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措施进行探讨。
方法:对我院2009年4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患者进行抽样,选取38例患者对比观察,将其随进均分为两组,一组采用头孢塞肟钠治疗,作为对照组,另一组的治疗方法为头孢塞肟钠联合红外线,作为联合组,每组患者19例,两组均在患者手术后的第一天进行头孢塞肟钠静脉注射,直至术后第三天,联合组在患者手术后的第一天进行头孢塞肟钠静脉注射,直至术后第三天的基础上术后每天均开展红外线照射治疗,时间为半小时,直至切口愈合,观察并记录这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和切口脂肪液化情况。
结果:采用头孢塞肟钠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的联合组其总体有效率为94.74%,其中切口痊愈的患者有14例,治疗效果为显效的有3例,有效的有1例,无效的有1例;采用单纯头孢塞肟钠静脉注射的对照组其总体有效率为84.21%,其中愈合的患者有10例,显效的患者有4例,有效的患者有2例,另有3例患者无效,两组数据差异性明显,其P<0.05。
结论:对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实行切口红外线照射联合头孢塞肟钠静脉注射的临床效果较为明显,能够有效防止患者切口脂肪液化。
关键词:腹部手术 手术切口 脂肪液化 紅外线照射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242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165-02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快餐文化的逐渐深入普及,妇女群体中肥胖人群的比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同时,肥胖也是导致临床上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因素[1]。另外,电刀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脂肪液化的几率[2]。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作为妇产科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具有病程长、危险性大的特点。脂肪液化后,患者切口部位炎症的发生率相对有所上升,影响患者的切口愈合并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基于上述情况,本文以我院的3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简要探析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措施。相关报告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选择我院于2009年4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患者共39例,均出现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年龄为20-68岁,平均年龄为54.3±12.1岁,研究对象的选择标准为:①患者均为腹部手术者;②对患者饮食采取严格控制,避免使用影响切口愈合的食物;③手术前期均卧床休息,控制运动量;④取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标准:①实验室检查可见患者切口有炎症反应,但其切口处未见炎症现象;②按压患者切口有分泌物流出,但未见不良现象;③切口液体为黄色,无相关症状;④切口可见明显脂肪粒,愈合速度缓慢。两组患者的年龄、症状等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手术均采用严格无菌操作,对手术器械进行高压消毒,术后患者均维持其切口部位清洁、无菌、干燥、对照组患者采用头孢塞肟钠静脉注射,剂量为6.0与500毫升生理盐水的混合稀释,直至术后第三天停药,7天左右患者切口愈合并拆线出院;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头孢塞肟钠注射的基础上每天均进行红外线照射,时间为半小时,直至患者切口愈合并拆线出院。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和脂肪液化情况。
1.3 疗效标准。愈合:患者手术切口干燥,7天左右完全愈合,可拆线出院,未见红肿和相关不适反应,无分泌物。显效:患者手术切口可见程度较轻的红肿,未见分泌物,按压时有澄清液体流出,但液体量较少,切口愈合时间在7-9天内,拆线后患者仍需要进行2-3天红外线治疗。有效:患者手术切口出现红肿并伴有疼痛感,少量澄清分泌物,切口愈合时间为10-13天,拆线后仍需要进行7天左右红外线治疗;无效:患者手术切口的分泌物颜色微黄色,量较多,红肿和疼痛感觉明显,未见新生肉芽。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联合组的总体有效率为94.74%,愈合患者14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1例;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为84.21%,愈合10例,显效4例,有效2例,另有3例患者无效,两组数据差异性明显,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3 结论
患者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诱发因素为肥胖,同时当手术切口暴露时间过长、患者身体抵抗力差、手术消毒和无菌技术未得到充分落实都会增加患者切口脂肪液化的几率[3]。该类并发症不仅会导致患者的切口恢复速度减慢,也会为患者的治疗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4]。因此,有效降低患者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几率十分必要。
在本组研究中,采用红外线联合头孢塞肟钠静脉注射的联合组其总体有效率达到94.74%,而单纯使用头孢塞肟钠静脉注射的患者其总体有效率仅为84.21%,效果较差,由此可见,红外线联合照射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预防患者切口脂肪液化,提高患者的切口愈合速度。
从临床治疗上看,医师需要结合患者切口脂肪液化的诱因选择相适应的治疗方法,将切口部位的坏死组织及时清理充分引流,促进患者切口新生肉芽的生长。
参考文献
[1] 申彦杰,杨奕梅,曹良杰.妇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8(09):72-73
[2] 张田欣.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53例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5):109-111
[3] 边文平.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32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05):28-29
[4] 黄文华.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63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6):54-55
方法:对我院2009年4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患者进行抽样,选取38例患者对比观察,将其随进均分为两组,一组采用头孢塞肟钠治疗,作为对照组,另一组的治疗方法为头孢塞肟钠联合红外线,作为联合组,每组患者19例,两组均在患者手术后的第一天进行头孢塞肟钠静脉注射,直至术后第三天,联合组在患者手术后的第一天进行头孢塞肟钠静脉注射,直至术后第三天的基础上术后每天均开展红外线照射治疗,时间为半小时,直至切口愈合,观察并记录这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和切口脂肪液化情况。
结果:采用头孢塞肟钠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的联合组其总体有效率为94.74%,其中切口痊愈的患者有14例,治疗效果为显效的有3例,有效的有1例,无效的有1例;采用单纯头孢塞肟钠静脉注射的对照组其总体有效率为84.21%,其中愈合的患者有10例,显效的患者有4例,有效的患者有2例,另有3例患者无效,两组数据差异性明显,其P<0.05。
结论:对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实行切口红外线照射联合头孢塞肟钠静脉注射的临床效果较为明显,能够有效防止患者切口脂肪液化。
关键词:腹部手术 手术切口 脂肪液化 紅外线照射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242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165-02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快餐文化的逐渐深入普及,妇女群体中肥胖人群的比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同时,肥胖也是导致临床上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因素[1]。另外,电刀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脂肪液化的几率[2]。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作为妇产科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具有病程长、危险性大的特点。脂肪液化后,患者切口部位炎症的发生率相对有所上升,影响患者的切口愈合并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基于上述情况,本文以我院的3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简要探析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措施。相关报告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选择我院于2009年4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患者共39例,均出现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年龄为20-68岁,平均年龄为54.3±12.1岁,研究对象的选择标准为:①患者均为腹部手术者;②对患者饮食采取严格控制,避免使用影响切口愈合的食物;③手术前期均卧床休息,控制运动量;④取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标准:①实验室检查可见患者切口有炎症反应,但其切口处未见炎症现象;②按压患者切口有分泌物流出,但未见不良现象;③切口液体为黄色,无相关症状;④切口可见明显脂肪粒,愈合速度缓慢。两组患者的年龄、症状等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手术均采用严格无菌操作,对手术器械进行高压消毒,术后患者均维持其切口部位清洁、无菌、干燥、对照组患者采用头孢塞肟钠静脉注射,剂量为6.0与500毫升生理盐水的混合稀释,直至术后第三天停药,7天左右患者切口愈合并拆线出院;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头孢塞肟钠注射的基础上每天均进行红外线照射,时间为半小时,直至患者切口愈合并拆线出院。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和脂肪液化情况。
1.3 疗效标准。愈合:患者手术切口干燥,7天左右完全愈合,可拆线出院,未见红肿和相关不适反应,无分泌物。显效:患者手术切口可见程度较轻的红肿,未见分泌物,按压时有澄清液体流出,但液体量较少,切口愈合时间在7-9天内,拆线后患者仍需要进行2-3天红外线治疗。有效:患者手术切口出现红肿并伴有疼痛感,少量澄清分泌物,切口愈合时间为10-13天,拆线后仍需要进行7天左右红外线治疗;无效:患者手术切口的分泌物颜色微黄色,量较多,红肿和疼痛感觉明显,未见新生肉芽。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联合组的总体有效率为94.74%,愈合患者14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1例;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为84.21%,愈合10例,显效4例,有效2例,另有3例患者无效,两组数据差异性明显,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3 结论
患者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诱发因素为肥胖,同时当手术切口暴露时间过长、患者身体抵抗力差、手术消毒和无菌技术未得到充分落实都会增加患者切口脂肪液化的几率[3]。该类并发症不仅会导致患者的切口恢复速度减慢,也会为患者的治疗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4]。因此,有效降低患者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几率十分必要。
在本组研究中,采用红外线联合头孢塞肟钠静脉注射的联合组其总体有效率达到94.74%,而单纯使用头孢塞肟钠静脉注射的患者其总体有效率仅为84.21%,效果较差,由此可见,红外线联合照射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预防患者切口脂肪液化,提高患者的切口愈合速度。
从临床治疗上看,医师需要结合患者切口脂肪液化的诱因选择相适应的治疗方法,将切口部位的坏死组织及时清理充分引流,促进患者切口新生肉芽的生长。
参考文献
[1] 申彦杰,杨奕梅,曹良杰.妇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8(09):72-73
[2] 张田欣.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53例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5):109-111
[3] 边文平.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32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05):28-29
[4] 黄文华.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63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6):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