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在新课标、新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打破模块——分散学
传统课程受大学教学方式的影响,严格按照计算机的系统性、逻辑性、科学性进行教学,初级阶段学习一些概念、原理和基本技能,然后再进行解决问题模式的高级学习。比如先学操作系统,后学应用软件;先抽象,后具体,好像学生不学操作系统,就不能使用计算机。现在是信息化的社会,有关信息技术的名词、术语,已经成了一个公民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信息技术已经成了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基本能力。因而,让学生了解或使用信息技术就成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然而,由于受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心理和生理特点的限制,不应一开始就向学生介绍系统的信息技术知识。
二、任务驱动——做中学
“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是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教师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首先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合作,但这都不应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而应配合、促进他们的探索过程。
三、学科整合——综合学
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考虑其实用价值,即与其他学科学习、课外活动、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不是单纯的学习计算机操作,而是要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它必须与其他学科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产生有价值的成果。比如图像处理与美术的结合,文字处理与语文的结合,多媒体展示和网页制作必须与美术、音乐、文学、其它各学科、传播学等多种学科结合,还要将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思想品德的教育结合起来。
四、主动探索——自主学
新课标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教学中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怎样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要充分相信学生。有的教师老是对学生不放心,总认为,我不说学生可能就做不好,甚至不会做,其实学生的潜能是很大的,就看教师怎样去发掘。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对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方法指导,为学生构建向上攀爬的支架。学生通过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软件中的帮助、网上请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计算机为自主学习提供了的很好的研究平台,同学们可在计算机上尝试各种操作,不怕操作错误,而且计算机还可以即时反馈。
五、互相帮助——合作学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协作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之一,学习者与环境的作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建立协作小组。通过合作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小组成员之间讨论与辩论、结成伙伴、竞争等形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教师和学生都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教师可以促进学生的沟通,启发学生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评判、接纳和反思。通过这种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这样的协作学习,使学习者的思维与智慧可以同大家(甚至于教师)共享。
总之,有效教学是一整套为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策略。教师将有效教学的策略合理、自如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还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如教师素质、学生实际情况、教学条件等。因此,信息技术课堂中无效教学的现象还很难从根本上消除。同时,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不断创新、生成的实践活动,不存在已存的、确定的模式可以套用。因此,有效教学的新课程理念与策略需要长期不懈的探索,惟有如此,信息技术课程才能最终实现从理念到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
一、打破模块——分散学
传统课程受大学教学方式的影响,严格按照计算机的系统性、逻辑性、科学性进行教学,初级阶段学习一些概念、原理和基本技能,然后再进行解决问题模式的高级学习。比如先学操作系统,后学应用软件;先抽象,后具体,好像学生不学操作系统,就不能使用计算机。现在是信息化的社会,有关信息技术的名词、术语,已经成了一个公民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信息技术已经成了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基本能力。因而,让学生了解或使用信息技术就成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然而,由于受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心理和生理特点的限制,不应一开始就向学生介绍系统的信息技术知识。
二、任务驱动——做中学
“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是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教师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首先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合作,但这都不应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而应配合、促进他们的探索过程。
三、学科整合——综合学
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考虑其实用价值,即与其他学科学习、课外活动、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不是单纯的学习计算机操作,而是要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它必须与其他学科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产生有价值的成果。比如图像处理与美术的结合,文字处理与语文的结合,多媒体展示和网页制作必须与美术、音乐、文学、其它各学科、传播学等多种学科结合,还要将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思想品德的教育结合起来。
四、主动探索——自主学
新课标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教学中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怎样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要充分相信学生。有的教师老是对学生不放心,总认为,我不说学生可能就做不好,甚至不会做,其实学生的潜能是很大的,就看教师怎样去发掘。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对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方法指导,为学生构建向上攀爬的支架。学生通过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软件中的帮助、网上请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计算机为自主学习提供了的很好的研究平台,同学们可在计算机上尝试各种操作,不怕操作错误,而且计算机还可以即时反馈。
五、互相帮助——合作学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协作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之一,学习者与环境的作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建立协作小组。通过合作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小组成员之间讨论与辩论、结成伙伴、竞争等形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教师和学生都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教师可以促进学生的沟通,启发学生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评判、接纳和反思。通过这种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这样的协作学习,使学习者的思维与智慧可以同大家(甚至于教师)共享。
总之,有效教学是一整套为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策略。教师将有效教学的策略合理、自如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还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如教师素质、学生实际情况、教学条件等。因此,信息技术课堂中无效教学的现象还很难从根本上消除。同时,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不断创新、生成的实践活动,不存在已存的、确定的模式可以套用。因此,有效教学的新课程理念与策略需要长期不懈的探索,惟有如此,信息技术课程才能最终实现从理念到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