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建筑既要满足师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空间需求,更要体现对师生精神需求的回应,即更要像一个精神家园和研习场所,要为师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提供土壤和养料。2014年,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玉律小学加入“新基础教育”试验,开始了学校的整体转型变革之路。出于对环境育人、共生共长重要性的认识,我们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将学校环境改造、教育空间重建作为整体转型变革的重要内容,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老旧村小的建筑局限:缺空间、缺规划、缺内涵
学校前身为创办于1937年的玉律学堂,1949年更名为玉律小学,是一所走过百年历程的老村小,有着岁月赋予的文化底蕴。现有27个班,学生1391人,班均51.5人,其中93%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居住在学校周边的农民房中。学校教育空间管理面临着如下问题。
其一,物理空间有限。学校所处光明新区是深圳市的西部偏远区域。学校占地面积20443.4平方米,建筑面积7543平方米,三栋教学楼呈T字型,其中一栋楼龄20年,两栋是2009年旧校改造建起来的,另外还有一栋20年楼龄的教工宿舍楼。学校外部紧挨着的就是鳞次栉比的村民们建起来的几十栋十几层高的“握手楼”,这些高于学校建筑的农民房将学校严严实实地包围起来。学校无向外扩张的可能,无内部再建的规划,随着就读需求的扩大,学校班额逐年扩增,物理空间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其二,环境规划无序。和很多老学校一样,玉律小学在改造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难题。一方面,由于现实原因,环境建设总是在局部进行,无法像新建學校一样,有统一的整体规划;另一方面,由于校领导的多番更换,导致学校呈现出多种建筑风格、无统一规划的情况。
其三,精神内涵匮乏。建筑学中有一项重要的美学原则:空间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原有的学校建筑根本没有考虑学校环境育人的要素,更遑论有与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互为映衬、相得益彰的空间整体设计。这就导致所有空间设计仅仅是提供必需场所,没有把环境与教育紧紧地综合融通在一起。
二、学校教育空间重建的价值定位:重开放互动、重精神积淀
在学校整体转型变革的背景下,学校建筑空间的育人价值显得尤为重要,旧的校园环境已经无法满足学校和师生的成长需求。因此,2014年,玉律小学展开了一轮新的教育空间重建。
1. 学校教育空间的育人价值探索
在不断地学习、规划、摸索、实践中,我们逐渐关注到了学校教育空间丰富的育人价值。
其一,环境教育语言的丰富性。例如:就建筑空间本身的环境语言来说,外立面的色彩格调讲述着文化变迁的故事,风格统一的温馨提示语、楼梯的左右分界线等述说着公共规则,学校绿植演绎着自然四季的精彩。
其二,自主教育空间的开放性。建筑空间的适当留白,可以为师生的思维创造提供平台。例如:多样的学生海报设计、班级的个性创造、学生作品分享平台,以及利用现代化手段如电子屏幕的分享。
其三,实践互动平台的多元性。师生对校园文化和校园生活的体验,才是学校文化的精髓。分享平台的多元开放、学生参与学校景观命名、学生对学校环境内涵的丰富以及对学校文化的自我理解等,这些都体现了教育空间提供的多元实践互动平台。
其四,环境美育功能的艺术性。美的环境能提升艺术品位与幸福指数。学校要通过教育空间设计,使学生在“礼仪美”“心灵美”“生活美”等方面,努力实现价值提升,从而主动去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
2. 教育空间设计的理念重建
其一,以教育理念指导设计理念。我们梳理了学校的“美玉”核心文化,即以“玉汝于成,律己达人”的校训为教育灵魂,以“为了每一个学生自主发展的快乐,为了每一位教师自我超越的幸福”作为办学理念。在学校教育空间重建的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美玉美育”的设计理念,希望师生一起创造美、感受美,在“美”中不断成长。
其二,以变革实践推动设计过程的重心下移。学校三年的环境建设,与三年的新基础教育实践同步,因此,我们更愿意称之为“成长中的建筑空间”。2014年2月,学校首先组成由校长担任组长、体艺信息中心主任担任设计总监、总务主任担任后勤总监、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负责人担任师生和家长民意代表的校园环境重建小组,并迅速面向师生、家长展开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设计需求与灵感。全体师生不断参与到校园环境建设中,把所学、所悟、所思、所做,融入到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调一色中,一天天感受共同创造下的学校建筑的变化与成长。
其三,以综合融通促进精神内涵的积淀丰富。富有人文精神的建筑风格才是独一无二的。校园环境的独特性就体现在建筑与空间的人文性。生活在校园里的师生和多彩的校园活动,召唤建筑空间独特的人文内涵。而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又进一步滋养着师生的精神生命。
三、老学校教育空间的新生:育人价值的多维创生
改变被简朴的原生态村房包围着的局促建筑空间,打造一间“艺蕴盎然的艺术馆”式的现代学校,是我们对这所村小的建筑空间定位。基于学校空间的物理现实和内在本质的提炼发展,我们努力做到“原始建筑的物尽其用,有限空间的价值挖掘”。在“让美玉更美”的理念引领下,学校的教育空间重建侧重以下三个层次育人价值的彰显。
1. 审美性:学校整体空间的文化引领
学校建筑的整体外立面与整体布局设计,主要是从审美艺术的高度,为学校创设一定的艺术环境和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艺术家园,起到艺术熏陶、文化引领的作用。
其一,视觉上的色彩协调艺术。学校建筑外立面结合徽派建筑特点,着重采用具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灰瓦白墙元素,点缀跳跃醒目的红橙两色围栏和空调外机位,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简洁建筑元素融合在一起,使学校在城中村农民房中对比凸显出来。
其二,空间上的动静分区艺术。我们在原有的校园建筑基础上进行重新规划,把校园分成前后两个区域,实行校区的动静分离。教学楼的前面部分为师生安静学习的“静区”,有静园、文化广场、现代资源中心;教学楼的后面部分为师生快乐运动的“动区”,有体育广场、篮球手球场、低幼活动区等。在这样的教育空间中,学生知道何时何地可以静心优雅学习,何时何地适合快乐奔跑游戏。 2. 创生性:教室空间的个性体验
如果说学校外部环境是作为公共空间从审美艺术的高度挖掘育人价值,那么作为班级生活空间的教室,更注重的则是个性体验式的生长创造。
其一,班级生活空间。我们的教室内只有人均1.4平方米的活动空间,因此师生通过多渠道拓展教室内的生活空间。例如:我们通过简化讲台空间、设置书包储物空间、劳动工具箱外移、垃圾桶内藏等多种方式,尽量留给学生更多的活动空间。
其二,班级活动空间。师生们建立了班级书吧,使书籍、绿植、玩具、作品等个性物品有了分享的平臺;教室后面是一面大大的班级文化墙,留出足够多的空间让学生发挥创意。
其三,班级文化空间。班级文化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形成的,这是每个“教室”各不相同的独特之处。各个班级通过班级文化墙、走廊文化墙、信息发布系统等,把隐性文化显性化,并进行对外分享和交流。
3. 互动性:特定空间的公共交往
其一,与自我交往。与自我交往最好的方式是思考与阅读。学校提供阅读的地方很多,书籍总在师生随手可得的地方。阅读中心分为低中高段,阅读思考的方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也有所不同。刚进入学校的一、二年级学生特别怀念幼儿园的游乐场,而高年级学生偶尔也会怀念幼小时光,因此,学校在有限的空间内,设置了一处“低段活动区”;此外还在较偏僻的角落建立了心理舒缓小屋,为学生与自我交往提供空间平台。
其二,与自然交往。人的生长与自然的生长息息相关,学生是自然中的人,因此,学校的桃李园、静园的小径和月牙亭、光阴瀑布下的小鱼、静园一角的小兔一家,诸如此类的环境,都让学生喜爱,并愿意去探索。
其三,与艺术交往。在学校所在社区中,缺乏为学生提供艺术教育资源的条件,因此,我们更有必要为学生创造艺术教育的空间。例如:别具风格的艺术展厅、合唱室、舞蹈室、管乐室、书法室、水墨室,这些艺术教育空间除了开展社团活动时使用,也是全校班级日常上课、活动的场地。
其四,与社区交往。学校十分重视社区资源的利用,在社区支持下,学校建立了四个电子阅读区、企业冠名的维珍妮书吧和社区惠民工程足球场。
如今,随着师生的成长,学校建筑正在被赋予更多的内涵,开发出更大的价值。如何能做到人、事、物多方综合融通,最大程度地挖掘学校教育空间的育人价值,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一、老旧村小的建筑局限:缺空间、缺规划、缺内涵
学校前身为创办于1937年的玉律学堂,1949年更名为玉律小学,是一所走过百年历程的老村小,有着岁月赋予的文化底蕴。现有27个班,学生1391人,班均51.5人,其中93%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居住在学校周边的农民房中。学校教育空间管理面临着如下问题。
其一,物理空间有限。学校所处光明新区是深圳市的西部偏远区域。学校占地面积20443.4平方米,建筑面积7543平方米,三栋教学楼呈T字型,其中一栋楼龄20年,两栋是2009年旧校改造建起来的,另外还有一栋20年楼龄的教工宿舍楼。学校外部紧挨着的就是鳞次栉比的村民们建起来的几十栋十几层高的“握手楼”,这些高于学校建筑的农民房将学校严严实实地包围起来。学校无向外扩张的可能,无内部再建的规划,随着就读需求的扩大,学校班额逐年扩增,物理空间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其二,环境规划无序。和很多老学校一样,玉律小学在改造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难题。一方面,由于现实原因,环境建设总是在局部进行,无法像新建學校一样,有统一的整体规划;另一方面,由于校领导的多番更换,导致学校呈现出多种建筑风格、无统一规划的情况。
其三,精神内涵匮乏。建筑学中有一项重要的美学原则:空间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原有的学校建筑根本没有考虑学校环境育人的要素,更遑论有与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互为映衬、相得益彰的空间整体设计。这就导致所有空间设计仅仅是提供必需场所,没有把环境与教育紧紧地综合融通在一起。
二、学校教育空间重建的价值定位:重开放互动、重精神积淀
在学校整体转型变革的背景下,学校建筑空间的育人价值显得尤为重要,旧的校园环境已经无法满足学校和师生的成长需求。因此,2014年,玉律小学展开了一轮新的教育空间重建。
1. 学校教育空间的育人价值探索
在不断地学习、规划、摸索、实践中,我们逐渐关注到了学校教育空间丰富的育人价值。
其一,环境教育语言的丰富性。例如:就建筑空间本身的环境语言来说,外立面的色彩格调讲述着文化变迁的故事,风格统一的温馨提示语、楼梯的左右分界线等述说着公共规则,学校绿植演绎着自然四季的精彩。
其二,自主教育空间的开放性。建筑空间的适当留白,可以为师生的思维创造提供平台。例如:多样的学生海报设计、班级的个性创造、学生作品分享平台,以及利用现代化手段如电子屏幕的分享。
其三,实践互动平台的多元性。师生对校园文化和校园生活的体验,才是学校文化的精髓。分享平台的多元开放、学生参与学校景观命名、学生对学校环境内涵的丰富以及对学校文化的自我理解等,这些都体现了教育空间提供的多元实践互动平台。
其四,环境美育功能的艺术性。美的环境能提升艺术品位与幸福指数。学校要通过教育空间设计,使学生在“礼仪美”“心灵美”“生活美”等方面,努力实现价值提升,从而主动去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
2. 教育空间设计的理念重建
其一,以教育理念指导设计理念。我们梳理了学校的“美玉”核心文化,即以“玉汝于成,律己达人”的校训为教育灵魂,以“为了每一个学生自主发展的快乐,为了每一位教师自我超越的幸福”作为办学理念。在学校教育空间重建的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美玉美育”的设计理念,希望师生一起创造美、感受美,在“美”中不断成长。
其二,以变革实践推动设计过程的重心下移。学校三年的环境建设,与三年的新基础教育实践同步,因此,我们更愿意称之为“成长中的建筑空间”。2014年2月,学校首先组成由校长担任组长、体艺信息中心主任担任设计总监、总务主任担任后勤总监、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负责人担任师生和家长民意代表的校园环境重建小组,并迅速面向师生、家长展开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设计需求与灵感。全体师生不断参与到校园环境建设中,把所学、所悟、所思、所做,融入到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调一色中,一天天感受共同创造下的学校建筑的变化与成长。
其三,以综合融通促进精神内涵的积淀丰富。富有人文精神的建筑风格才是独一无二的。校园环境的独特性就体现在建筑与空间的人文性。生活在校园里的师生和多彩的校园活动,召唤建筑空间独特的人文内涵。而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又进一步滋养着师生的精神生命。
三、老学校教育空间的新生:育人价值的多维创生
改变被简朴的原生态村房包围着的局促建筑空间,打造一间“艺蕴盎然的艺术馆”式的现代学校,是我们对这所村小的建筑空间定位。基于学校空间的物理现实和内在本质的提炼发展,我们努力做到“原始建筑的物尽其用,有限空间的价值挖掘”。在“让美玉更美”的理念引领下,学校的教育空间重建侧重以下三个层次育人价值的彰显。
1. 审美性:学校整体空间的文化引领
学校建筑的整体外立面与整体布局设计,主要是从审美艺术的高度,为学校创设一定的艺术环境和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艺术家园,起到艺术熏陶、文化引领的作用。
其一,视觉上的色彩协调艺术。学校建筑外立面结合徽派建筑特点,着重采用具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灰瓦白墙元素,点缀跳跃醒目的红橙两色围栏和空调外机位,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简洁建筑元素融合在一起,使学校在城中村农民房中对比凸显出来。
其二,空间上的动静分区艺术。我们在原有的校园建筑基础上进行重新规划,把校园分成前后两个区域,实行校区的动静分离。教学楼的前面部分为师生安静学习的“静区”,有静园、文化广场、现代资源中心;教学楼的后面部分为师生快乐运动的“动区”,有体育广场、篮球手球场、低幼活动区等。在这样的教育空间中,学生知道何时何地可以静心优雅学习,何时何地适合快乐奔跑游戏。 2. 创生性:教室空间的个性体验
如果说学校外部环境是作为公共空间从审美艺术的高度挖掘育人价值,那么作为班级生活空间的教室,更注重的则是个性体验式的生长创造。
其一,班级生活空间。我们的教室内只有人均1.4平方米的活动空间,因此师生通过多渠道拓展教室内的生活空间。例如:我们通过简化讲台空间、设置书包储物空间、劳动工具箱外移、垃圾桶内藏等多种方式,尽量留给学生更多的活动空间。
其二,班级活动空间。师生们建立了班级书吧,使书籍、绿植、玩具、作品等个性物品有了分享的平臺;教室后面是一面大大的班级文化墙,留出足够多的空间让学生发挥创意。
其三,班级文化空间。班级文化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形成的,这是每个“教室”各不相同的独特之处。各个班级通过班级文化墙、走廊文化墙、信息发布系统等,把隐性文化显性化,并进行对外分享和交流。
3. 互动性:特定空间的公共交往
其一,与自我交往。与自我交往最好的方式是思考与阅读。学校提供阅读的地方很多,书籍总在师生随手可得的地方。阅读中心分为低中高段,阅读思考的方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也有所不同。刚进入学校的一、二年级学生特别怀念幼儿园的游乐场,而高年级学生偶尔也会怀念幼小时光,因此,学校在有限的空间内,设置了一处“低段活动区”;此外还在较偏僻的角落建立了心理舒缓小屋,为学生与自我交往提供空间平台。
其二,与自然交往。人的生长与自然的生长息息相关,学生是自然中的人,因此,学校的桃李园、静园的小径和月牙亭、光阴瀑布下的小鱼、静园一角的小兔一家,诸如此类的环境,都让学生喜爱,并愿意去探索。
其三,与艺术交往。在学校所在社区中,缺乏为学生提供艺术教育资源的条件,因此,我们更有必要为学生创造艺术教育的空间。例如:别具风格的艺术展厅、合唱室、舞蹈室、管乐室、书法室、水墨室,这些艺术教育空间除了开展社团活动时使用,也是全校班级日常上课、活动的场地。
其四,与社区交往。学校十分重视社区资源的利用,在社区支持下,学校建立了四个电子阅读区、企业冠名的维珍妮书吧和社区惠民工程足球场。
如今,随着师生的成长,学校建筑正在被赋予更多的内涵,开发出更大的价值。如何能做到人、事、物多方综合融通,最大程度地挖掘学校教育空间的育人价值,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