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的創新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教师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关键词:农村 小学生 语文教学 创新 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解动力——
江泽民
学校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二十一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不但是信息社会的需要,也是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着眼于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把“活”用好,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性个性品质的社会优秀人才。
一、创设“活”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创造力,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所以,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宽松、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良好的课堂环境应该包括宽松的氛围和创新的情境,这种课堂的“大环境”和“小气候”,相辅相成,是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有效创新不可或缺的条件。
(一)做学生的大朋友 精心营造宽松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普通一员,做学生的大朋友,与学生和平相处,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具有丰富反映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
首先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自主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和平对待,学生们有发问的权利,有说“不”的权利,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当然也有“钻空子”的机会,想方设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最大限度地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新活动,逐步挖掘学生的潜力。
其次是把“微笑教学”带进课堂
晴转多云的天气,常常让学生手足无措,如果教师天体那都有好心情,一堂课教师柔和的语调、期待的目光、亲切地抚摸、关注地倾听、激励的语言好似一条条情感的纽带,使师生感情更加融洽,沟通更加顺畅;恰好教师的信任、鼓励、欣赏、赞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产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这是“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精神环境之关键”。我在课堂上巧用“微笑艺术”,使孩子们在宽松的气氛中,敢想、敢说、敢做、敢创新。
(二)做学生生活的引路人 巧妙创设创新情境
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创新的基础。教师只有依据教学三维目标要求,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紧密结合语文教材本身丰富的感染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兴趣和刨根问底的欲望。如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将来的打算,如何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在进一步提升到“我的梦想”的高境界,从而将“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要,为自己的打算,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二、巧用“活”技巧,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潜移默化诱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关键。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学情景,适度的引导和巧妙的点拨,不但能保证语文课堂有效进行,也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和创新性,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发展创新思维。
(一)察言观色,巧引导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善于研究教育理论,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设计教学环节,还要在“善导”上下功夫。
在教学《灰雀》一文时,课文写到第二天列宁到公园见到了那只灰雀,灰雀与小男孩到底有何关联,灰雀是怎样回到林中的,是课文留下的空白,我在设计这段教学中,有意挖掘这段空白,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心理过程,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小男孩对待列宁、对待灰雀的态度及变化,放回灰雀的过程等。这样,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巧妙“填空”、补白,现场表扬发言积极的学生,加深了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在引导过程中,我注意时间和分寸的掌握,既不喧宾夺主,又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
(二)见机行事,妙点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点拨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路,而且对创新思维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引导学生赏析“落叶在林中飞舞”,同学们都认为“飞舞”用得好,但好在哪里,一时说不上来。此时巧妙一点:叶子像……话未说完,同学们的话匣子打开了,“落叶像蝴蝶一样在林间飞舞”像黄蝴蝶,像红蝴蝶…… 小雅说道“啊!树叶活了!秋天的小兴安岭真美啊……”一句点拔,真可谓“画龙点睛”之妙。
实践证明,教师的引导要注意“时”和“度”,拨则讲究巧妙性和启发性。
三、让学生主体“活”起来,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源于学生的探索,也源于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能力的培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和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是学生“动”起来的具体表现,学生只有积极地多方面地探索,创新方能逐渐成为他自身品质。
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培养创新,可以扼杀创新”,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的精辟论述。我们必须把实施创新教育放到战略的高度,继续在激活课堂教学,勇于开拓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自觉从整体的教育目标出发,精心设计每一次课堂教学行为,真正挖掘所有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金子”在这里熠熠生辉。
关键词:农村 小学生 语文教学 创新 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解动力——
江泽民
学校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二十一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不但是信息社会的需要,也是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着眼于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把“活”用好,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性个性品质的社会优秀人才。
一、创设“活”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创造力,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所以,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宽松、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良好的课堂环境应该包括宽松的氛围和创新的情境,这种课堂的“大环境”和“小气候”,相辅相成,是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有效创新不可或缺的条件。
(一)做学生的大朋友 精心营造宽松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普通一员,做学生的大朋友,与学生和平相处,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具有丰富反映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
首先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自主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和平对待,学生们有发问的权利,有说“不”的权利,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当然也有“钻空子”的机会,想方设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最大限度地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新活动,逐步挖掘学生的潜力。
其次是把“微笑教学”带进课堂
晴转多云的天气,常常让学生手足无措,如果教师天体那都有好心情,一堂课教师柔和的语调、期待的目光、亲切地抚摸、关注地倾听、激励的语言好似一条条情感的纽带,使师生感情更加融洽,沟通更加顺畅;恰好教师的信任、鼓励、欣赏、赞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产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这是“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精神环境之关键”。我在课堂上巧用“微笑艺术”,使孩子们在宽松的气氛中,敢想、敢说、敢做、敢创新。
(二)做学生生活的引路人 巧妙创设创新情境
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创新的基础。教师只有依据教学三维目标要求,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紧密结合语文教材本身丰富的感染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兴趣和刨根问底的欲望。如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将来的打算,如何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在进一步提升到“我的梦想”的高境界,从而将“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要,为自己的打算,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二、巧用“活”技巧,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潜移默化诱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关键。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学情景,适度的引导和巧妙的点拨,不但能保证语文课堂有效进行,也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和创新性,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发展创新思维。
(一)察言观色,巧引导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善于研究教育理论,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设计教学环节,还要在“善导”上下功夫。
在教学《灰雀》一文时,课文写到第二天列宁到公园见到了那只灰雀,灰雀与小男孩到底有何关联,灰雀是怎样回到林中的,是课文留下的空白,我在设计这段教学中,有意挖掘这段空白,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心理过程,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小男孩对待列宁、对待灰雀的态度及变化,放回灰雀的过程等。这样,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巧妙“填空”、补白,现场表扬发言积极的学生,加深了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在引导过程中,我注意时间和分寸的掌握,既不喧宾夺主,又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
(二)见机行事,妙点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点拨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路,而且对创新思维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引导学生赏析“落叶在林中飞舞”,同学们都认为“飞舞”用得好,但好在哪里,一时说不上来。此时巧妙一点:叶子像……话未说完,同学们的话匣子打开了,“落叶像蝴蝶一样在林间飞舞”像黄蝴蝶,像红蝴蝶…… 小雅说道“啊!树叶活了!秋天的小兴安岭真美啊……”一句点拔,真可谓“画龙点睛”之妙。
实践证明,教师的引导要注意“时”和“度”,拨则讲究巧妙性和启发性。
三、让学生主体“活”起来,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源于学生的探索,也源于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能力的培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和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是学生“动”起来的具体表现,学生只有积极地多方面地探索,创新方能逐渐成为他自身品质。
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培养创新,可以扼杀创新”,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的精辟论述。我们必须把实施创新教育放到战略的高度,继续在激活课堂教学,勇于开拓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自觉从整体的教育目标出发,精心设计每一次课堂教学行为,真正挖掘所有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金子”在这里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