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有机结合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guo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的组成》是初中化学第四单元课题2的内容,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的:在演示水的电解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问题1:看到什么现象?两支试管都有无色的气体生成,是什么物质?怎么验证?问题2: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那么水也是由元素组成的,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分析與解释:与电源负极连接的试管产生的气体能够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证明是氢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与电源正极连接的试管产生的气体能够使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了氢气和氧气,这是一个什么反应类型?(分解反应),根据第三单元学习学生知道: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这两个问题从宏观层面设计问题促使学生对电解水实验和水的宏观组成有了理解和掌握。
  问题3:物质由分子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那么水分子是怎么样的?它由什么原子构成?怎么构成?一个水分子中有几个原子?氢元素的原子是氢原子,氧元素的原子是氧原子,根据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以推出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提供资料:相同条件下(常温常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比。
  问题4:如何从微观角度分析水电解的化学过程呢?能否从定量的角度去分析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2∶1?这个体积比能否推理出水分子的构成呢?学生认识的障碍点是:怎么根据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2∶1,推理出水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是2∶1?从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角度出发,具体解决措施是:利用小球模型、在白板上用微观动画的教学措施让学生感性认知水分子分解的微观过程,确定水的化学式为H2O。这两个问题从微观设计问题促使学生理解宏观现象的成因。
  通过练习和提问学生知道,学生对水的电解实验现象和变化过程理解透彻,能够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宏观世界。本节课是继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学习了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观粒子概念后将微观粒子动态化的一个版块,并对以后学习质量守恒定律,认识和分析化学变化及其本质奠定基础,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将抽象问题具体化,通过引导学生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有机结合,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内容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对微观性的分子、原子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可以将玉米与芝麻这两类物质相混合,使学生获得关于分子、原子特征的启发。当学生认识到分子与原子之间的区别之后,教师可以再进一步引导,“分子之间会不会存在间隔?”通过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这一例子中,分子和原子属于微观世界中的物质,而玉米和芝麻则是宏观世界中的物质,其中这两组对象之间的特征差异就是“标志”。
  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质及其运动的特殊视角是化学不同于其他科学最特征的思维方式。从微观上看,化学变化就是一个“破而立 的过程,即在一定条件下,构成原物质的分子被破坏,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再由这些分子构成物质,有的原子可直接构成物质。例如氧化汞发生分解反应时,在受热的条件下,每个氧化汞分子分成一个氧原子和一个汞原子,每两个氧原子重新组合构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构成了氧气。大量的汞原子直接构成了金属汞。
  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化学是通过微观解释宏观性质的一门学科,和其他学科不同的思维方式就是宏观和微观的联系。在化学教学中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有机结合不仅可以通过微观说明物质的构成和变化,还可以通过宏观展示物质的形态和本质,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得方法使学生理解化学现象后的本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科学的物质观。
其他文献
对高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引入激励教学方式具体有两大原因:一是通过学生的心理特性决定。在此阶段,学生性格、思维较为敏感,需应对较大的高考压力,故不能对其采用“激进式”教学,应选择“积极式”教学,从而引發学生的学习热情,刚好激励教学策略的应用能有效体现学生个性,与其成长所提需求相符;二是出于德育教育自身所提要求,施行激励教学策略,可对德育自身的“育人性”有效体现,能促使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将理论和实践融
期刊
随着电子书包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践应用,老师和学生们都尝到了电子书包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甜头”,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效率进一步提高,老师的教学手段更加丰富,教学策略更加多样等等,这些都是电子书包给语文课堂所带来的改变。然而如果仅仅将资源丰富、便捷高效的电子书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应用之中,是对这一优质教学平台的浪费,我们应该将电子书包从课堂中拓展出来,让其更加深入的应用与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当中
期刊
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已经有二十几年了。在班主任工作中,不断的摸索、学习,我认识到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的重要性,我认为班主任要在爱学生、严管理上下功夫。所谓“爱”,就是体现在对学生的关怀理解和支持上;所谓“严”,就是体现在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和要求上。每个学期一开始我就从小事抓起,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就从一件小事谈谈:  开学的第一天,我就将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班级的管理制度对全班学生宣读,告诫大家
期刊
平日里学生写日记、写作文觉得无话可写,无事可写。很多学生一提到写日记、作文就觉得头痛,老师有时也是一筹莫展。不过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有了深深的感触。  今年春天,由于大凌河修建,河道变宽,河水清澈,引来了上百只的天鹅在这里休憩。到河边观看天鹅的人络绎不绝。这当然是件稀奇的事,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在义县能看到天鹅,还是第一次。学生们大多数也是头一次看到天鹅。于是我想,機会难得,带孩子们也去看一看。  3
期刊
英语高考题型七选五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内容和结构以及上下文逻辑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不仅要对所读文章的主旨大意、具体信息有所了解,还要把握整篇文章的结构脉络和作者的写作思路, 做到八字原则“句不离段,段不离章”。  解题步骤:  一、通读全文,理解大意  快速浏览全文,寻找主题句,掌握文章结构及主要内容。“开门见山”与“结尾总结”是最常见的写作方式,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文章的首
期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的概念;  (2)理解原子的概念;理解原子、分子之间的相似、相异及相互关系;  (3)学会应用分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4)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过程与方法:在本课题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探究、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  情感、态
期刊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课,这是在前面所学四篇有关生命话题的课文基础上的综合解读与感受。在这里,学生能走近名家,对音乐艺术魅力进行体验与感悟。通过聆听音乐,陶冶情操,感受到生命的真谛与美好。这次活动也是指导学生将音乐语言转化为写作语言的良好机遇。  学情分析:  音乐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他们拥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浓厚兴趣,但是意志力仍然薄弱。恰好可以
期刊
观察目标  1.通过提供的材料,发现一物多玩。  2.体验探索与发现的乐趣。  观察分析  观察一:在班级走廊的上,我投放了一份底结构材料:不同的珠子、透明水管和水管弯头。这一天和往常一样开始了区域活动,我看见海宁第一时间发现这份材料,并开始玩起来了。最初她只是简单的拼接,并在管道口投珠子,发现珠子会往下掉,此时吸引来了殷浩哲和林昱辰,殷浩哲问:“可以让我们玩一下吗?我们把水管接成兩条来比赛。”只
期刊
一、微课,是以微视频为核心载体  针对某个知识点、技能点、或者结合某个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过程、实验、任务等)和某种教学方式(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而精心设计和开发的一种微型数字化学习资源。——胡小勇、胡铁生(2014)  二、微课的特点:短、小、精、悍  (1)短:时长短,我认为一般3-8分钟左右比较好,在实践应用中观察,初中生专注力在4分钟左右,这时间段求知兴趣是最强烈,就如像我们
期刊
一、活动目标  “六一”国际儿童节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也是孩子们最快乐和最隆重的日子,为了让孩子们在节日里尽情地游戏,充分体验节日的快乐,度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节日,我园将与广西听力言语康复中心孩子一同围绕“手牵手·一起走”的主题,开展迎“六一”活动周系列庆祝活动,使幼儿在积极的参与中体验合作与交往的快乐,感受爱与关怀的幸福,度过一个欢乐、难忘的“六一”儿童节;使家长在参观和参与幼儿的活动中,进
期刊