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形象、视频图像、动画和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在教学上,它既能向学生快速提供丰富多彩的集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信息,又能为学生提供生动、友好、多样化的交互方式。
自从有了多媒体教学,课堂美丽了、生动了,既解放了教师的粉笔,又解决了任凭你“三寸不烂之舌”怎样描述也描述不出的“海市蜃楼”的形象。多媒体世界真可谓“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勿庸置疑,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不过,它尽管优点多多,在教学上也只不过是一种辅助工具。它运用的正确与否,眼前评价的只是一节课的得失,但从长远看它,关系到基础改革的得失成败。因此,本人认为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需正确给它定位,需用之有“度”。
一、 正确定位多媒体——教辅工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应“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同时作了明确的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很大的作用,又要看到它的工具本质。也就是说,利用多媒体这种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其本质定位应和黑板、挂图、幻灯机、录音机等相同,属于“教具”。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些人有时难免不片面夸大它的作用,他们对粉笔、黑板、挂图等工具不屑一顾,彻头彻尾使用多媒体:导入、提问、板书、练习、评价、布置作业都由电脑包揽。电脑机器代替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导者。究其实质,这是一种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错位。它的原因是因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难有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也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这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也必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样的课堂,往往引不起学生探究知识的真正激情的事实,就是一个明证。
其实,真正成功的多媒体教学实践,并不是以多媒体为主角。只有认清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辅助工具”的角色本质,遵循“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去运用它;并将其与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每一个教师特定的教学语言、教态、板书和应变能力等是最大的财富)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出现“教师——多媒体——学生互动”的积极探究的课堂学习氛围,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二、用之有“度”
如何才能在教学中掌握这个“度”呢?我认为:
1.时间分配上应合情合理,重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我们坚决反对教师在课堂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课堂成为老师的“一言堂”,我们也同样反对让多媒体“喋喋不休”,因为多媒体只不过是物化了的“人”,让多媒体充当主体地位,它实质上还是传统教学的怪胎,只不过披着现代教学的皮。新课程的最大特色就是师生平等、共同合作、探究,让“一言堂”退出历史舞台。多媒体教学中为师者如果不合理安排多媒体运用的时间,那么一个不小心就会再次误入“一言堂”的怪圈,只不过它换了一身华丽的外衣。所以对这种工具的使用,必然存在一个“精当”与否的问题,一个时间的分配问题。本人认为,其运用是否精当,首先应看其作用是否体现在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突破的有力帮助上。学生理解、掌握有难度,而传统手段效果不佳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或创设生动的情境,或用动画图像来显示情景,或用文字音乐来诠释情境,或用电影电视来演绎行为心理等,调动多方感知,开辟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帮助学生的思维具体化、角色化、多元化,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堂课中每一分钟都是不可浪费的施教资源,与其让它在多媒体手中葬送,还不如不用之。我认为45分钟的教学,多媒体占的比例不可超过三分之一,即15分钟。否则,学生的主体地位谈何保障。试想大半的时间让学生在你设计好的多媒体圈套中走进走出,他们是该领略多媒体的神奇,还是该领会文章的要略呢?
2.内容上力求“去粗取精”、防止学生兴趣偏移。
如何做到“去粗取精”,首先得知道课程标准,带着标准研读教材悟出理来,再去博大的空间找到结合点。
多媒体辅助教学带来的鲜明的视觉形象、悦耳的伴奏音乐、斑澜的色彩结构,会良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往往借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无可非议的。然而盲目追求视、听觉形象,却会适得其反,将学生的兴趣引得与课堂目标悖离。这种兴趣的偏移,往往给教学既定目标的实现形成阻碍。
依据教学目标实现的需要,确定对多媒体音像手段的数量、质量方面的选择,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应该注意的是,课堂的某个局部环节,音像手段的选择同样应慎重。不然,同样也有可能导致兴趣的偏移。例如教《屈原列传》一课,如果教师用端午节赛龙舟的风俗导入并播放赛龙舟的视频图像,这就不太恰当了。因为它与课文的感情基调不一致,更可能使学生心有旁骛,造成课堂上的躁动。我们可以用屈原面容憔悴行吟江畔的FLASH动画导入,从而让学生产生了解这个传奇历史人物更多事迹的冲动,取得良好的导入效果。
3.设计上注意有备无患,不过多依赖。
这里的设计上注意有备无患,不过多依赖,即上课要有两手准备。一是充分准备课件,备好学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万一”,万一出现故障用不上多媒体,就改用其他的上课思路。真正做到对教材融会贯通、游刃有余。不管是否用上多媒体,我们都要对学生负责,切不可临战乱了手脚。两手准备意味着对教学规律的熟练运用,放收自如,真正做到不因多媒体而遮盖住自己的英雄本色。
总之,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技术,今天,它已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如何正确使用它进行教学,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我想,立足于它的工具性本质,根据教育目标实现的需要,精心选择、设计,充分发挥其辅助服务的功能,这应该是运用中要牢牢把握的一个“度”吧!
自从有了多媒体教学,课堂美丽了、生动了,既解放了教师的粉笔,又解决了任凭你“三寸不烂之舌”怎样描述也描述不出的“海市蜃楼”的形象。多媒体世界真可谓“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勿庸置疑,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不过,它尽管优点多多,在教学上也只不过是一种辅助工具。它运用的正确与否,眼前评价的只是一节课的得失,但从长远看它,关系到基础改革的得失成败。因此,本人认为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需正确给它定位,需用之有“度”。
一、 正确定位多媒体——教辅工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应“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同时作了明确的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很大的作用,又要看到它的工具本质。也就是说,利用多媒体这种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其本质定位应和黑板、挂图、幻灯机、录音机等相同,属于“教具”。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些人有时难免不片面夸大它的作用,他们对粉笔、黑板、挂图等工具不屑一顾,彻头彻尾使用多媒体:导入、提问、板书、练习、评价、布置作业都由电脑包揽。电脑机器代替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导者。究其实质,这是一种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错位。它的原因是因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难有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也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这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也必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样的课堂,往往引不起学生探究知识的真正激情的事实,就是一个明证。
其实,真正成功的多媒体教学实践,并不是以多媒体为主角。只有认清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辅助工具”的角色本质,遵循“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去运用它;并将其与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每一个教师特定的教学语言、教态、板书和应变能力等是最大的财富)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出现“教师——多媒体——学生互动”的积极探究的课堂学习氛围,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二、用之有“度”
如何才能在教学中掌握这个“度”呢?我认为:
1.时间分配上应合情合理,重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我们坚决反对教师在课堂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课堂成为老师的“一言堂”,我们也同样反对让多媒体“喋喋不休”,因为多媒体只不过是物化了的“人”,让多媒体充当主体地位,它实质上还是传统教学的怪胎,只不过披着现代教学的皮。新课程的最大特色就是师生平等、共同合作、探究,让“一言堂”退出历史舞台。多媒体教学中为师者如果不合理安排多媒体运用的时间,那么一个不小心就会再次误入“一言堂”的怪圈,只不过它换了一身华丽的外衣。所以对这种工具的使用,必然存在一个“精当”与否的问题,一个时间的分配问题。本人认为,其运用是否精当,首先应看其作用是否体现在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突破的有力帮助上。学生理解、掌握有难度,而传统手段效果不佳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或创设生动的情境,或用动画图像来显示情景,或用文字音乐来诠释情境,或用电影电视来演绎行为心理等,调动多方感知,开辟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帮助学生的思维具体化、角色化、多元化,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堂课中每一分钟都是不可浪费的施教资源,与其让它在多媒体手中葬送,还不如不用之。我认为45分钟的教学,多媒体占的比例不可超过三分之一,即15分钟。否则,学生的主体地位谈何保障。试想大半的时间让学生在你设计好的多媒体圈套中走进走出,他们是该领略多媒体的神奇,还是该领会文章的要略呢?
2.内容上力求“去粗取精”、防止学生兴趣偏移。
如何做到“去粗取精”,首先得知道课程标准,带着标准研读教材悟出理来,再去博大的空间找到结合点。
多媒体辅助教学带来的鲜明的视觉形象、悦耳的伴奏音乐、斑澜的色彩结构,会良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往往借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无可非议的。然而盲目追求视、听觉形象,却会适得其反,将学生的兴趣引得与课堂目标悖离。这种兴趣的偏移,往往给教学既定目标的实现形成阻碍。
依据教学目标实现的需要,确定对多媒体音像手段的数量、质量方面的选择,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应该注意的是,课堂的某个局部环节,音像手段的选择同样应慎重。不然,同样也有可能导致兴趣的偏移。例如教《屈原列传》一课,如果教师用端午节赛龙舟的风俗导入并播放赛龙舟的视频图像,这就不太恰当了。因为它与课文的感情基调不一致,更可能使学生心有旁骛,造成课堂上的躁动。我们可以用屈原面容憔悴行吟江畔的FLASH动画导入,从而让学生产生了解这个传奇历史人物更多事迹的冲动,取得良好的导入效果。
3.设计上注意有备无患,不过多依赖。
这里的设计上注意有备无患,不过多依赖,即上课要有两手准备。一是充分准备课件,备好学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万一”,万一出现故障用不上多媒体,就改用其他的上课思路。真正做到对教材融会贯通、游刃有余。不管是否用上多媒体,我们都要对学生负责,切不可临战乱了手脚。两手准备意味着对教学规律的熟练运用,放收自如,真正做到不因多媒体而遮盖住自己的英雄本色。
总之,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技术,今天,它已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如何正确使用它进行教学,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我想,立足于它的工具性本质,根据教育目标实现的需要,精心选择、设计,充分发挥其辅助服务的功能,这应该是运用中要牢牢把握的一个“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