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新议程

来源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123q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都议定书》是全世界在减少造成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排放方面走出的关键一步。但存在两个不足,一是美国这个全世界最大的污染国之一拒绝加入,二是发展中国家没有承担任何强制性的减排要求。为此,必须打造一种全球变暖新议程。第一步是创建一种强制性制裁机制,防止某一个国家拒绝加入或拒绝履行气候变化的相关国际协议。办法直接而简单,即世界各国禁止进口采用能源密集技术生产的该国商品,或向这些商品课征高额关税,同时启动世界贸易组织诉讼程序起诉该国因拒绝履行国际减排义务而执行的不公平的补贴政策。第二步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积极减排。办法是向排放课征统一的、全球性的环境税。
其他文献
《史记》自流播以来,就以其巨大的文化价值和宏博富厚的文化魅力深得历代学人的高度赞赏和重视,对其作者、文本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也历久不衰。尤其是自上世纪80年代迄今为止的二十多年间,研究专著至少应有150部,论文亦应在1800篇之上。这两个数字都超过了过去历史的总和。研究者更是人数剧增,遍布海内外。
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投资银行有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我国投资银行制度的变迁同样也表现出很强的制度变迁特征,具体表现为政府供给主导的强制性变迁、体制转轨过程中的渐进性变迁以及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滞后性变迁。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可以从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经营制度、融资制度和监管制度等方面进行路径选择。
在比较政治学中,不同方法的研究者对于彼此的理论主张往往争论不休。本文对三个用来评价理论建构和假设检验的基本标准做了界定,并采用这三个标准来评价比较政治学中的三种方法:规范理论、小样本比较案例研究和大样本统计分析,以拓宽学者们的理论研究视野。
“三不朽”说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至巨,在评价和征引这一观念时,学界已经形成一种认识泛化和思维惯性,使“三不朽”成为一个无须进一步剖析的常识性思想范畴。在它面前,似乎只有“获取人生永恒价值”、“注重主体精神的永存”这样一种解读视角。本文试图回到“三不朽”的原始语言环境,逐一分析组成它的各种精神元素,不仅能得出与现行主流认识不同的结论,而且同时对萌生于先秦的公私观念进行了一番仔细梳理。
期刊
2008年12月8—9日,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联合国治理中心联合主办的地方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行。来自中国、韩国、菲律宾、泰国和越南的近20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俞可平为会议致开幕词,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的专家何增科、杨雪冬、周红云、赖海榕等出席了会议并做了主题发言。
关于《诗·大雅》中《板》、《召旻》和《瞻印》三诗的作者,前人多存异说。概言之,主要有四:一为毛《序》之二凡伯说,二为汉申培《鲁诗故》之《瞻印》、《召曼》为尹伯奇作说,三为清魏源《诗古微》之凡伯即共伯和说,四为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之《民劳》与《板》同出一人之手说。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已详辩申氏之误,此不赘述。现在考辨后三说的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
文章描述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形成机制和潜在影响,并从贴现值的角度对全球变暖的收益与成本进行了分析。《斯特恩报告》发布之后,有人批评该报告在气候变化的成本大小尚未确定的情况下,采取一种零贴现值的办法直接得出了现在的减排成本低于未来的变暖成本的结论。文章认为,这种批评是不公允的,不管是从科学原理、潜在影响,还是基于对不确定性和未来贴现的收益—成本分析,《斯特恩报告》的基本结论都是合理的。
肇始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其诱因主要在于:自由化的金融监管理念、分散化的金融监管体系、过度化的金融衍生产品创新、一体化的全球金融体系、逐利化的薪酬制度设计、全球化的分支机构体系。针对当前危机爆发的诱因,文章认为未来金融监管的取向应该为:传统分业监管向未来全面监管转向、所有金融参与者及各个环节都将被纳入监管范围、大大强化对金融创新与衍生品及金融中介机构的监管、金融监管将更倚重于功能监管与内控制度。
文章针对气候变化经济学的研究目标、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提出了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并根据经济学的分析结果对排放指标、政策工具和全球行动提出了建议。文章认为,气候变化经济学首先应该关注二氧化碳的存量及其相关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将可控的二氧化碳浓度稳定在550ppm CO2e(二氧化碳当量)的水平,相关的减排成本达到世界GDP的1%,而实现削减所需要的碳价格约等于或大于每吨二氧化碳30美元。此外,在确定气候变化的损失值时,应从合适的价格机制入手,用形式化建模来补充其不足,并考虑适度的贴现率和伦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