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参加某市中考阅卷,负责作文批改的复查工作。期间看到一篇考场作文,内容大致如下:
我小时候住在农村,经常和小朋友们做游戏。一天,我们去捉蚂蚁,先是捉到瓶中,甚是好玩。我们还用手沿着蚂蚁走过的地方划过去,用人的气味覆盖蚂蚁的气味,让它们找不到回家的路。蚂蚁见状,排着长队,纷纷逃回巢穴,有人便用火沿着蚁队烧,顿时焦味四溢,蚂蚁尸横遍野。蚂蚁进入洞穴后,我们无计可施。于是有人提议挖,但我们没有铲子与锄头。有人用小木棒去掏,但蚁穴中道路弯弯曲曲。这时小华提着一小桶水过来,向蚁穴灌去,顿时洪水泛滥,犹如“水淹七军”一般,黑色的小蚂蚁在水面上挣扎,我们都开心地笑了。从那一刻起,我懂得:生活中总有困难,但终有解决的方法,打开困难之锁,请相信总有一把钥匙属于你!
需说明的是,原文有跌宕的情节,有细腻的描写,语言也流畅。至于文章是否切合题意,那是作文阅卷的技术问题,本文不作讨论。笔者想说的是,这篇作文折射出一个信息:学生生命意识匮乏,中小学的生命教育亟待加强。
懵懂无知的孩童,掐死捏死一个甚至几个小生命,这在生活中是常有的。但作为一名接受了九年教育的学生,不是对这类戕害生灵的事情感到愧疚,而是津津乐道,这不能不令人感到内心森然。
小文章,大问题。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生命意识的淡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对自身生命的漠视。“当我看到他手臂上的划痕,心痛极了,不单因为孩子的受伤,更因为孩子对生命的漠然。”这是一名老师在自己的博客中写下的。他讲了这么一件事:男生蒲某因为父亲对自己管教严格,便认为活得没有自由,像犯人一样,于是用美工刀自残,甚至想到了自杀。事实上,像蒲某这样漠视生命的学生岂止一个?卫生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15-34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是死因首位,约占死亡人数的26.04%。
对他人生命的轻视。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浙江金华中学生徐力杀母案,湖南衡阳初三学生李毅(化名)毒翻全家,长沙宁乡双凫镇五名十五六岁的初中在校学生在一名仅十五岁的少年身上捅了20多刀,砍掉一只脚,并用汽油毁容焚尸……这些案例触目惊心,尽管有的已过去许久,但留下的痛心和思考却依然难以抹去。据统计,在青少年轻视他人生命的犯罪案例数据居高不下的今天,暴力性犯罪(主要为故意伤害、杀人和强奸)已占犯罪总数的30%。
对异类生命的摧残。“一个两三岁的小男孩,一把拽住猫的尾巴,倒提着小猫不停地摇晃……男孩的妈妈在一旁边笑边表扬自己的孩子够勇敢。”这是一个真实的场景,母亲的教育方式叫人忧心。近年来,青少年虐待动物报道层出不穷:清华学子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某名牌大学学生在微波炉里烤活猫事件,等等。
省察这些漠视生命的现象,可以发现其与今天的人们过于重视竞争与过于关注物质生活有关,它直接导致了学生情感的荒漠化。
孙云晓认为: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理念。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哲认为,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他们都没有高等与低等、有价值的和没有价值的分别,我们应该宽容和尊重他们的存在,并将那些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这是形成良善和博爱品德的基础。
我们的教育,长期存在着重知识获取而轻人文素养形成、重素质才艺的外现而轻内在心理情感交流的现象,片面追求升学率,甚至将一些升学无望的孩子打入另册,无视他们的存在,这是很危险的事。
根植生命意识。法国哲学家蒙田认为,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一方面,教师要“目中有人”,而不是“目中无人”。“目中无人”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目中无人”的教育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人;“目中无人”的教育在撕裂具有生命整体性的人,在摧残具有智慧生命的人,在压抑具有求知创新的人,在诋毁具有求善意向的人,在扼杀具有生命活力的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生命个体,不再把学生当“照相机”与“录音机”,而是当作活生生的生命体,允许他们个性的展现与差异的存在。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生命最可贵”的思想。史铁生走过彷徨,成为文坛名家;桑兰笑对挫折,虽不能再上赛场,但绽放了生命的花朵。即使对他人的生命、另类生命,也应当有“不伤生”“不杀生”的悲天悯人的仁者情怀。
理解生命意义。生命之花因奉献而艳丽,生命之河因激流而澎湃。将个体的生命意识与他人的利益、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追求生命的最大值,应当是当今生命教育的关键。“舍生取义”并未落伍,但要合理、科学,切忌简单理解。教育需要将自然人的生命与社会人的人生价值整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相得益彰,彰显生命的精采。司马迁受辱未轻生,是因为“千秋之伟业”未完成;海伦·凯勒在生命困境中挣扎,却给人们带来了“光明”;贝多芬失聪后谱写命运交响曲,“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奏出了生命的最强音。有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思想,青少年学生才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受辱、失足而想不开,走上生命的绝境。
尊重生命伦理。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在世人的脑海中种下了门阀、等级的恶瘤。对于出身卑微、家境贫寒、成绩一般、有生理缺陷的学生,予以嘲笑、轻视的现象并不鲜见,对于弱势群体的肆意凌辱比比皆是,对于过失者的生命摧残甚至扼杀更是屡见不鲜。《扬子晚报》载,一小偷入室偷窃未果,摔成重伤,救护车来了,小区居民围着不让车开走,致使小偷身亡。这就是无视过失者生命的体现,是生命伦理沦丧的体现。
优化教育方式。整合教育资源,一方面需要整合各科教材中的教育资源,将一门学科中的生命教育资源挖掘出来,并与其他学科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生命教育的体系,在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时兼顾生命意识的启蒙、培养,与时俱进地全新解读教材。以语文教材为例,《紫藤萝瀑布》《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斑羚飞渡》《伟大的悲剧》《谈生命》《地下森林断想》《我与地坛》《寒风吹彻》《囚绿记》等课文,在进行语文知识、技能的教学的同时,也要渗透生命价值的教育。优化生命教育的方法与手段,要摒弃“说教式”“灌输式”的讲授,采用调查、访谈等方式,让学生走近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人,聆听他们的心声;可以借影视音像作品,再现灾难降临时的惨烈场景,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从而启迪他们的生命意识,引导他们实现生命的价值。
每一位教育者都必须明白:教育的出发点是对生命的尊重,教育的归宿也是对生命的关爱。每一名青少年朋友也都应当明白:只要活着就有希望。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生命就是痛苦与欢乐交汇的历程。
我小时候住在农村,经常和小朋友们做游戏。一天,我们去捉蚂蚁,先是捉到瓶中,甚是好玩。我们还用手沿着蚂蚁走过的地方划过去,用人的气味覆盖蚂蚁的气味,让它们找不到回家的路。蚂蚁见状,排着长队,纷纷逃回巢穴,有人便用火沿着蚁队烧,顿时焦味四溢,蚂蚁尸横遍野。蚂蚁进入洞穴后,我们无计可施。于是有人提议挖,但我们没有铲子与锄头。有人用小木棒去掏,但蚁穴中道路弯弯曲曲。这时小华提着一小桶水过来,向蚁穴灌去,顿时洪水泛滥,犹如“水淹七军”一般,黑色的小蚂蚁在水面上挣扎,我们都开心地笑了。从那一刻起,我懂得:生活中总有困难,但终有解决的方法,打开困难之锁,请相信总有一把钥匙属于你!
需说明的是,原文有跌宕的情节,有细腻的描写,语言也流畅。至于文章是否切合题意,那是作文阅卷的技术问题,本文不作讨论。笔者想说的是,这篇作文折射出一个信息:学生生命意识匮乏,中小学的生命教育亟待加强。
懵懂无知的孩童,掐死捏死一个甚至几个小生命,这在生活中是常有的。但作为一名接受了九年教育的学生,不是对这类戕害生灵的事情感到愧疚,而是津津乐道,这不能不令人感到内心森然。
小文章,大问题。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生命意识的淡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对自身生命的漠视。“当我看到他手臂上的划痕,心痛极了,不单因为孩子的受伤,更因为孩子对生命的漠然。”这是一名老师在自己的博客中写下的。他讲了这么一件事:男生蒲某因为父亲对自己管教严格,便认为活得没有自由,像犯人一样,于是用美工刀自残,甚至想到了自杀。事实上,像蒲某这样漠视生命的学生岂止一个?卫生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15-34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是死因首位,约占死亡人数的26.04%。
对他人生命的轻视。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浙江金华中学生徐力杀母案,湖南衡阳初三学生李毅(化名)毒翻全家,长沙宁乡双凫镇五名十五六岁的初中在校学生在一名仅十五岁的少年身上捅了20多刀,砍掉一只脚,并用汽油毁容焚尸……这些案例触目惊心,尽管有的已过去许久,但留下的痛心和思考却依然难以抹去。据统计,在青少年轻视他人生命的犯罪案例数据居高不下的今天,暴力性犯罪(主要为故意伤害、杀人和强奸)已占犯罪总数的30%。
对异类生命的摧残。“一个两三岁的小男孩,一把拽住猫的尾巴,倒提着小猫不停地摇晃……男孩的妈妈在一旁边笑边表扬自己的孩子够勇敢。”这是一个真实的场景,母亲的教育方式叫人忧心。近年来,青少年虐待动物报道层出不穷:清华学子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某名牌大学学生在微波炉里烤活猫事件,等等。
省察这些漠视生命的现象,可以发现其与今天的人们过于重视竞争与过于关注物质生活有关,它直接导致了学生情感的荒漠化。
孙云晓认为: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理念。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哲认为,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他们都没有高等与低等、有价值的和没有价值的分别,我们应该宽容和尊重他们的存在,并将那些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这是形成良善和博爱品德的基础。
我们的教育,长期存在着重知识获取而轻人文素养形成、重素质才艺的外现而轻内在心理情感交流的现象,片面追求升学率,甚至将一些升学无望的孩子打入另册,无视他们的存在,这是很危险的事。
根植生命意识。法国哲学家蒙田认为,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一方面,教师要“目中有人”,而不是“目中无人”。“目中无人”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目中无人”的教育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人;“目中无人”的教育在撕裂具有生命整体性的人,在摧残具有智慧生命的人,在压抑具有求知创新的人,在诋毁具有求善意向的人,在扼杀具有生命活力的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生命个体,不再把学生当“照相机”与“录音机”,而是当作活生生的生命体,允许他们个性的展现与差异的存在。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生命最可贵”的思想。史铁生走过彷徨,成为文坛名家;桑兰笑对挫折,虽不能再上赛场,但绽放了生命的花朵。即使对他人的生命、另类生命,也应当有“不伤生”“不杀生”的悲天悯人的仁者情怀。
理解生命意义。生命之花因奉献而艳丽,生命之河因激流而澎湃。将个体的生命意识与他人的利益、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追求生命的最大值,应当是当今生命教育的关键。“舍生取义”并未落伍,但要合理、科学,切忌简单理解。教育需要将自然人的生命与社会人的人生价值整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相得益彰,彰显生命的精采。司马迁受辱未轻生,是因为“千秋之伟业”未完成;海伦·凯勒在生命困境中挣扎,却给人们带来了“光明”;贝多芬失聪后谱写命运交响曲,“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奏出了生命的最强音。有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思想,青少年学生才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受辱、失足而想不开,走上生命的绝境。
尊重生命伦理。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在世人的脑海中种下了门阀、等级的恶瘤。对于出身卑微、家境贫寒、成绩一般、有生理缺陷的学生,予以嘲笑、轻视的现象并不鲜见,对于弱势群体的肆意凌辱比比皆是,对于过失者的生命摧残甚至扼杀更是屡见不鲜。《扬子晚报》载,一小偷入室偷窃未果,摔成重伤,救护车来了,小区居民围着不让车开走,致使小偷身亡。这就是无视过失者生命的体现,是生命伦理沦丧的体现。
优化教育方式。整合教育资源,一方面需要整合各科教材中的教育资源,将一门学科中的生命教育资源挖掘出来,并与其他学科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生命教育的体系,在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时兼顾生命意识的启蒙、培养,与时俱进地全新解读教材。以语文教材为例,《紫藤萝瀑布》《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斑羚飞渡》《伟大的悲剧》《谈生命》《地下森林断想》《我与地坛》《寒风吹彻》《囚绿记》等课文,在进行语文知识、技能的教学的同时,也要渗透生命价值的教育。优化生命教育的方法与手段,要摒弃“说教式”“灌输式”的讲授,采用调查、访谈等方式,让学生走近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人,聆听他们的心声;可以借影视音像作品,再现灾难降临时的惨烈场景,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从而启迪他们的生命意识,引导他们实现生命的价值。
每一位教育者都必须明白:教育的出发点是对生命的尊重,教育的归宿也是对生命的关爱。每一名青少年朋友也都应当明白:只要活着就有希望。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生命就是痛苦与欢乐交汇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