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笔者执教了《伯牙绝弦》一课,王崧舟老师对这一课作了精彩点评。王老师认为,这一课给我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普通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范式,他对这个基本范式、典式作了概括说明。笔者就王老师的点评,结合自己这一课的教学体会来谈谈文言文教学的“四步曲”。
第一步:读通
在上课时,老师对读通文言文作了两个环节的安排:
1.请同学们认真地把课文读几遍,读准字音,并注意停顿。边读边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生读完后指名读,检查自学情况。全文只有五句话,老师请五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停顿。
在朗读的时候,老师注意倾听学生朗读,及时引导纠正,诸如“这里的‘谓’和‘世’要注意停顿,再来读最后一句”。“哉、兮”的朗读停顿指导得很到位,这是读通最基本的要求。这样的读通文言文教学是比较规范的、易操作的。
读法决定教法,读法决定学法。《伯牙绝弦》这则文言文共有五句话,老师分别让五个学生读。相对于一个学生读这一文本,在参与面上更能体现以生为本。笔者也认为,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是诵读。当然,我们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以点带面,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在某几个学生朗读时,教师要提出要求,让其余学生学会倾听,让学生学会听读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合上课本,闭上眼睛,凝神静听朗读;或是教师范读或是学生个别读,引领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共鸣,有全面学习的欲望。
第二步:读懂
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教师充分利用了注释,帮助学生梳理一些难理解的字词意思。对于古今意思的体会上,老师独辟蹊径,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与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比较容易体会到古今义的区别。老师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1.比较古今义不同
师:我们说“断”,古文中说——(绝)
“断绝”原来就是一对近义词组成的词语。
我们说“弹琴”,古文中说——(鼓琴)
你也来像老师这样举例说说。(善:一个意思为擅长,一个意思为好;谓:认为;乃:于是;复:再;必:一定;念:想。)
2.语气词的特色
师:我们说“好啊”,古文中一般怎么说?(善哉)(妙极了,古人会怎么说?妙哉。奇怪极了,古人又会怎么说?奇哉,怪哉。是呀,文言文就是如此的简练、有趣啊!真乃:“善哉,妙哉!”)
3.“像泰山一样高大雄伟”,古文中说——(峨峨兮若泰山)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你也读懂了?请你来当当小老师,考考大家。
读懂文言文,需发挥师本引领作用。在学生读文言文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其中的一些通假字、异读字、生僻字。比如《伯牙绝弦》这一课的教学,王老师就特别指出了“善”字的一字多义,“志、念”的多字一义及“江河”的现代语境(河流)与古代语境(长江、黄河)的区别。这些都需要教师在细读文本时进行深入理解,并在课堂上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更准确地掌握。
第三步:读深
读懂文言文,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读懂文言文的结构。这个结构在笔者看来,包括组词结构、成句成段成篇成章结构。小学文言文课文,一般以段式文言短文为主。那么要让学生读懂这些段式文言文,就要引领学生去“悟读”。悟读,就是感悟、体会地读。悟读要注意:一要断句正确,二要有语感。断句,即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表面上看这是诵读的要求,其实只有搞清楚了文本词句内容大意和词句结构,才能做到正确断句。如“峨峨兮若泰山”一句,其间的停顿要在教师的范读过程中让学生明显直观地感知,再让学生根据注释一句一句地读好。训练语感就是让学生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多次反复地读,体味语言的情味,逐步形成一些文言感觉。
读深文言文,还要读出文言文的“文化底蕴”,这个应该贯穿文言文教学的始终。《伯牙绝弦》这个文本是以“知音文化”而流传千古的。对“知音”解读,王老师作了更精确的理解,他认为:知音者“闻弦歌而知其情怀”,更有甚者是“士为知己者死”。而文中的钟子期是一个樵夫,居然能够听得懂宫廷首席乐师的弹奏,是不是有些不寻常?其实钟子期从小就有良好文化的熏陶,他对音律是很有品位的。在古代,有些名士学者隐于山林,休养生息。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推想,钟子期在当时可能就是一名士学者,隐于山,作于樵。在教学“知音”这一词时,要注意避免让学生误以为一个砍柴的樵夫听得懂古琴曲就是知音,其实只有相同文化积淀、审美旨趣、艺术修养的人才能成为知音。
读深文言文,还取决于文本细读程度。我们很多时候的教学,对文本主旨、文本主题文化的解读都会在查找一些资料后感觉解读得差不多了,但往往我们受制于文化积淀不深、审美旨趣浅薄、语言感觉迟钝这些个体局限性,对文本的细读可能就不那么准确了。文本细读的不准确性导致教学设计的不足,教学设计的不足又影响着教学效率的低下。
第四步:读熟
读熟就是把文言文积累下来,可吟可诵。如在这节课上老师就采用了背诵这个方法。
这首《高山流水》述说着一对知音相识、相知、生死不离的故事,让我们再和着这首动人的乐曲一起诵读这个动人的故事!(齐诵)
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我相信,读到这儿,这个故事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你的脑海中。来,试着把它背下来!(齐背)起立,让我们深情背诵《伯牙绝弦》。
诵读是文言文入门的有效途径。古语云:置之齐则齐语,置之楚则楚语。当然,诵读必须在理解词义、了解句式的前提下进行,有了前面三步作铺垫,到诵读时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一直到熟,熟到什么程度?一般来说,一篇课文提出其中某一句,要能知道出自哪一篇,是什么意思;如果能一字不漏地背诵就更好。
文言文的学习以领悟内涵为重点,以诵读感受为学习基本形式。教师要以诵读感受为载体引领学生进行学习,为学生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一步:读通
在上课时,老师对读通文言文作了两个环节的安排:
1.请同学们认真地把课文读几遍,读准字音,并注意停顿。边读边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生读完后指名读,检查自学情况。全文只有五句话,老师请五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停顿。
在朗读的时候,老师注意倾听学生朗读,及时引导纠正,诸如“这里的‘谓’和‘世’要注意停顿,再来读最后一句”。“哉、兮”的朗读停顿指导得很到位,这是读通最基本的要求。这样的读通文言文教学是比较规范的、易操作的。
读法决定教法,读法决定学法。《伯牙绝弦》这则文言文共有五句话,老师分别让五个学生读。相对于一个学生读这一文本,在参与面上更能体现以生为本。笔者也认为,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是诵读。当然,我们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以点带面,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在某几个学生朗读时,教师要提出要求,让其余学生学会倾听,让学生学会听读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合上课本,闭上眼睛,凝神静听朗读;或是教师范读或是学生个别读,引领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共鸣,有全面学习的欲望。
第二步:读懂
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教师充分利用了注释,帮助学生梳理一些难理解的字词意思。对于古今意思的体会上,老师独辟蹊径,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与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比较容易体会到古今义的区别。老师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1.比较古今义不同
师:我们说“断”,古文中说——(绝)
“断绝”原来就是一对近义词组成的词语。
我们说“弹琴”,古文中说——(鼓琴)
你也来像老师这样举例说说。(善:一个意思为擅长,一个意思为好;谓:认为;乃:于是;复:再;必:一定;念:想。)
2.语气词的特色
师:我们说“好啊”,古文中一般怎么说?(善哉)(妙极了,古人会怎么说?妙哉。奇怪极了,古人又会怎么说?奇哉,怪哉。是呀,文言文就是如此的简练、有趣啊!真乃:“善哉,妙哉!”)
3.“像泰山一样高大雄伟”,古文中说——(峨峨兮若泰山)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你也读懂了?请你来当当小老师,考考大家。
读懂文言文,需发挥师本引领作用。在学生读文言文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其中的一些通假字、异读字、生僻字。比如《伯牙绝弦》这一课的教学,王老师就特别指出了“善”字的一字多义,“志、念”的多字一义及“江河”的现代语境(河流)与古代语境(长江、黄河)的区别。这些都需要教师在细读文本时进行深入理解,并在课堂上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更准确地掌握。
第三步:读深
读懂文言文,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读懂文言文的结构。这个结构在笔者看来,包括组词结构、成句成段成篇成章结构。小学文言文课文,一般以段式文言短文为主。那么要让学生读懂这些段式文言文,就要引领学生去“悟读”。悟读,就是感悟、体会地读。悟读要注意:一要断句正确,二要有语感。断句,即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表面上看这是诵读的要求,其实只有搞清楚了文本词句内容大意和词句结构,才能做到正确断句。如“峨峨兮若泰山”一句,其间的停顿要在教师的范读过程中让学生明显直观地感知,再让学生根据注释一句一句地读好。训练语感就是让学生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多次反复地读,体味语言的情味,逐步形成一些文言感觉。
读深文言文,还要读出文言文的“文化底蕴”,这个应该贯穿文言文教学的始终。《伯牙绝弦》这个文本是以“知音文化”而流传千古的。对“知音”解读,王老师作了更精确的理解,他认为:知音者“闻弦歌而知其情怀”,更有甚者是“士为知己者死”。而文中的钟子期是一个樵夫,居然能够听得懂宫廷首席乐师的弹奏,是不是有些不寻常?其实钟子期从小就有良好文化的熏陶,他对音律是很有品位的。在古代,有些名士学者隐于山林,休养生息。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推想,钟子期在当时可能就是一名士学者,隐于山,作于樵。在教学“知音”这一词时,要注意避免让学生误以为一个砍柴的樵夫听得懂古琴曲就是知音,其实只有相同文化积淀、审美旨趣、艺术修养的人才能成为知音。
读深文言文,还取决于文本细读程度。我们很多时候的教学,对文本主旨、文本主题文化的解读都会在查找一些资料后感觉解读得差不多了,但往往我们受制于文化积淀不深、审美旨趣浅薄、语言感觉迟钝这些个体局限性,对文本的细读可能就不那么准确了。文本细读的不准确性导致教学设计的不足,教学设计的不足又影响着教学效率的低下。
第四步:读熟
读熟就是把文言文积累下来,可吟可诵。如在这节课上老师就采用了背诵这个方法。
这首《高山流水》述说着一对知音相识、相知、生死不离的故事,让我们再和着这首动人的乐曲一起诵读这个动人的故事!(齐诵)
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我相信,读到这儿,这个故事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你的脑海中。来,试着把它背下来!(齐背)起立,让我们深情背诵《伯牙绝弦》。
诵读是文言文入门的有效途径。古语云:置之齐则齐语,置之楚则楚语。当然,诵读必须在理解词义、了解句式的前提下进行,有了前面三步作铺垫,到诵读时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一直到熟,熟到什么程度?一般来说,一篇课文提出其中某一句,要能知道出自哪一篇,是什么意思;如果能一字不漏地背诵就更好。
文言文的学习以领悟内涵为重点,以诵读感受为学习基本形式。教师要以诵读感受为载体引领学生进行学习,为学生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