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育师生核心素养的探索

来源 :教育·教学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meng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多措并举上好思政课,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在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并将课堂效果延伸到生活中,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堅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辩证质疑的科学精神,发自内心地知法、守法、护法,具有参与社会的热情和能力。我在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可从以下几方面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也能强化思政教师的素养,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一、单元设计融入素养理念
  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目标,就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生身上的表现。初中《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理解与国家的关系,即形成对国家的认同。为了实现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在“我与国家和社会”的“认识国情,爱我中华”这一单元的教学时,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对象,通过让学生阅读时政资料《全面深化改革》,思考我国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心是什么,如何将改革进行到底,如何让改革的旗帜高高飘扬,以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以“中国腾飞”为主题,让学生收集相关时政资料、图片和身边故事,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腾飞的表现,再次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更加坚定地坚持改革开放,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科学素养和参与社会的素养;再安排师生跟唱《厉害了,我的国》,通过图文冲击和音乐感染,再次感受国家的巨大变化,通过心灵的共鸣,激发爱国之情,涵育家国情怀,更好地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同感,从而培育参与社会等的核心素养。
  二、课堂设计着力形式出新
  课堂设计最考验教师的基本功和综合素养,需要教师能够结合课程标准,合理使用教材,能够基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围绕主题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合理利用身边教学资源,加强和其他学科的融合,适时引入时政热点,以保障教学目标的完成,比如“生命的思考”这一单元的学习中,结合新冠肺炎疫情,观看纪录片《武汉日夜》,在直观的视觉冲击下了解病毒的顽固和生命的脆弱,从而引发对生命的思考,参考心理活动“我的生命线”,让学生在亲自绘制生命线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意义,通过讨论和观看漫画“跳”,增强生命的韧性,敬畏生命,从而活出生命的精彩。当然,对于时政热点的选择也考验了教师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能够把生活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并且要选择经得起考验的、经典的素材带到课堂上,比如选取学习强国里的图文视频辅助教学等等。另外,还可以合理利用板书,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直观形象地梳理脉络,点明主题,加深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时政材料洋溢生活气息
  时政材料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要让中学生把时政融入心灵深处,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并用实际行动去践行,需要自己首先有这种意识和习惯,教师的视野要广,人格要正,要选择的时政材料一定要接地气、有生气、显活力,便于引导学生思考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描摹个人成长的新蓝图。
  四、语言艺术讲究风格和技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不犯错误和少犯错误,及时矫正不良行为,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与鼓励,而引导和鼓励无外乎“言传身教”,“身教”就要求教师人格要正,自律要严,“言传”则对教师的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也清楚,学生有时候不是听不懂我们说的,而是愿不愿意听的问题。所以,“言传”是否有效,不仅取决于教师的初心,还和教师说话的方式有一定关系。
  “言为心声”,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是授课。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授课是我们工作能力的重要体现。我们要多读书、多学习、多反思,讲究说话的技巧,提高授课的艺术性,更好地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我们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而言,是个全新又悠久的话题,它意味着自己对当今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我将继续自己的探索,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做出贡献。
  【本文系河南省基础教研室课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育核心素养的探索》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CJYC20090728)】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浙江省云和安溪畲族乡农村科技特派员两届四年的实践,总结设计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助力乡村振兴的点滴经验.以云和当地木玩与木加工产业为研究对象,从打造安溪特色农产
民国时期,美术界跨国、跨地域活动渐成国内画坛常态.美术展览作为行之有效的现代性美术机制被两国人士奉为圭臬.1929年由王一亭等人在上海主导的中日现代绘画展览会因赞助与
本文以宝塔山窑洞景观风貌保护为研究内容,在系统化分析山体风貌特色和红色文化传承的基础上,从山体路线保护规划、窑洞院落氛围营造、公共环境保护提升、重塑“红色”基因、参与型活态保护、“生态博物馆”体系构建6个方面提出了延安市宝塔山窑洞景观风貌保护性提升策略,促进其物质与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其保护与发展提供适用性建议。
汉密尔顿的一幅作品被艺术评论家和历史学家认为是最早的波普艺术作品之一.他的艺术作品中充分挪用多种图像作为创作符号.本文通过对艺术家运用“挪用”的艺术手法和“审视”
陈师曾的生平及其在美术领域的成就,今人多有研究,但他在南通任职期间的生活艺术轨迹未被重视。南通与上海便利的交通有助于陈师曾获得海派艺术的影响,南通相对开明的文化氛围为其美术实践创造了条件。陈师曾在南通的两年多时间内参与的美术活动(包括美术教育、美术研究、美术交往、美术创作)为他日后成为中国画现代启蒙者、北京画坛的“盟主”积累了资本。
18世纪早期,英国自然式园林开始发迹,并在随后的二三十年间取代了来自欧洲大陆的规则式园林,艺术史家潘诺夫斯基称之为“园林革命”。这场革命伴随建筑上的帕拉第奥主义运动和文学上的自然观念发展,早期的造园先驱威廉·肯特从中获取造园思想和设计语言,结合自身的实践,使得早期的自然式园林获得其基本形式。本文将从造园家身处的实际情景入手,结合对当时园林建筑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伯林顿文人圈”,探究这场“园林革命”的起源。
一、扎根本土建筑水彩教育绘画是建筑师思想表达的重要形式,它对建筑教育有着温床般的熏陶作用。近百余年蓬勃发展的现代美术教育事业产生了教师型艺术家的特殊身份,许多优秀艺术家都有教师经历。[1]1923年,李剑晨在北平国立艺专西画系师从捷克水彩画家齐提尔,同时师承王梦白、陈半丁等名家研习中国画。1937年—1938年赴英法学习油画,1942年中央大学建筑系(东南大学建筑系前身)主任鲍鼎聘请李剑晨教授水彩。至此,李剑晨便与中国建筑美术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本文以山西高平开化寺现存北宋壁画弥勒上生经变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图像志与图像叙事模式的综合考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修正和深化了对开化寺上生经变中一些
本文通过对浸润在黄土与草原、农耕与游牧等多样的文化生态空间之中的和林格尔剪纸进行研究,阐述民族文化的多元交融促进剪纸的地域性变迁,以及其表现形式呈现出的简洁与质朴、粗犷与野性的风格。此外,开放的发展观赋予了和林格尔剪纸新的机遇与挑战。在现代与传统的碰撞下,其原有的“自在”发展模式被打破,新的传承群体在新的语义时空下为和林格尔剪纸注入新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情趣等。本文将对相关深层次问题加以探讨。
城市绿色交通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倡导绿色交通是改善城市交通环境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城市生态出发,提出城市绿色交通观念文化的构建理念,分析城市绿色交通建设构成体系,系统论述城市发展与绿色交通、城市人文与环境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以南京南部新城绿色交通体系建设为例,综合评价城市绿色交通文化的发展现状,巩固观念文化思维和生态机制理论,进一步完善城市绿色交通设施建设与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