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将情感体验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要促进学生生命意识的激发,并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为感受和理解能力。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内化情感体验,找对切入口,让学生在阅读中深入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并尝试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在感知文字、认知重构和情感延伸中,学生能更好地探索作品的情感因素,从而探索生命意义。
一、感知文字,探寻写作初衷
感知阅读指的是对文本词句、段落进行信息提取,在获得信息的过程中进行信息分析和探究,最终得出结论。教师可以从文本的文字入手进行感知,找到切入口,探究作者的写作初衷。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找到解读文本的突破口,更快速地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中。
在学习《地下森林断想》时,教师要让学生尝试从感知文字入手,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学生发现,作者使用拟人的方法来描写事物,如用拟人的方法描写了太阳。在对这些拟人句进行分析后,学生发现作者所描写的是一个高傲的太阳,用“吝啬地在崖口徘徊”等句子展现了太阳不肯光顾峡谷,嫌弃峡谷中没有生命的状态。这样更好地展现了峡谷独特的地理风貌,同时也更好地展现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即使太阳抛弃峡谷,地下森林依然顽强生存,就好像在逆境中生长的人一样,虽然命运多舛,却依然能在磨砺中坚强地成长。学生对文本的主题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明白了作者的创作主题,作者意在赞扬那种顽强的生命,由此,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的情感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字感知时,也要注意好思維梯度,要让学生在不断递进的思考中提高感知能力。这样能让不同认知区间的学生都得到触动,从文本中获得认知反馈。
二、激活生成,引导认知重构
美国学者维特罗克提出了生成性学习理论,认为教师如果根据不同的情境来设置教学活动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要促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情感体验,教师也要激活课堂生成,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认知重构。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最近发展区,并提出与之相适应的问题,这样能更好地促使课堂生成,让学生更有创造性地品读文本并对其进行情感体验,这能对学习有催化作用。
在学习《谈生命》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生命和情感体验,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激活课堂生成,令学生逐步认知,从三个境界感受文本的核心价值。第一步要让学生感知文章写了什么,学生可以理解本文揭示了生命中痛苦和快乐是相互共生的法则。第二步教师要让学生探究作者如何进行表情达意。学生发现这是一篇富有哲学意味的散文,叙述视角十分独特,采用的是直接感性的叙述方法,能更好地引起读者共鸣。
第三步要促使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课堂生成中,有学生别出心裁地分析了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认为“是什么”是一种学术化的描述,更注重准确性,而“像什么”则是一种文学化的描述,作者用比喻来表达更为深厚的内涵。因此作者在文章中提出:“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在三个等级的学习中,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学者吴文林在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散文阅读时提出,教师要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以便更好地达到课堂生成。在引导学生认知重构时,可以从小切口进入,促使学生在生成中自主感受大主题。课堂学习实际上是一个学生进行知识共享和情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搭建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桥梁。
三、课外延伸,发展情意品质
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不能光靠课堂教学,还要适当进行课外延伸。教师可以从课堂所学习的课文中找突破口,然后让学生尝试进行课外延伸,阅读其他与之同主题的文本,这样能令学生更好地感受人生哲理和生命哲学,令学生的情感得到丰富。
在学习了《紫藤萝瀑布》后,教师若要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紫藤萝生命的厚重色彩,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外延展阅读,以促使学生发展情感品质。例如,可以让学生尝试阅读宗璞的《丁香结》,并让学生尝试分析《丁香结》和《紫藤萝瀑布》在主题方面的异同。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丁香结》展现了浓浓的哲学思考,作者从丁香花的盛放中得到启发,认为人生的愁绪是十分多的,人生需要有这样的“丁香”愁结,否则人生就过于平淡无味了。这篇文章是作者在欣赏丁香花的同时对人生的思考。
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时,教师不要刻意地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内涵,而应该顺应学生的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的思想引到更广阔的生命空间中,促使学生探究和文本之间的更深邃的情感互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体验不仅是教学目标之一,更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方法之一。教师要从文本中找切入口,切口虽小,却能令学生更深入地进行情感体验,以进入更高的阅读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大江中学(226215)
一、感知文字,探寻写作初衷
感知阅读指的是对文本词句、段落进行信息提取,在获得信息的过程中进行信息分析和探究,最终得出结论。教师可以从文本的文字入手进行感知,找到切入口,探究作者的写作初衷。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找到解读文本的突破口,更快速地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中。
在学习《地下森林断想》时,教师要让学生尝试从感知文字入手,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学生发现,作者使用拟人的方法来描写事物,如用拟人的方法描写了太阳。在对这些拟人句进行分析后,学生发现作者所描写的是一个高傲的太阳,用“吝啬地在崖口徘徊”等句子展现了太阳不肯光顾峡谷,嫌弃峡谷中没有生命的状态。这样更好地展现了峡谷独特的地理风貌,同时也更好地展现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即使太阳抛弃峡谷,地下森林依然顽强生存,就好像在逆境中生长的人一样,虽然命运多舛,却依然能在磨砺中坚强地成长。学生对文本的主题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明白了作者的创作主题,作者意在赞扬那种顽强的生命,由此,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的情感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字感知时,也要注意好思維梯度,要让学生在不断递进的思考中提高感知能力。这样能让不同认知区间的学生都得到触动,从文本中获得认知反馈。
二、激活生成,引导认知重构
美国学者维特罗克提出了生成性学习理论,认为教师如果根据不同的情境来设置教学活动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要促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情感体验,教师也要激活课堂生成,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认知重构。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最近发展区,并提出与之相适应的问题,这样能更好地促使课堂生成,让学生更有创造性地品读文本并对其进行情感体验,这能对学习有催化作用。
在学习《谈生命》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生命和情感体验,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激活课堂生成,令学生逐步认知,从三个境界感受文本的核心价值。第一步要让学生感知文章写了什么,学生可以理解本文揭示了生命中痛苦和快乐是相互共生的法则。第二步教师要让学生探究作者如何进行表情达意。学生发现这是一篇富有哲学意味的散文,叙述视角十分独特,采用的是直接感性的叙述方法,能更好地引起读者共鸣。
第三步要促使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课堂生成中,有学生别出心裁地分析了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认为“是什么”是一种学术化的描述,更注重准确性,而“像什么”则是一种文学化的描述,作者用比喻来表达更为深厚的内涵。因此作者在文章中提出:“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在三个等级的学习中,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学者吴文林在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散文阅读时提出,教师要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以便更好地达到课堂生成。在引导学生认知重构时,可以从小切口进入,促使学生在生成中自主感受大主题。课堂学习实际上是一个学生进行知识共享和情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搭建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桥梁。
三、课外延伸,发展情意品质
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不能光靠课堂教学,还要适当进行课外延伸。教师可以从课堂所学习的课文中找突破口,然后让学生尝试进行课外延伸,阅读其他与之同主题的文本,这样能令学生更好地感受人生哲理和生命哲学,令学生的情感得到丰富。
在学习了《紫藤萝瀑布》后,教师若要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紫藤萝生命的厚重色彩,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外延展阅读,以促使学生发展情感品质。例如,可以让学生尝试阅读宗璞的《丁香结》,并让学生尝试分析《丁香结》和《紫藤萝瀑布》在主题方面的异同。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丁香结》展现了浓浓的哲学思考,作者从丁香花的盛放中得到启发,认为人生的愁绪是十分多的,人生需要有这样的“丁香”愁结,否则人生就过于平淡无味了。这篇文章是作者在欣赏丁香花的同时对人生的思考。
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时,教师不要刻意地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内涵,而应该顺应学生的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的思想引到更广阔的生命空间中,促使学生探究和文本之间的更深邃的情感互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体验不仅是教学目标之一,更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方法之一。教师要从文本中找切入口,切口虽小,却能令学生更深入地进行情感体验,以进入更高的阅读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大江中学(226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