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幼儿心理健康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且专业人士做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事实上,在当前阶段,很多幼教老师甚至家长都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忽视他们的心理教育,而只有身心共同发展才能成为真正的健康人才。本文就如何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分析。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更别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了。目前,教育者已经意识到中学以及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对幼儿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依旧还处于空白状态,很多家长以及幼儿教育工作者仅仅只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智力开发,对幼儿的心理问题却不是很重视。由此,很多人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方法还不够了解,导致目前我国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依然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部分教育工作者只能自己在实践中摸索,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进展缓慢又不科学,甚至可能会恶化幼儿的心理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不科学
对于幼儿来说,无论是生理年龄还是心理年龄都还很小,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因此,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但是有些教育工作者掌握不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对于幼儿出现的问题,直接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或者直接不问幼儿的真实需求,就通过惩罚来避免幼儿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的教育方法或许能够有效地制止住幼儿的不良行为,但是却会给幼儿造成很深的心理阴影,从而制约幼儿的成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幼儿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正确与否,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以及道德观念,并且教会幼儿进行自我约束,而不是简单地去阻止幼儿的行为。
二、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要符合幼儿思维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以幼儿年龄阶段特征为主线,突出教学活动的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和教育性,采用恰当的策略,将幼儿心理素质教育与日常幼儿教育融合起来。结合幼儿教育的特点与幼儿思维的特点,在幼儿心理素质教育中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一)感知体验
活动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在幼儿动手操作时,要引导幼儿主动地感知体验。引导感知体验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是移情,移情是对他人感情的一种理智上或观念上的把握以及对另一个人的情绪体验的一种替代性感情反应。移情在幼儿社會适应性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亲社会行为形成的重要因素,通过移情训练,让幼儿学会移情换位思考,能够从不同角度体会别人的情绪体验,对幼儿的社会适应性、交往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角色扮演是移情训练中最常用的一个策略。幼儿通过扮演某个重要角色(比如医生、老师等),鼓励幼儿自由抒发活动过程中对角色的理解以及角色体验的感受。角色扮演强调参与过程中幼儿感受角色的内心活动和情感体验。角色扮演有助于幼儿形成角色间社会关系认知的形成,使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及不同角色间的社会关系,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基础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自我意识、社会交往能力、责任心、同情心等方面。
(二)认知冲突
幼儿心理素质的发展是已有的心理素质结构与外部环境刺激发生冲突后产生新结构的过程。心理素质的发展是以心理发展为基础的,心理的发展又是建立在认知发展基础上的,因此心理素质结构冲突也依赖于认知冲突的发生。认知冲突是认知心理学派的创始人皮亚杰提出的,他认为当儿童原有的认知结构在接受新知识或新刺激时,不能用原有认知结构同化时,或者不符合其原有认知结构时,就会产生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并称之为认知冲突。为了解决这种认知冲突,儿童需要调节原有认知结构或对新知识做出调整,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认知冲突来源于行为结果的反馈或行为实际结果与结果预期之间的冲突。在实际运用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既要保证幼儿在活动中有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机会,也要在遇到困难时适当地给予幼儿引导和干预,使幼儿不至于因为难度过大而失去兴趣和欲望。
(三)家园共育
家庭教育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幼儿一出生就受到来自父母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幼儿最初的心理品质的形成,特别是有关社会适应性方面很大程度上受父母、家庭结构、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的影响。父母的榜样作用和良好的家庭氛围,以及家庭成员关系融洽有利于儿童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形成,并由此衍生出独立性、自信心、自尊心、愉悦感及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情感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重要的心理品质。相反,如果父母没能起到好的模范作用或幼儿长时间处于紧张的家庭氛围和家庭关系中,幼儿就极有可能形成一系列负面的心理品质,例如孤僻、自卑、焦虑、紧张、冷淡、排斥、易暴躁,甚至暴力倾向等。因此,幼儿心理素质教育不仅是幼儿园的教育,家庭教育同样需要受到重视,只有家园协作,达到家园和谐一致,产生教育合力,幼儿心理素质教育才会最有效。
三、结束语
当今社会,世界各国都在关心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健康已经不仅代表身体上无病无灾,更要求人们的心理健康。幼儿时期正是处于心理发展和成长的关键时刻,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可塑性,但同时也具有不可控性,由于幼儿在这个时期心里极其不成熟、自我控制水平较低,极其容易被外界因素中的不良因素所误导,导致错失培养正确价值观的最佳时期。因此,幼儿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刻不容缓的。总之,在儿童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讲究一定的策略,找出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与家长携手共同引导,让孩子在家校双方的呵护下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姬晓露.浅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9):313-313
[2]李芸.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17):19.
[3]李延花.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J].神州(上旬刊),2017,(4):211.
[4]杨霞.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J].速读(上旬),2016,(7):89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更别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了。目前,教育者已经意识到中学以及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对幼儿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依旧还处于空白状态,很多家长以及幼儿教育工作者仅仅只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智力开发,对幼儿的心理问题却不是很重视。由此,很多人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方法还不够了解,导致目前我国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依然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部分教育工作者只能自己在实践中摸索,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进展缓慢又不科学,甚至可能会恶化幼儿的心理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不科学
对于幼儿来说,无论是生理年龄还是心理年龄都还很小,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因此,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但是有些教育工作者掌握不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对于幼儿出现的问题,直接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或者直接不问幼儿的真实需求,就通过惩罚来避免幼儿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的教育方法或许能够有效地制止住幼儿的不良行为,但是却会给幼儿造成很深的心理阴影,从而制约幼儿的成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幼儿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正确与否,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以及道德观念,并且教会幼儿进行自我约束,而不是简单地去阻止幼儿的行为。
二、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要符合幼儿思维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以幼儿年龄阶段特征为主线,突出教学活动的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和教育性,采用恰当的策略,将幼儿心理素质教育与日常幼儿教育融合起来。结合幼儿教育的特点与幼儿思维的特点,在幼儿心理素质教育中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一)感知体验
活动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在幼儿动手操作时,要引导幼儿主动地感知体验。引导感知体验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是移情,移情是对他人感情的一种理智上或观念上的把握以及对另一个人的情绪体验的一种替代性感情反应。移情在幼儿社會适应性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亲社会行为形成的重要因素,通过移情训练,让幼儿学会移情换位思考,能够从不同角度体会别人的情绪体验,对幼儿的社会适应性、交往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角色扮演是移情训练中最常用的一个策略。幼儿通过扮演某个重要角色(比如医生、老师等),鼓励幼儿自由抒发活动过程中对角色的理解以及角色体验的感受。角色扮演强调参与过程中幼儿感受角色的内心活动和情感体验。角色扮演有助于幼儿形成角色间社会关系认知的形成,使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及不同角色间的社会关系,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基础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自我意识、社会交往能力、责任心、同情心等方面。
(二)认知冲突
幼儿心理素质的发展是已有的心理素质结构与外部环境刺激发生冲突后产生新结构的过程。心理素质的发展是以心理发展为基础的,心理的发展又是建立在认知发展基础上的,因此心理素质结构冲突也依赖于认知冲突的发生。认知冲突是认知心理学派的创始人皮亚杰提出的,他认为当儿童原有的认知结构在接受新知识或新刺激时,不能用原有认知结构同化时,或者不符合其原有认知结构时,就会产生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并称之为认知冲突。为了解决这种认知冲突,儿童需要调节原有认知结构或对新知识做出调整,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认知冲突来源于行为结果的反馈或行为实际结果与结果预期之间的冲突。在实际运用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既要保证幼儿在活动中有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机会,也要在遇到困难时适当地给予幼儿引导和干预,使幼儿不至于因为难度过大而失去兴趣和欲望。
(三)家园共育
家庭教育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幼儿一出生就受到来自父母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幼儿最初的心理品质的形成,特别是有关社会适应性方面很大程度上受父母、家庭结构、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的影响。父母的榜样作用和良好的家庭氛围,以及家庭成员关系融洽有利于儿童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形成,并由此衍生出独立性、自信心、自尊心、愉悦感及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情感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重要的心理品质。相反,如果父母没能起到好的模范作用或幼儿长时间处于紧张的家庭氛围和家庭关系中,幼儿就极有可能形成一系列负面的心理品质,例如孤僻、自卑、焦虑、紧张、冷淡、排斥、易暴躁,甚至暴力倾向等。因此,幼儿心理素质教育不仅是幼儿园的教育,家庭教育同样需要受到重视,只有家园协作,达到家园和谐一致,产生教育合力,幼儿心理素质教育才会最有效。
三、结束语
当今社会,世界各国都在关心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健康已经不仅代表身体上无病无灾,更要求人们的心理健康。幼儿时期正是处于心理发展和成长的关键时刻,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可塑性,但同时也具有不可控性,由于幼儿在这个时期心里极其不成熟、自我控制水平较低,极其容易被外界因素中的不良因素所误导,导致错失培养正确价值观的最佳时期。因此,幼儿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刻不容缓的。总之,在儿童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讲究一定的策略,找出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与家长携手共同引导,让孩子在家校双方的呵护下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姬晓露.浅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9):313-313
[2]李芸.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17):19.
[3]李延花.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J].神州(上旬刊),2017,(4):211.
[4]杨霞.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J].速读(上旬),201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