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离不开数学问题教学,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朱熹:“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作为教师,可在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教学
一、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转变观念,要改变以前的一堂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主动性,不但體现在课堂上,还要体现在课前的主动,还体现在课后的主动。在自主学习环节,由于初中生自觉性不强,自学能力有限,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思想方法等。教学案例:在教学七年级5.1.1相交线(1)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预习学案:
邻补角(定义):只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 ,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对顶角(定义):有一个公共 ,并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两边的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邻补角、对顶角的数量关系:邻补角 ,对顶角 。
设置这样的问题,使学生心存疑问,带着问题进行预习,提高预习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在情境创设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情境创设的目的,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认识冲突,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将过去的要我(学生)学,变为我(学生)要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现实性和可探究性。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推动学生的情感波澜,撞击学生的求知心灵,使学生“疑中生奇”从而达到“疑中生趣”的境界。 教学案例:在教学七年级数学上册《平方》这个内容时,我通过课件展示了中国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8848M)和中国第一高楼(广州电视塔600M)),学生们正在为此赞叹之时,我拿出一张纸,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几个问题:老师:“同学们,这是一张薄薄的纸,你知道这张纸的厚度吗?”学生面面相觑,满 脸的迷惑。老师:“我告诉你们,这张纸,厚度就有区区的0.086mm左右。”学生反应:“哗!就这一点呀!”老师:“你能把这张纸折叠几次呢?”学生不假思索:“10次,”有的学生抢着说:“20次,我一定可以折20次.”,学生们跃跃欲试,有的甚至拿出了纸来尝试折叠,但折叠了六七次后就做不下去了。老师:“假如你真能把这张纸折叠32次,你知道它的高度有多少吗?你能算出它的高度吗?”有的学生马上猜测:“有1 米高,”,有的说:“有5 米高.”-------我在黑板写上0.086×232 mm,“这就是它的高度,”,话锋一转:“同学们,你们刚才都看了世界第一高峰,都看了中国第一高楼,你们都在为它们的高度叹为观止,可实际上,刚才那张纸折叠32次以后,高度约是中国第一高楼的600倍,约是珠穆朗玛峰的45倍 .当你学了平方这一章的内容以后,你就知道了其中的奥妙,也知道了积少成多的人生哲理.”
三、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便有许多疑难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机会和时间尽可能多的让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发表见解、相互讨论、合作交流,达到了优势互补。在合作探究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有事可想.教师要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学案例: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实用性.我用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为了鼓励学生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后提出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问题,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创新。在课堂上,我让各组来充分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通过合作探究和课堂展示,学生发现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也充分体验了集体智慧的结晶,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激情。
四、在数学课堂活动实验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初中生喜欢动手操作,课堂上的数学活动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再现数学发现过程。数学活动实验,能够激起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精神。教师应通过课堂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从而解决问题.通过数学活动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五、在拓展反思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对数学问题的拓展与反思,能让学生更深刻掌握知识要点,归纳整理知识体系,能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巧妙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反思,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反思1:本节课学了哪些概念、性质、定理、法则等?反思2:本节课学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反思3:在学习过程中还有哪些疑惑有待解决?让学生在反思中归纳总结所学知识,在反思中体验数学的思想方法,在反思中发现自已的不足,以便及时地补救和提高。
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是学生自己提问题。”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当学生自已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候,数学课就不再是枯燥的教学活动了,数学教学就充满了趣味和活力,学生就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希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在数学王国里展翅高飞。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教学
一、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转变观念,要改变以前的一堂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主动性,不但體现在课堂上,还要体现在课前的主动,还体现在课后的主动。在自主学习环节,由于初中生自觉性不强,自学能力有限,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思想方法等。教学案例:在教学七年级5.1.1相交线(1)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预习学案:
邻补角(定义):只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 ,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对顶角(定义):有一个公共 ,并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两边的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邻补角、对顶角的数量关系:邻补角 ,对顶角 。
设置这样的问题,使学生心存疑问,带着问题进行预习,提高预习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在情境创设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情境创设的目的,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认识冲突,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将过去的要我(学生)学,变为我(学生)要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现实性和可探究性。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推动学生的情感波澜,撞击学生的求知心灵,使学生“疑中生奇”从而达到“疑中生趣”的境界。 教学案例:在教学七年级数学上册《平方》这个内容时,我通过课件展示了中国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8848M)和中国第一高楼(广州电视塔600M)),学生们正在为此赞叹之时,我拿出一张纸,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几个问题:老师:“同学们,这是一张薄薄的纸,你知道这张纸的厚度吗?”学生面面相觑,满 脸的迷惑。老师:“我告诉你们,这张纸,厚度就有区区的0.086mm左右。”学生反应:“哗!就这一点呀!”老师:“你能把这张纸折叠几次呢?”学生不假思索:“10次,”有的学生抢着说:“20次,我一定可以折20次.”,学生们跃跃欲试,有的甚至拿出了纸来尝试折叠,但折叠了六七次后就做不下去了。老师:“假如你真能把这张纸折叠32次,你知道它的高度有多少吗?你能算出它的高度吗?”有的学生马上猜测:“有1 米高,”,有的说:“有5 米高.”-------我在黑板写上0.086×232 mm,“这就是它的高度,”,话锋一转:“同学们,你们刚才都看了世界第一高峰,都看了中国第一高楼,你们都在为它们的高度叹为观止,可实际上,刚才那张纸折叠32次以后,高度约是中国第一高楼的600倍,约是珠穆朗玛峰的45倍 .当你学了平方这一章的内容以后,你就知道了其中的奥妙,也知道了积少成多的人生哲理.”
三、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便有许多疑难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机会和时间尽可能多的让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发表见解、相互讨论、合作交流,达到了优势互补。在合作探究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有事可想.教师要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学案例: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实用性.我用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为了鼓励学生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后提出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问题,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创新。在课堂上,我让各组来充分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通过合作探究和课堂展示,学生发现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也充分体验了集体智慧的结晶,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激情。
四、在数学课堂活动实验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初中生喜欢动手操作,课堂上的数学活动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再现数学发现过程。数学活动实验,能够激起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精神。教师应通过课堂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从而解决问题.通过数学活动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五、在拓展反思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对数学问题的拓展与反思,能让学生更深刻掌握知识要点,归纳整理知识体系,能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巧妙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反思,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反思1:本节课学了哪些概念、性质、定理、法则等?反思2:本节课学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反思3:在学习过程中还有哪些疑惑有待解决?让学生在反思中归纳总结所学知识,在反思中体验数学的思想方法,在反思中发现自已的不足,以便及时地补救和提高。
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是学生自己提问题。”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当学生自已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候,数学课就不再是枯燥的教学活动了,数学教学就充满了趣味和活力,学生就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希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在数学王国里展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