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生事物的出现,“白领”进入我们的生活并被广泛接受,随后以“领”为中心语素的“粉领”“金领”“绿领”也不断出现,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词族。“X领”在发展过程中,作为中心语素的“领”由借代的修辞手法产生,逐渐具有了类化作用,所包含的意义范畴也不断扩大。“领”前起区别作用的颜色的语素基本义消失,而逐渐使用其联想义构词。
关键词:“X领” 类推构词 意义的泛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兴职业的产生以及人们生活态度的转变,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着的词汇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词汇发展变化的主要表现就是新词新义层出不穷。而新词创造中逐渐呈现出一种批量化的趋势,就是以某种现象和思潮的出现为契机,通过某一词素和其他词素的搭配组合形成一个词群,用以描述或指代某一类事物或现象。例如:“白领”一词出现后,相继产生了一大批以“领”为后位词素的新词,例如“蓝领”“粉领”“金领”“绿领”“黄领”等。“领族”词的发展有其特殊性,不仅是有定位作用和类推作用的语素“领”在构词过程中发生了变化,“领”前有修饰作用的颜色词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在现代汉语中,“领”族词语最先出现的是“白领”。“白领”一词源自西方国家,是一个意译词,原文是“white-collar worker”。“白领”在美国指年薪8万美元,纯粹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后来随着外企的进驻,国内也出现这一社会阶层后,汉语词汇系统中就需要有一个词来表达这一新兴事物,英语中的“white-collar worker”在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使用汉语的语素和构词方法构成了“白领”这一新词,在我国多指在三资企业从事管理工作,且收入较高的人。从构词上看,“白领”是个偏正式的复合词,包含“白”和“领”两个语素,“白”修饰“领”。“白”的基本义是洁白,“领”的基本义是衣领。但二者组合成词之后,在分别保持基本义的基础上,“白”主要使用的是其隐含义,表明这一阶层工作环境之整洁;“领”则主要凸显的是其借代义,表明这是一个以脑力劳动为主,收入较高的阶层。与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相对的是从事体力劳动、身穿耐脏的蓝色制服的“蓝领”。这个词是由“blue-collar worker”意译过来的,这个词在构词上与“白领”相同,仍是偏正式的复合结构。“蓝”说明工作环境较“白领”阶层来说清洁性差,“领”表一个社会阶层,但“蓝”的基本义蓝色,“领”的字面意义衣领仍然存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职业群体,例如出现了“具有经营策划能力、专业技能和一定社会关系资源的社会精英”,还出现了“既掌握现代高科技,又具有较高操作技能的人”,以及“从事秘书、会计、打字员等工作的女性以及在家工作的女性自由职业者”等等。这些新事物、新现象出现以后,人们逐渐对它们接受和熟知,在言语交际中常常会涉及到这些新现象的内容,但汉语词汇系统中却并不存在相应的语言形式,人们就根据已存在的词语形式“白领”“蓝领”为这些新事物、新现象创造出了用于指称它们的词语形式:“金领”“灰领”“粉领”等。这些词都是以“领”为中心语素构成“X领”的格式,“X”是表颜色的形容词。
我们把“白领”“蓝领”看作“领”族词语产生的第一阶段,把“金领”“粉领”等词看作“领”族词语发展的第二个阶段。“领”在第一个阶段就逐渐成为一个核心语素,到了第二个阶段“领”已经具有了类化作用,并逐渐具有了定位性、能产性。“领”在第一个阶段还可以看出其字面意义;到第二个阶段表示“衣领”的实际意义就消失了,仅表一个社会阶层。也就是说“金领”“粉领”阶层的人所穿的衣服未必就是有领的,“领”只是用来指代一个社会阶层,“领”的意义在此时已经抽象化了。与此相对应的是修饰“领”的表颜色的语素也在逐渐抽象化。“白领”“蓝领”中的“白”“蓝”有实在的意义,而“金领”“粉领”等中的“金”“粉”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金”并不是说这一阶层所穿的衣服的领子颜色就是金的,它在这里指的是黄金,用来修饰“领”是为了强调这一阶层收入之高。“粉领”并非是说在这一族群中所有的人都身着有粉红色衣领的衣服,“粉”只用来强调这一职业与女性的相关性。
在中国职场,人们已逐渐习惯用领子的颜色划分不同的职业群体。从公司高层的总经理到高级文职人员到生产线上的普通的工人,领子的颜色无不诠释着职业的新概念。但“领”族词语在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又类化出的“绿领”一说改变了这惯例。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广州日报》关于“绿领”的描述:
“白领”“蓝领”“灰领”“金领”之后还有什么?答案是:“绿领。”“下班关手机,点菜要维C;周末必出游,随手带垃圾。” (http://blog.focus.cn/zhaozhuowe)
我们可以看出“绿领”不再是以经济实力与社会地位来划分的职业群体了,而用来指代一类人,即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坚持共同信念的一类人。他们更倾向于一种内在的品质特征:热爱生活,崇尚健康时尚,酷爱户外运动,支持公益事业,善待自己的同时也善待环境。构成词的两个语素之一的“绿”仍起区别作用,运用的是其联想义和谐;但“领”的意义已经泛化了,指称的范围也因此扩大了,所以无论“白领”“蓝领”“金领”还是“灰领”都可能成为“绿领”。
从“领”族词语发展的三个阶段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认识:“领”族词由“颜色词+领”构成,构成词的两个语素为了达到表面的一致性,以求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因而在构词时选择将意义做了改变。“领”由开始的既有实际意义“衣领”,又有通过借代产生的某一职业群体这个意义,到后来只有借代义,以至借代义的意义范畴逐渐开始扩大。“领”前起修饰作用的颜色词也逐渐丧失其基本义,而使用其联想义构词。例如使用“粉”的联想义是女性构词,使用“绿”的联想义是“和谐、生态、环保”构词。我们也可以把用在“领”前起到了区别的作用“白”“蓝”“金”“粉”“绿”等称为区别词。其中,“白”“蓝”“灰”可以区别劳动类型,如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还是二者兼有。“粉”把女性上班族区别了出来。“金”把收入高低区分了出来。由于它们都用来表从事某一个职业的社会阶层,我们也可以说,“白领”“蓝领”“金领”等诸多的“领”形成了一个职业语义场。(由于“绿领”中“领”的意义范畴扩大了,“绿领”不属于该语义场。)因此,“领”族词语的特殊性是由“领”在类化过程中意义泛化,以及修饰“领”的颜色词意义抽象化共同形成的。
可以推知,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中还将不断出现大量的“从事某一特殊行业的人”,人们就可以利用类推的方法不断创造出大量新词,来满足表达概念的需要。人们也可以将已经存在的其它职业及其代表的社会阶层冠以“领”的称谓,从而构成新词。但对新产生的某些词,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理解。例如有人认为“黄领”指小姐,有人认为是农民,也有人以之指称和尚等等。怎样才能使这些词在应用时不产生歧义呢?这涉及到新词的规范问题。一个新词语只有被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地使用了,并通过编入词典等方式加以规范了,才具有生命力,否则很快就会消失。
总之,“X领”中的“领”虽然是语言接触带来的外来语素,但随着使用的增加,“领”逐步词缀化。“领”不仅具有能产性、类推性,其意义也在不断泛化,从而形成一个新的词族。
参考文献:
[1]沈孟璎.汉语新的词缀化倾向[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4).
[2]荆 莉.新新人类和他们的流行语[J].语文建设,2000,(5).
(孔晓伟,重庆师范大学文新学院)
关键词:“X领” 类推构词 意义的泛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兴职业的产生以及人们生活态度的转变,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着的词汇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词汇发展变化的主要表现就是新词新义层出不穷。而新词创造中逐渐呈现出一种批量化的趋势,就是以某种现象和思潮的出现为契机,通过某一词素和其他词素的搭配组合形成一个词群,用以描述或指代某一类事物或现象。例如:“白领”一词出现后,相继产生了一大批以“领”为后位词素的新词,例如“蓝领”“粉领”“金领”“绿领”“黄领”等。“领族”词的发展有其特殊性,不仅是有定位作用和类推作用的语素“领”在构词过程中发生了变化,“领”前有修饰作用的颜色词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在现代汉语中,“领”族词语最先出现的是“白领”。“白领”一词源自西方国家,是一个意译词,原文是“white-collar worker”。“白领”在美国指年薪8万美元,纯粹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后来随着外企的进驻,国内也出现这一社会阶层后,汉语词汇系统中就需要有一个词来表达这一新兴事物,英语中的“white-collar worker”在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使用汉语的语素和构词方法构成了“白领”这一新词,在我国多指在三资企业从事管理工作,且收入较高的人。从构词上看,“白领”是个偏正式的复合词,包含“白”和“领”两个语素,“白”修饰“领”。“白”的基本义是洁白,“领”的基本义是衣领。但二者组合成词之后,在分别保持基本义的基础上,“白”主要使用的是其隐含义,表明这一阶层工作环境之整洁;“领”则主要凸显的是其借代义,表明这是一个以脑力劳动为主,收入较高的阶层。与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相对的是从事体力劳动、身穿耐脏的蓝色制服的“蓝领”。这个词是由“blue-collar worker”意译过来的,这个词在构词上与“白领”相同,仍是偏正式的复合结构。“蓝”说明工作环境较“白领”阶层来说清洁性差,“领”表一个社会阶层,但“蓝”的基本义蓝色,“领”的字面意义衣领仍然存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职业群体,例如出现了“具有经营策划能力、专业技能和一定社会关系资源的社会精英”,还出现了“既掌握现代高科技,又具有较高操作技能的人”,以及“从事秘书、会计、打字员等工作的女性以及在家工作的女性自由职业者”等等。这些新事物、新现象出现以后,人们逐渐对它们接受和熟知,在言语交际中常常会涉及到这些新现象的内容,但汉语词汇系统中却并不存在相应的语言形式,人们就根据已存在的词语形式“白领”“蓝领”为这些新事物、新现象创造出了用于指称它们的词语形式:“金领”“灰领”“粉领”等。这些词都是以“领”为中心语素构成“X领”的格式,“X”是表颜色的形容词。
我们把“白领”“蓝领”看作“领”族词语产生的第一阶段,把“金领”“粉领”等词看作“领”族词语发展的第二个阶段。“领”在第一个阶段就逐渐成为一个核心语素,到了第二个阶段“领”已经具有了类化作用,并逐渐具有了定位性、能产性。“领”在第一个阶段还可以看出其字面意义;到第二个阶段表示“衣领”的实际意义就消失了,仅表一个社会阶层。也就是说“金领”“粉领”阶层的人所穿的衣服未必就是有领的,“领”只是用来指代一个社会阶层,“领”的意义在此时已经抽象化了。与此相对应的是修饰“领”的表颜色的语素也在逐渐抽象化。“白领”“蓝领”中的“白”“蓝”有实在的意义,而“金领”“粉领”等中的“金”“粉”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金”并不是说这一阶层所穿的衣服的领子颜色就是金的,它在这里指的是黄金,用来修饰“领”是为了强调这一阶层收入之高。“粉领”并非是说在这一族群中所有的人都身着有粉红色衣领的衣服,“粉”只用来强调这一职业与女性的相关性。
在中国职场,人们已逐渐习惯用领子的颜色划分不同的职业群体。从公司高层的总经理到高级文职人员到生产线上的普通的工人,领子的颜色无不诠释着职业的新概念。但“领”族词语在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又类化出的“绿领”一说改变了这惯例。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广州日报》关于“绿领”的描述:
“白领”“蓝领”“灰领”“金领”之后还有什么?答案是:“绿领。”“下班关手机,点菜要维C;周末必出游,随手带垃圾。” (http://blog.focus.cn/zhaozhuowe)
我们可以看出“绿领”不再是以经济实力与社会地位来划分的职业群体了,而用来指代一类人,即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坚持共同信念的一类人。他们更倾向于一种内在的品质特征:热爱生活,崇尚健康时尚,酷爱户外运动,支持公益事业,善待自己的同时也善待环境。构成词的两个语素之一的“绿”仍起区别作用,运用的是其联想义和谐;但“领”的意义已经泛化了,指称的范围也因此扩大了,所以无论“白领”“蓝领”“金领”还是“灰领”都可能成为“绿领”。
从“领”族词语发展的三个阶段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认识:“领”族词由“颜色词+领”构成,构成词的两个语素为了达到表面的一致性,以求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因而在构词时选择将意义做了改变。“领”由开始的既有实际意义“衣领”,又有通过借代产生的某一职业群体这个意义,到后来只有借代义,以至借代义的意义范畴逐渐开始扩大。“领”前起修饰作用的颜色词也逐渐丧失其基本义,而使用其联想义构词。例如使用“粉”的联想义是女性构词,使用“绿”的联想义是“和谐、生态、环保”构词。我们也可以把用在“领”前起到了区别的作用“白”“蓝”“金”“粉”“绿”等称为区别词。其中,“白”“蓝”“灰”可以区别劳动类型,如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还是二者兼有。“粉”把女性上班族区别了出来。“金”把收入高低区分了出来。由于它们都用来表从事某一个职业的社会阶层,我们也可以说,“白领”“蓝领”“金领”等诸多的“领”形成了一个职业语义场。(由于“绿领”中“领”的意义范畴扩大了,“绿领”不属于该语义场。)因此,“领”族词语的特殊性是由“领”在类化过程中意义泛化,以及修饰“领”的颜色词意义抽象化共同形成的。
可以推知,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中还将不断出现大量的“从事某一特殊行业的人”,人们就可以利用类推的方法不断创造出大量新词,来满足表达概念的需要。人们也可以将已经存在的其它职业及其代表的社会阶层冠以“领”的称谓,从而构成新词。但对新产生的某些词,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理解。例如有人认为“黄领”指小姐,有人认为是农民,也有人以之指称和尚等等。怎样才能使这些词在应用时不产生歧义呢?这涉及到新词的规范问题。一个新词语只有被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地使用了,并通过编入词典等方式加以规范了,才具有生命力,否则很快就会消失。
总之,“X领”中的“领”虽然是语言接触带来的外来语素,但随着使用的增加,“领”逐步词缀化。“领”不仅具有能产性、类推性,其意义也在不断泛化,从而形成一个新的词族。
参考文献:
[1]沈孟璎.汉语新的词缀化倾向[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4).
[2]荆 莉.新新人类和他们的流行语[J].语文建设,2000,(5).
(孔晓伟,重庆师范大学文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