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开进历史里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xin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要讲一个女司机的故事。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司机,她开的车也不是一辆普通的车。能开着车把自己开进历史的人不多,她算其中一个。
  1888年8月5日,在德国西南部曼海姆到普福茨海姆的乡间小路上,人们目睹了令人惊恐的一幕:一辆马车样式的车,没有马拉着,却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飞驰,扬起一阵阵尘土。而在车斗里坐着且驾着这辆怪车的,不是车夫,而是一位穿着体面的贵妇,她还带着两个半大的小孩儿。
  这位镇定自若的妇人名叫贝尔莎·本茨。她带着两个孩子,正驾驶着一辆“3号原型车”从曼海姆出发,去乡下的父母家省亲。
  这段大约100公里的路,贝尔莎从清早开到了傍晚。但是,这已经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了—在这之前,从来没有任何人开着汽车跑过长途。那时候,新生的汽车还只是发明家的玩物,而贝尔莎的这一段旅程,无疑是向全世界宣告:汽车不是玩物,是正儿八经的交通工具。
  她不仅是世界上第一位女司机,更是世界上第一位正儿八经的司机。


  贝尔莎1849年出生于普福茨海姆的一个工匠人家,受过在当时看来良好的教育。她的丈夫卡尔·本茨在1885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汽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良,成为后来奔驰汽车的前身;这辆原型车现藏于斯图加特的奔驰博物馆,展示着奔驰汽车辉煌历史的开端。
  卡尔·本茨的成就无须多言,奔驰这个品牌更是家喻户晓。但人们不知道的是,如果没有贝尔莎,汽车的辉煌时代,可能要晚上几十年。
  在“试驾”的这一路,贝尔莎既是司机,也是机械工。她和孩子们偶尔会下来推车,不断为引擎加水,还要在沿途的药房里向药剂师买“石油英”做燃料。
  为了证明长途旅行的可能性,她在途中机智地处理了好几起故障,这些都成为后来汽车改良的依据。她用皮革做了第一个刹车片,比原本木制的制动装置更耐用;她用随身带的帽针疏通了燃油管;她用一根吊袜带绝缘了一根几乎快绷断的点火器导线……这个尽职的“试驾员”后来还说服了卡尔,让他在下一代的汽车上加装档位,这样上坡的时候就不用下来推车了。
  历史学家、传记作者芭芭拉·莱斯纳认为,如果没有贝尔莎,卡尔或许无法在一系列不理想的尝试后,忽然制造出真正可用的汽车。她是他的测试员,与他商讨设计实用细节,有时候吃完晚饭也会拉着卡尔去工厂钻研,试试新点子。
  而在他们结婚的时候,贝尔莎说服了她的父母,将她的嫁妆折成现金,还透支了一些未来的遗产,全部投资到卡尔的发明事业中。这些钱,在当时已经可以买一套豪宅了。
  然而,包括专利权和公司运营权在内的权利,几乎都归到卡尔头上。而出钱又出力的贝尔莎作为“专利共享人”的地位,几乎被历史遗忘。
  但是,这并不是因为卡尔贪婪。那时候的德国,已婚的妇女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拥有任何专利或者公司的股权。贝尔莎选择嫁给卡尔,也就把他的事业当成了自己的事业。
  而卡尔也十分需要贝尔莎的支持。他们在一次郊游活动中认识,那时卡尔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机械师,而贝尔莎不仅能读能写,还对自然和科学很感兴趣。卡尔将他的想法—制造一辆“没有马的马车”—分享给了贝尔莎,虽然没有受过这方面的教育,贝尔莎却是为数不多能够理解他的想法的人。两人促膝长谈,对彼此一见倾心。



  卡尔的性格小心谨慎,热爱思考,专注于细节,然而有的时候颇为保守,过于追求完美。他觉得他的车还不够好,不足以完成长距离旅行。
  而贝尔莎则胆大心细,富有冒险精神,善于变通。她鼓励卡尔将他的汽车推向前台,她相信未来会给汽车一个机会。
  她成功了,他也成功了。


  一个女人驾着一辆机器飞驰(好吧,时速30千米也算不上“飞”)的消息,在当天就传遍了曼海姆,甚至登上了当地报纸。有人感到惊奇,有人觉得惊恐,但更多人是怀着对新事物的好奇。幾天之后,贝尔莎又驾着车,沿着另一条路回到了曼海姆,受到了热烈欢迎。
  汽车订单接踵而至,不到10年,卡尔的公司“Benz & Cie”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有400多名雇员,年产600多辆汽车,在当时已经是巨大的成功了。后来,奔驰与商用车制造商戴姆勒合并,才有了之后我们熟悉的奔驰公司。
  卡尔的事业开始起飞,而贝尔莎则回到家中照料孩子。
  无疑,时代的局限性让贝尔莎只能成为历史书的一个注脚,但在那个年代,她的的确确是一名勇敢又强大的女性。现在人们也开始纪念她,你可以在奔驰博物馆里读到她的故事,你也可以亲自在曼海姆的“贝尔莎·本茨纪念道”上驾车,把当初贝尔莎开过的那段路重新开一遍。
  卡尔与贝尔莎的关系,我相信并不是“丈夫拼事业,妻子贤内助”的“背后女人”叙事。她不仅仅是他的助手。
  他无条件信任她。贝尔莎在当天清晨出发的时候,并没有告知卡尔。她知道卡尔会因为安全问题阻拦她,不让她上路。她给卡尔留了一封信,详细讲了自己的计划;而到了目的地之后,她赶紧给卡尔拍了一封电报,告诉他,自己和孩子一切安好。
  卡尔一点儿也没有生气。他相信她的巧手,相信她的经验,相信她和他一样了解自己亲手打造的这辆车,了解他们共同的事业。
  他们是真正的知己、合作伙伴,乃至灵魂伴侣。
  1925年,晚年的卡尔·本茨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只有一个人陪着我驾着生命这艘小船,哪怕在它注定将沉之时。那就是我的妻子。她从不惧怕风暴,勇敢而坚毅地将船驶向希望。”
其他文献
丁洁:2020年7月25日,我第一次遭遇网络诈骗。尽管被骗的金额不是很大,但那些钱也是自己好不容易攒下的。我当时整个人都蒙了,既埋怨那些冷血的网络诈骗客,又担心被父母发现会挨骂,最终纠结了许久,还是选择了报警。由于害怕被父母骂,我让上了岁数的外公陪我去派出所,想着外公不懂什么,能忽悠他帮忙瞒着父母。但在报警的整个过程中,外公或多或少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看着无助的我,外公没有呵斥我,只是对负责此事的警
期刊
一  距离儿子洛洛8岁生日还有一周,我问他想要什么礼物,他脱口而出:“办个生日派对。”  “还有呢?”我问。  “没有了。”他斩钉截铁,双眼含着渴望。  “那你想请多少个小朋友呢?”我又问。  “37个。”  我大惊。全班38个人,洛洛的答案意味着,全班人都是他的好朋友。  当天晚上,我想了又想,关于办不办生日会,以及怎么办。最后决定:办,给孩子留个美好纪念。但这场生日会不能只由我一个人操办,孩子
期刊
特别推荐:寅次郎的故事:欢迎归来  导演:山田洋次  主演:渥美清 倍赏千惠子  《寅次郎的故事》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系列电影,它的创作者山田洋次在主演渥美清去世24年后,推出了第50部作品,将新拍的场面与旧影像中的场面相结合,像一个不可思议的美梦。无疑,这是对渥美清最好的纪念,尽管漫长的时间过去了,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借由光影的神奇魔力,依然“疯疯癫癫”、热情似火地活在我们身边,让人有所思有所感。一
期刊
李零 樊锦诗等 著  类型:文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年5月  全书从中国的重大考古发现中遴选出10个独具代表性的考古遗址—新石器时代的良渚古城、二里头遗址、商代晚期的安阳殷墟、拨开古蜀迷雾的广汉三星堆、见证中西文明交流的小河墓地、秦始皇陵、漢代海昏侯墓、汉唐长安城、宋代沉船南海一号、敦煌莫高窟,分别由10位负责一线勘探的考古人—刘斌、许宏、唐际根、高大伦、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
期刊
一  2017年冬天,我陪妈妈逛了颐和园。  彼时我们来北京已经两年,还是头回一起逛景点。工作之后,我视双休日如命,轻易不肯拿出一点儿时间和心思做出游的计划。那年秋天,每当妈妈说想去香山看红叶,我总是嫌远,嫌倒车麻烦。转眼间秋天过去,树叶都落了,我们依然哪儿也没去。几番商量之后,在一个深冬的下午,我们坐地铁来到颐和园。  从北宫门入园,我们一路看松柏,看喜鹊,看亭台,不知不觉来到了知春亭码头。只见
期刊
一  我到西西里岛,是来看“黑手党”的。  但这话有毛病,既谓之“黑”,有别于光天化日之白净、朗朗乾坤之通透,当属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之时现身的隐秘存在,应该是肉眼凡胎的旅行者无缘得见的。  然而,西西里岛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熔金般耀眼的阳光!  已经是黄昏时分,亮度不仅不见减弱,反倒灿烂辉煌。  从停机坪步行到航站楼,即便戴着墨镜,强烈的光线依然让我眯起眼睛。斜阳把行走的人的影子拉长,投射在草坪
期刊
1  我刚毕业的时候在沿海城市的一家企业(非外企)上班,我在那里待了三年多。那个公司其实也不错,2000年的时候我每月能拿到5000多块钱工资,对于一个二线城市来说,真是相当高了。  公司有个很奇怪的地方,它要求我们都穿西装、打领带。一群工程师天天穿着西装调试电路板、编写程序,旁边放着一大堆电子元件和电烙铁。我们的领带必须拿领带夹夹住,不然搭到电烙铁上会烧起来。有个同事不留神,领带就烧起来了,呼呼
期刊
一  郎平要离开了。郎平在采访中证实,自己决定在东京奥运会之后隐退的想法“没有改变”。原本,郎平和中国排协签订的合同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之后到期,疫情之下,奥运会顺延一年,合同便也顺延一年。离开的时间虽然推迟了,但结果没有改变—郎平要隐退了。  郎平是中国体育的一个现象级符号,《华盛顿邮报》曾如此评价:“没有哪个体育明星会超越郎平在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的地位。”“她不仅是个排球运动员或教练,
期刊
2002年,畅销书排行榜上有一本名叫《像少年啦飞驰》的书,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考到远方的一所大学,整天混日子,后又参加辩论赛、迷恋上摩托车,最后回到上海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归于平静生活。某种程度上,这是作者韩寒彼时对于自己生活的一种想象。6年后,郭敬明推出了讲述一群年轻人在上海打拼的《小时代1.0折纸时代》,这本书同样在2008年畅销书排行榜上。  这两本书的畅销,或许是因为有无数对故事产生共鸣
期刊
一  不少人上了张爱玲的当—先是认定交付真心的女人很难善终,塑造了自己悲观的爱情观;又被“出名要趁早”蛊惑,做什么都急吼吼的。可是能有几个人会像张爱玲那样提笔就老,早早显露看透世事的天才气;又有几个人像乔布斯那样,可以骄傲地说:“我很幸运,很早就发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英国女作家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出版第一本书的时候已经58岁,放在以作家为职业的人里真是够晚的了。  我在脑海中搜索不到佩内洛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