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喜欢、符合个人审美作为脉络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lian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80后、70后、60后”藏家,首先每一代收藏的脉络肯定是不一样的。我们80后更愿意收藏当代艺术,这与我们的父辈喜欢周春芽、曾梵志等艺术家作品不同。我们每年都会去画廊、博览会、拍卖场等,大家关注的焦点也和“70后、60后”藏家有差异。一方面我们在购买力、经济实力上与父辈有差距;另一方面我们的留学背景、人生经历、对当代艺术理解以及审美喜好的不同,这些对艺术品的价值判断上都会有所迥异。比如在我们人生体验中,在大的消费时代格局中,我们去理解抽象艺术的冲动更强烈,我们更关注视觉冲击力强的影像、Video、装置等作品。当我们购买这些艺术品时,的确是受西方话语体系引领,从全方位的艺术格局出发而作出的选择与判断。
  我认为收藏的哲学或价值观体系应该是由美术馆来做的事情。作为我个人来讲,喜欢是放在第一位的,购买艺术品也离不开学识、人生经历等等因素。其次,我也关注投资价值,具有投资意义也是我收藏的关键因素。第三点,好的藏家是需要有收藏脉络的。我曾经看过不少藏家展,他们的收藏脉络是很清晰的。我与“70后、60后”藏家不同的是收藏更多元化,无论是抽象、观念的绘画,还是影像与Video都是我喜欢收藏的。
  近年在艺术界中,很多年轻的艺术家喜欢随波逐流,去追随市场热点让自己作品呈现某些特质,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艺术最首要的是需要触动感,其次艺术家的状态与作品要保持统一。有时候艺术家生活状态已经改变,但他作品还延续以前的风格,很少变化,前后两种生活状态已经改变却没有在作品上反映出来,那么这样的作品是无法打动人的。有时候看一些老艺术家的作品时,这种现象是最明显的,我能感受到他们无法超越自我的困顿。就像今年在佩斯空间看到的大卫·霍克尼的展览,他的作品与个人态度完全不一致。虽然作品采用新的模式,如果不是他这样有名气的艺术家,单从作品来说我认为是没有灵魂和触动感的。
  再提到臧坤坤的作品,我和他认识比较早,最早接触他绘画中是有隐匿的追索气息的,这是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他的作品细节与他本人钻牛角尖的劲头是一致的,真的能看出他在用心去创作,而根本不在乎卖得好与不好。
  我也收了很多上世纪90年代的行为艺术摄影,比如张桓,邱志杰、张大力的很多行为艺术,他们的创作是在当时格局下,表达出所发生时代背景与环境相吻合的观点,这是收藏作品的关键。
  我个人收藏的脉络仍然是喜欢,符合我审美的作品,也是在我生活学习领域所涉及我人生阅历与情节相呼应的艺术作品。其次收藏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元的,只要是我认为好的作品,无论是传统水墨、书法都有涉猎,近期我对民国时期的印章也很感兴趣,我认为存在艺术价值的藏品就是好的。
  比如早期传统领域中,石鲁先生的作品是在我喜欢的艺术家中排名前三的。他的作品是有时代前卫性与大胆性的,完全不受当时政局的影响,知道什么是自己需要创作的并敢于创作,纯粹地抒发自己、表达自己的作品。那些对观者讨喜的作品,一味追求符合藏家眼光而不是艺术家自己情感抒发的作品是没有意义的。很多好的艺术家在创作时,从不考虑别人,完全的自我性。艺术品是个性化的代表,艺术定是拒绝千篇一律,拒绝平庸的。
其他文献
艺术与商业的联系,艺术家与赞助人的关系,是一个很有趣的课题。当今的艺术赞助功利性较强,太看重利益与回报。然古时的赞助人与艺术家,虽然也有利益在里面,但他们更多看重的是彼此的友情与艺术上的交流。清代扬州盐商对艺术家的赞助,就是选择了这种更为风雅的方式。赞助人与艺术家之间文洒之会和书画雅集,相互切磋唱和,无形之中提高了个人的技艺。当时雅集的园林以大盐商马日琯的小玲珑山馆最为活跃。著名学者全祖望、厉鹗、
期刊
古人行游四海,自有一种文化的传统,访山水、访名胜、访友朋、访技艺、访博物,其道存焉,从游中览、从览中游,乃是拓宽生命界域的佳途。只可惜百年间风习转易、精神丕变,又兼近岁侈扩“市场”、滥言“消费”,国人终多溺于走马看花、奔波游行而不能享受文化之“游”所带来的高级愉悦。  友人梁基永礼堂兄,岭南之雅士也,自遨游上庠,周旋学海,近期又受巴黎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之邀前往访问。治学之馀,遍游欧洲大陆,饱览异
期刊
2000年本科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2006年硕士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史系 曾主编《艺术时代》,担任《中外对话》、《成都商报》等艺术专栏主笔,组织并发起备受瞩目的“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金酸莓评奖”。强调在国际视野、当代文明的格局中判断中国当代艺术,在政治经济学框架中界定文化。  当初选择做艺评人只是想把关于当代艺术的很多问题搞懂,我认为当代艺术本质是观念艺术,当代艺术对从业者的理论修
期刊
在广州的画廊界,比玉堂的董事长林江山也许是为数不多的美院科班出身的画廊负责人之一。2002年作为广州美术学院林丰俗教授的研究生毕业后,林江山便开始从事文房四宝贸易,与好友翟水平共同创立比玉堂品牌店并使之成为粤港澳琼红星宣纸总代理,随后发挥己长将业务拓展到画廊经营。  比玉堂自2010年开始,主要经营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饶宗颐、扬之光、林丰俗、方楚雄等岭南大家的作品。与此同时,开始关注中青年画家
期刊
我主要做当代的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我会把客群分为消费和收藏两部分,这两个部分人都对艺术感兴趣。大部分人从艺术消费入手,上艺术鉴赏课,学习画画,参加艺术之旅,不断接触艺术品,培养兴趣,慢慢一部分人会升级到收藏系统。我不会把“消费”型的艺术品推荐给收藏线的收藏家。  长期在艺术这个行业,肯定会对艺术家的发展潜力有一个判断力。首先我会看艺术家学习履历,是否从正规系统出来,俗一点的说法就是“八大美院”科班
期刊
2012年第13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毕业于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现执教于该学院建筑学院和设计学院,现住北京。从2009年以来在欧洲各国连续策划中国当代建筑和艺术展览,对西方了解中国当代建筑与艺术起到了关键作用.  别人把我视为“建筑策展人”是因为我在这方面做的展览比较多,而找我做艺术展览的人比较少。但我今年策划了两个艺术类展览,意大利卡布里岛中国当代艺术展和俄罗斯第六届当代艺术双年展
期刊
洪楚平收藏有赖少其所赠的书画、书信,及容庚、商承祚书法、书信。同时旁及相关的学者的手迹,如朱孝臧、吴梅、俞平伯、詹安泰等。  洪楚平是赖少其艺术的研究者。赖少其1986年定居广东,洪楚平开始与之交往,几乎每周拜访一次,亲眼目睹了赖少其70岁开始的艺术“变法”和创作顶峰时期。  要收藏有价值的艺术品,寻找有潜力的艺术家,必须善养慧眼,透过炫目的光环,看到艺术的本质,不要被所谓艺术家暂时的官位和高帽所
期刊
生于上世纪70年代,北京人定居广州,正从事房地产广告策划及互联网营销行业,业余航海者艺术收藏者,于中央美术学院进修艺术管理,广州嘢画廊(筹建中)创始人。  我以前是以买家(藏家)的角色介入这个行业,感觉与艺术家和市场接触都不够亲密,于整个美术史自己也只是个旁观者并没有真正参与进来。我开始在多年前就接触艺术,越接触越觉得自己始终是门外汉。曾经做过广州“十方艺术空间”,那只是个小小尝试。真正想做这个叫
期刊
我基本走“学院派”道路,主要收藏和投资美院系统里的年轻教授,主要从艺术家的学院背景、功力是否扎实、个性是否鲜明、综合素质和个人的修养几个方面来判断艺术家的价值和潜力。  首先,我基本锁定八大美院的年轻教师。一方面他们走的是职业画家的道路。如果他离开这个平台,跑去做其他事情,没有时间画画,投资这样的画家就会比较危险。如果不在美院,在艺术市场表现比较坚挺的作品,基本都出自美术学院卓越的教育家,譬如徐悲
期刊
赵熊先生的书斋名为“风过耳堂”,每天刻印、写字、画画,偶尔写诗,与朋友唱和。他有和朋友诗云:“六十年来住旧京,红尘惯看变流行。短长浓淡真人秀,荣辱浮沉假道情。声色绵绵亡犬马,江河滚滚损雄英。云烟未绝群峰乱,但眺青山不问名。”  1949年2月1日,赵熊生于西安。祖籍绍兴,在道光年间,祖上考中进士到西安来当官,从此定居。赵熊的父亲做了一辈子银行工作,总是鼓励儿子多去读书。赵熊喜欢书画,后来大伯带他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