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学生真能达到教育本身的目的吗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_SQ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是以培养人、塑造人、创造人,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以尊重生命存在的价值为目的的,教育学生改正错误的目的是修正他们的言行。然而,有些教师对学生犯错误采取的手段就是惩罚:迟到了站在教室门外罚站;上课看课外书的收缴,或当场撕毁;不按时完成作业的站到教室外罚抄多遍;不做值日、乱扔纸屑的停课做值日;课上与教师发生冲突,则赶出教室,甚至拳脚相加等等。这样惩罚的结果怎样呢?有些可能会收到一时的效果,但是不可能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过错,懂得是非。有些惩罚的结果可能适得其反,被惩罚者只记住了惩罚的过程、所受的羞辱,至于为什么被惩罚,根本没有心情去弄懂和想明白,因为是惩罚这种方法取代了教育的真实目的。惩罚能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吗?我们不妨重温一下鲁迅童年受到惩罚后在他心中烙下的伤疤,以及小说《呼啸山庄》中的那个教会学校的惩罚在主人公心灵上所留下的仇恨。
  “学校就是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如果教师能以成人的胸怀去包容学生,多些理解,少些抱怨;如果教师学会用“另类”眼光看待学生,多一份欣赏,少一份指责;如果我们的教育多一些人文情怀,教师的内心世界充满着职业幸福感,把丰富的情感轉化为教育资源,那么,我们可能会做得更好。记得我上初中一年级时,有一次因为看不清黑板上的数字是什么,便向同桌询问,结果遭到那位身材高大的女数学老师的责骂,她不容我解释,便暴躁地夺过我的数学书拼命地撕,撕得不成样之后扔向我。接下来是班主任老师的严厉呵斥、停课处罚。结果,我不再喜欢数学了,我的数学成绩永远不好了。直到我也成了教师,我还心有余悸地感到教师惩罚学生,就是学生在人生的黑夜里遇到了魔鬼……
  教育学家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就是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通过反思错误行为发现行为的结果、目的与价值,之后从内心追悔并采取措施补救,自觉地进行道德意识的转化和行为的控制。而教师惩罚学生的过失,则不能实现自我教育的真正目的。它只能是教师不健康心理的表现,缺乏理性和耐心,缺少细致的关注,缺失教育方法与教育行为的修养,是无法成为教育家的“匠人”所为。惩罚教育是原始的、扼杀心灵与人性的教育,只能体现教师教育行为的愚昧和无能。教育艺术与教育行为的作用,更多地需要我们修炼耐心与爱心,那样才能达到修正学生过错的目的。爱默生曾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教育首先要尊重生命、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他们的心灵不受到伤害,然后才谈得上授业解惑、助人成长。(作者单位:吉林省吉林市城市建设学校) ■
其他文献
【编者按】不能惩罚(体罚)学生,这一点教师都清楚。但学校生活中难以彻底杜绝这种现象,这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话题。基于目前教育界存在的种种情况,教师对惩罚这一手段和现象持不同的见解,有委屈、有怨言、有赞成、有反对……我们重提这一话题,希望通过不同声音的对话、不同方法的交流能够达成共识,同时希望能寻求一条更为合理、有效的施教途径。    “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是一条高压线,教育界人士都知道!然而,就是
自噬菌体被发现以来便广发被用于抗菌相关研究。但是自弗莱明于1928年意外发现青霉素作为抗菌药物以后,由于抗生素治疗效果显著,且噬菌体研究不够成熟,利用噬菌体进行抗菌一直处
春风无力却能吹开满院春色,细雨无声却能唤醒一地新芽,你我无声却能够打开学生的心扉,这种无声正是柔和的力量。但是,受“严师出高徒”古训的影响,迫于應试教育升学率的压力,教师面对违纪违规的学生,却无论如何也“柔”不起来,更多地采用惩罚或体罚手段来应对。不可否认,有时也能收到效果,但更多的时候是把事情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师生如同仇人。为什么不尝试以柔克刚呢?以柔克刚往往会化干戈为玉帛,让对方心服口服。在
中图分类号:G633.6  我们经常口头不离“创新意识”四个字,那么到底什么是创新意识呢?我认为创新意识是一个人潜意识里自觉或不自觉的一种心里躁动。对于科学家来说,这种躁动通过科学实验变成现实,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种躁动通过解题思路表现出来。  初中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表现为对数学创新的兴趣和解题思路的执着追求,是在先天的心里躁动与数学教育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其具体表现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