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创新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途径,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宽松环境、思维环境,为学生提供参与、展现的机会,以及为学生树立信心。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培养学生 创新能力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批判与创新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因此,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又是人才使用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需要不断的改革,我们提倡的创新教育,不但教育的设备、手段、工具要更新,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
对学生来说,数学学习不仅意味着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而且还能够进行一定的创造性数学活动。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不断产生对他们自己来说是新鲜的、开创的东西,这是一种创新。教育家刘佛年说过:“只要有新意思、新思想、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称得上创新。我们要把创新的范围看得广一点,不要把它看得太神秘,非要有新的理论才叫创新,那就高不可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往往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学生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数学活动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的创新意识从孩童时代开始发展到做大事、创大业的创新人才,是极为漫长和艰难的。在这个过程中,担负中学重要学科教学任务的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意识之后,应进一步地从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扶持其创新行为。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它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宽松环境
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气氛中,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能力。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能力,应营造适宜创新教育的环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给学生表现和发展自我的时间和机会就必须营造和谐的探求氛围,就必须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让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数学教师自身更要具有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掌握具有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并重模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现由“教”向“学”的过度,要为“学”而“教”。
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
数学学科,是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求。同时,“善问”又是数学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所有数学教育家十分重视研究的问题。一个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因此,教师要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要善问、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的形成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的状态中,以探究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在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
在传授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实际的例子,说明数学知识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
三、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主探究的时间,并将讨论引向深处。讨论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讨论,学生互相补充思想,发现自己的不足,修正别人的意见,看到别人有价值的观点,进而产生新的观点。讨论的时机可在得出结论之前,可在理解知识的关键之处,可在学生理解受阻时,可在问题有多种答案或多种解题思路时。
四、为学生提供展现的机会
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观念都对学生个性的培养重视不够,循规蹈矩、惟命是从的学生容易成为教
师心目中的好学生。他们的自主意识、奇思异想、创新欲望在禁锢中被磨灭,一切唯上、唯书,这怎能成为创新之人?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好问是智慧的摇篮。那些顽皮、淘气甚至被视为越轨的行为,很可能包含着学生的创新因素。我觉得,创新总是和别出心裁、不循规蹈矩联系在一起的,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就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有一反常态的想法和做法。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也常会遇到学生旁逸斜出的思维干扰正常的教学,对此,我们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呵护学生的“奇思妙想”,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放飞他们的思想。
五、为学生树立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人的成功都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的,一些智力正常的所谓“差生”之所以差,最主要原因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现代创新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心理学家奥托指出:“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新能力,人的创新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才能教学相长。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
[2] 郑君文、张恩华《数学学习论》.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培养学生 创新能力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批判与创新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因此,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又是人才使用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需要不断的改革,我们提倡的创新教育,不但教育的设备、手段、工具要更新,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
对学生来说,数学学习不仅意味着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而且还能够进行一定的创造性数学活动。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不断产生对他们自己来说是新鲜的、开创的东西,这是一种创新。教育家刘佛年说过:“只要有新意思、新思想、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称得上创新。我们要把创新的范围看得广一点,不要把它看得太神秘,非要有新的理论才叫创新,那就高不可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往往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学生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数学活动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的创新意识从孩童时代开始发展到做大事、创大业的创新人才,是极为漫长和艰难的。在这个过程中,担负中学重要学科教学任务的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意识之后,应进一步地从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扶持其创新行为。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它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宽松环境
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气氛中,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能力。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能力,应营造适宜创新教育的环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给学生表现和发展自我的时间和机会就必须营造和谐的探求氛围,就必须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让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数学教师自身更要具有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掌握具有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并重模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现由“教”向“学”的过度,要为“学”而“教”。
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
数学学科,是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求。同时,“善问”又是数学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所有数学教育家十分重视研究的问题。一个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因此,教师要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要善问、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的形成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的状态中,以探究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在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
在传授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实际的例子,说明数学知识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
三、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主探究的时间,并将讨论引向深处。讨论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讨论,学生互相补充思想,发现自己的不足,修正别人的意见,看到别人有价值的观点,进而产生新的观点。讨论的时机可在得出结论之前,可在理解知识的关键之处,可在学生理解受阻时,可在问题有多种答案或多种解题思路时。
四、为学生提供展现的机会
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观念都对学生个性的培养重视不够,循规蹈矩、惟命是从的学生容易成为教
师心目中的好学生。他们的自主意识、奇思异想、创新欲望在禁锢中被磨灭,一切唯上、唯书,这怎能成为创新之人?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好问是智慧的摇篮。那些顽皮、淘气甚至被视为越轨的行为,很可能包含着学生的创新因素。我觉得,创新总是和别出心裁、不循规蹈矩联系在一起的,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就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有一反常态的想法和做法。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也常会遇到学生旁逸斜出的思维干扰正常的教学,对此,我们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呵护学生的“奇思妙想”,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放飞他们的思想。
五、为学生树立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人的成功都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的,一些智力正常的所谓“差生”之所以差,最主要原因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现代创新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心理学家奥托指出:“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新能力,人的创新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才能教学相长。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
[2] 郑君文、张恩华《数学学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