多变的组织形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这样才能使学生较好地学习和掌握更多的体育基础知识、体育基础技能和技术,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以求教学方法的尽善尽美,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第二版).
[2]马启伟.体育运动心理学.
[3]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
(安徽省淮北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