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校教育,必须以发展人的创新思维、开发人的创新潜能为核心,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题,也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程。物理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教师应当把握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充分挖掘创新素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关键词:高中物理 课堂教学 培养 学生 创造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这一论断揭示了时代发展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渠道,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就此,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营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意识
构建以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一切活动围绕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在教学进程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这种模式把课前学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有机结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要在教学中重视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心理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不过分关注其学习的结果,认真倾听、充分肯定并真诚欣赏学生的思维成果,这样,学生就能比较愉快,常常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自主性得到发展,创造性得到培养,自信心得到提高。
二、鼓励质疑、培养学生求异创新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是一种培养学生开拓和创新的思维。意大利杰出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教堂里看见悬挂的吊灯被风吹得左右摇摆。这在别人认为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但伽利略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领悟出“摇摆等时性”的规律。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给学生一些固定不变的知识及方法,这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摆脱习惯认识的束缚,开拓思路,用一题多解、一解多题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去思考问题。尽可能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观点、新思想、新办法。对于学生的设想不管对错,教师要耐心细致地给予分析,同时要表扬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从而带动其他学生标新立异。如我班有一个学生,高一入学时成绩平平,但为人争强好胜,资质聪颖,就是贪玩,遇到问题总爱提出不同的想法,对此我总耐心分析他想法的正误,错误的引导他找出原因,正确的给予鼓励。高一期末,其物理成绩遥遥领先,还在市物理竞赛中获了奖。针对这位同学的情况,我向同学介绍了中微子的发现过程。物理学家在研究放射性物质的原子核发射电子的过程中,发现了放出一个电子后,原子核失去的质量总是大于电子的质量,虽然差别很小,但与已知的能量守恒定律相矛盾,这令许多科学家束手无策。这时,年轻的物理学家包利大胆提出了一个假说:随着电子一起,有另外的一个粒子也飞离了原子核,是它偷走了原子核的一点点质量。经过二十几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科学小组,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它,这时,中微子的假说才被证实。
三、开启心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家的许多发现、成就,就是由于他(她)们敢于探索,不怕艰辛,不甘失败的精神。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经说:“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坚持长期探索。”在物理教学中,不要急着把物理规律、原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从一些基本事实出发,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归纳、总结出原理和规律。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不但能牢固掌握原理规律,更获得了主动学习的方向。如在电功、电热区别时,我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用一只玩具电动机,先不让其电枢转动,测出其两端电压U,流过电流I及电动机电阻R,让学生计算U2/R,UI,I2R的值并要求他(她)们比较大小。接着,让电枢转动,再测出其U、I、R的值并要求学生再次计算出U2/R,UI,I2R再比较大小。启发学生为什么电枢不转时,在实验误差范围内U2/R=UI=I2R;电枢转动时,U2/R≠UI≠12R;转与不转区别在哪里?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摸索总结出规律。实践证明这样学生印象就很深刻,遇到此类问题错误率较低,而且学生的分析探索能力得到了提高,有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
四、提升素质,教师自己要有创新实践能力
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自身首先要有创造力,才能进行创造性教学,即“言传身教”。教师在课外应参阅各种资料,博览群书,丰富自身知识,积累资料,建立自己的题库、书库、课件库。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有一桶水”。教师课余应多钻研教材,运用电教、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探索积极主动的教学方法。如在气体性质一章中,有关水银柱移动问题,学生错误较多,为方便学生理解记忆,在等温倾斜中,我把它想象为:倾斜时,水银柱竖直压力减小,因此水银柱上浮。又如在交流电一章中,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动势有两个重要结论:①线圈平垂直磁场线,磁通量最大,感应电动势为零,过此位置感应电流方向变一次。②线圈平面平行磁场线,磁通量为零,感应电动势最大,过此位置一次感应电流方向不变。把这两个结论推广到电磁感应一章,许多难题就迎刃而解。这样可做到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
关键词:高中物理 课堂教学 培养 学生 创造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这一论断揭示了时代发展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渠道,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就此,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营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意识
构建以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一切活动围绕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在教学进程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这种模式把课前学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有机结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要在教学中重视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心理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不过分关注其学习的结果,认真倾听、充分肯定并真诚欣赏学生的思维成果,这样,学生就能比较愉快,常常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自主性得到发展,创造性得到培养,自信心得到提高。
二、鼓励质疑、培养学生求异创新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是一种培养学生开拓和创新的思维。意大利杰出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教堂里看见悬挂的吊灯被风吹得左右摇摆。这在别人认为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但伽利略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领悟出“摇摆等时性”的规律。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给学生一些固定不变的知识及方法,这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摆脱习惯认识的束缚,开拓思路,用一题多解、一解多题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去思考问题。尽可能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观点、新思想、新办法。对于学生的设想不管对错,教师要耐心细致地给予分析,同时要表扬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从而带动其他学生标新立异。如我班有一个学生,高一入学时成绩平平,但为人争强好胜,资质聪颖,就是贪玩,遇到问题总爱提出不同的想法,对此我总耐心分析他想法的正误,错误的引导他找出原因,正确的给予鼓励。高一期末,其物理成绩遥遥领先,还在市物理竞赛中获了奖。针对这位同学的情况,我向同学介绍了中微子的发现过程。物理学家在研究放射性物质的原子核发射电子的过程中,发现了放出一个电子后,原子核失去的质量总是大于电子的质量,虽然差别很小,但与已知的能量守恒定律相矛盾,这令许多科学家束手无策。这时,年轻的物理学家包利大胆提出了一个假说:随着电子一起,有另外的一个粒子也飞离了原子核,是它偷走了原子核的一点点质量。经过二十几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科学小组,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它,这时,中微子的假说才被证实。
三、开启心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家的许多发现、成就,就是由于他(她)们敢于探索,不怕艰辛,不甘失败的精神。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经说:“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坚持长期探索。”在物理教学中,不要急着把物理规律、原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从一些基本事实出发,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归纳、总结出原理和规律。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不但能牢固掌握原理规律,更获得了主动学习的方向。如在电功、电热区别时,我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用一只玩具电动机,先不让其电枢转动,测出其两端电压U,流过电流I及电动机电阻R,让学生计算U2/R,UI,I2R的值并要求他(她)们比较大小。接着,让电枢转动,再测出其U、I、R的值并要求学生再次计算出U2/R,UI,I2R再比较大小。启发学生为什么电枢不转时,在实验误差范围内U2/R=UI=I2R;电枢转动时,U2/R≠UI≠12R;转与不转区别在哪里?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摸索总结出规律。实践证明这样学生印象就很深刻,遇到此类问题错误率较低,而且学生的分析探索能力得到了提高,有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
四、提升素质,教师自己要有创新实践能力
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自身首先要有创造力,才能进行创造性教学,即“言传身教”。教师在课外应参阅各种资料,博览群书,丰富自身知识,积累资料,建立自己的题库、书库、课件库。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有一桶水”。教师课余应多钻研教材,运用电教、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探索积极主动的教学方法。如在气体性质一章中,有关水银柱移动问题,学生错误较多,为方便学生理解记忆,在等温倾斜中,我把它想象为:倾斜时,水银柱竖直压力减小,因此水银柱上浮。又如在交流电一章中,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动势有两个重要结论:①线圈平垂直磁场线,磁通量最大,感应电动势为零,过此位置感应电流方向变一次。②线圈平面平行磁场线,磁通量为零,感应电动势最大,过此位置一次感应电流方向不变。把这两个结论推广到电磁感应一章,许多难题就迎刃而解。这样可做到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