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第一女典当师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aozz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8岁入行至今,朱惠玲已经从事民品典当46年。46年里,她过手的金银珠宝无数,看过的人情冷暖万千。典当这个古老的行业让她成为一个看故事的人,也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在“京城第一女典当师”的眼里,大千世界,不过是典当行中的形形色色。
  “强迫症”造就宝藏万千的百科全书
  朱惠玲的坐姿有个特点,绷直了背,坐上几个小时,从不后仰。她还是小学徒时,师傅就教导她:“典当行里的人南来北往,典当师坐在那里要有气势,要能镇住人。”
  进北京前门信托行前,朱惠玲从没想过要成为典当师。但大半辈子过去,她“只干了这一件事”,而且干得很好。
  这天,典当行来了一个老顾客,到店就摘下脖子上的大金链子,“我看上了这里的翡翠镯子,打算把这条链子典当了,买镯子给我夫人。”
  朱惠玲掂了掂链子,“这么新,什么时候买的?”“上周,240余元每克买的。”朱惠玲脑子里的金价表立刻摊开了:上周240余元是对的。
  她脑子里藏着不同表单。比如黄金价格表,2002年是88元每克,如果有典当人说138元,那就不对,就可以怀疑物品所有权不是对方的。
  “表单库”只是冰山一角,朱惠玲几乎等同于一部厚重的大百科全书。一次,一个小伙子拿了块金表来当,“去了几家典当行,谁都不认识这表是什么牌的。”朱惠玲干脆利落,“这是50年代进口的瑞士四类表‘爱其华’,作价2000元。”
  朱惠玲让人惊叹的是“掂金”绝活。有个典当行的部门经理想试试她的能耐,递给她一根金项链,让她估估有多重。她在手上轻轻一掂,“60.2克。”上秤一称,60.2克。又给她一枚金戒指,她接过来放手里,“9克。”果然就是9克。经理不信邪,笑着拿了一瓶清凉油,“您试试这个?”朱惠玲瞅了一眼,“3克。”在场所有人都震惊了。
  观察重量已经成了朱惠玲生活中的强迫症,柴米油盐,不管什么东西一到手,她都会先看看重量是多少,再用手掂量一下。东西见多了,瞟一眼,就知道多重。
  朱惠玲的业余爱好是逛商场,下了班没事就去金店溜达。普通人看的是款式,她琢磨的是各个款式大约有多重。比如马蹄形的戒指一般不会超过30克,她找来售货员,“麻烦拿这个戒指给我看看。”售货员取出金器,朱惠玲观察一番,漫不经心地退还。心里已经默默记下了30克的手感。
  除了逛金店,朱惠玲也常往皮具店跑。有段时间,她做的皮货居多,几乎有了条件反射,只要有人背着包她就盯着看:这是什么品牌、什么款式。记下来后,她回去立马就查。
  这是年轻时练下来的习惯。师傅曾告诫她,“典当师的肚子里要有一本百科全书,因为你不知道谁带什么宝贝来,你必须全都懂。”所以从学徒开始,朱惠玲就熟记各种品类的各种信息。
  比如,民品中最难的是手表鉴定,光瑞士表就有上千种牌子,典当师不光要认识品牌,还要懂得鉴定真假。朱惠玲先背手表的中英文品牌,接着记住标志,要练到说出一款手表的名字,就能立马画出它的标志。掌握了这些基本功,才能做手表鉴定。
  “我是在相机、手表、裘皮、珠宝堆里长大的。”朱惠玲笑呵呵地调侃自己。
  有人想抓住过去,有人想抛开往事
  旧式的典当行,进出的都是底层百姓,随着历史的变迁,如今的典当行焕然一新。最明显的是顾客主体变成了中小企业主,典当行给他们提供短期的资金周转,也让他们介入了更多投资模式。这里是社会的缩影,折射出的是社会发展的点点滴滴,以及人性的方方面面。
  有个珠宝商,看准了一批赚钱的钻戒,可当时手头紧,就抵押了手头一颗3克拉多的钻戒,然后用典当来的45万元进货。两个月后,资金周转开了,他又将钻戒赎了回去。这一押一进,赚的钱远比两个月的典当手续费多。
  这样的事很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理财观念的不断进步,典当成了很多中小企业主的“救急救星”。
  典当有的时候也“扶危济困”。有个外地妇女来京看病,住院押金不够,正赶上假日,等汇款要三天,而床位又不等人,她儿子拿着一枚钻戒匆匆跑来,朱惠玲马上抵押他5000元。走时小伙子特别感激,如果不是典当,在人生地不熟的北京,他母亲的病还不知要拖多少天。
  有位女士外出买东西,钱包不慎被偷,她抱着孩子连家都回不了。刚好朱惠玲所在的典当行就在旁边,情急之下她解下脖子上的金项链,借到1500元。一天的服务费就解了燃眉之急。
  朱惠玲看得更多的是人情冷暖。有个年轻姑娘,跑遍全城典当行,想为母亲买一块1981年产的瑞士奥尔马表。那是当年她父母结婚时父亲送给母亲的信物,后来父母离异,母亲带着她艰难生活,最终无奈将表卖了,因此落下了一件心事。当她终于在朱惠玲的柜台前找到同款手表时,已经是某个大雨滂沱的傍晚。她请求朱惠玲为她留货,自己赶回香山的家中拿钱。第二天一早姑娘就到了,她买走了手表,向朱惠玲深深鞠了一躬……
  有人想抓住过去,就有人想抛开往事。来典当钻戒的女人,基本都刚分手。来典当钻戒的男人,基本是求婚未遂。买二手钻戒的,有的是父母替儿子给女朋友买一个便宜又显大的;有的是新婚夫妻手头紧,只求实惠便宜;还有的男人,经不住老婆软磨硬泡,不得不偷偷买个半价货送去交差……
  有爱、有信任、有尊重的鉴宝大师
  典当是朱惠玲的工作,但很多时候,她只愿意鉴宝。
  一次,一位高校退休教师拿来一件压箱底多年的皮袄,说是用不着,想当了。可找了几个典当行都说没见过,估不出价,只有求助朱惠玲。朱惠玲一看,是件用了上千块貂爪仁做的春绸面料马褂。貂爪仁是从紫貂指甲盖到第一指关节,这段五六分长的皮子,既轻又软又暖,非常名贵。而这件马褂,图案立体,做工精细,“密密麻麻的针脚整齐得像一片马赛克,连每个盘扣缝多少针都一样”。
  朱惠玲马上判断出是早前皇宫里流出的东西,从业这么多年,这是她看到的第二件这种马褂。但最后她还是决定不收,“这是件艺术品啊。这种罕见的东西处理一件少一件,留下来让年轻人长见识多好。”顾客听了,才知道这是个好东西,小心翼翼地把马褂包好拿回去了。
  还有次检测金条朱惠玲也印象深刻。这天一家三兄妹拿来三根金条典当。这是父亲的遗物,一人一根,各200克,如今三兄妹想用金条换现金,给母亲买房子。经过仪器检测,这三根金条比重一样,货真价实。但朱惠玲挨个一拿,拿到第三根,觉得异样。再用力晃几下,放到耳边凝神细听,里面有细小的声音,轻掷至柜台,发闷声。凭经验,朱惠玲认定这里面有掺假,估计是100克黄金100克铱。
  朱惠玲极力劝金条主人把这根金条按对角线铰开,“放心,如果真是黄金,我们全部照价收;如果掺了别的金属,我们就把黄金的部分照价收,不会亏你。”
  金条铰开以后,果如她所料,而且铱被灌在两端,中间是真金,如果不按对角线铰,根本发现不了。主人虽然损失了三万多元,却很感激朱惠玲的真诚,“幸好她以实相告,不然再去其他地方典当,不知要生多少口角。”
  因为对顾客有爱有尊重,老顾客都很信任她。朱惠玲的老顾客中有位70岁的老先生,一生爱表,半夜在被窝里都拨表针玩。他见朱惠玲对表非常精通,说等自己动不了了,就把收藏的表都送到朱惠玲这儿,“如果留给孩子,他们肯定都当废品卖了。”虽然是句玩笑话,但朱惠玲依然感动得热泪盈眶,一辈子只做这么一件事,还有什么比顾客的信任更重要呢?
  (编辑 赵莹)
其他文献
一名16岁的女孩,将母亲囚禁在家中长达八天八夜,且在最后的四天四夜里不给母亲提供食物和水,并不时用电棒、甩棍等殴打母亲,最终导致母亲死亡。  花季女孩为什么要囚禁母亲,并將母亲折磨致死?随着案件的侦破,女孩的成长轨迹被一步步还原,暴露出的家庭教育问题,让人震惊、唏嘘……  1  1975年出生的李晓梅,在黑龙江省肇东市一家粮库当核算员。她为人热心、性格温和,是公认的好女人。丈夫陈二刚与她同事,负责
期刊
上世纪70年代,当戴安·阿勃丝作为唯一女性,进入由男性组成的卓越的摄影家圈子时,比性别更显眼的,是她的取材与众不同。  她的镜头捕捉着丑陋的形象,作品常常充斥怪诞感、失落感。她被讽刺为“专门拍摄畸形人”,却又被称作摄影界的梵高。  她了解社会边缘人群的贫穷、粗陋和痛苦,却又非简单地宣扬这些。她想提醒人们:请看,你视而不见的真实。  “每按动快门一下,都该是一声警钟。”生于百万富翁家庭,戴安本不必如
期刊
《莫愁》:缪主席您好。2015年,江苏省妇联开展的“最美家庭讲好家训”万场巡讲活动,通过最美家庭讲好故事、好故事传播好家风,影响了全省千万群众,大家深受其益,赞不绝口。请您给我们广大读者介绍一下这次活动的发起情况。  缪志红:2015年年初,省委宣传部、省妇联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通过电视、网络寻找和各级组织推荐,挖掘和宣传群众身边的“最美家庭”。“最美家庭”不设门槛,有感人事迹的家庭,都可推
期刊
做和平年代的火炬传递者  吴成是新四军老战士。1929年生于江苏海门的他,15岁时参加了抗日新四军。浴血疆场两年后,他在“苏中七战七捷”战斗中负伤截去右下臂,成为“独臂英雄”。  1952年,吴成在省荣军医院工作,被聘为扬州市城北中心小学的校外辅导员。从那一刻起,他便与革命传统教育事业结下半个多世纪的不解之缘。退休后,吴成先后被80余所大中小学聘为校外辅导员,奔波在各个学校,与青少年座谈、通信,先
期刊
“常州最美家庭”开栏语——  常州市妇联连续三年组织实施“智慧女性·和美家庭”项目,常态化开展“健康、仁孝、勤廉、环保、书香”五型特色家庭建设,全市涌现出一大批最美家庭。为宣传展示最美家庭,常州市妇联与《莫愁·智慧女性》联合推出“常州最美家庭”专栏,深入宣传“最美家庭”成员之间团结奉献、注重家庭建设、注重家风家训传承等感人事迹,倡导和弘扬“夫妻和睦、尊老爱幼、科学教子、勤俭节约、邻里互助”的家庭文
期刊
主播汉娜不仅工作即将不保,以她为名的晨间节目《汉娜·法尔秀》收视率逐渐下滑,连若干私事也相继成为烦恼:男友麦克不愿给她一个相伴终生的誓言,前男友母亲桃乐丝极力说服她探查早年母亲离开她的真正原因,晚辈克罗蒂亚对她的位置虎视眈眈。这样的内忧外患中,汉娜想找出一条生路。  而手边的一封信与两颗石头,是她逆势而上的转折点,还是击溃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封信来自想忏悔的老同学费欧娜,为当时对汉娜的霸凌、恶
期刊
从媒体人到生意人,金杜不曾放弃理想,在纸媒式微的情势之下,实现着一切皆是媒介的初衷。就像从前,她叫金杜,现在她更广为人知的名号是“故里小姐”。  建一个收纳乡愁的地方  1998年,湘妹子金杜大学毕业后,先在《南方日报》做了两年采编,后加入《南方都市报》,从事财经新闻报道。2009年,金杜调到广告部,后任全媒体营运中心总经理,曾历任南都旅游事业部总经理、文化传播机构总经理。在金杜心中,“南都”不仅
期刊
因为不能接受行业规则,就放弃了做荧屏女主角的梦想,转身做了《煎饼侠》《泰囧》等卖座大片的制片人。短短5年里,她就从一个行业菜鸟变身为电影票房超过30亿的制片大咖。  她叫陈祉希,中国电影十亿票房俱乐部最年轻的制片人。  跳出来做制订规则的人  陈祉希考进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时候,并没有太多喜悦。她从小喜欢和数字打交道,喜欢做生意。她之所以如此选择,更多的原因是帮妈妈圆梦。陈祉希的妈妈年轻时唱歌跳舞
期刊
上世纪40年代末,一个名叫威廉的伦敦小伙子,带着大学毕业证书找到《泰晤士报》的总编办公室。他希望能成为《泰晤士报》的一名文字编辑,这是他梦寐以求的愿望。  威廉非常真诚地赞美了《泰晤士报》,并告诉总编自己的诉求,希望能被录用。但总编对这个冒昧的求职者丝毫不感兴趣,“请你离开,我们不缺文字编辑。”威廉仍不死心,又问:“如果不需要文字编辑的话,那么需要记者吗?我也可以做记者。”  总编有些不屑地说:“
期刊
雅克·欧迪亚是法国著名导演。他从1981年开始做编剧,创作了十几部优秀剧本后,直到1994年,42岁时,才有机会当导演,拍摄了处女作《男人最痛》。这部电影取得了非凡的成绩,摘得了象征着法国电影最高荣誉的凯撒奖。  第二年,欧迪亚又导演了《自制英雄》,这部电影不管是口碑还是票房都非常不错,在1996年的戛纳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影片金棕榈大奖的提名。正式颁奖时,欧迪亚正在非洲拍摄一个纪录片,他派助手去参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