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巧解说】
比喻是将抽象的道理、情感、事件发展过程用形象的事物表达出来的一种修辞手法,所谓“修辞”就是修饰言辞、将语言写得优美动人。比喻是给文章语言润色的重要手段。喻体为事物,随处可见,事物的特征明显,容易用语言表达,而且在摹写事物的过程中很容易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
对于抒情文,我们不是缺少对事物和人物的情感,而难的是用语言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而且还要表达得生动形象,吸引人。比喻的写作技巧恰恰可以完成这个使命。
对于哲理文,运用比喻手法可以将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而且因为喻体的丰富的指向性,可以拓展说理的思路。比喻中的喻体既可以是构思的延伸点,又可以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对于记叙文,运用比喻手法可以使行文形成两条线索,一条写物,一条写人。物和人之间通过相似性紧密结合,通过写物来写人,人和物相互辉映,可以使文章内容丰富,人物形象丰满,语言诗意纵横。
【思维展示】
1、 要学会联想和想像
示例: 昭君——(联想)——曼佗罗花
人还可以像什么?
人——鼠标(要像鼠标那样点击自己的良心)
人——黑板擦(要像黑板擦那样擦去人生的污点)
人——小草(平凡之中焕发着生命的坚毅)
人——梅花(在严寒之中尽展飒爽英姿)
人——青松(在大雪之下挺立不屈的品格)
人——火炬(要像火炬那样照亮曾经黑暗的世界)
2、 找到不同事物的相似性
示例: 嵇康之死——带给世界震动——鞭打着腐朽的王朝——华贵美丽的豹尾
诗案中的苏轼——(小心翼翼)——徘徊的孤鸿
宫刑后的司马迁——(沉默坚毅)——坚强的磐石
放逐后的屈原——(英雄悲路)——折翅的青鸟
风雪中的苏武——(执著坚守)——不倒的胡杨
3、要恰当地描绘相似事物(喻体)的特征来表现本体
示例: 良知——灯(灯温暖、光亮,可以照亮世界,照亮心灵。)
人生——白纸(白纸空白、单纯。要去填写,要去充实。)
生命——歌(歌曲有低缓,有高亢,要从容吟唱。)
精神——丰碑(挺立,不朽,可以感召后人,引领来者。)
【语段仿写】
请以“希望”为话题,运用比喻手法写一段抒情的文字。
希望是沉沉暗夜的灯火,引领我们走出黑夜的迷雾;是陌生之地的路标,指引我们达到温暖的彼岸。
希望是幼时父亲的招手,给自己前进的指引;是现在母亲的微笑,给自己奋斗的鼓励。
希望常在,便会像那亭亭玉立的莲一样,濯清莲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在泥沙俱下之时,依然知道自己的方向,坚守自己的理想。
希望常在,便会像那蓬勃生长的仙人掌一样,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舒展着那悦目的青葱,保持着奋斗向上的勇气,并锤炼出卓越的生存本能。
希望常在,便是受了委屈,受了误解,依然微笑,依然真诚。
希望常在,便是把烦恼和悲愁踩在脚下,把关怀和期待放在心里。
希望常在,便是宠辱不惊,便是有条不紊,便是希望相随。
【抒情文精赏】
春草散章
◎杨林雪
连篇累牍,风之笔蘸着水之墨,春草将她绿色的文字刻于春天的大地上。
冬雪渐消,湿润的泥沼里,草种子就潜心于构思了。春天的诠释在她的横叶竖茎里悄悄拱出地面。
或章,或篇,或段,或句,写满山坡,写满原野,写满堤边岸头,写满水泽沟壑,甚至写满农家小院的墙头和屋檐——春草任性,最得意于写她的随笔。
旷野上,树林忙着做插画,野花赶着绣彩图,春天漫延漫生,更行更远,没有谁能阻得住她行路的脚丫。而鸟在空中配着它的画外音,解说给匆忙行走的云听。
雏鸡最先啄开蛋壳,雏鸭也被惊醒,纷纷睁开眼睛来读春天。它们最喜欢在春草的段落之间追寻,碰到读不懂的地方,就去啄一啄,嚼一嚼,草汁儿鲜嫩清香,甜中有些苦。鸡无事就在岸边打量风笔的神韵,跳着脚儿喊一声:“这笔好神奇哟!”鸭子“扑通”一声落进碧水里,翻着筋斗洗个澡:“看这水墨染不染得绿我的羽毛!”风笔频蘸水墨,碧波乍起涟漪,把个呆鹅都看得欢了,拍着翅膀“呱呱”地叫起来。
犁笔翻下田垄,播一首玉米的抒情诗,撒一章豆子的论文,再种一部枝蔓横爬的红番薯的长篇小说……大块的田地决不肯放过,至于田埂、路沿、山坡、谷洼,就大大方方地送与春草去填补空白。
春草珍惜每一寸土地,驱走荒凉,征服贫瘠,以她绿色的大手笔和庄稼汉的锄头较量着:看谁的文章更流芳千古!有时候春草忍不住顽皮,悄悄钻到庄稼行里闹一闹,结果常给严谨认真的农人发现,一锄头钩了出来:“你来搀和啥?这儿不是你歇脚的地方。”春草扮个鬼脸儿仍回田头地角扎根。
春草素朴天真,她淡漠都市的豪华,却甘愿将她的脚步不断伸向浩瀚无边的沙漠,为饥渴的旅人们寻找生命的甘泉水。
在一望无际的千里牧场,春草更是热情奔放,恣意抒写,淋漓尽致地挥洒她绿色的畅想!
春草且行且止,收放自如,天涯海角,迤逦而行,其文谓章章华美,篇篇锦绣,字字珠玑。
春草深深懂得自己的使命,她从不嫉妒农民沉甸甸的收成,也不在乎野火会不会烧尽她全部的卷稿。冬去春来,她只是饱蘸生命的浓墨,在稿纸一般的广袤大地上,不停地写啊,写啊,写!
【技巧点拨】
实,是实有之事,眼前之景;虚,是想像之景,回忆之事。如果两者结合,就可以开辟两条表达的战线,两者可以互补相生,实的无法表达的,我们可以用虚笔,显得空灵飘逸诗意盎然;虚的太空洞,有如坠烟云的误区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实来补偿。比喻就是一种可以将实和虚紧密结合起来的表现手法。
可以先写虚,也可以先写实,最高境界是虚实相生相融,浑然一体,不过,实是本体,虚是喻体。比如写对春天的赞美之情,高明的写作者就写春草,用春草来写春天,写“春草散章”,更高明的写作者如本文作者,就写写文章,这是更精彩的一层。春草不是生长,而是在写文章,这多么有情趣,有理趣。春草和文章,距离何其遥远。越远越好,越远越精彩,这种距离需要用语言来弥补,这就有了写作的活计。我们不是缺乏写作的的素材吗,有了素材也难以把文章写得生动有趣,告诉你一个方法,沿着写作中心,找来虚实要素,来个比喻手法,相生,相融。
“连篇累牍,风之笔蘸着水之墨,春草将她绿色的文字刻于春天的大地上。”用比喻起笔,看实,风、水、春草、春天的大地;看虚,连篇累牍、笔、墨、文字;那么,大地就是纸张了。有了起笔,接下来你能否把这种趣味撑下去,就看你的想像力了。如果你不能撑住,你的文思就像离开火堆的木柴,火焰瞬间就熄灭了。看看杨林雪,就是不一般,“或章,或篇,或段,或句,写满山坡,写满原野,写满堤边岸头,写满水泽沟壑,甚至写满农家小院的墙头和屋檐——春草任性,最得意于写她的随笔。”这是写随笔,有句段篇章,这是春草任性地生长,有山坡原野堤边岸头水泽沟壑,你还有什么说的?
“犁笔翻开田垄,播一首玉米的抒情诗,撒一章豆子的论文,再种一部枝蔓横爬的红蕃薯的长篇小说……大块的田地决不肯放过,至于田埂、路沿、山坡、谷洼,就大大方方地送于春草去填补空白。”这简直神了,我已经不知道作者是描述写文章的情景,还是在描述种地和草长的情景,实际上就是一个简单的比喻,被作者的才情敷衍成文之神品,我只感觉到作者的想像力和才情在虚与实之间自由地飞翔。
最后作者说,“冬去春来,她只是饱蘸生命的浓墨,在稿纸一般的广袤大地上,不停地写啊,写啊,写!”我也要说,有这样神性的比喻手法的文章,我们的生命里也渗透了虚虚实实平平仄仄的节奏。
【哲理文下水指路】
树叶的使命
◎刘德福
洋洋洒洒,秋的画笔在大地上涂抹激情。大树如走上T形台的模特,为了胴体的美丽,片片落叶如累赘的衣衫,随着季节的节奏而纷纷脱落。
在美神的眼中,春天是树木的秋季,它因裸体展露在自然中而羞愧,于是开始用短裙来遮掩身体的袅娜之姿,只能让修长的玉腿展现偶露的风情,而夏天就成了美学的冬季,树木要用厚重的树叶来遮蔽自己,如世俗冬天那厚重的冬衣。
或迷你裙,或短袄,或风衣,或防寒服,穿在丰姿绰约的花树上,穿在风韵犹存的灌木身上,穿在临风而立的白桦身上,穿在顶风冒雪的长白松身上。
春天,花园里,花枝在张罗自己的舞会,已经穿上了树叶结成的百褶裙,最后还要将蝴蝶当作发卡别在已经装扮一新的头饰上。马路边,行道树在排列自己的仪仗队,翠绿的叶子是整齐的戎装,修剪掉的枝叶就是将社会上穿奇装异服的小伙子改造成仪仗队的战士,不过总有些城市,将行道树弄得奇形怪状,好像行道树的职责不是站岗,而是卖弄风骚。森林里,一派繁忙的景象,这些模特们仿佛已经在T形台上展览得羞愧了,逐渐开始加衣衫。这个时候,树叶成了树们最好的装饰品,一些最懂风情的树木还在衣裳上点缀些花纹,那是盛开的鲜花,于是,昆虫成了树木的首饰,将森林弄得珠光宝气,成了追逐俗艳穿着的青楼女子。
夏季应该是树木美最虚荣最俗气的季节,因了树叶的繁荣和肥腻。
最美的时刻应该是秋天。大自然已经具有了最健美的心理素质,“天然去雕饰”实际上指的是秋天,树木自动地将衣服脱尽。一片片树叶,如衣衫的碎片,扑向大地,这是真正的美的涅槃。最缺乏美的底气的人才靠化妆品和衣衫,而真正的美是素面朝天。秋天,我认为,秋天才是树木美复苏的季节,这正如一个人最好的日子是青年之后的壮年,此时,名缰利锁逐渐地从生命中慢慢凋落,自己人格的树干在清寒的季节中独对清风。裸体是一种真实的呈现,也是一种大美的宣言。
叶裙遮盖了伤疤,也谱写了虚伪;花发卡装饰了头颅,也浅薄了思想;防寒服制止了感冒,也软化了骨骼。这些叶子的同盟军,最终让树木走向了温暖。
其实,冬季是树木最丰富的季节。自己孤零零地独自面对一个茫茫的季节,虫子躲避了,蛇蛙冬眠了,所有活在繁华时节的事物都隐匿了自己的情感和哲理,那些最能摇曳生姿的爬藤呢,正匍匐在树根下做着奴才的梦。这时候的站立,才是真正的自己的站立。心灵因物质的失去而抵达最真实而深邃的宁静。
树叶深深懂得自己的使命,它从来没有想成为树木的一部分,也不在乎自己匆匆来去的命运。春去冬来,它只在树木抒情的时候青翠,只在树木沉思的时候枯黄,然后飘落。最感谢那些树叶,是它们的牺牲和适时的离开,才成就了大树的最纯粹的美。
【技巧点拨】
本文是写哲理的,写人应该抛弃世俗束缚达到精神宁静纯粹。将树叶写成生命中的物欲和俗念,树叶的飘零就是一个人抛弃物质束缚走向精神自由和宁静的过程。因为比喻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说理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记叙文感悟】
三月三
◎佚名
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抵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庆幸。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干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细致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那有什么不好呢?”
“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
果和甜美的微笑。
【技巧点拨】
三月三,题目就有了悬念,写奶奶砍树给我带来的疑惑,写伯伯给我的解答,文章的最后一段揭示了中心:人应该像树一样,要接受生活中的磨难,挑战磨难,才能收获一份美好的人生。
构思是一个比喻句:人生的磨难就是树上的疤痕,树疤可以让树积蓄力量,人生的磨难也是一种爱,让人剔除傲气,踏实奋进,最终成功。在这个比喻句的基础上,作者运用相似和相关联想,设置了人物和情节,使文章丰满真实。
比喻是将抽象的道理、情感、事件发展过程用形象的事物表达出来的一种修辞手法,所谓“修辞”就是修饰言辞、将语言写得优美动人。比喻是给文章语言润色的重要手段。喻体为事物,随处可见,事物的特征明显,容易用语言表达,而且在摹写事物的过程中很容易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
对于抒情文,我们不是缺少对事物和人物的情感,而难的是用语言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而且还要表达得生动形象,吸引人。比喻的写作技巧恰恰可以完成这个使命。
对于哲理文,运用比喻手法可以将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而且因为喻体的丰富的指向性,可以拓展说理的思路。比喻中的喻体既可以是构思的延伸点,又可以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对于记叙文,运用比喻手法可以使行文形成两条线索,一条写物,一条写人。物和人之间通过相似性紧密结合,通过写物来写人,人和物相互辉映,可以使文章内容丰富,人物形象丰满,语言诗意纵横。
【思维展示】
1、 要学会联想和想像
示例: 昭君——(联想)——曼佗罗花
人还可以像什么?
人——鼠标(要像鼠标那样点击自己的良心)
人——黑板擦(要像黑板擦那样擦去人生的污点)
人——小草(平凡之中焕发着生命的坚毅)
人——梅花(在严寒之中尽展飒爽英姿)
人——青松(在大雪之下挺立不屈的品格)
人——火炬(要像火炬那样照亮曾经黑暗的世界)
2、 找到不同事物的相似性
示例: 嵇康之死——带给世界震动——鞭打着腐朽的王朝——华贵美丽的豹尾
诗案中的苏轼——(小心翼翼)——徘徊的孤鸿
宫刑后的司马迁——(沉默坚毅)——坚强的磐石
放逐后的屈原——(英雄悲路)——折翅的青鸟
风雪中的苏武——(执著坚守)——不倒的胡杨
3、要恰当地描绘相似事物(喻体)的特征来表现本体
示例: 良知——灯(灯温暖、光亮,可以照亮世界,照亮心灵。)
人生——白纸(白纸空白、单纯。要去填写,要去充实。)
生命——歌(歌曲有低缓,有高亢,要从容吟唱。)
精神——丰碑(挺立,不朽,可以感召后人,引领来者。)
【语段仿写】
请以“希望”为话题,运用比喻手法写一段抒情的文字。
希望是沉沉暗夜的灯火,引领我们走出黑夜的迷雾;是陌生之地的路标,指引我们达到温暖的彼岸。
希望是幼时父亲的招手,给自己前进的指引;是现在母亲的微笑,给自己奋斗的鼓励。
希望常在,便会像那亭亭玉立的莲一样,濯清莲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在泥沙俱下之时,依然知道自己的方向,坚守自己的理想。
希望常在,便会像那蓬勃生长的仙人掌一样,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舒展着那悦目的青葱,保持着奋斗向上的勇气,并锤炼出卓越的生存本能。
希望常在,便是受了委屈,受了误解,依然微笑,依然真诚。
希望常在,便是把烦恼和悲愁踩在脚下,把关怀和期待放在心里。
希望常在,便是宠辱不惊,便是有条不紊,便是希望相随。
【抒情文精赏】
春草散章
◎杨林雪
连篇累牍,风之笔蘸着水之墨,春草将她绿色的文字刻于春天的大地上。
冬雪渐消,湿润的泥沼里,草种子就潜心于构思了。春天的诠释在她的横叶竖茎里悄悄拱出地面。
或章,或篇,或段,或句,写满山坡,写满原野,写满堤边岸头,写满水泽沟壑,甚至写满农家小院的墙头和屋檐——春草任性,最得意于写她的随笔。
旷野上,树林忙着做插画,野花赶着绣彩图,春天漫延漫生,更行更远,没有谁能阻得住她行路的脚丫。而鸟在空中配着它的画外音,解说给匆忙行走的云听。
雏鸡最先啄开蛋壳,雏鸭也被惊醒,纷纷睁开眼睛来读春天。它们最喜欢在春草的段落之间追寻,碰到读不懂的地方,就去啄一啄,嚼一嚼,草汁儿鲜嫩清香,甜中有些苦。鸡无事就在岸边打量风笔的神韵,跳着脚儿喊一声:“这笔好神奇哟!”鸭子“扑通”一声落进碧水里,翻着筋斗洗个澡:“看这水墨染不染得绿我的羽毛!”风笔频蘸水墨,碧波乍起涟漪,把个呆鹅都看得欢了,拍着翅膀“呱呱”地叫起来。
犁笔翻下田垄,播一首玉米的抒情诗,撒一章豆子的论文,再种一部枝蔓横爬的红番薯的长篇小说……大块的田地决不肯放过,至于田埂、路沿、山坡、谷洼,就大大方方地送与春草去填补空白。
春草珍惜每一寸土地,驱走荒凉,征服贫瘠,以她绿色的大手笔和庄稼汉的锄头较量着:看谁的文章更流芳千古!有时候春草忍不住顽皮,悄悄钻到庄稼行里闹一闹,结果常给严谨认真的农人发现,一锄头钩了出来:“你来搀和啥?这儿不是你歇脚的地方。”春草扮个鬼脸儿仍回田头地角扎根。
春草素朴天真,她淡漠都市的豪华,却甘愿将她的脚步不断伸向浩瀚无边的沙漠,为饥渴的旅人们寻找生命的甘泉水。
在一望无际的千里牧场,春草更是热情奔放,恣意抒写,淋漓尽致地挥洒她绿色的畅想!
春草且行且止,收放自如,天涯海角,迤逦而行,其文谓章章华美,篇篇锦绣,字字珠玑。
春草深深懂得自己的使命,她从不嫉妒农民沉甸甸的收成,也不在乎野火会不会烧尽她全部的卷稿。冬去春来,她只是饱蘸生命的浓墨,在稿纸一般的广袤大地上,不停地写啊,写啊,写!
【技巧点拨】
实,是实有之事,眼前之景;虚,是想像之景,回忆之事。如果两者结合,就可以开辟两条表达的战线,两者可以互补相生,实的无法表达的,我们可以用虚笔,显得空灵飘逸诗意盎然;虚的太空洞,有如坠烟云的误区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实来补偿。比喻就是一种可以将实和虚紧密结合起来的表现手法。
可以先写虚,也可以先写实,最高境界是虚实相生相融,浑然一体,不过,实是本体,虚是喻体。比如写对春天的赞美之情,高明的写作者就写春草,用春草来写春天,写“春草散章”,更高明的写作者如本文作者,就写写文章,这是更精彩的一层。春草不是生长,而是在写文章,这多么有情趣,有理趣。春草和文章,距离何其遥远。越远越好,越远越精彩,这种距离需要用语言来弥补,这就有了写作的活计。我们不是缺乏写作的的素材吗,有了素材也难以把文章写得生动有趣,告诉你一个方法,沿着写作中心,找来虚实要素,来个比喻手法,相生,相融。
“连篇累牍,风之笔蘸着水之墨,春草将她绿色的文字刻于春天的大地上。”用比喻起笔,看实,风、水、春草、春天的大地;看虚,连篇累牍、笔、墨、文字;那么,大地就是纸张了。有了起笔,接下来你能否把这种趣味撑下去,就看你的想像力了。如果你不能撑住,你的文思就像离开火堆的木柴,火焰瞬间就熄灭了。看看杨林雪,就是不一般,“或章,或篇,或段,或句,写满山坡,写满原野,写满堤边岸头,写满水泽沟壑,甚至写满农家小院的墙头和屋檐——春草任性,最得意于写她的随笔。”这是写随笔,有句段篇章,这是春草任性地生长,有山坡原野堤边岸头水泽沟壑,你还有什么说的?
“犁笔翻开田垄,播一首玉米的抒情诗,撒一章豆子的论文,再种一部枝蔓横爬的红蕃薯的长篇小说……大块的田地决不肯放过,至于田埂、路沿、山坡、谷洼,就大大方方地送于春草去填补空白。”这简直神了,我已经不知道作者是描述写文章的情景,还是在描述种地和草长的情景,实际上就是一个简单的比喻,被作者的才情敷衍成文之神品,我只感觉到作者的想像力和才情在虚与实之间自由地飞翔。
最后作者说,“冬去春来,她只是饱蘸生命的浓墨,在稿纸一般的广袤大地上,不停地写啊,写啊,写!”我也要说,有这样神性的比喻手法的文章,我们的生命里也渗透了虚虚实实平平仄仄的节奏。
【哲理文下水指路】
树叶的使命
◎刘德福
洋洋洒洒,秋的画笔在大地上涂抹激情。大树如走上T形台的模特,为了胴体的美丽,片片落叶如累赘的衣衫,随着季节的节奏而纷纷脱落。
在美神的眼中,春天是树木的秋季,它因裸体展露在自然中而羞愧,于是开始用短裙来遮掩身体的袅娜之姿,只能让修长的玉腿展现偶露的风情,而夏天就成了美学的冬季,树木要用厚重的树叶来遮蔽自己,如世俗冬天那厚重的冬衣。
或迷你裙,或短袄,或风衣,或防寒服,穿在丰姿绰约的花树上,穿在风韵犹存的灌木身上,穿在临风而立的白桦身上,穿在顶风冒雪的长白松身上。
春天,花园里,花枝在张罗自己的舞会,已经穿上了树叶结成的百褶裙,最后还要将蝴蝶当作发卡别在已经装扮一新的头饰上。马路边,行道树在排列自己的仪仗队,翠绿的叶子是整齐的戎装,修剪掉的枝叶就是将社会上穿奇装异服的小伙子改造成仪仗队的战士,不过总有些城市,将行道树弄得奇形怪状,好像行道树的职责不是站岗,而是卖弄风骚。森林里,一派繁忙的景象,这些模特们仿佛已经在T形台上展览得羞愧了,逐渐开始加衣衫。这个时候,树叶成了树们最好的装饰品,一些最懂风情的树木还在衣裳上点缀些花纹,那是盛开的鲜花,于是,昆虫成了树木的首饰,将森林弄得珠光宝气,成了追逐俗艳穿着的青楼女子。
夏季应该是树木美最虚荣最俗气的季节,因了树叶的繁荣和肥腻。
最美的时刻应该是秋天。大自然已经具有了最健美的心理素质,“天然去雕饰”实际上指的是秋天,树木自动地将衣服脱尽。一片片树叶,如衣衫的碎片,扑向大地,这是真正的美的涅槃。最缺乏美的底气的人才靠化妆品和衣衫,而真正的美是素面朝天。秋天,我认为,秋天才是树木美复苏的季节,这正如一个人最好的日子是青年之后的壮年,此时,名缰利锁逐渐地从生命中慢慢凋落,自己人格的树干在清寒的季节中独对清风。裸体是一种真实的呈现,也是一种大美的宣言。
叶裙遮盖了伤疤,也谱写了虚伪;花发卡装饰了头颅,也浅薄了思想;防寒服制止了感冒,也软化了骨骼。这些叶子的同盟军,最终让树木走向了温暖。
其实,冬季是树木最丰富的季节。自己孤零零地独自面对一个茫茫的季节,虫子躲避了,蛇蛙冬眠了,所有活在繁华时节的事物都隐匿了自己的情感和哲理,那些最能摇曳生姿的爬藤呢,正匍匐在树根下做着奴才的梦。这时候的站立,才是真正的自己的站立。心灵因物质的失去而抵达最真实而深邃的宁静。
树叶深深懂得自己的使命,它从来没有想成为树木的一部分,也不在乎自己匆匆来去的命运。春去冬来,它只在树木抒情的时候青翠,只在树木沉思的时候枯黄,然后飘落。最感谢那些树叶,是它们的牺牲和适时的离开,才成就了大树的最纯粹的美。
【技巧点拨】
本文是写哲理的,写人应该抛弃世俗束缚达到精神宁静纯粹。将树叶写成生命中的物欲和俗念,树叶的飘零就是一个人抛弃物质束缚走向精神自由和宁静的过程。因为比喻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说理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记叙文感悟】
三月三
◎佚名
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抵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庆幸。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干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细致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那有什么不好呢?”
“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
果和甜美的微笑。
【技巧点拨】
三月三,题目就有了悬念,写奶奶砍树给我带来的疑惑,写伯伯给我的解答,文章的最后一段揭示了中心:人应该像树一样,要接受生活中的磨难,挑战磨难,才能收获一份美好的人生。
构思是一个比喻句:人生的磨难就是树上的疤痕,树疤可以让树积蓄力量,人生的磨难也是一种爱,让人剔除傲气,踏实奋进,最终成功。在这个比喻句的基础上,作者运用相似和相关联想,设置了人物和情节,使文章丰满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