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两组幼儿画树,第一组幼儿画的非常整齐。第二组画的比较凌乱,有些在成人看来根本不像一棵树。第一组作品是孩子在教师示范下一步一步画的,它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受教育 者的“人性”;第二组作品看似杂乱无章,却是孩子心中的树,每一幅画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都是孩子们真实的感受。然而,我们一些教师往往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追求更有把握的顺利开展活动,会因“求稳”而采用前一种教法,但这样处理后又常常会感到缺了些什么,如果我们不通过这种常规教法与教师组织去调控幼儿,而是给幼儿充分探索与表达的空间,自己对是否能保证多数幼儿最终按要求获得技能又缺乏把握,因此,教师往往会在这样“进”与“退”的矛盾中难以取舍。
案例:绘画活动《我的梦》前后两次活动组织思路介绍。在组织绘画活动《我的梦》这一教学内容时,我先按照常规思路组织了第一次活动,然后对本次活动的组织思路进行了反思,在此基础上,又做出第二次活动的思路,如下表:
一、活动准备方面
第一次组织——教师在幼儿表达的基础上提供了三幅儿童作品的范画,在绘画时70%的幼儿选择了第一幅较简单的作品,10%的幼儿选择了较难的作品,10%的幼儿选择了难度大的作品,只有10%的幼儿是自己创作的作品。由此可见,这种组织形式大大限制了幼儿有意识,有计划自由创作与表达的可能;第二次组织——教师重点放在帮助幼儿积累感性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梦,把自己的梦讲给大家听,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创造能力。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和表达方式,90%的幼儿选择自己创作作品。
二、技能习得方面
第一次组织——幼儿很快完成了作品,构图及画面不置也比较合理,但作品大多数是模仿,剥夺了幼儿想象,创作的机会;第二次组织——通过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帮助幼儿形成独特的表达及创作风格,使幼儿有了思考与尝试的过程,作品富有个性。
三、色彩运用方面
第一次组织——教师重点指导幼儿注意色彩合理搭配,实行了主观调控;第二次组织——尊重幼儿独特的审美感受及表达,如:杨李小朋友的作品全部选用了黑色,她的画里有许多小人在哭,她说梦见妈妈走了,留下她一个人,她害怕就哭了,如果了解了幼儿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我们还可以从心理角度去分析幼儿,她的家庭很特殊,爸妈离婚,所以孩子的画能真实的反映出孩子的内心情感,在色彩的选择上,她全部选用了黑色,表达出她害怕,恐惧的心理。
四、结果评价方面
第一次组织——由于幼儿作品突出模仿,所以作品的内容单一,而且不能 表达作品所蕴涵的内容。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的活动,如果我们只是让孩子机械模仿,只是让孩子在教师的控制下,毫无创意的重现,那么,我们只会扼杀孩子的艺术创造力,最终使孩子对艺术活动失去兴趣;第二次组织——幼儿作品内容丰富,体现出其丰富的想象及创造能力。如:杨璐的作品,她梦到了自己变成了一只小鸟,飞上天,咬了一口太阳,又甜又脆。(附画)杨凯的作品,他梦见有两个老爷爷喜欢美丽的花,有一朵丑小花不愿让老爷爷看见,一颗老星星落到了丑小花的身旁,它立刻变成了一朵美丽的花。而且幼儿对作品的表达及颜色的运用都很好。(附画)还有许多作品,每一幅作品都蕴涵了丰富的内容,这里不一一列举。这种注重了幼儿真实感受,尊重幼儿独特审美感受的方式不正是我们艺术教育中所追求的吗?
反思与策略:通过以上的对比与发现,使我深刻的认识到,渗透了《纲要》新理念的活动组织是更富创造价值的,应该是我们每位教师所追求的。然而,这一想法如何在实践中更好的落实是我们面临的新的挑战,这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善于反复思考,正确运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身实践活动,找到相应的解决策略,在这里我主要运用了以下策略:
1.活动主体由教师向幼儿转变。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立足幼儿发展,以平等,民主,真实,交流的方式去对待活动,使幼儿活动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幼儿才能以一种积极态度去投入活动,从而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2.由注重教育活动的结果到注重幼儿活动过程体验的转变。《纲要》中明确指出:艺术活动中应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力求通过艺术活动让幼儿获得真正的艺术体验和艺术技能,而不应是注重即时效应而扼杀幼的创造力。
3.评价过程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尊重幼儿的理解和表达,以幼儿评价为中心。幼儿对作品的评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心理感受及对艺术的表达,尊重了幼儿特殊的情感需求,从而激发幼儿对艺术创作的兴趣。
案例:绘画活动《我的梦》前后两次活动组织思路介绍。在组织绘画活动《我的梦》这一教学内容时,我先按照常规思路组织了第一次活动,然后对本次活动的组织思路进行了反思,在此基础上,又做出第二次活动的思路,如下表:
一、活动准备方面
第一次组织——教师在幼儿表达的基础上提供了三幅儿童作品的范画,在绘画时70%的幼儿选择了第一幅较简单的作品,10%的幼儿选择了较难的作品,10%的幼儿选择了难度大的作品,只有10%的幼儿是自己创作的作品。由此可见,这种组织形式大大限制了幼儿有意识,有计划自由创作与表达的可能;第二次组织——教师重点放在帮助幼儿积累感性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梦,把自己的梦讲给大家听,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创造能力。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和表达方式,90%的幼儿选择自己创作作品。
二、技能习得方面
第一次组织——幼儿很快完成了作品,构图及画面不置也比较合理,但作品大多数是模仿,剥夺了幼儿想象,创作的机会;第二次组织——通过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帮助幼儿形成独特的表达及创作风格,使幼儿有了思考与尝试的过程,作品富有个性。
三、色彩运用方面
第一次组织——教师重点指导幼儿注意色彩合理搭配,实行了主观调控;第二次组织——尊重幼儿独特的审美感受及表达,如:杨李小朋友的作品全部选用了黑色,她的画里有许多小人在哭,她说梦见妈妈走了,留下她一个人,她害怕就哭了,如果了解了幼儿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我们还可以从心理角度去分析幼儿,她的家庭很特殊,爸妈离婚,所以孩子的画能真实的反映出孩子的内心情感,在色彩的选择上,她全部选用了黑色,表达出她害怕,恐惧的心理。
四、结果评价方面
第一次组织——由于幼儿作品突出模仿,所以作品的内容单一,而且不能 表达作品所蕴涵的内容。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的活动,如果我们只是让孩子机械模仿,只是让孩子在教师的控制下,毫无创意的重现,那么,我们只会扼杀孩子的艺术创造力,最终使孩子对艺术活动失去兴趣;第二次组织——幼儿作品内容丰富,体现出其丰富的想象及创造能力。如:杨璐的作品,她梦到了自己变成了一只小鸟,飞上天,咬了一口太阳,又甜又脆。(附画)杨凯的作品,他梦见有两个老爷爷喜欢美丽的花,有一朵丑小花不愿让老爷爷看见,一颗老星星落到了丑小花的身旁,它立刻变成了一朵美丽的花。而且幼儿对作品的表达及颜色的运用都很好。(附画)还有许多作品,每一幅作品都蕴涵了丰富的内容,这里不一一列举。这种注重了幼儿真实感受,尊重幼儿独特审美感受的方式不正是我们艺术教育中所追求的吗?
反思与策略:通过以上的对比与发现,使我深刻的认识到,渗透了《纲要》新理念的活动组织是更富创造价值的,应该是我们每位教师所追求的。然而,这一想法如何在实践中更好的落实是我们面临的新的挑战,这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善于反复思考,正确运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身实践活动,找到相应的解决策略,在这里我主要运用了以下策略:
1.活动主体由教师向幼儿转变。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立足幼儿发展,以平等,民主,真实,交流的方式去对待活动,使幼儿活动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幼儿才能以一种积极态度去投入活动,从而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2.由注重教育活动的结果到注重幼儿活动过程体验的转变。《纲要》中明确指出:艺术活动中应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力求通过艺术活动让幼儿获得真正的艺术体验和艺术技能,而不应是注重即时效应而扼杀幼的创造力。
3.评价过程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尊重幼儿的理解和表达,以幼儿评价为中心。幼儿对作品的评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心理感受及对艺术的表达,尊重了幼儿特殊的情感需求,从而激发幼儿对艺术创作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