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唐瑜是永乐皇帝的老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辅佐朱棣夺取政权、治理朝政,又在他晚年入川后对达州一带的文化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遗泽至今犹存。本文通过简评帝师唐瑜的生平及其生前功绩,并考证他晚年入川进驻达州宣汉县的目的,以及他在达州宣汉县一带办学的情况,最后阐述了达州宣汉县的文化教育之兴盛来源于唐瑜的开拓,举例介绍了几位达州一带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予以说明。600年来至今,我们依然纪念这样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关键词 唐瑜 帝师 达州 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1.075
Review of the Dazhou First Teacher of Emperor Tang Yu
——Taking cultural education in Xuanhan area of Dazhou as an example
YANG Jie
(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History,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8100)
Abstract Tang Yu is the emperor's teacher, is a great educator and thinker, he assisted Yongle to seize power, governance power, and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in his later years after Sichuan in the vicinity of Dazhou culture and education, his legacy lives on today. Based on the life of emperor teacher Tang Yu and his lifetime achievements, and research in Dazhou County of Xuanhan to Sichuan, and his school in the Dazhou area of Xuanhan County, Dazhou Xuanhan County, finally elaborated the prosperity of culture education from Tang Yu s development, introduces several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elebrities in Dazhou area to illustrate. For 600 years, we still commemorate such a great educator and thinker.
Keywords Tang Yu; teacher of emperor; Dazhou; culture education
0 前言
达州宣汉地区地处今四川省东部,今置达州宣汉县。东边紧挨着湖北与重庆,北向是陕西,可以说达州宣汉地区恰好是处于陕、川、鄂、渝四省的交界处。
这一块地方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从“宣汉”二字就能窥出其一二,我们可以从历史地名学的角度看出,这个地区可以溯源到汉朝。事实上,宣汉地区的置县就是东汉和帝时期的,大概在永元年间(公元89~105年)。所以说,中原文化进驻巴蜀是很早的,并且汉高祖刘邦便是在巴蜀益州起家,最终夺取天下。不止于此,更早的“三星堆文化”就是巴蜀发现的,三星堆是我们考古史上的奇迹,它的奇异性至今深深震撼着我们,表明着与中原地带正统文化并行的一个灿烂文化。所以说,巴蜀文化是从上古就是一个十分灿烂的文化,直到巴蜀纳入中原文化区后,这里照样文化不衰。如果说在南部的中国,东有南京古都,那么西则是巴蜀这个“天府之国”与之遥相呼应。这里历来出现了许多文人志士,比如花间词派诞生在这里,又如苏门三文豪出于此,说明巴蜀是一个有着优良文化传统的地区。直到明朝初年,朱棣皇帝有一位老师叫唐瑜,他晚年进驻巴蜀达州。唐瑜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進驻巴蜀之后,对达州宣汉地区的文化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们由此出发,从唐瑜的生平与功绩开始,评论帝师唐瑜的各个方面,并以他对达州宣汉地区的文化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为例,进一步阐释。
1 简评唐瑜的生平与家世
唐瑜确切的的生卒年月已不可考,大致可以确定的是十三世纪至十四世纪的人,可能卒于1427年。他的字是敬鼎,是浙江金华市兰溪人,原籍是山西平阳府的晋昌郡。唐瑜的家世可谓显赫,他的祖父是胜宗,是朱元璋时代人,跟随朱元璋起兵反抗蒙古人统治,在洪武年间,因为战功赫赫而受封延安侯,从而定居于当时的明朝首都南京。到了唐瑜的父亲,是唐祥泰,又出任都御史,当时他父亲便举族迁移至浙江省金华市兰溪了。到了唐瑜这一代,家族兴盛,人丁兴旺,他有兄弟二人,唐瑜是家中长子,其二弟为唐瓒,三弟是唐瑞,三人皆以“玉”旁取名,象征如玉般坚韧、纯洁、高贵的寓意,也寄托着家族的期盼。
据史明确可查的是,在洪武十一年时,也就是1378年唐瑜中得举人。又过一年,即1379年时中得进士。于是进了翰林院,又过了两年也就是1381年,朱元璋下旨指命唐瑜为讲官,专门教授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未来的万历皇帝朱棣功课。从此,唐瑜开始了他的文化教育生涯,可谓出身就是巅峰状态。他的这一段帝师的经历,是他未来入川的前提条件,因为他是朱棣皇帝的老师,深受朱棣的信任。
不久之后就发生了明朝第二任皇帝,也就是建文帝开始削藩,结果发生了“靖难之役”。建文帝不见了,或烧死,或逃亡,不知所踪。燕王朱棣则称帝,将首都从南京迁往北方他原本的势力地带北京,这就是明成祖。由此,唐瑜才真正成了“帝师”。过了三年,也就是永乐三年,即1405年的时候,朱棣召来唐瑜,将他封为开国儒臣。朱棣是打算让唐瑜继续帮他治理国家,但是唐瑜则认为功成当身退,于是称以年老的理由而隐退。朱棣皇帝不许,唐瑜坚辞,如此来回好几次,朱棣终于首肯。罢了!就赐书任其归去。这个时候,唐瑜是回到老家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县的,在自己的家乡建立学堂,发挥自己的“帝师”之功能,为家乡子弟讲学授课。由此,兰溪县是深受他的遗泽的。 又过了许多年,大概是1414年,有一个问题至始至终困扰着永乐大帝,就是建文帝的生死问题。于是朱棣再次召来自己的老师,因为他信得过他,召来老师让他入川,去尋找建文帝的下落。由此,唐瑜开始进驻达州宣汉县的经历,为这个地方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唐瑜死后,深受巴蜀人民的悼念,于是明皇帝朱瞻基下旨,将唐瑜请入乡贤祠供奉。六百年的风风雨雨,唐瑜在达州名扬千古。唐瑜在达州一带开枝散叶,这个家族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兴盛,名人辈出。最有名的大概就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唐甄,这可是一位和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齐名并称的“明末清初四大思想家”。明末清初是思想界十分活跃的时期,先有明末的“二周”(黄道周、刘宗周)开拓风气,再就是清初的三大儒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思想界虽受统治阶级的压迫,但依然百花齐放。达州地区,在唐瑜的文化教育的遗泽下,能培养出唐甄这样一位大思想家,并不出奇。这或而可以作为达州宣汉地区文化教育受到唐瑜深刻影响,得以成功与兴盛的一个突出案例。我们在下文会详细评述。
2 唐瑜进驻达州考
永乐大帝虽然在历史评价上有篡位的嫌疑,但是他居功至伟,完成了许多丰功伟绩,开拓了一个强盛的汉民族的王朝——大明。朱棣的老师唐瑜在帮助朱棣夺取政权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帮助朱棣在获得皇帝宝座之后,修缮朝廷的纲纪制度,促使从南京迁都北京计划的完成。从现在看来,当时迁都是正确的,一方面是燕王朱棣原来的势力在北方,这没有错,但是另一方面,更大作用是当时北方外族在游牧地区的势力仍然十分强盛,大大影响了中原的统治,所以迁都北京一举有利于加强中原政权的稳定,抵御外族侵略。所以才有大明三百年的兴盛,这一点是多亏唐瑜的精心策划。文化教育的方面更是不会少,“永乐”这个词在文化教育上面有一个特殊的寓意,就是《永乐大典》。唐瑜本身就是文化人,他虽然对朱棣夺取政权有功,但他不是武将,所以他更在文化的领域做出贡献,于是他参与编纂的《永乐大典》。在唐瑜的辅佐下,缔造了中国史上著名的“永乐盛世”。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郑和下西洋与唐瑜的关系。唐瑜是朱棣的老师,而在给他授课时,郑和的朱棣的侍读,陪伴朱棣一起学习,可以说郑和也是唐瑜的学生。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讲,郑和的成长是受到其老师唐瑜的影响的,到后来郑和下西洋也与唐瑜有关系。我们知道,郑和下西洋有一个隐含的目的,是帮助朱棣到海外去寻找建文帝的下落。那么在国内,当时也流传着建文帝逃亡到巴蜀的一说,所以朱棣派唐瑜过去达州寻找,其实性质是与郑和下西洋一致的。唐瑜与郑和,可谓一中一西,他们是朱棣的心腹,帮助朱棣解决一直困扰着他的难题。
我们试想,唐瑜以老辞官,在浙江富庶之地本可以生活得好好的,举家安乐。如果不是有特殊的事情,为何会不远千里进入偏远的西南?朱棣对老师是十分敬重的,不可能在其年老时又迫使他远徙西南,所以他带着朱棣特殊的使命前去,因为他深受朱棣的信任。我们在上文分析了达州的地理位置,正处于四川、陕西、湖北、重庆的交界地带,交通四通八达。我们从地理学上看,在古代没有现代媒体设备的情况下,交通发达说明着信息流通大,也就是信息发达。那么唐瑜为何要进驻此地呢?
当时让永乐皇帝很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建文帝的去向。他听说朱允炆跑到国外去了,于是朱棣不惜重金,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劳师动众,但也没有结果。后来他又听说朱允炆逃到四川去了,在一家庙里做了和尚,于是朱棣便出动了他的另一位心腹,即唐瑜,前往巴蜀。
现在有人考证,唐瑜在四川是见到了建文帝的。但是他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是一位儒者,并不是一介武夫,所以他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选择留居此地,当是监视建文帝之用,好让朱棣放心。我们或许可以从后世的一些蛛丝马迹找到证据,万历年间,在此地建有一座寺庙,正是命名明惠庙。惠帝其实是建文帝的别称,明惠庙正是纪念朱允炆出逃此地,削发为僧,其圆寂之后明神宗下旨为他建造的。这一个证据很关键,从《重建中山寺碑记》可以找到这一段历史。这从侧面可以看出唐瑜的品行之高,一方面维护了朱棣的大统,一方面保全了朱允炆的性命。这是一位真正的儒者的品行,可以看出唐瑜的道德之高。所以唐瑜家族,从他的祖父开始,就为着朱明王朝几代人鞠躬尽瘁,尽忠尽责。
3 唐瑜遗泽与达州的文化教育
但是唐瑜毕竟是一位文化人,是著名的“帝师”。说实话,他所擅长的能力并不是监视某个人,而是办学讲学。他的所到之处都能带来文化教育的兴盛,他带出了朱棣和郑和两位精明能干的学生说明了他的教育能力之高明,他辞官回浙江兰溪兴修学院说明了他即使不在官位,但是他一生热衷的事业是办学。所以只要他人到了达州,他必定会使这一带的文化教育得以兴盛。
唐瑜入川后,在他居住的一带南坝兴修学院,让许许多多贫穷人家的子弟得以受到教育,由此在这个地方出现了不少人才,比如李埜、冉德升、向朝阳、唐自綵等。唐瑜家族从此世代居住于此,他们世代在此兴办学院,从此这个地方成了明代的教育十分发达的地区。这可以说由“帝师”唐瑜开创,全是他的功劳。
我们看看唐瑜及唐瑜家族在达州宣汉一带为此地的文化教育做出的贡献——
唐瑜生前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唐鲲,一个叫唐鲤。他的这两个儿子都很有出息,唐鲲字天池,在明永乐6年时,即1408年时便中了举人。过了一年,即1409年,唐鲲中得进士,便出任了苏州知府。学过历史官制的都知道,明朝知府这个官职相当于现在副省级市的市长,也就是苏州市市长。在今达州有一座牌坊写着“鲲奋天池”,是朱棣的御赐,用的就是唐鲲的名和字。一个进士能够得到朱棣皇帝的如此厚待,那是与他的父亲相关系的。第二个儿子唐鲤后来做了黄州的知府,也是地级市的市长。两个儿子都当了市长,这即使在今天也是少见的。可以说明唐瑜的教育是十分高明的。
唐瑜去世之后,他的遗泽在达州宣汉县一带遗存千古,泽披万代。这个地区的文化教育因他而兴盛,特别是他的第十一世孙唐甄可谓又一个成功教育的案例。唐甄最大的成就在于思想,他的著名著作是《潜书》,主张“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人性。这可以说是和唐瑜的思想有相近之处,受到唐瑜思想的影响。这两位思想家有相通的地方。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不论是唐瑜的生前,还是他死后,他的品行与遗泽都为达州宣汉县一带的文化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犹存。 4 唐氏的教育思想
唐瑜虽贵为一代帝师,可惜他不曾留下完整的著作。他留下的文化教育遗迹可以在達州宣汉县去观察、体会出来,而他的教育思想要完整地、系统地呈现,则可以通过唐甄的著作,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一些唐氏的教育思想,因为如上文所言,二人的思想可谓一脉相承。
首先是修身。这样的教育思想其实就是中国传统的思想,儒家思想认为,我们学习的目的的重点不在于获取知识,而在于修身养性,在于成为圣人。修养境界是古代知识分子的第一等事,然后整套流程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这就是我们学习获取知识的层面,它的目的在于正心、诚意,也就是修身。这一条思想特别是在宋明理学当中,特种重要。古代儒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修身,修身的目的则在于齐家、治国,古代社会基本的单位不是个人,而是家庭或者家族,个人是在家庭或家族中生存的,所以想要很好地生存下去必须学会齐家。而这里是“治国”不是治理整个国家,古代的国多为小国,像现在的县啊市啊,能有省那么大是极少的。所以这里治国的思想其实是团结邻居,在一个地区上做好自己。这一条教育思想的价值就在于此。传统文化被“五四”的潮流摧毁之后,中国的现代教育观念受到西方的影响,变成西方那一套,于是教育学习的目的只为了获取知识,而不是修身养性,注重道德修养。我们知道,知识本身是无所谓道德的,比如拥有丰富的化学知识可以造出威力无比的炸弹,来摧毁地球,这就是知识的丰富反而破坏了人道。所以我们今天的教育观念应该从古代儒家的教育思想中汲取营养,从唐氏的教育思想中去学习。唐氏的教育思想正是继承了儒家教育观念。
其次,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育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承认差异性的基础上做到教育,达到教育的目的。人肯定是具有差异性的,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所以教育则因人而异。中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就深谙此道,他在教育他的三千弟子,对待每一个人的方式就不一样,对勇猛容易激进的人就劝阻他“三思后行”,对胆怯懦弱的人就鼓励他勇敢尝试。唐氏的这一条教育思想,真是秉承孔子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培养贤人。这一条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价值,对于中国的现代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中国的现状是人口众多,学生数量巨大,我们教育能做的只是大众式的、毫无分别对待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是培养不出人才、培养不出精英的。中国现在越来越需要靠科技、文化的力量来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从这一层面看,中国的现在非常需要人才、需要精英,而我们的人才和精英只能通过精英式的教育才能而培养出来,所以唐氏这一条因材施教的思想就显得格外重要。
最末,注重功夫论。中国的传统教育一贯是注重“知行合一”的,特别是明朝王阳明正式、系统地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知”和“行”本是一体,不能分开,在“知”中去行,在“行”中得知,二者浑然一体。但是王阳明虽然提出这样的思想,但是他的许多徒弟并没有好好贯彻,以至于到了明末,全天下的学风都是好空谈,而不愿意实践。明朝末年,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叫黄道周,他就开始提出要注重实践,学以致用,并且以身作则。所以从明朝初年的唐瑜,一直到清朝初年的唐甄,唐氏家族的教育思想都是十分注重实践的。这样的教育思想放在今天,也十分重要。前不久,习总书记刚提出一条重要指示:避免空谈误国。这一条思想也就是说我们要注重实践,学以致用。课堂上能够学得许许多多的理论知识,但是有时候一到实际操作当中,我们就完全不知所措,背下来的理论知识用不上了。这就不是真正地掌握知识,我们只有在实践当中获得认识,才是真正地掌握知识。就像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在实践中认识真理,又能让认识来指导实践,所以实践和认识不可分开。唐氏的这一条教育思想值得我们今天好好反思与学习。
5 小结
达州第一位帝师唐瑜是一位伟大教育家、思想家,他作为永乐大帝的老师,为朱棣的历史功绩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当唐瑜入川之后,又发挥其自身的功能特长,在达州兴办教育事业,使得达州宣汉县的文化教育之兴盛一直延续到今天。
参考文献
[1] 四川通志.宣汉文史资料·第13集[M].巴蜀书社,1998.
[2] 唐甄思想文化研究文集[M].达州市广电局、达州市唐甄思想文化研究会,2010.
[3] 唐甄唐瑜思想文化研究资料汇编[M].达州市宣汉唐甄唐瑜思想文化研究中心,2013.
[4] 唐甄著.潜书[M].李忠实,译注.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5:63.
[5] 四川省宣汉县志编纂委员会.宣汉县志[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803-804,69.
[6] 刘鑫.兰溪唐氏文化[M].兰溪市流星雨文化艺术策划工作室,2013.13:14.
关键词 唐瑜 帝师 达州 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1.075
Review of the Dazhou First Teacher of Emperor Tang Yu
——Taking cultural education in Xuanhan area of Dazhou as an example
YANG Jie
(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History,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8100)
Abstract Tang Yu is the emperor's teacher, is a great educator and thinker, he assisted Yongle to seize power, governance power, and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in his later years after Sichuan in the vicinity of Dazhou culture and education, his legacy lives on today. Based on the life of emperor teacher Tang Yu and his lifetime achievements, and research in Dazhou County of Xuanhan to Sichuan, and his school in the Dazhou area of Xuanhan County, Dazhou Xuanhan County, finally elaborated the prosperity of culture education from Tang Yu s development, introduces several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elebrities in Dazhou area to illustrate. For 600 years, we still commemorate such a great educator and thinker.
Keywords Tang Yu; teacher of emperor; Dazhou; culture education
0 前言
达州宣汉地区地处今四川省东部,今置达州宣汉县。东边紧挨着湖北与重庆,北向是陕西,可以说达州宣汉地区恰好是处于陕、川、鄂、渝四省的交界处。
这一块地方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从“宣汉”二字就能窥出其一二,我们可以从历史地名学的角度看出,这个地区可以溯源到汉朝。事实上,宣汉地区的置县就是东汉和帝时期的,大概在永元年间(公元89~105年)。所以说,中原文化进驻巴蜀是很早的,并且汉高祖刘邦便是在巴蜀益州起家,最终夺取天下。不止于此,更早的“三星堆文化”就是巴蜀发现的,三星堆是我们考古史上的奇迹,它的奇异性至今深深震撼着我们,表明着与中原地带正统文化并行的一个灿烂文化。所以说,巴蜀文化是从上古就是一个十分灿烂的文化,直到巴蜀纳入中原文化区后,这里照样文化不衰。如果说在南部的中国,东有南京古都,那么西则是巴蜀这个“天府之国”与之遥相呼应。这里历来出现了许多文人志士,比如花间词派诞生在这里,又如苏门三文豪出于此,说明巴蜀是一个有着优良文化传统的地区。直到明朝初年,朱棣皇帝有一位老师叫唐瑜,他晚年进驻巴蜀达州。唐瑜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進驻巴蜀之后,对达州宣汉地区的文化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们由此出发,从唐瑜的生平与功绩开始,评论帝师唐瑜的各个方面,并以他对达州宣汉地区的文化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为例,进一步阐释。
1 简评唐瑜的生平与家世
唐瑜确切的的生卒年月已不可考,大致可以确定的是十三世纪至十四世纪的人,可能卒于1427年。他的字是敬鼎,是浙江金华市兰溪人,原籍是山西平阳府的晋昌郡。唐瑜的家世可谓显赫,他的祖父是胜宗,是朱元璋时代人,跟随朱元璋起兵反抗蒙古人统治,在洪武年间,因为战功赫赫而受封延安侯,从而定居于当时的明朝首都南京。到了唐瑜的父亲,是唐祥泰,又出任都御史,当时他父亲便举族迁移至浙江省金华市兰溪了。到了唐瑜这一代,家族兴盛,人丁兴旺,他有兄弟二人,唐瑜是家中长子,其二弟为唐瓒,三弟是唐瑞,三人皆以“玉”旁取名,象征如玉般坚韧、纯洁、高贵的寓意,也寄托着家族的期盼。
据史明确可查的是,在洪武十一年时,也就是1378年唐瑜中得举人。又过一年,即1379年时中得进士。于是进了翰林院,又过了两年也就是1381年,朱元璋下旨指命唐瑜为讲官,专门教授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未来的万历皇帝朱棣功课。从此,唐瑜开始了他的文化教育生涯,可谓出身就是巅峰状态。他的这一段帝师的经历,是他未来入川的前提条件,因为他是朱棣皇帝的老师,深受朱棣的信任。
不久之后就发生了明朝第二任皇帝,也就是建文帝开始削藩,结果发生了“靖难之役”。建文帝不见了,或烧死,或逃亡,不知所踪。燕王朱棣则称帝,将首都从南京迁往北方他原本的势力地带北京,这就是明成祖。由此,唐瑜才真正成了“帝师”。过了三年,也就是永乐三年,即1405年的时候,朱棣召来唐瑜,将他封为开国儒臣。朱棣是打算让唐瑜继续帮他治理国家,但是唐瑜则认为功成当身退,于是称以年老的理由而隐退。朱棣皇帝不许,唐瑜坚辞,如此来回好几次,朱棣终于首肯。罢了!就赐书任其归去。这个时候,唐瑜是回到老家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县的,在自己的家乡建立学堂,发挥自己的“帝师”之功能,为家乡子弟讲学授课。由此,兰溪县是深受他的遗泽的。 又过了许多年,大概是1414年,有一个问题至始至终困扰着永乐大帝,就是建文帝的生死问题。于是朱棣再次召来自己的老师,因为他信得过他,召来老师让他入川,去尋找建文帝的下落。由此,唐瑜开始进驻达州宣汉县的经历,为这个地方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唐瑜死后,深受巴蜀人民的悼念,于是明皇帝朱瞻基下旨,将唐瑜请入乡贤祠供奉。六百年的风风雨雨,唐瑜在达州名扬千古。唐瑜在达州一带开枝散叶,这个家族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兴盛,名人辈出。最有名的大概就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唐甄,这可是一位和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齐名并称的“明末清初四大思想家”。明末清初是思想界十分活跃的时期,先有明末的“二周”(黄道周、刘宗周)开拓风气,再就是清初的三大儒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思想界虽受统治阶级的压迫,但依然百花齐放。达州地区,在唐瑜的文化教育的遗泽下,能培养出唐甄这样一位大思想家,并不出奇。这或而可以作为达州宣汉地区文化教育受到唐瑜深刻影响,得以成功与兴盛的一个突出案例。我们在下文会详细评述。
2 唐瑜进驻达州考
永乐大帝虽然在历史评价上有篡位的嫌疑,但是他居功至伟,完成了许多丰功伟绩,开拓了一个强盛的汉民族的王朝——大明。朱棣的老师唐瑜在帮助朱棣夺取政权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帮助朱棣在获得皇帝宝座之后,修缮朝廷的纲纪制度,促使从南京迁都北京计划的完成。从现在看来,当时迁都是正确的,一方面是燕王朱棣原来的势力在北方,这没有错,但是另一方面,更大作用是当时北方外族在游牧地区的势力仍然十分强盛,大大影响了中原的统治,所以迁都北京一举有利于加强中原政权的稳定,抵御外族侵略。所以才有大明三百年的兴盛,这一点是多亏唐瑜的精心策划。文化教育的方面更是不会少,“永乐”这个词在文化教育上面有一个特殊的寓意,就是《永乐大典》。唐瑜本身就是文化人,他虽然对朱棣夺取政权有功,但他不是武将,所以他更在文化的领域做出贡献,于是他参与编纂的《永乐大典》。在唐瑜的辅佐下,缔造了中国史上著名的“永乐盛世”。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郑和下西洋与唐瑜的关系。唐瑜是朱棣的老师,而在给他授课时,郑和的朱棣的侍读,陪伴朱棣一起学习,可以说郑和也是唐瑜的学生。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讲,郑和的成长是受到其老师唐瑜的影响的,到后来郑和下西洋也与唐瑜有关系。我们知道,郑和下西洋有一个隐含的目的,是帮助朱棣到海外去寻找建文帝的下落。那么在国内,当时也流传着建文帝逃亡到巴蜀的一说,所以朱棣派唐瑜过去达州寻找,其实性质是与郑和下西洋一致的。唐瑜与郑和,可谓一中一西,他们是朱棣的心腹,帮助朱棣解决一直困扰着他的难题。
我们试想,唐瑜以老辞官,在浙江富庶之地本可以生活得好好的,举家安乐。如果不是有特殊的事情,为何会不远千里进入偏远的西南?朱棣对老师是十分敬重的,不可能在其年老时又迫使他远徙西南,所以他带着朱棣特殊的使命前去,因为他深受朱棣的信任。我们在上文分析了达州的地理位置,正处于四川、陕西、湖北、重庆的交界地带,交通四通八达。我们从地理学上看,在古代没有现代媒体设备的情况下,交通发达说明着信息流通大,也就是信息发达。那么唐瑜为何要进驻此地呢?
当时让永乐皇帝很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建文帝的去向。他听说朱允炆跑到国外去了,于是朱棣不惜重金,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劳师动众,但也没有结果。后来他又听说朱允炆逃到四川去了,在一家庙里做了和尚,于是朱棣便出动了他的另一位心腹,即唐瑜,前往巴蜀。
现在有人考证,唐瑜在四川是见到了建文帝的。但是他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是一位儒者,并不是一介武夫,所以他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选择留居此地,当是监视建文帝之用,好让朱棣放心。我们或许可以从后世的一些蛛丝马迹找到证据,万历年间,在此地建有一座寺庙,正是命名明惠庙。惠帝其实是建文帝的别称,明惠庙正是纪念朱允炆出逃此地,削发为僧,其圆寂之后明神宗下旨为他建造的。这一个证据很关键,从《重建中山寺碑记》可以找到这一段历史。这从侧面可以看出唐瑜的品行之高,一方面维护了朱棣的大统,一方面保全了朱允炆的性命。这是一位真正的儒者的品行,可以看出唐瑜的道德之高。所以唐瑜家族,从他的祖父开始,就为着朱明王朝几代人鞠躬尽瘁,尽忠尽责。
3 唐瑜遗泽与达州的文化教育
但是唐瑜毕竟是一位文化人,是著名的“帝师”。说实话,他所擅长的能力并不是监视某个人,而是办学讲学。他的所到之处都能带来文化教育的兴盛,他带出了朱棣和郑和两位精明能干的学生说明了他的教育能力之高明,他辞官回浙江兰溪兴修学院说明了他即使不在官位,但是他一生热衷的事业是办学。所以只要他人到了达州,他必定会使这一带的文化教育得以兴盛。
唐瑜入川后,在他居住的一带南坝兴修学院,让许许多多贫穷人家的子弟得以受到教育,由此在这个地方出现了不少人才,比如李埜、冉德升、向朝阳、唐自綵等。唐瑜家族从此世代居住于此,他们世代在此兴办学院,从此这个地方成了明代的教育十分发达的地区。这可以说由“帝师”唐瑜开创,全是他的功劳。
我们看看唐瑜及唐瑜家族在达州宣汉一带为此地的文化教育做出的贡献——
唐瑜生前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唐鲲,一个叫唐鲤。他的这两个儿子都很有出息,唐鲲字天池,在明永乐6年时,即1408年时便中了举人。过了一年,即1409年,唐鲲中得进士,便出任了苏州知府。学过历史官制的都知道,明朝知府这个官职相当于现在副省级市的市长,也就是苏州市市长。在今达州有一座牌坊写着“鲲奋天池”,是朱棣的御赐,用的就是唐鲲的名和字。一个进士能够得到朱棣皇帝的如此厚待,那是与他的父亲相关系的。第二个儿子唐鲤后来做了黄州的知府,也是地级市的市长。两个儿子都当了市长,这即使在今天也是少见的。可以说明唐瑜的教育是十分高明的。
唐瑜去世之后,他的遗泽在达州宣汉县一带遗存千古,泽披万代。这个地区的文化教育因他而兴盛,特别是他的第十一世孙唐甄可谓又一个成功教育的案例。唐甄最大的成就在于思想,他的著名著作是《潜书》,主张“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人性。这可以说是和唐瑜的思想有相近之处,受到唐瑜思想的影响。这两位思想家有相通的地方。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不论是唐瑜的生前,还是他死后,他的品行与遗泽都为达州宣汉县一带的文化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犹存。 4 唐氏的教育思想
唐瑜虽贵为一代帝师,可惜他不曾留下完整的著作。他留下的文化教育遗迹可以在達州宣汉县去观察、体会出来,而他的教育思想要完整地、系统地呈现,则可以通过唐甄的著作,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一些唐氏的教育思想,因为如上文所言,二人的思想可谓一脉相承。
首先是修身。这样的教育思想其实就是中国传统的思想,儒家思想认为,我们学习的目的的重点不在于获取知识,而在于修身养性,在于成为圣人。修养境界是古代知识分子的第一等事,然后整套流程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这就是我们学习获取知识的层面,它的目的在于正心、诚意,也就是修身。这一条思想特别是在宋明理学当中,特种重要。古代儒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修身,修身的目的则在于齐家、治国,古代社会基本的单位不是个人,而是家庭或者家族,个人是在家庭或家族中生存的,所以想要很好地生存下去必须学会齐家。而这里是“治国”不是治理整个国家,古代的国多为小国,像现在的县啊市啊,能有省那么大是极少的。所以这里治国的思想其实是团结邻居,在一个地区上做好自己。这一条教育思想的价值就在于此。传统文化被“五四”的潮流摧毁之后,中国的现代教育观念受到西方的影响,变成西方那一套,于是教育学习的目的只为了获取知识,而不是修身养性,注重道德修养。我们知道,知识本身是无所谓道德的,比如拥有丰富的化学知识可以造出威力无比的炸弹,来摧毁地球,这就是知识的丰富反而破坏了人道。所以我们今天的教育观念应该从古代儒家的教育思想中汲取营养,从唐氏的教育思想中去学习。唐氏的教育思想正是继承了儒家教育观念。
其次,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育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承认差异性的基础上做到教育,达到教育的目的。人肯定是具有差异性的,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所以教育则因人而异。中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就深谙此道,他在教育他的三千弟子,对待每一个人的方式就不一样,对勇猛容易激进的人就劝阻他“三思后行”,对胆怯懦弱的人就鼓励他勇敢尝试。唐氏的这一条教育思想,真是秉承孔子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培养贤人。这一条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价值,对于中国的现代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中国的现状是人口众多,学生数量巨大,我们教育能做的只是大众式的、毫无分别对待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是培养不出人才、培养不出精英的。中国现在越来越需要靠科技、文化的力量来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从这一层面看,中国的现在非常需要人才、需要精英,而我们的人才和精英只能通过精英式的教育才能而培养出来,所以唐氏这一条因材施教的思想就显得格外重要。
最末,注重功夫论。中国的传统教育一贯是注重“知行合一”的,特别是明朝王阳明正式、系统地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知”和“行”本是一体,不能分开,在“知”中去行,在“行”中得知,二者浑然一体。但是王阳明虽然提出这样的思想,但是他的许多徒弟并没有好好贯彻,以至于到了明末,全天下的学风都是好空谈,而不愿意实践。明朝末年,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叫黄道周,他就开始提出要注重实践,学以致用,并且以身作则。所以从明朝初年的唐瑜,一直到清朝初年的唐甄,唐氏家族的教育思想都是十分注重实践的。这样的教育思想放在今天,也十分重要。前不久,习总书记刚提出一条重要指示:避免空谈误国。这一条思想也就是说我们要注重实践,学以致用。课堂上能够学得许许多多的理论知识,但是有时候一到实际操作当中,我们就完全不知所措,背下来的理论知识用不上了。这就不是真正地掌握知识,我们只有在实践当中获得认识,才是真正地掌握知识。就像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在实践中认识真理,又能让认识来指导实践,所以实践和认识不可分开。唐氏的这一条教育思想值得我们今天好好反思与学习。
5 小结
达州第一位帝师唐瑜是一位伟大教育家、思想家,他作为永乐大帝的老师,为朱棣的历史功绩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当唐瑜入川之后,又发挥其自身的功能特长,在达州兴办教育事业,使得达州宣汉县的文化教育之兴盛一直延续到今天。
参考文献
[1] 四川通志.宣汉文史资料·第13集[M].巴蜀书社,1998.
[2] 唐甄思想文化研究文集[M].达州市广电局、达州市唐甄思想文化研究会,2010.
[3] 唐甄唐瑜思想文化研究资料汇编[M].达州市宣汉唐甄唐瑜思想文化研究中心,2013.
[4] 唐甄著.潜书[M].李忠实,译注.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5:63.
[5] 四川省宣汉县志编纂委员会.宣汉县志[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803-804,69.
[6] 刘鑫.兰溪唐氏文化[M].兰溪市流星雨文化艺术策划工作室,2013.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