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颗小行星沿着一条椭圆形的轨道接近地球,在南大西洋上空与地球“碰面”,而后远去。它与地球最近时,仅有1.2万公里,甚至比地球同步轨道上的人造卫星还要亲近地球。
6月23日,美国新墨西哥州,梭克罗镇。
林肯实验室“近地小行星研究计划”(下文简称“LINEAR”)的观测试验地就设在这里。作为NASA的“近地天体计划”的一部分,LINEAR使用了美国战术空军的陆基光电深空监视基地中的设备,以寻找近地小行星。
在这一天,LINEAR的科学家,用天文望远镜看到了一个陌生的小天体。那是一颗小行星,由于距离较远,科学家无法弄清它的物质构成,因而只能根据亮度等条件,推算出它的直径可能在5~20米之间。不过,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就是这颗小天体引起了全球天文学家的关注。因为它会在6月28日北京时间0时50分左右,与地球“擦肩而过”。
这颗小行星,名叫“2011 MD”。为了观测它并算出它的轨道,世界各地的天文学家用上了手中最好的设备。
望远镜里的“新面孔”
林肯实验室发现了“2011 MD”,他们将自己的观测信息,发到了“近地天体监测网”的论坛上,以便通知全球的天文学家都来“盯住”它。
“事实上,当林肯实验室宣称他们发现了一颗新的小行星时,没有人能确定它真的从未被发现过。也就是说,观测的当天,他们在把数据贴到网上时,并不意味着一定有新的发现。”紫金山天文台的研究员赵海斌说。
因此,全球的观测者得在第二天对这颗小行星“验明正身”。如果它确是一颗新发现的天体,那么国际小行星中心就可以根据全球的观测数据,计算出它初步的轨道。到了第三天,天文学家们就可以根据“轨道草图”,进行有针对性的观测,并对轨道的数据进行修正,使其越来越精确。
然而,“2011 MD”却很特殊。它的体积非常之小、亮度非常之低,即使在最亮的时候,也无法被肉眼或者入门级的天文望远镜观测到。因此,想要观测它,必须使用大视场、大口径的天文望远镜。设于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的近地天体望远镜,恰恰具备了“捕捉”它的条件。
在中国的南京,赵海斌也发现了这颗小行星的踪迹。当时,他正用这架望远镜进行观测。赵海斌拍下了照片,将这一结果发往国际小行星中心。正是众多天文学家的共同努力,国际小行星中心更精确地描绘出了“2011 MD”的轨道。
这颗小行星将沿着一条椭圆形的轨道接近地球,在南大西洋上空与地球“碰面”,而后远去。它与地球最近时,仅有1.2万公里,甚至比地球同步轨道上的人造卫星还要亲近地球。
地球每天在遭遇小行星撞击
正当“2011 MD”冲向地球之时,一些惊悚的传言也开始出现在了网上,把它称为 “最具威胁小行星”。
如果按照天文学的标准来说,“2011 MD”与地球的这次“相遇”,几乎可以用“擦肩而过”来形容,但绝不会对地球构成威胁。事实上,我们生活的地球,每天都会遭到直径在数十厘米到一米左右的小行星的撞击。这些“小家伙”在天文学上被称为“流星体”,不过它们通常会在大气层中烧成灰烬;即使是残骸落到地球上,也几乎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由于它们的体积非常小,因此通常无法完全被监测和预报;而一旦有相关的监测实例,便会成为重大新闻。
“2008年10月6日,天文学家们就发现了一颗直径约4米的小行星,并预测它将撞击地球。第二天,该小行星落到了苏丹的沙漠里,其残骸也被天文学家寻获。”赵海斌说,“这样的例子在小行星研究中很少见。”
但是,随着小行星的体积逐渐增大,它们撞击地球可能产生的后果就会逐渐变得严重。举例而言,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如果撞击地球,就可能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灾害。而一颗直径仅1公里的小行星,也可以引起一个大洲范围内的灾害。即使是一些直径数十米的小行星,其威力也不可小觑。1908年发生在俄国的通古斯卡大爆炸,就被一些天文学家认为是一颗直径60米的彗星或小行星闯入大气层、并在空中爆炸导致的。
“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无法将可引起‘通古斯卡大爆炸’这一级别灾害的近地小行星完全监控起来。因为即使它们的直径有数十米、一百多米,在地球上看去,也非常暗,需要使用高端的天文望远镜、甚至宇宙飞船,耗费大量的精力才能观测和研究。”赵海斌告诉记者,“根据全球近地天体联测网的计划,到2028年,在直径大于140米的近地小行星中,人类将可以把90%的个体监控起来。”
随着“2011 MD”逐渐远离地球,它很快就会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按照一定的轨道继续在太阳系中巡行。但飞掠地球的“经历”,已经让它的轨道因为万有引力而受到了一些影响。
如何“驯服”小行星
其实,当人类意识到小行星撞击地球可能带来灾难之后,如何改变小行星的轨道,就成了近地小行星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
目前,尽管世界各国还没有改变近地小行星轨道的成功实例,但人为改变小行星轨道的理论已陆续出炉。
美国科幻电影《天地大冲撞》中,宇航员试图用氢弹做定向移位爆破,让一颗即将撞上地球的彗星“转向”,可惜功败垂成。这被认为适用于改变小行星的轨道。还有研究者认为,人类可以在精确计算的基础上,先用核爆改变小型小行星的轨道,让它撞击另一颗小行星,通过类似打台球的连环撞击,最终影响到较大的小行星的轨道。
6月23日,美国新墨西哥州,梭克罗镇。
林肯实验室“近地小行星研究计划”(下文简称“LINEAR”)的观测试验地就设在这里。作为NASA的“近地天体计划”的一部分,LINEAR使用了美国战术空军的陆基光电深空监视基地中的设备,以寻找近地小行星。
在这一天,LINEAR的科学家,用天文望远镜看到了一个陌生的小天体。那是一颗小行星,由于距离较远,科学家无法弄清它的物质构成,因而只能根据亮度等条件,推算出它的直径可能在5~20米之间。不过,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就是这颗小天体引起了全球天文学家的关注。因为它会在6月28日北京时间0时50分左右,与地球“擦肩而过”。
这颗小行星,名叫“2011 MD”。为了观测它并算出它的轨道,世界各地的天文学家用上了手中最好的设备。
望远镜里的“新面孔”
林肯实验室发现了“2011 MD”,他们将自己的观测信息,发到了“近地天体监测网”的论坛上,以便通知全球的天文学家都来“盯住”它。
“事实上,当林肯实验室宣称他们发现了一颗新的小行星时,没有人能确定它真的从未被发现过。也就是说,观测的当天,他们在把数据贴到网上时,并不意味着一定有新的发现。”紫金山天文台的研究员赵海斌说。
因此,全球的观测者得在第二天对这颗小行星“验明正身”。如果它确是一颗新发现的天体,那么国际小行星中心就可以根据全球的观测数据,计算出它初步的轨道。到了第三天,天文学家们就可以根据“轨道草图”,进行有针对性的观测,并对轨道的数据进行修正,使其越来越精确。
然而,“2011 MD”却很特殊。它的体积非常之小、亮度非常之低,即使在最亮的时候,也无法被肉眼或者入门级的天文望远镜观测到。因此,想要观测它,必须使用大视场、大口径的天文望远镜。设于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的近地天体望远镜,恰恰具备了“捕捉”它的条件。
在中国的南京,赵海斌也发现了这颗小行星的踪迹。当时,他正用这架望远镜进行观测。赵海斌拍下了照片,将这一结果发往国际小行星中心。正是众多天文学家的共同努力,国际小行星中心更精确地描绘出了“2011 MD”的轨道。
这颗小行星将沿着一条椭圆形的轨道接近地球,在南大西洋上空与地球“碰面”,而后远去。它与地球最近时,仅有1.2万公里,甚至比地球同步轨道上的人造卫星还要亲近地球。
地球每天在遭遇小行星撞击
正当“2011 MD”冲向地球之时,一些惊悚的传言也开始出现在了网上,把它称为 “最具威胁小行星”。
如果按照天文学的标准来说,“2011 MD”与地球的这次“相遇”,几乎可以用“擦肩而过”来形容,但绝不会对地球构成威胁。事实上,我们生活的地球,每天都会遭到直径在数十厘米到一米左右的小行星的撞击。这些“小家伙”在天文学上被称为“流星体”,不过它们通常会在大气层中烧成灰烬;即使是残骸落到地球上,也几乎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由于它们的体积非常小,因此通常无法完全被监测和预报;而一旦有相关的监测实例,便会成为重大新闻。
“2008年10月6日,天文学家们就发现了一颗直径约4米的小行星,并预测它将撞击地球。第二天,该小行星落到了苏丹的沙漠里,其残骸也被天文学家寻获。”赵海斌说,“这样的例子在小行星研究中很少见。”
但是,随着小行星的体积逐渐增大,它们撞击地球可能产生的后果就会逐渐变得严重。举例而言,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如果撞击地球,就可能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灾害。而一颗直径仅1公里的小行星,也可以引起一个大洲范围内的灾害。即使是一些直径数十米的小行星,其威力也不可小觑。1908年发生在俄国的通古斯卡大爆炸,就被一些天文学家认为是一颗直径60米的彗星或小行星闯入大气层、并在空中爆炸导致的。
“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无法将可引起‘通古斯卡大爆炸’这一级别灾害的近地小行星完全监控起来。因为即使它们的直径有数十米、一百多米,在地球上看去,也非常暗,需要使用高端的天文望远镜、甚至宇宙飞船,耗费大量的精力才能观测和研究。”赵海斌告诉记者,“根据全球近地天体联测网的计划,到2028年,在直径大于140米的近地小行星中,人类将可以把90%的个体监控起来。”
随着“2011 MD”逐渐远离地球,它很快就会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按照一定的轨道继续在太阳系中巡行。但飞掠地球的“经历”,已经让它的轨道因为万有引力而受到了一些影响。
如何“驯服”小行星
其实,当人类意识到小行星撞击地球可能带来灾难之后,如何改变小行星的轨道,就成了近地小行星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
目前,尽管世界各国还没有改变近地小行星轨道的成功实例,但人为改变小行星轨道的理论已陆续出炉。
美国科幻电影《天地大冲撞》中,宇航员试图用氢弹做定向移位爆破,让一颗即将撞上地球的彗星“转向”,可惜功败垂成。这被认为适用于改变小行星的轨道。还有研究者认为,人类可以在精确计算的基础上,先用核爆改变小型小行星的轨道,让它撞击另一颗小行星,通过类似打台球的连环撞击,最终影响到较大的小行星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