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招贤令,值得点赞

来源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den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一篇题为《招贤纳士·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招聘语言学博士》的文章意外刷屏。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这所绝大多数人闻所未闻的学校,一时间成了“网红”。
  随后传出,发布招聘启事的雷院长被校方约谈,原因是未经人事招聘部门审核。不过,校方对雷院长的出发点也表示了肯定。再说了,网友点赞这则招聘启事,主要在于其实在的语言、朴实的文风,让人耳目一新。
  在公众印象中,招聘启事通常都是官样文章,无非是年龄、学历、待遇等多种因素的排列组合而已,而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招聘启事却不按套路出牌,开篇就坦白“学校很一般很一般”“人才引进政策待遇一般”……一番自我调侃之后,又通俗风趣地介绍了学校的情况以及要求:评职称容易,工作压力不大,是个不会出现“过劳死”的工作单位,想做学问就可以快快乐乐做学问,只问耕耘不求收获……
  对于这样一则超萌的“招贤令”,网友们纷纷惊呼“太可爱了”,忍不住为之转发点赞,很快就达到了10万+。文末留言更是踊跃之极,向往之情溢于言表。招聘启事发出后,已经有北大博士、浙大博士后等多位优秀人才来咨询,甚至还有人类学博士也来询问。
  其实,这则“招贤令”最让人动心的不光是它的诙谐幽默和接地气,放在“抢人大战”的大潮中审视,更在于体现了真诚引才之道。
  近年来,不见硝烟的“抢人大战”席卷华夏大地,很多城市纷纷出台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西安刚推出号称“门槛最低、条件最优厚的人才政策”,作出“500余名户籍民警誓师,要打赢人才人口争夺战”的表態,沈阳就祭出了中专以上学历“零门槛”落户,求职免费住人才驿站10天的新招。
  送房、送钱、送户口,创业资金支持、公共服务给力……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疯狂抢人令人欢欣鼓舞之余,不少有识之士也纷纷提醒“抢人容易留人难”,担忧因为缺乏后续配套措施,最终功亏一篑。换言之,“抢人”不是一锤子买卖,花力气引进来,更要留得住,用得好。
  留人、用人之道,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待遇留人,环境留人,事业留人,制度留人……无论是哪种方式,尊重人才、真诚相待应当是基本原则。令人遗憾的是,不少地方热衷于抢人时“发力”,为吸引更多人才,常常隐瞒一些问题甚至过度“包装”自己。人才来了之后,一旦发现被“忽悠”,内心的感受可想而知。
  此外,一些地方关注点侧重于户口、住房、薪酬等硬性条件,对于整体的人文、自然环境等软性条件有所忽视。殊不知,对于真正的人才来说,他们在选择职位时,除了考虑薪酬等硬杠杠,更多还会关注软文化以及赋予的自由空间等。人才难得,各种看得见的“福利”,只是基本的物质基础,而真正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更在于看不见的东西。较之物质奖励,价值认同、自我实现感更能打动人心,为人才提供广阔的舞台和上升空间才能留得久。
  从这个意义上讲,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这则“网红招贤令”,堪称“抢人”的典范之作:既坦言了自己的不足,又突出了“快快乐乐做学问”这个亮点,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以诚相待,何忧无才!
  (选自《钱江晚报》)
  【评析】
  一份别具一格的“网红招贤令”,彰显的不仅是真诚与创意,更是对于人才的尊重。现实的“硬件吸引”的确是招揽人才的有力法宝,但“软性条件”同样也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以自身的实际特色吸引合适的人才,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人才流动系统。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就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其他文献
沈从文和钱钟书都是文坛巨匠,兩人也是至交好友。一年春天,远在湘西的亲戚来北京看望沈从文,带了新鲜的竹笋和茶叶。沈从文知道这两样东西也是钱钟书的最爱,就拿出一部分,和夫人张兆和一起去拜访。刚到门口,沈从文就兴冲冲地喊:“老钱,快出门迎客,看我给你带什么东西来了!”结果无人应答。于是,两个人在门外找了个地方坐下来。  等了很长时间也不见有人回来。张兆和站起身来,踱到房门前把耳朵贴在门上想听听里面的动静
期刊
菩萨蛮  李 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赏析】  季节和时序对于敏感的人来说常常是触发感性的媒介。黄昏,最容易触动人们的情思。风烛残年的老人惆怅地倚门盼望浪子归家;情窦初开的少女咬着嘴唇心旌摇曳地倾听窗下求恋者的小夜曲;而那远离乡井的旅人,也不禁在异地的暮色中勾起浓重的乡思,发出“断肠人在天涯”的喟叹。如果
期刊
《此去经年,谁许我一纸繁华》《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风弹琵琶,凋零了半城烟沙》……近日,不少网友看到这样的书名,忍不住发微博吐槽。这些伤感莫名、匪夷所思的词句并非哪本网络言情小说的书名,恰恰相反,它们的作者分别是胡适、沈从文、鲁迅,是货真价实的名家精品文集。好端端的胡适文集,为何要起“此去经年,谁许我一纸繁华”这么个书名?让经典作品走近当下年轻人,需要如此包装吗?  看着《此去经年,
期刊
【编辑寄语】  针对世界的变化与需要去改变自己并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对生命价值的最好尊重。  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会抱怨小;而有些人拿到了小橘子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会感谢它是大的。面对小而甜和大而酸的两种橘子,人们会有不同的表现:抱怨抑或是庆幸。仅仅是两个橘子,就有人只会消极面对。而人生有千姿百态,我们應如何面对其中的喜与悲
期刊
咏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赏析】  宋玉的《风赋》云:“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下而加焉。”此篇所咏的“凉风”,正具有这种平等普济的美德。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灼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诗人寻到
期刊
丁茜第一眼就看到对面窗口那湖绿色的窗帘,甚至隐约看出那帘子是手工缝的。不知女主人是过于忙还是疏于女红,针脚歪斜得像一串不规则的音符。她住四楼,那个窗口自然也是四楼。因为它跟她对得那样端正,以致其他的窗口就显得远了。  她想跟新邻居打个招呼,但窗帘始终不肯拉开。且像是固定了,风也吹不动。  她一直倚在窗口。到夕阳在玻璃映出一团亮亮的光圈,绿窗帘里忽然爆出一句充满喜悦的男声:“琴,瞧!这是什么?”  
期刊
【文题展示】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经常有一种声音,这声音或透露着让人兴奋的鼓励,这声音或散发着令人温馨的问候,这声音或传达着久违的呵护……  请以“有一种声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记叙文体;2.不少于800字;3.不得套作,抄袭。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首先看题目,要注意标题中每一个词语。  (1)“有”表示这种声音客观存在。  (2)“一种”强调了数量,若写成“多种
期刊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赏析】   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不免时感悲凉。这首词就是他在黄州时被迫过隐逸生活的自我写照,在表现失意心境和形象刻画方面,有独到的艺术特色。   词的上片写夏末秋初的山村景
期刊
忆秦娥  李 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赏析】  长安月夜,她從梦中醒来,耳边传来一阵低沉悲凉的箫声,眼前唯有一片月华照在窗前……  秋风萧瑟,她仍伫立眺望,在苍茫的暮色中能辨认的唯有那高大的汉代陵阙……  这是李白的《忆秦峨》。一曲四十六字的小令,虽然通篇没有幽岩跨豹之奇情,亦无碧海掣鲸之壮采,但
期刊
【编辑寄语】  我们常说:越是炫耀什么,就越是缺少什么。未必尽然,但真正的幸福确实不是单纯靠“晒”就能得到的,别人的点赞可能会填满你一时的空虚,但真正的幸福需要脚踏实地地生活。  而今,人们似乎很喜欢在网络中用微信来晒自己的幸福。打开手机,铺天盖地的“晒幸福”常常会“秀你一脸”。  的确,有时通过晒幸福的方式能够传递自己幸福和快乐的心情,能够感染更多的人用更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因此,确实有一些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