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习课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旨在帮助学生将一个阶段性或一个模块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巩固,以便于形成能力进行综合应用。传统形势下的复习课注重理练结合,“理”指的是对知识结构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练”指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相关知识后的应用,并且在练习的过程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教师在教学时经常是先梳理理论框架再逐一练习也就是先“理”后“练”或先“练”后“理”,也有边“练”边“理”。
现如今绝大多数的复习课效率不高,由于课的容量比较大,基本都是学生单方面接收信息,加上学习方式以学生操练为主,教学形式上也略显枯燥,学习积极性自然就很差。因此就出现了教师辛苦地梳理没人听,学生拼命的练习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的现象。要提升复习课的效率,教师一定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必须做到“重心下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的学习,逐步建立自主复习的方法,学会对所学知识认真得进行梳理并强化知识缺漏的练习,这样才能最终将知识内化应用,提升复习效果。因此针对复习课中存在的现状,进行“重建”是十分重要的。
一、思考问题的根源
1.课堂资源收集难
复习课是对一个单元或者是整个知识模块、知识体系的梳理。但受课程容量的限制,教师在复习内容上自当有所侧重和选择,才能提高复习的效率。而要找到那些能针对学生知识短板和缺漏的生成资源,使课堂有向开放,在课前就必须做大量资源收集工作。“课前评测”虽可避免“错题集”资源收集需要长期积累且教师收到的反馈较为零散等问题,但其数据分析与收集的工作量仍然相当庞大。加之资源与时间的大量损耗,在教师眼里好用但不可用,所以教师无法这样去进行每一节复习课的资源收集和分析。
2.课堂分层管控难
我们明白复习课的练习应有针对性、系统性、层次性、综合性、趣味性,安排好这些练习的量和比将成为一堂复习课成败的关键。但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层次上的差异,复习课的练习设计往往让有的学生吃不下,而有的学生却吃不饱。我们知道有效课堂的教学要尽可能关注每一个学生,但是要在现有的班级体制下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个体,传统教学形式根本不可能做到。为了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教师只能折中的针对某些层级的学生了解情况,但这样的反馈效果往往会错失很多重要的、精彩的生成性资源,无法及时查漏补缺。
3.梳理知识自主难
复习课由于受教学容量约束,课上的“理”往往缺少让学生真正自主归纳和整理的时间,也少有动手合作探究的机会,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教师依据教学知识点对教学内容作出取舍,设计时就想着引导学生做出“标准答案”,知识点的整体布局也已规划妥当,只等学生填“坑”。整个课程经过精心设计,知识的梳理过程其实是教师在主导教学流程,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养成了对教师的依赖,失去了自主归纳的能力。这样的复习课堂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而学生犹如一个接收器,往往呈现被动状态。
二、探究解决的策略
1.借助网站平台“重建”课前评测,抓住生成
课前评测能让教师系统性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好地对学情进行分析,能有所侧重、有针对性地选择复习内容,因为一份评测从题目的设计排版、印刷、发放、测验、收取、批改、整理比对、数据统计、分析整套流程下来,且不考虑资源的浪费,光时间就至少需要耗费2个工作日,受教学进度限制,实际的操作性可能性很低。如何有效了解学生一个单元或者一个学期学习后在知识板块上存在的知识缺陷,如何在短时间的复习中让教学更具针对性,笔者借助教学网站这一平台来“重建”这个复习环节。
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整理复习》一课,教师利用网站平台,根据本单元知识重难点及单元教学中学生的易错题分层进行设置,只需点选几个按钮,即可生成一份10道题的评测卷,题目的类型为填空、判断、选择以方便学生作答。发布题目后,利用学校网络机房或者电子书包,仅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便回收了反馈数据。教师借助反馈的数据,了解到学生在图形的概念上掌握的还是比较透彻的(这些题目的正确率基本都达到了92%以上),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能力也比较扎实(相应的考察题目,平均正确率可达87%)。但对于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掌握得不太扎实(相对题目的正确率都在60%左右),这些数据会让教师调整教学内容的设置。对于需要掌握的计算公式和概念让学生根据新授课学习的积累自主进行梳理、概括。教师认真分析学生在解决问题上存在错误的原因,并设置三个层面的练习:从直观图形显现条件、文字复述抓住关键字、让学生在层层递进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一节课下来,学生存在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会自主解决的学生达到92%,60%~92%这个数据足以说明今天授课的有效性。此外错例的数据名单一并呈现,哪些学生对于哪些知识点掌握的还不好也一目了然,让教师对学生个体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课后对学生个体进行导优辅差就更具针对性。
“重建”之后的课前评测既减负又高效。教师根据反馈数据,抓住“生成资源”应用于课堂之上,使复习课真正做到了有向的开放,有的放矢的研讨,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2.借助电子书包“重建”分层教学,有向开放
在复习课上分层教学真正的障碍是教师精心挑选准备了有层次的练习,却无法在课上指向学生个体的需求。同一课堂,同一练习,无论是在时间或是空间上传统的课堂都是难以实现分层和因材施教的问题。如何针对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展开分层复习,笔者借助了电子书包这个辅助手段对复习课进行“重建”,真正实现教学的分层。
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整理复习》一课中,教師兼顾课程目标和学情,设计了以下四种具有梯度的练习。 (1)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的辅助下,长期困扰笔者在复习课中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方案。在教学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在不断的反思与重建过程中,将不断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堂的效率。
现如今绝大多数的复习课效率不高,由于课的容量比较大,基本都是学生单方面接收信息,加上学习方式以学生操练为主,教学形式上也略显枯燥,学习积极性自然就很差。因此就出现了教师辛苦地梳理没人听,学生拼命的练习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的现象。要提升复习课的效率,教师一定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必须做到“重心下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的学习,逐步建立自主复习的方法,学会对所学知识认真得进行梳理并强化知识缺漏的练习,这样才能最终将知识内化应用,提升复习效果。因此针对复习课中存在的现状,进行“重建”是十分重要的。
一、思考问题的根源
1.课堂资源收集难
复习课是对一个单元或者是整个知识模块、知识体系的梳理。但受课程容量的限制,教师在复习内容上自当有所侧重和选择,才能提高复习的效率。而要找到那些能针对学生知识短板和缺漏的生成资源,使课堂有向开放,在课前就必须做大量资源收集工作。“课前评测”虽可避免“错题集”资源收集需要长期积累且教师收到的反馈较为零散等问题,但其数据分析与收集的工作量仍然相当庞大。加之资源与时间的大量损耗,在教师眼里好用但不可用,所以教师无法这样去进行每一节复习课的资源收集和分析。
2.课堂分层管控难
我们明白复习课的练习应有针对性、系统性、层次性、综合性、趣味性,安排好这些练习的量和比将成为一堂复习课成败的关键。但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层次上的差异,复习课的练习设计往往让有的学生吃不下,而有的学生却吃不饱。我们知道有效课堂的教学要尽可能关注每一个学生,但是要在现有的班级体制下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个体,传统教学形式根本不可能做到。为了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教师只能折中的针对某些层级的学生了解情况,但这样的反馈效果往往会错失很多重要的、精彩的生成性资源,无法及时查漏补缺。
3.梳理知识自主难
复习课由于受教学容量约束,课上的“理”往往缺少让学生真正自主归纳和整理的时间,也少有动手合作探究的机会,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教师依据教学知识点对教学内容作出取舍,设计时就想着引导学生做出“标准答案”,知识点的整体布局也已规划妥当,只等学生填“坑”。整个课程经过精心设计,知识的梳理过程其实是教师在主导教学流程,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养成了对教师的依赖,失去了自主归纳的能力。这样的复习课堂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而学生犹如一个接收器,往往呈现被动状态。
二、探究解决的策略
1.借助网站平台“重建”课前评测,抓住生成
课前评测能让教师系统性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好地对学情进行分析,能有所侧重、有针对性地选择复习内容,因为一份评测从题目的设计排版、印刷、发放、测验、收取、批改、整理比对、数据统计、分析整套流程下来,且不考虑资源的浪费,光时间就至少需要耗费2个工作日,受教学进度限制,实际的操作性可能性很低。如何有效了解学生一个单元或者一个学期学习后在知识板块上存在的知识缺陷,如何在短时间的复习中让教学更具针对性,笔者借助教学网站这一平台来“重建”这个复习环节。
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整理复习》一课,教师利用网站平台,根据本单元知识重难点及单元教学中学生的易错题分层进行设置,只需点选几个按钮,即可生成一份10道题的评测卷,题目的类型为填空、判断、选择以方便学生作答。发布题目后,利用学校网络机房或者电子书包,仅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便回收了反馈数据。教师借助反馈的数据,了解到学生在图形的概念上掌握的还是比较透彻的(这些题目的正确率基本都达到了92%以上),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能力也比较扎实(相应的考察题目,平均正确率可达87%)。但对于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掌握得不太扎实(相对题目的正确率都在60%左右),这些数据会让教师调整教学内容的设置。对于需要掌握的计算公式和概念让学生根据新授课学习的积累自主进行梳理、概括。教师认真分析学生在解决问题上存在错误的原因,并设置三个层面的练习:从直观图形显现条件、文字复述抓住关键字、让学生在层层递进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一节课下来,学生存在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会自主解决的学生达到92%,60%~92%这个数据足以说明今天授课的有效性。此外错例的数据名单一并呈现,哪些学生对于哪些知识点掌握的还不好也一目了然,让教师对学生个体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课后对学生个体进行导优辅差就更具针对性。
“重建”之后的课前评测既减负又高效。教师根据反馈数据,抓住“生成资源”应用于课堂之上,使复习课真正做到了有向的开放,有的放矢的研讨,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2.借助电子书包“重建”分层教学,有向开放
在复习课上分层教学真正的障碍是教师精心挑选准备了有层次的练习,却无法在课上指向学生个体的需求。同一课堂,同一练习,无论是在时间或是空间上传统的课堂都是难以实现分层和因材施教的问题。如何针对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展开分层复习,笔者借助了电子书包这个辅助手段对复习课进行“重建”,真正实现教学的分层。
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整理复习》一课中,教師兼顾课程目标和学情,设计了以下四种具有梯度的练习。 (1)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的辅助下,长期困扰笔者在复习课中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方案。在教学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在不断的反思与重建过程中,将不断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堂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