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就业质量是高职教育"以生为本"理念的最直接体现,它的优劣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当今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社会能力方面,可以说高职毕业生的社会能力和就业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所以要重视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就业质量。
关键词:高职学生 社会能力 就业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院校普遍一直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率,一方面是教育部将"就业率"作为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指标,另一方面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但片面强调"就业率"指标,往往忽视了对就业质量的诉求,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高职毕业生权益的侵害。就业质量是高职教育的"以生为本"理念的最直接体现,它的优劣影响到高职院校以后的就业率。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来说,就业质量是比就业率更为重要的指标。高职学生就业率的高低只是反映了高职院校向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的数量。而高职学生就业质量反映了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映射出高职院校向国家和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的质量。在当前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增强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就业质量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评价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其评价标准就在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是不是为社会所认可。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程度最终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高职院校只有把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就业质量,才能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为学生的继续发展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当今社会与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社会能力方面的要求很高,评价也越来越严格。为了了解企业对高职学生的新需求,2012年7月,笔者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绩效评估与应对策略研究》课题组其他成员采取开放式问卷和专家会议的形式对温州100多家大中小企业进行调研。调研数据中,"企业最看中学生的能力"依序为:沟通能力或语言表达能力(86%),人际交往能力(84%),实践能力(81%),解决问题能力(77%),执行力(73%),团队合作能力(68%),持续学习能力(65%)、适应能力(57%),创新能力(45%)。不难看出,当前用人单位看重的不再是用分数测出来的学业成绩,而是沟通、合作、执行力等社会能力。当前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缺失通常表现为社会生活圈子相对较为封闭,较差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概括而言,就是社会关系的内向性。因此,高职院校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应该关注学生社会能力的养成教育。培养有较强社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应成为高职院校当下最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重要的研究热点。
二、社会能力及就业质量内涵
(一)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的界定
通过借鉴国内外学者对社会能力界定的成果,笔者认为:高职学生的社会能力是指在一定职业环境内,有效而适当地与他人进行积极交往以实现工作目标和自我良好发展的行为方式。1998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包括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两大类)分为八项,其中,职业社会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等三项,这三项能力是高职学生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社会能力。
(二)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的内涵
目前国内外对就业质量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概念。国外与此相近的概念是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体面工作的含义,即体面工作是在自由平等、安全和尊严的条件下的生产性工作。其中,权利被保护、足够的报酬和社会保险被提供。国内有的学者认为就业质量是衡量劳动者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具体来说,就业质量是反映就业机会的可得性、工作稳定性、工作场所的尊严和安全、机会平等、收入个人发展等有关方面满意程度的综合概念。同样,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质量是衡量大学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一切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都会制约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这些概念都比较丰富,同时对就业质量应考察的维度进行了定义,但是没有开发出具体的指标体系供实际操作。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调查分析,本文认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指反映其就业结果的优劣并满足其择业标准的综合性考核指标。
三、社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差异性、相关性分析
(一)研究方法
1.被试。本研究是以某高职院校2015届的截止2015年3月1日已经确定工作意向的毕业生为样本对象。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478份,被试基本情况见表1:
2.过程。测试以班级为单位,笔者和经过培训的学生发给被试问卷,要求被试如实回答。问卷收回后,先进行整理,然后采用 SPSS17.0 版本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此外,还根据问卷结果运用个别访谈法对有关问题再深入了解。
(二)社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差异性分析
1.男女生社会能力的差异性分析。对男女生的社会能力进行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表明男女生的社会能力无显著性差异。对社会能力进行自评中,男女生分数差别不大。在解决问题的能力(男3.99;女3.86)男生自评分数高于女生,而在团队协作能力(男4.09;女4.12)女生得分稍高于男生,这与女性沟通能力强,更乐于合作是分不开的。总体而言,男生的社会能力得分是4.02,而女生为3.97,可见总体差异不大。
2.男女生就業质量的差异性分析。本研究分别对男女生的客观就业质量、主观就业质量以及总的就业质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男女生就业质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主要表现在客观就业质量存在差异,而主观就业质量即就业满意度却并无明显差异。对客观就业质量的分指标继续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女生就业质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工资水平的差异。
问卷调查中通过与调查对象进行交流,发现女生对比男生,对工资的要求没有那么强烈,不少女生认为今后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来自男方,而自己则是辅助作用,更多的应该扮演好"贤内助"的角色。传统社会性别规范将男性的角色定位为"主外的",认为男性的时间和精力应该投入到有酬工作,为家庭提供经济支持;将女性的角色定义为"主内的",认为女性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花费在家庭里,照顾孩子和家庭事物。尤其像中国这样传统文化比较深远的国家,女性更多是处在卑劣的地位,且充当着相夫教子的角色,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里,阳还是比阴优越一些,毕业生工资水平的差异就是其中的一个表现。虽然,男女的社会关系己经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妇女的地位有所提高,然而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仍然以一定的方式存在着。 (三)社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1.高职毕业生社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相关性分析。本研究对高职毕业生的社会能力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高职毕业生的社会能力分别与客观就业质量、主观就业质量以及总的就业质量之间均呈现显著性的相关关系。对社会能力以及各维度分别与就业质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社会能力越强其就业质量越高;社会能力中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对就业质量的解释性最强,在现实招聘中,虽然企业的招聘广告中更多出现团队协作能力,但实际上最关注的仍然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对企业真正有用的人才。
2.男女生社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相关性对比分析。针对男女生就业质量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对男女生的社会能力和就业质量之间的相关性分别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男生的社会能力与客观就业质量、主观就业质量、总的就业质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21,0.482,0.573,且均通过显著性检验(>0.05)。对比全体的高职毕业生,男生这个群体的社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相关性更强。对男生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生的社会能力与就业质量之间有明确的因果关系,即社会能力强的男生就业质量更高。
单独对女生群体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女生的社会能力与客观就业质量、主观就业质量以及总的就业质量的相关性都比较微弱,且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见对于高职女毕业生而言,社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关系并不明确,即影响女生就业质量的因素是多样的。
四、培养高职学生社会能力,提高其就业质量
(一)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引进课程
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相比,"与人合作"能力较差,"人际交往"能力一般。这些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相关课程的实施。目前,高职院校承担培养社会能力的课程主要是两类:一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类课程主要培养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价值观的准确采纳、培养学生对规范和社会关系正确把握等。一类是人文素质课程。这类课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升了自身修养。但是,这两类课程对培养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的实际效用不是很大,因为两类课程不管是授课内容还是授课方法都没有针对性。西方国家的大学开设有专门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分为社会技能课程、自我管理课程、情绪情感课程。可以学习借鉴,在融合现有社会能力培养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编制《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理论与实践》(包括知识理论、能力训练、实践活动和考核评价四个方面)等教材并付诸实施。另外,可以参考西方国家高校的做法,引进或培养专职的高职院校社会工作者,发现和解决学生中的社会能力问题。
(二)开展团体活动培养社会能力
高职院校的各级团学组织在活跃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社会能力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参加团学组织的同学也积极参与和组织各类活动,在此过程中锻炼和提高了自身的口头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应变能力等等。但是这些活动也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被动地实施,学生只是被动地执行上级的任务,而不是主动地提出想法和实施方案;二是惠及面不广,真正在活动中得到锻炼的只是少部分人,主要是一些学生干部。可以借鉴小组社会工作的相关思路和做法,即指"通过针对性的团体经验,帮助个人增强其社会功能,从而有效地处理个人与团体和社区的关系",操作方法有团体讨论、团体游戏和情景剧表演等。通过这些方法开展一些人人都能主动参与、人人都能受益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会相互尊重,增进彼此信任,激发团队创新,体验社会规范,而这些恰恰是高职学生的社会能力所应包含的。
(三)加强对校外实践活动的指导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校外实践活动很多,如寒暑假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社会兼职等。寒暑假社会实践主要是由高职院校团委组织的,参加对象主要是学生干部,实践的内容主要是政策宣传和专业知识的表达。企业实习是由高职院校教务部门组织的,主要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目的。社会兼职是学生自发的、以社会人身份进行的活动。以上三类校外实践活动虽然都没有以培养社会能力为目的,但这些活动的实施都需要高职学生实现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活动都是促进和提高高职学生社會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是缺乏系统性和有效的指导,所以可以考虑在这些活动中增加培养社会能力的目的和相应的任务,并配备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这样就可以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领悟社会能力的重要性,从而自发地提高自身的社会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尧昆等.论社会能力的培养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及其作用[J].教育研究,1995(8).
[2]秦启文.试论社会技能的价值与结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3]庄明科等.社会能力量表的修订与初步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1).
[4]麦齐好.高职生社会能力培养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15).
[5]皮洪琴.论高职生社会能力的培养[J].职教论坛,2010(36).
关键词:高职学生 社会能力 就业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院校普遍一直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率,一方面是教育部将"就业率"作为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指标,另一方面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但片面强调"就业率"指标,往往忽视了对就业质量的诉求,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高职毕业生权益的侵害。就业质量是高职教育的"以生为本"理念的最直接体现,它的优劣影响到高职院校以后的就业率。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来说,就业质量是比就业率更为重要的指标。高职学生就业率的高低只是反映了高职院校向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的数量。而高职学生就业质量反映了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映射出高职院校向国家和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的质量。在当前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增强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就业质量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评价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其评价标准就在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是不是为社会所认可。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程度最终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高职院校只有把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就业质量,才能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为学生的继续发展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当今社会与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社会能力方面的要求很高,评价也越来越严格。为了了解企业对高职学生的新需求,2012年7月,笔者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绩效评估与应对策略研究》课题组其他成员采取开放式问卷和专家会议的形式对温州100多家大中小企业进行调研。调研数据中,"企业最看中学生的能力"依序为:沟通能力或语言表达能力(86%),人际交往能力(84%),实践能力(81%),解决问题能力(77%),执行力(73%),团队合作能力(68%),持续学习能力(65%)、适应能力(57%),创新能力(45%)。不难看出,当前用人单位看重的不再是用分数测出来的学业成绩,而是沟通、合作、执行力等社会能力。当前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缺失通常表现为社会生活圈子相对较为封闭,较差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概括而言,就是社会关系的内向性。因此,高职院校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应该关注学生社会能力的养成教育。培养有较强社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应成为高职院校当下最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重要的研究热点。
二、社会能力及就业质量内涵
(一)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的界定
通过借鉴国内外学者对社会能力界定的成果,笔者认为:高职学生的社会能力是指在一定职业环境内,有效而适当地与他人进行积极交往以实现工作目标和自我良好发展的行为方式。1998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包括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两大类)分为八项,其中,职业社会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等三项,这三项能力是高职学生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社会能力。
(二)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的内涵
目前国内外对就业质量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概念。国外与此相近的概念是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体面工作的含义,即体面工作是在自由平等、安全和尊严的条件下的生产性工作。其中,权利被保护、足够的报酬和社会保险被提供。国内有的学者认为就业质量是衡量劳动者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具体来说,就业质量是反映就业机会的可得性、工作稳定性、工作场所的尊严和安全、机会平等、收入个人发展等有关方面满意程度的综合概念。同样,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质量是衡量大学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一切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都会制约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这些概念都比较丰富,同时对就业质量应考察的维度进行了定义,但是没有开发出具体的指标体系供实际操作。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调查分析,本文认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指反映其就业结果的优劣并满足其择业标准的综合性考核指标。
三、社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差异性、相关性分析
(一)研究方法
1.被试。本研究是以某高职院校2015届的截止2015年3月1日已经确定工作意向的毕业生为样本对象。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478份,被试基本情况见表1:
2.过程。测试以班级为单位,笔者和经过培训的学生发给被试问卷,要求被试如实回答。问卷收回后,先进行整理,然后采用 SPSS17.0 版本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此外,还根据问卷结果运用个别访谈法对有关问题再深入了解。
(二)社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差异性分析
1.男女生社会能力的差异性分析。对男女生的社会能力进行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表明男女生的社会能力无显著性差异。对社会能力进行自评中,男女生分数差别不大。在解决问题的能力(男3.99;女3.86)男生自评分数高于女生,而在团队协作能力(男4.09;女4.12)女生得分稍高于男生,这与女性沟通能力强,更乐于合作是分不开的。总体而言,男生的社会能力得分是4.02,而女生为3.97,可见总体差异不大。
2.男女生就業质量的差异性分析。本研究分别对男女生的客观就业质量、主观就业质量以及总的就业质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男女生就业质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主要表现在客观就业质量存在差异,而主观就业质量即就业满意度却并无明显差异。对客观就业质量的分指标继续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女生就业质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工资水平的差异。
问卷调查中通过与调查对象进行交流,发现女生对比男生,对工资的要求没有那么强烈,不少女生认为今后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来自男方,而自己则是辅助作用,更多的应该扮演好"贤内助"的角色。传统社会性别规范将男性的角色定位为"主外的",认为男性的时间和精力应该投入到有酬工作,为家庭提供经济支持;将女性的角色定义为"主内的",认为女性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花费在家庭里,照顾孩子和家庭事物。尤其像中国这样传统文化比较深远的国家,女性更多是处在卑劣的地位,且充当着相夫教子的角色,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里,阳还是比阴优越一些,毕业生工资水平的差异就是其中的一个表现。虽然,男女的社会关系己经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妇女的地位有所提高,然而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仍然以一定的方式存在着。 (三)社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1.高职毕业生社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相关性分析。本研究对高职毕业生的社会能力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高职毕业生的社会能力分别与客观就业质量、主观就业质量以及总的就业质量之间均呈现显著性的相关关系。对社会能力以及各维度分别与就业质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社会能力越强其就业质量越高;社会能力中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对就业质量的解释性最强,在现实招聘中,虽然企业的招聘广告中更多出现团队协作能力,但实际上最关注的仍然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对企业真正有用的人才。
2.男女生社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相关性对比分析。针对男女生就业质量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对男女生的社会能力和就业质量之间的相关性分别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男生的社会能力与客观就业质量、主观就业质量、总的就业质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21,0.482,0.573,且均通过显著性检验(>0.05)。对比全体的高职毕业生,男生这个群体的社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相关性更强。对男生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生的社会能力与就业质量之间有明确的因果关系,即社会能力强的男生就业质量更高。
单独对女生群体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女生的社会能力与客观就业质量、主观就业质量以及总的就业质量的相关性都比较微弱,且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见对于高职女毕业生而言,社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关系并不明确,即影响女生就业质量的因素是多样的。
四、培养高职学生社会能力,提高其就业质量
(一)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引进课程
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相比,"与人合作"能力较差,"人际交往"能力一般。这些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相关课程的实施。目前,高职院校承担培养社会能力的课程主要是两类:一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类课程主要培养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价值观的准确采纳、培养学生对规范和社会关系正确把握等。一类是人文素质课程。这类课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升了自身修养。但是,这两类课程对培养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的实际效用不是很大,因为两类课程不管是授课内容还是授课方法都没有针对性。西方国家的大学开设有专门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分为社会技能课程、自我管理课程、情绪情感课程。可以学习借鉴,在融合现有社会能力培养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编制《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理论与实践》(包括知识理论、能力训练、实践活动和考核评价四个方面)等教材并付诸实施。另外,可以参考西方国家高校的做法,引进或培养专职的高职院校社会工作者,发现和解决学生中的社会能力问题。
(二)开展团体活动培养社会能力
高职院校的各级团学组织在活跃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社会能力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参加团学组织的同学也积极参与和组织各类活动,在此过程中锻炼和提高了自身的口头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应变能力等等。但是这些活动也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被动地实施,学生只是被动地执行上级的任务,而不是主动地提出想法和实施方案;二是惠及面不广,真正在活动中得到锻炼的只是少部分人,主要是一些学生干部。可以借鉴小组社会工作的相关思路和做法,即指"通过针对性的团体经验,帮助个人增强其社会功能,从而有效地处理个人与团体和社区的关系",操作方法有团体讨论、团体游戏和情景剧表演等。通过这些方法开展一些人人都能主动参与、人人都能受益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会相互尊重,增进彼此信任,激发团队创新,体验社会规范,而这些恰恰是高职学生的社会能力所应包含的。
(三)加强对校外实践活动的指导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校外实践活动很多,如寒暑假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社会兼职等。寒暑假社会实践主要是由高职院校团委组织的,参加对象主要是学生干部,实践的内容主要是政策宣传和专业知识的表达。企业实习是由高职院校教务部门组织的,主要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目的。社会兼职是学生自发的、以社会人身份进行的活动。以上三类校外实践活动虽然都没有以培养社会能力为目的,但这些活动的实施都需要高职学生实现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活动都是促进和提高高职学生社會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是缺乏系统性和有效的指导,所以可以考虑在这些活动中增加培养社会能力的目的和相应的任务,并配备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这样就可以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领悟社会能力的重要性,从而自发地提高自身的社会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尧昆等.论社会能力的培养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及其作用[J].教育研究,1995(8).
[2]秦启文.试论社会技能的价值与结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3]庄明科等.社会能力量表的修订与初步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1).
[4]麦齐好.高职生社会能力培养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15).
[5]皮洪琴.论高职生社会能力的培养[J].职教论坛,2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