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寒食节是清明之前一两天。这一天最重要的风俗就是禁烟火,大家都只吃冷饭,所以叫寒食节。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時期被烧死在绵山的介子推。后来,这个节日又增加了祭祀这项重要内容,从汉到唐,寒食一直是民间第一大祭日。
先看第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句诗写得真漂亮。时值春日,地属都城,“春”和“城”连接,非常壮观。那“无处不飞花”呢?这是一个双重否定,表示强烈肯定。但是这些都不是这句诗中最精彩的部分。最精彩的部分在哪儿?在“飞”字上。为什么要写“无处不飞花”,不写“无处不开花”呢?因为“飞”字的动态强烈,这就是一幅立体的春光图了。而且,“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春风卷着缤纷落花,卷着柳絮,春意热闹,春花飞舞,这是多么动人的场景啊。一个“飞”字,诗眼就出来了。现在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诗,但是知道“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句诗,这就是炼字的力量。要知道,寒食在春分之后,正是“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时候,这句诗一出,马上,整个长安城春深如海、飞花扑面的景象就如在眼前了,真是一幅轻盈又壮阔的长安城春日全景图。
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这是从全景转到细节了。东风和煦,吹遍了长安城,当然也吹进了皇宫御苑。御苑中的柳丝随风起舞,斜斜地飞上了天,这就是“寒食东风御柳斜”。本来风是无形无影、最难描述的,但是,这两句诗通过花之飞、柳之斜,一下子让我们感受到了春风的力量。而且,随着这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整个春光图也找到了一个焦点。焦点在哪儿?在皇宫。
再看下旬“日暮汉宫传蜡烛”。这是从风景转到人的活动了。焦点既然在皇宫,那么,皇宫里的人在干什么呢?“日暮汉宫传蜡烛”,以汉比唐是唐诗的传统,这句是说,傍晚时分,从唐朝的皇宫里走出了马队,传出了蜡烛。那皇宫里为什么要传蜡烛呢?这就涉及寒食节和清明节的风俗了。按照唐朝的风俗,寒食节这天,全国上下不能举火,只有皇宫特殊,可以点蜡烛。清明这一天由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典。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赐近臣新火是在清明节,而天下禁火,只有皇宫可以点蜡烛是在寒食节。我们刚刚说过,寒食节在清明节之前一两天,所以,这里面是有一两天的时间差的,可是皇帝为了表示额外的恩宠,在寒食节的当晚就借赐新火这个风俗,往皇宫外赏赐蜡烛了。那么是谁得到皇帝如此特殊的恩典呢?
最后一句“轻烟散入五侯家”。所谓“五侯”,有不同的典故。一个是说西汉成帝时,外戚尊贵,王太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都被封为侯,合称“五侯”。一个是说东汉大将军梁冀的族亲(梁胤、梁让、梁淑、梁忠、梁戟)封侯。还有一个是说,东汉桓帝时,宦官势力强大,五个宦官(单超、左悺、徐璜、具瑗、唐衡)在同一天封了侯,也叫“五侯”。不管韩翊在这里用的是哪个典故。得到恩典的都是皇帝身边的亲信权贵。因为寒食禁火,到了傍晚,整个长安城都暗淡下来了,这时,一队人马从皇宫里出来,将蜡烛向外传送,蜡烛的轻烟也随风飘散,—路飘向了权贵人家。这两句写得真传神,让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把这四句诗合到一起,前两句写白天的风景,后两句写夜晚的风情,一幅长安寒食节的立体画已经跃然纸上。场景也随着“飞”“斜”“传”“散”这几个动词,从长安城转到了皇宫。又从皇宫转到了五侯豪门,转得轻灵跳脱,神采飞扬。这幅画面的焦点是皇宫,那统领这些场景的力量是什么?是东风。是东风在让花飞,让柳斜,让烟散。这东风既来自自然,也来自皇帝,这才能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皇帝的恩典作结。白日飞花,夜晚飞烟,真是春风浩荡,皇恩浩荡,可是又写得那么有灵气,不沉重,有如风舞落花。这就叫以清丽之笔写承平气象。
无怪乎这首诗一出来,连当朝皇帝唐德宗都深深折服。正好朝廷当时缺一个。驾部郎中知制诰”,这可是个整天给皇帝写材料的官,需要好文采。唐德宗马上钦点韩翔。当时有一个江淮刺史也叫韩翊,唐德宗怕别人误会,还特意标注了“春城无处不飞花”,明确表态,就给这个韩翊。这就是诗的力量。
当然,也有人说,这首诗不简单,它可不是一般的写景颂圣诗,而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讽刺的是唐朝的宦官专权。怎么看出来的呢?看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刚才不是说,“五侯”的一个典故就是东汉的宦官“五侯”吗?唐代中后期的宦官专权,可一点儿也不亚于东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写“轻烟散入五侯家”,不就是在讽刺皇帝宠信宦官,宦官骄横跋扈吗?有没有道理呢?有道理。但是,就算韩翊真的在讽刺,这个讽刺也非常微妙,微妙到连唐德宗这个被讽刺的对象都没看出来。
那我们到底怎么理解这首诗呢?还是那句话——“诗无达诂”。一首好诗,本身的含意是丰富的,人们能从各自的角度受到感发和触动。有人感受到春深如海,有人感受到寒食风俗。有人感受到皇家气象。当然也有人感受到了时代的悲哀和诗人的讽刺。在这种情况下,诗人自己本来的意思,反倒隐退到背后,既没有人能说清,也无须说清了。
(选自《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有删节)
寒食
(唐]韩翊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先看第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句诗写得真漂亮。时值春日,地属都城,“春”和“城”连接,非常壮观。那“无处不飞花”呢?这是一个双重否定,表示强烈肯定。但是这些都不是这句诗中最精彩的部分。最精彩的部分在哪儿?在“飞”字上。为什么要写“无处不飞花”,不写“无处不开花”呢?因为“飞”字的动态强烈,这就是一幅立体的春光图了。而且,“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春风卷着缤纷落花,卷着柳絮,春意热闹,春花飞舞,这是多么动人的场景啊。一个“飞”字,诗眼就出来了。现在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诗,但是知道“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句诗,这就是炼字的力量。要知道,寒食在春分之后,正是“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时候,这句诗一出,马上,整个长安城春深如海、飞花扑面的景象就如在眼前了,真是一幅轻盈又壮阔的长安城春日全景图。
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这是从全景转到细节了。东风和煦,吹遍了长安城,当然也吹进了皇宫御苑。御苑中的柳丝随风起舞,斜斜地飞上了天,这就是“寒食东风御柳斜”。本来风是无形无影、最难描述的,但是,这两句诗通过花之飞、柳之斜,一下子让我们感受到了春风的力量。而且,随着这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整个春光图也找到了一个焦点。焦点在哪儿?在皇宫。
再看下旬“日暮汉宫传蜡烛”。这是从风景转到人的活动了。焦点既然在皇宫,那么,皇宫里的人在干什么呢?“日暮汉宫传蜡烛”,以汉比唐是唐诗的传统,这句是说,傍晚时分,从唐朝的皇宫里走出了马队,传出了蜡烛。那皇宫里为什么要传蜡烛呢?这就涉及寒食节和清明节的风俗了。按照唐朝的风俗,寒食节这天,全国上下不能举火,只有皇宫特殊,可以点蜡烛。清明这一天由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典。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赐近臣新火是在清明节,而天下禁火,只有皇宫可以点蜡烛是在寒食节。我们刚刚说过,寒食节在清明节之前一两天,所以,这里面是有一两天的时间差的,可是皇帝为了表示额外的恩宠,在寒食节的当晚就借赐新火这个风俗,往皇宫外赏赐蜡烛了。那么是谁得到皇帝如此特殊的恩典呢?
最后一句“轻烟散入五侯家”。所谓“五侯”,有不同的典故。一个是说西汉成帝时,外戚尊贵,王太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都被封为侯,合称“五侯”。一个是说东汉大将军梁冀的族亲(梁胤、梁让、梁淑、梁忠、梁戟)封侯。还有一个是说,东汉桓帝时,宦官势力强大,五个宦官(单超、左悺、徐璜、具瑗、唐衡)在同一天封了侯,也叫“五侯”。不管韩翊在这里用的是哪个典故。得到恩典的都是皇帝身边的亲信权贵。因为寒食禁火,到了傍晚,整个长安城都暗淡下来了,这时,一队人马从皇宫里出来,将蜡烛向外传送,蜡烛的轻烟也随风飘散,—路飘向了权贵人家。这两句写得真传神,让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把这四句诗合到一起,前两句写白天的风景,后两句写夜晚的风情,一幅长安寒食节的立体画已经跃然纸上。场景也随着“飞”“斜”“传”“散”这几个动词,从长安城转到了皇宫。又从皇宫转到了五侯豪门,转得轻灵跳脱,神采飞扬。这幅画面的焦点是皇宫,那统领这些场景的力量是什么?是东风。是东风在让花飞,让柳斜,让烟散。这东风既来自自然,也来自皇帝,这才能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皇帝的恩典作结。白日飞花,夜晚飞烟,真是春风浩荡,皇恩浩荡,可是又写得那么有灵气,不沉重,有如风舞落花。这就叫以清丽之笔写承平气象。
无怪乎这首诗一出来,连当朝皇帝唐德宗都深深折服。正好朝廷当时缺一个。驾部郎中知制诰”,这可是个整天给皇帝写材料的官,需要好文采。唐德宗马上钦点韩翔。当时有一个江淮刺史也叫韩翊,唐德宗怕别人误会,还特意标注了“春城无处不飞花”,明确表态,就给这个韩翊。这就是诗的力量。
当然,也有人说,这首诗不简单,它可不是一般的写景颂圣诗,而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讽刺的是唐朝的宦官专权。怎么看出来的呢?看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刚才不是说,“五侯”的一个典故就是东汉的宦官“五侯”吗?唐代中后期的宦官专权,可一点儿也不亚于东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写“轻烟散入五侯家”,不就是在讽刺皇帝宠信宦官,宦官骄横跋扈吗?有没有道理呢?有道理。但是,就算韩翊真的在讽刺,这个讽刺也非常微妙,微妙到连唐德宗这个被讽刺的对象都没看出来。
那我们到底怎么理解这首诗呢?还是那句话——“诗无达诂”。一首好诗,本身的含意是丰富的,人们能从各自的角度受到感发和触动。有人感受到春深如海,有人感受到寒食风俗。有人感受到皇家气象。当然也有人感受到了时代的悲哀和诗人的讽刺。在这种情况下,诗人自己本来的意思,反倒隐退到背后,既没有人能说清,也无须说清了。
(选自《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有删节)
寒食
(唐]韩翊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