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生定教”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难题。教师良好的教学预见能力是实现“以生定教”的基本前提。本文试就如何提高科学教师预见能力展开分析。
一、 教学预见能力的含义
教学预见能力是教师根据教学的发展特点、方向、趋势所进行的一种预测、推理和判断的思维能力,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预见学生围绕教学目标的各种学习过程(如自主学习、回答问题、实验操作、试题练习等)中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形成的不同答案、发生的意外事件等;二是预见不同教学方法对教学目标达成效果的优劣,旨在运用最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二、 提高教学预见能力的意义
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见能力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必备素养,教学预见的主要目的在于更有效地实现“以生定教”,使教师更好地把握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实施课堂教学和教学过程调控,使教学方法更加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真正实现优质、高效的课堂,达到课堂效率的最优化。也就是说,教学预见的出发点应该是从学情开始,教学预见的最终归宿是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可见,提高教学预见能力的真正意义在于更有效地打造优质生态课堂。
三、 提高教学预见能力的途径
分析预见的含义不难发现,预见不仅仅是具有天赋就能达到的能力,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这种积累源自于对学情的深入了解。重视开放式教学的生成性资源、关注学生的提问、加强学生作业或试卷的统计分析、增加与学生的平等交流机会等,都是深入了解学情的前提。
1. “建构式课堂”对提高教学预见能力的作用
灌输式的课堂,学生基本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少有生成的机会,师生的思维碰撞很少,教师也就难以在教学中获取学生的各种信息(如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因此,长期进行灌输式教学的教师,其预见能力是很难得到快速提升的。观察发现,在《物质的变化》一节的说课中,经常采用讲授式教学的教师对学情把握的准确度远远低于经常采用“建构式教学”的教师。比较《物质的变化》这一内容的两种典型教法,不难发现“建构式”教学对教师教学预见能力提高的原因。
比较以上两种教法不难看出,“建构式”教学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生成的开放性增加,更有利于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在不同学生列举物质变化具体实例时,生成的实例既多样又开放,他们能将身边所涉及的已知或未知的实例逐一列举出来。在这样的生成中,不但有利于不同学生经验的相互补充,发挥合作学习的价值,有利于使教学实例更贴近于学生的经验,为物质变化的分类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学生列举实例的不断生成中,增加了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知识或经验基础的机会,从而为下一步教师演示实验的选择奠定了基础,使演示实验更好地服务于“补充学生的经验缺陷”,变“因教材而实验”为“因学生而实验”。经过这样长期的教学经验积累,能使老师充分了解学生能够举出哪些物质变化的例子,大大提高教师对学生知识或经验的预见能力,从而为“建构式”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又如,在学生将各种物质变化分成两类的过程中,由于生成的实例多,实例间的共性就少,这使学生对共性的分析方向更加开放,思考更具挑战性,一旦找到“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这一关键区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就会顺利得到建构。在这种开放式的建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在分类过程中进行不断的摸索和尝试,逐一排除许多非共性的内容(如颜色、状态等),使知识的建构由发散转向收敛,最终在对各种物质变化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得以对概念的内化。再如,在学生讨论说明有无新物质生成的判断依据时,教学环节同样是相对开放的,这不但能使学生在讨论中关注并发现更多的问题,而且还增加了教师对学生实验观察效果的了解机会,以更好地预见学生对实验的观察效果,及时把握实验的演示重点。
2. “正误率统计”对提高教学预见能力的价值
教师除了能从开放式课堂中了解学生实情外,还可从学生的作业、试卷中获得大量的信息,这是因为学生的作业很容易反映他们的认知水平,从中有利于把握他们的难点或弱点,了解我们在课堂中需要对哪些内容进行指导,哪些内容不必再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例如,在包括试题评析课在内的各类复习课中,若以常规的复习方式进行教学,教师是很难发现学生的知识(或技能)漏洞的,而这些又恰恰是复习教学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以下两种复习方法比较,不难看出作业或试卷正误率统计对复习教学的价值。
在压力、压强等内容复习前,笔者曾给学生做了如下一个题目:
如图1所示是北京交警2011年5月5日查酒驾时选用的阻车器,其表面密布118根侧面有凹槽的铁钉。若汽车闯卡并驶上阻车器,铁钉将扎破轮胎,使它在30s内彻底没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铁钉尖头向上,能增大对车胎的压强,利于扎破轮胎
B. 铁钉的侧面有凹槽,能在铁钉扎破轮胎时迅速放气
C. 汽车闯过阻车器后,受力面积增大,从而减小对地面的压强
D. 汽车闯过阻车器后,因为车速减小,所以惯性也随之减小
若按以往的方法复习,总认为学生应该很容易地得到答案D。但在尝试了“以生定教”的复习方法后,发现教师的“想当然”有时是错误的。通过对上题各选项的正误率统计发现,选择A、B、C、D各选项的比例分别为3.5%、4.9%、23.6%、67.9%。为何答C选项的比例如此之高?为弄清究竟,笔者改变了以往“教师主导”的方式,不是马上对学生进行思路指导,而是让几位选择该答案的学生解释选择C的理由。结果发现,其中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思路是正确的,而且是笔者原先并未发现的问题。因为有一部分学生对汽车轮毂有过感性认识,他们知道多数汽车的轮毂中间是弧形的,而车胎又非完全钢性物体,因此在完全漏气之后,与地面接触受力最大的是轮毂与地面接触的两个切点,或者说与地面接触的轮胎各部分压强是不均等的。若仅考虑主要受力点,轮胎对地面的压强应该是增大的。发现这一问题之后,笔者就以此为复习题材,展开力、受力面积、压强等的复习。结果发现,学生通过这一节习题课的复习,很快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显然,在这种“以生定教”的过程中,教学预见能力也就不断地得到积累和提高。
3. “日常积累”对提高教学预见能力的意义
“做一个有意识的老师”是美国教育家罗伯特·斯莱文在《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一书中的中心词。养成撰写教学日记或反思材料的习惯是“做有意识老师”的重要条件。一个善于记录和积累的老师,很容易积累各类素材,通过对这些素材进行加工(如撰写案例、论文),不但有利于进一步理解教学理论知识,也为教学预见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一个善于积累的老师,往往比没有积累习惯的老师更易于关注学生,更易于发现学生的各种情况,并能运用适当的方法处理好这些问题,从中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经验积累的方法有很多,如:点对点式的教学日记、案例式的教学反思、教学过程突发事件记载、学生的普遍问题和典型问题记录等。总之,只要我们善于关注,把平常变成不平常,结合理论知识深入思考,做到常问(问学生)、多记(记事件及原因)、频查(调查学生的问题、原因及建议),涓涓细流终成大海。
四、 教学预见的相对性
一个时常关注上课、作业、考试、答疑等各种教学过程的学生动态,认真研究每一个学生已有知识、技能、体验的“有意识教师”,其教学预见能力会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而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即使教师的预见能力很强,其教学预见能力也只能是相对的,对于众多多元的学生,不是什么都可预见,当遭遇预见之外的教学生成时,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合理处理突发事件,从而让课堂回归学生,并不断出彩。精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可以被期待、能够被预见的,精心设计具有良好预见的教学方案,应该是一切精彩的基础。
一、 教学预见能力的含义
教学预见能力是教师根据教学的发展特点、方向、趋势所进行的一种预测、推理和判断的思维能力,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预见学生围绕教学目标的各种学习过程(如自主学习、回答问题、实验操作、试题练习等)中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形成的不同答案、发生的意外事件等;二是预见不同教学方法对教学目标达成效果的优劣,旨在运用最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二、 提高教学预见能力的意义
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见能力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必备素养,教学预见的主要目的在于更有效地实现“以生定教”,使教师更好地把握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实施课堂教学和教学过程调控,使教学方法更加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真正实现优质、高效的课堂,达到课堂效率的最优化。也就是说,教学预见的出发点应该是从学情开始,教学预见的最终归宿是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可见,提高教学预见能力的真正意义在于更有效地打造优质生态课堂。
三、 提高教学预见能力的途径
分析预见的含义不难发现,预见不仅仅是具有天赋就能达到的能力,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这种积累源自于对学情的深入了解。重视开放式教学的生成性资源、关注学生的提问、加强学生作业或试卷的统计分析、增加与学生的平等交流机会等,都是深入了解学情的前提。
1. “建构式课堂”对提高教学预见能力的作用
灌输式的课堂,学生基本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少有生成的机会,师生的思维碰撞很少,教师也就难以在教学中获取学生的各种信息(如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因此,长期进行灌输式教学的教师,其预见能力是很难得到快速提升的。观察发现,在《物质的变化》一节的说课中,经常采用讲授式教学的教师对学情把握的准确度远远低于经常采用“建构式教学”的教师。比较《物质的变化》这一内容的两种典型教法,不难发现“建构式”教学对教师教学预见能力提高的原因。
比较以上两种教法不难看出,“建构式”教学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生成的开放性增加,更有利于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在不同学生列举物质变化具体实例时,生成的实例既多样又开放,他们能将身边所涉及的已知或未知的实例逐一列举出来。在这样的生成中,不但有利于不同学生经验的相互补充,发挥合作学习的价值,有利于使教学实例更贴近于学生的经验,为物质变化的分类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学生列举实例的不断生成中,增加了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知识或经验基础的机会,从而为下一步教师演示实验的选择奠定了基础,使演示实验更好地服务于“补充学生的经验缺陷”,变“因教材而实验”为“因学生而实验”。经过这样长期的教学经验积累,能使老师充分了解学生能够举出哪些物质变化的例子,大大提高教师对学生知识或经验的预见能力,从而为“建构式”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又如,在学生将各种物质变化分成两类的过程中,由于生成的实例多,实例间的共性就少,这使学生对共性的分析方向更加开放,思考更具挑战性,一旦找到“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这一关键区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就会顺利得到建构。在这种开放式的建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在分类过程中进行不断的摸索和尝试,逐一排除许多非共性的内容(如颜色、状态等),使知识的建构由发散转向收敛,最终在对各种物质变化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得以对概念的内化。再如,在学生讨论说明有无新物质生成的判断依据时,教学环节同样是相对开放的,这不但能使学生在讨论中关注并发现更多的问题,而且还增加了教师对学生实验观察效果的了解机会,以更好地预见学生对实验的观察效果,及时把握实验的演示重点。
2. “正误率统计”对提高教学预见能力的价值
教师除了能从开放式课堂中了解学生实情外,还可从学生的作业、试卷中获得大量的信息,这是因为学生的作业很容易反映他们的认知水平,从中有利于把握他们的难点或弱点,了解我们在课堂中需要对哪些内容进行指导,哪些内容不必再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例如,在包括试题评析课在内的各类复习课中,若以常规的复习方式进行教学,教师是很难发现学生的知识(或技能)漏洞的,而这些又恰恰是复习教学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以下两种复习方法比较,不难看出作业或试卷正误率统计对复习教学的价值。
在压力、压强等内容复习前,笔者曾给学生做了如下一个题目:
如图1所示是北京交警2011年5月5日查酒驾时选用的阻车器,其表面密布118根侧面有凹槽的铁钉。若汽车闯卡并驶上阻车器,铁钉将扎破轮胎,使它在30s内彻底没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铁钉尖头向上,能增大对车胎的压强,利于扎破轮胎
B. 铁钉的侧面有凹槽,能在铁钉扎破轮胎时迅速放气
C. 汽车闯过阻车器后,受力面积增大,从而减小对地面的压强
D. 汽车闯过阻车器后,因为车速减小,所以惯性也随之减小
若按以往的方法复习,总认为学生应该很容易地得到答案D。但在尝试了“以生定教”的复习方法后,发现教师的“想当然”有时是错误的。通过对上题各选项的正误率统计发现,选择A、B、C、D各选项的比例分别为3.5%、4.9%、23.6%、67.9%。为何答C选项的比例如此之高?为弄清究竟,笔者改变了以往“教师主导”的方式,不是马上对学生进行思路指导,而是让几位选择该答案的学生解释选择C的理由。结果发现,其中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思路是正确的,而且是笔者原先并未发现的问题。因为有一部分学生对汽车轮毂有过感性认识,他们知道多数汽车的轮毂中间是弧形的,而车胎又非完全钢性物体,因此在完全漏气之后,与地面接触受力最大的是轮毂与地面接触的两个切点,或者说与地面接触的轮胎各部分压强是不均等的。若仅考虑主要受力点,轮胎对地面的压强应该是增大的。发现这一问题之后,笔者就以此为复习题材,展开力、受力面积、压强等的复习。结果发现,学生通过这一节习题课的复习,很快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显然,在这种“以生定教”的过程中,教学预见能力也就不断地得到积累和提高。
3. “日常积累”对提高教学预见能力的意义
“做一个有意识的老师”是美国教育家罗伯特·斯莱文在《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一书中的中心词。养成撰写教学日记或反思材料的习惯是“做有意识老师”的重要条件。一个善于记录和积累的老师,很容易积累各类素材,通过对这些素材进行加工(如撰写案例、论文),不但有利于进一步理解教学理论知识,也为教学预见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一个善于积累的老师,往往比没有积累习惯的老师更易于关注学生,更易于发现学生的各种情况,并能运用适当的方法处理好这些问题,从中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经验积累的方法有很多,如:点对点式的教学日记、案例式的教学反思、教学过程突发事件记载、学生的普遍问题和典型问题记录等。总之,只要我们善于关注,把平常变成不平常,结合理论知识深入思考,做到常问(问学生)、多记(记事件及原因)、频查(调查学生的问题、原因及建议),涓涓细流终成大海。
四、 教学预见的相对性
一个时常关注上课、作业、考试、答疑等各种教学过程的学生动态,认真研究每一个学生已有知识、技能、体验的“有意识教师”,其教学预见能力会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而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即使教师的预见能力很强,其教学预见能力也只能是相对的,对于众多多元的学生,不是什么都可预见,当遭遇预见之外的教学生成时,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合理处理突发事件,从而让课堂回归学生,并不断出彩。精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可以被期待、能够被预见的,精心设计具有良好预见的教学方案,应该是一切精彩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